- 相關推薦
歷史上的劉備
歷史上的劉備,是中國三國時期蜀漢的開國皇帝,也是一位備受后世敬仰與傳頌的英雄人物。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不僅因其卓越的政治智慧、深邃的戰略眼光,更因其仁德之心、禮賢下士的品格而名垂青史。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歷史上的劉備,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歷史上的劉備
劉備的一生也就不免要在火燒連營的灰飛煙滅,與白帝城托孤的凄凄冷冷中落幕了,真實的劉備,既不是演義中的忠厚傻二哥,也不是奸詐偽君子,而是個性鮮明、特立獨行的不屈靈魂。
劉備雖然是漢室宗親,但卻是個十足的落魄貴族。雖說他和曹操一樣也是官三代,但前面兩代人都不過是在偏遠的涿郡當個小官吏,沒有什么人脈,甚至也沒有給家中積蓄下財物,加上劉備自幼喪父,以至于到他這一代,家中只能靠織席販履為生。雖說日子過得不富裕,但劉備的母親卻相信教育能改變命運,所以節衣縮食,終于在劉備15歲這一年將其送到了名師盧植的門下。
按理說,劉備能得到這個學習機會應該努力進學才是,可是,史載,“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好結交豪俠,年少爭附之”。不過,不可思議的也正在于此,此時的劉備似乎就已經展現出了某種難以被覺察的魅力。當時,他的同學劉德然和他是同宗,德然的父親劉元起長期資助劉備,而且標準和自己的兒子完全一樣。似乎劉元起家也不是很富裕,又或者劉元起的妻子小氣,兼之劉備的學業表現讓人失望,終于有一天,劉元起的妻子忍不住發了牢騷,認為大家雖然都姓劉,但“各自一家”,偶爾幫幫也就罷了,怎么能經常性地供養呢?劉元起說:“吾宗中有此兒,非常人也。”
同時,日后那位喜騎白馬,善使長矛,縱橫邊塞,一度極其風光的公孫瓚此時也和劉備是同學。他似乎也看出了劉備的出眾之處,故而在所有同學中特別結交比自己年幼的劉備。不僅如此,連張世平、蘇雙等“貲累千金”的中山販馬大商都“見而異之”,“乃多與之金財”,這些資助成了日后劉備崛起的第一筆啟動資金。
所有這些,都表現了劉備的與眾不同之處。至于這不同之處究竟是什么?史書中似乎特別強調了兩點,一個是長相奇特,“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在注重面相學的漢末,這一點很重要。其次,史載少年劉備“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很有一副少年老成的風范。
因為黃巾之亂,劉備得到了人生的第一次機遇。他靠了張世平、蘇雙的資助,組建了自己的私家武裝,追隨校尉鄒靖討黃巾賊有功,當上了安喜尉。
如果從織席販履之子的角度講,劉備能夠當上個縣尉,已經算是根本性地改變了自己的社會地位與前景了,可是,就如同早年在盧植門下不務正業一樣,劉備似乎很瞧不上這個安喜尉,以至于當他的上級督郵“以公事到縣”求見未獲批準后,劉備竟強行將其綁捆在樹上,一口氣打了二百杖,然后把自己的印信系在督郵的脖子上,“棄官亡命”。
在官大一級壓死人的官場里,劉備初出道就敢杖打上級,確實不同尋常。但劉備的運氣好,這個時候中央政府暗潮涌動,大將軍何進謀誅宦官,一方面調兵入京,一方面則派自己的親信前往地方分頭募兵。其中一位名叫Ⅲ丘毅的都尉奉命去丹楊募兵,劉備投奔了他。途經下邳時遭遇賊寇襲擊,劉備因為“力戰有功”,當上了下密丞。
但是沒多久,劉備再次甩手走人。
這個時候的劉備已經快三十歲了,但是辦起事情來卻還像個毛頭小子一樣,這是劉備的不可思議之處,也是他的可愛之處。可惜后來《三國演義》的作者為了突顯劉備的長者之風,硬是把鞭打督郵劃到了張飛的名下,更將劉備早年的諸多情事一一隱藏。致使今天的讀者認為劉備就是大耳朵、長胳膊,愛哭鼻子、少說話的傻二哥一個。
但當時或許正是這種個性,折服了關羽與張飛,死心塌地地追隨劉備南北奔走。
但是,此時的劉備仍然有很多不足。如果這個時候的劉備去三顧茅廬,無論誠意多大,恐怕都是很難折服孔明的。但是,奔五的劉備折服了孔明,一如奔三的劉備折服了關、張。這就是人的變化,就是李太白所說的“大賢虎變愚莫測,當年頗似尋常人”。那么,是什么促成了劉備的虎變呢?
有一段時間,劉備的運氣還是不錯的。就在他從下密丞的任上不辭而去后不久,劉備又當上了高唐尉,不久居然又升遷為高唐令,后又離開高唐,追隨了公孫瓚。在公孫瓚的表奏下,劉備成了別部司馬,奉命與青州刺史田楷一起阻擊冀州牧袁紹的進攻。因為在這個阻擊戰中“數有戰功”,劉備又當上了平原令,并很快升為平原相。
就是在平原相任期內,發生了曹操遠征徐州,陶謙四處求援的事情。劉備和他的上級青州刺史田楷都出兵援救。但劉備卻格外得到陶謙的賞識,一見面就得到了四千部隊的配屬指揮。曹操撤軍后,陶謙更讓劉備屯兵小沛,做起了徐州的外藩。沒多久,陶謙病故,臨終前,陶謙決定將徐州轉交劉備治理。這一決定又得到了徐州基層官吏和地方大族的支持。就這樣,劉備忽然轉了大運,一下擁有了一州之地。
但是,劉備的好運引發了很多軍閥的妒忌和垂涎。北面的曹操,南面的袁術,一時都成了直接的對手。劉備被迫兩線作戰。
就在此時,被曹操擊敗的呂布勢窮來投。雖然明知呂布為人反復無常,但為了應付兩線作戰的局面,劉備還是收容了呂布。興平二年(195年),呂布趁劉備和袁術作戰的時候突然襲取了下邳。當時留守下邳的張飛御下無方,激起了劉備嫡系部隊和原陶謙系將領的內訌,遂使得呂布輕易得手,不僅占了徐州,而且“虜先主妻子”。此后呂布出于現實考慮,又反過來收容劉備,讓他屯兵小沛,重新給自己做了外藩,劉備的家眷也被放回。不過,這個合作并未持續很久。由于劉備的力量增長過快,引發了呂布的忌憚,雙方終于在建安二年(197年)爆發了軍事沖突。建安三年,呂布再次擊敗劉備,并“復虜先主妻子”。無處容身的劉備轉而投奔了曹操,曹操隨之攻滅呂布。第二年冬,劉備襲取徐州,豎起了衣帶詔討曹的大旗。但建安五年即被曹操擊破,曹操“盡收其眾,虜先主妻子,并禽關羽以歸”。一無所有的劉備轉而投奔了袁紹。
年輕的劉備容不得一個督郵,但中年的劉備卻已經能夠在呂布、曹操與袁紹這三位敵手之間,一次次地虛與委蛇,等待時機。真實的劉備性格剛強,這種剛強并沒有消失,而是潛得更深了。正因為潛得更深,所以耐力才更久。
從建安四年劉備在徐州豎起反曹大旗,到長坂坡死里逃生,劉備的經歷可以說是屢敗屢戰,屢戰屢敗。但是,劉備從不屈服,而且任憑曹操如何使盡手段,都從來不曾消滅劉備,甚至從未能消滅劉備的核心班底。相反,劉備卻在屢戰屢敗中聲望日隆。當袁紹決定與曹操攤牌時,排在陳琳討曹檄文第一位的就是劉備(左將軍領豫州刺史)。而之前當劉備勢窮投袁時,先是袁紹的長子青州刺史袁譚“步騎迎先主”,到平原后,袁紹又“遣將道路奉迎”,自己也出城二百里郊迎,他們看重的正是劉備的政治聲望與號召力。
這個政治聲望與號召力當然首先源自劉備的親民風格,其次則來自于劉備興復漢室的政治號召。
就第一點來說,早在平原時期,劉備就在“人民饑饉,屯聚鈔暴”的環境里,“外御寇難,內豐財施,士之下者,必與同席而坐,同簋而食,無所簡擇。眾多歸焉”。至于第二點——所謂興復漢室云云,恐怕更多的是諸葛亮的政治理想。至于劉備一而再再而三地抗曹,更多的似乎仍然是一種性格使然。
當建安三年劉備投曹之時,曹操待之以非常之禮,但是,非常之禮背后往往隱藏著非常的危機。事實上,當劉備勢窮來投之時,曹操的智囊團就已經分裂為主殺與主留兩派。到曹操說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的時候,也就注定了劉備后半生如果想繼續留在曹操手下,必須十二分地夾起尾巴做人。甚至即便如此,多疑殘殺的曹操是否能容得下劉備,都是一個大問題。更何況,劉備的本性恰恰是寧折不彎,只不過是經驗和慘痛的經歷教會了他忍耐。也可以說,劉備的忍耐是非本性的,是為了更高層次的不忍耐。
寧做四處被追打的斗犬,也不當寄人籬下的哈巴狗,這就是劉備的人生信條。所以他敢在當安喜尉的時候鞭打督郵,也敢于在兵不滿萬、將只關張的情況下挑戰舉世無人敢惹的曹公孟德。雖然一次次被擊敗,卻又總能一次次逃脫,一次次卷土重來。如此反復,終于有了三顧茅廬的機遇和火燒赤壁的奇跡般轉折。
陳壽給劉備的評語是:“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很是切題。
一顧茅廬可謂劉備的轉捩點。三分天三下的戰略構想一經提出,劉備集團第一次擁有了明晰的發展戰略。諸葛亮與魯肅聯手促成孫劉聯盟,則使這個戰略具備了可行性。從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到建安二十四年奪取漢中,這Il年堪稱劉備的全盛時期。從屢戰屢敗到連戰克捷,從無立錐之地到跨有荊益二州。歷史的激流旋轉得如此急速,大有讓人目不暇接之勢。而新的劇變就潛伏在這一帆風順的輝煌之下。
當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之際,為了牽制曹軍在漢中方向的集結,關羽的荊州軍在中原戰場發起了一連串的軍事行動,從策反曹軍邊境守將直到雙方正式開打。本來只是一個有限的牽制行動,卻因為過于順利的軍事進展而一步步失控,最后演變成曹劉之間的一場主力會戰。關羽太過專注于軍事斗爭,而忽略了外交戰場的暗潮涌動。就在他拔襄陽、圍樊城,水淹七軍,達到一生軍功的頂點時,卻突然遭遇了呂蒙白衣渡江的襲擊,并最終在曹、孫兩軍的夾擊下全軍覆滅。
荊州的丟失和關羽集團的覆滅,對劉備顯然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但并非致命一擊,如果繼續忍耐,逐步恢復和孫權的聯盟關系,沒有了曹操之后的中原,究竟鹿死誰手實在尚未可知。更何況此時又發生了曹丕篡漢的事件,這對一向標榜匡扶漢室的劉備集團而言,無疑是一個絕佳的機會。
可是,劉備并沒有全力對付靠篡漢新成立的曹魏政權,反而決定東征孫權,奪回荊州。
劉備這一決策的失策之處,當年趙云就已經分析得很明白:“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兇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
正是基于這段分析,頗有一些后人覺得劉備口口聲聲宣揚的匡扶漢室,不過只是一個宣傳口號而已。從而覺得劉備這個人就是個口是心非的偽君子。
是否如此呢?
首先,如果劉備真是一個老謀深算的偽君子,他就絕對不會在這個時候與孫權開戰,姑且不說這個時候他攻擊關中,是否能成功,但至少他拋開曹魏而攻擊孫權,必將使其一貫的政治聲望遭遇一次重大打擊。
其次,從外交上講,本來就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黃初二年,魏、吳之間已經因為襄陽、樊城歸屬問題發生軍事摩擦,這個時候劉備要做的絕對不是伐吳,那只能是把別人的架搶過來打,而應該繼續靜觀其變才是。
最后,從軍事學的角度講,老于兵事的劉備也不可能不知道,丟失荊州之后,孫劉之間隔著的是三峽。誰先進攻,誰就要先穿越數百公里的峽谷。沿途地勢險要,交通不便,多霧少飲水,誰先動手誰不利。除非是趁敵軍毫無防備的情況下突然襲擊。可是,關羽在建安二十四年的冬天被殺,曹丕第二年篡漢,是為魏黃初元年,又過了一年,也即魏黃初二年、蜀漢章武元年的七月,劉備才出兵伐吳,奪取巫縣后又暫停行動,直到黃初三年、蜀漢章武二年的二月才又發起全面攻勢,突然性早已不復存在。
當然,也有人認為劉備的軍事才能本來就不高。博望坡之戰,漢中爭奪戰,可謂劉備集團在對抗曹操的過程中兩場很出彩的勝利。在《三國演義》中,這兩個勝利都被歸入了諸葛亮的名下,可歷史上,這兩仗都是劉備親自指揮取得的勝利。博望坡之戰時,諸葛亮還在隆中高臥。而奪取漢中時,諸葛亮被留在了成都,負責為前線運輸兵員、糧草。這又怎么能說劉備軍事低能呢?
可以說,劉備的伐吳在政治上、外交上和軍事上都是完全不可思議的瘋狂行為。解釋這不可思議的答案,其實早由敵國的一位智囊答出了。
關羽死后,魏國內部曾發生一場關于劉備和孫權是否會開戰的大爭論。劉曄認為一定會開戰,其理由就是:劉備和關羽“義為君臣,恩猶父子”。而以劉備的為人,不可能不給關羽報仇。
問題其實并不復雜,就在于劉備已經老了。人一老,往往不講理,更何況劉備本來就是一個極有個性而且重人際感情的異類政治人物。
但劉備畢竟是個政治家,是一國之君。諸葛亮、趙云的反復勸諫,諸多重臣的堅決反對,不可能不對劉備的決策產生影響。這或許就是劉備拖了三年遲遲沒有發起進攻的一個主要原因。偏偏就在這個微妙的當口上,張飛又被暗殺,而兇手又投奔了孫權。這一事件最終扼殺了諸葛亮與趙云阻止劉備東征的最后一絲希望,也鑄成了劉備和蜀漢政權最大的一個悲劇性事件。
劉備的一生也就不免要在火燒連營的灰飛煙滅,與白帝城托孤的凄凄冷冷中落幕了,真實的劉備,既不是演義中的忠厚傻二哥,也不是奸詐偽君子,而是個性鮮明、特立獨行的不屈靈魂。
歷史上的劉備
起于微末,心懷大志
劉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今河北涿州)人,出身于一個普通的士族家庭。在那個群雄并起、戰亂頻仍的年代,劉備的起點并不高,但他自幼便展現出非凡的志向與抱負。據史書記載,他年少時便以“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的豪言壯語,表明了自己不甘平庸、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
仁德之名,廣結英雄
劉備最為人稱道的,莫過于他的仁德之心。在那個亂世之中,他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以仁政治國,對百姓關懷備至,贏得了廣泛的民心。同時,劉備還以禮賢下士著稱,他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成為了千古佳話,展現了他求賢若渴、不拘一格的胸襟。正是這份仁德與禮賢,使得關羽、張飛等一眾英雄豪杰甘愿追隨其左右,共同書寫了一段段傳奇。
艱難創業,百折不撓
劉備的創業之路并非一帆風順。他早年雖曾參與黃巾起義,但隨后便屢遭挫折,多次寄人籬下,甚至一度妻離子散,流離失所。然而,無論處境如何艱難,劉備都從未放棄過自己的理想與信念。他憑借堅韌不拔的意志和卓越的領導力,逐步壯大自己的勢力,最終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建立了蜀漢政權。
治國安邦,遺德后世
作為蜀漢的開國皇帝,劉備在治國安邦方面也展現出了非凡的才能。他注重發展農業,減輕百姓負擔,提升國家經濟實力;同時,他還大力推行文化教育,提倡儒學,為蜀漢的繁榮穩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外,劉備還注重民族團結,對少數民族采取懷柔政策,促進了各民族的和諧共處。他的這些舉措,不僅在當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治國經驗。
結語
綜上所述,歷史上的劉備是一位具有卓越政治智慧、深邃戰略眼光、仁德之心以及堅韌不拔意志的英雄人物。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與感人故事,成為了后世敬仰與傳頌的典范。劉備的故事告訴我們:無論身處何種環境,只要心懷大志、堅持不懈地努力追求理想與信念,就一定能夠創造出屬于自己的輝煌人生。
【歷史上的劉備】相關文章:
作文劉備09-24
劉備簡介11-14
劉備是哪個朝代06-25
關于劉備的故事11-18
描寫劉備的句子05-08
劉備真重義08-02
劉備進益州09-15
劉備的電腦作文09-12
劉備是哪個朝代的皇帝08-24
劉備是哪個朝代呢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