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時期的“登科喜報書”
古代的科舉制度相當于現在的全國高考,凡是取得第一名的都具有至高無上的光榮,唐宋時期還有“登科報喜書”,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唐宋時期的“登科喜報書”,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開元天寶遺事》:“新進士才及第,以泥金書帖子附家書中,用報登科之喜”。說的是古時科考中榜時,有“登科報喜書”。從6月下旬起,2016年高考各省市相繼放榜,如今“科考”,中榜者收到的“家書”是“入學通知書”。
我國從古至今,“金榜題名時”都是人一生中最大喜事之一,值得慶賀。如今的入學通知書較為簡單,一般是學生姓名,所考入專業,持書報到,學校公章等。可古時的“入學通知書”,較為復雜。特別是唐宋時期,更不一般。
在我國的傳統觀念中,人生“三喜”是: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他鄉遇故知。古時學子參加科考,功名以放榜公布為主。朝廷級放的是“金榜”。張榜以后,還要報喜,即把學子考取的功名消息告知學子。《容齋續筆》曰:“唐進士登科,有金花帖子”。可見,唐朝時,“通知書”是帖子,這個帖子是“金花”的。
這個“金花帖子”是什么樣?上面寫著什么內容?《容齋隨筆》對這種金花帖子有詳細的描述。“唐進士登科,有金花帖子,相傳已久,而世不多見。予家藏咸平元年(公元998年)孫僅榜盛京(指北宋東京開封)所小錄,猶用唐制,以素綾為軸,貼以金花,先列主司四人銜,曰:翰林學士給事中楊,兵部郎中、知制誥李,右司諫直史館梁,秘書丞直史館朱,皆押字。次書四人甲子,年若干,某月某日生,祖諱某,父諱某,私忌某日。然后書狀元孫僅,其所紀與今正同。別用高四寸綾,闊二寸,書‘盛京’二字,四主司花書于下,粘于卷首,其規范如此……”
宋代基本上也沿用唐代的“金花帖子”。
值得一說,并很有趣的是,唐、宋時期的“金花帖子”,除報學子考取的功名外,還特別突出地記載主考官,除了他們的頭銜,還有他們的詳細資料,如生于哪年哪月哪日,還有他們的祖父名字,父親名字等。主考官都要在上面簽下自己的名字。這樣的“入學通知書”,與如今相比,實在是太特別,太有趣了。古時,這樣的一個帖子,對中榜的學子來說,是十分金貴的,用金銀買不到的東西。“金花帖子”是一種很特別的榮譽,有的家庭,將“金花帖子”置于家中顯要處,供家人、來訪祝賀者隨之觀賞。有些當地知名的大族戶,還將“金花帖子”置于本族祠堂里,一方面供族人、來訪祝賀者觀賞,另一方面,向世人宣示本族子弟才華橫溢等等。有了“金花帖子”,不少學子,名正言順從此成為“金花帖子”上某主考官的門生,進入官場,官運亨通。
然而,這種十分金貴的“金花帖子”,不知何故,后來被取消了。
古時,學子考取功名,中榜者,除了朝廷張榜公布外,還有各種各樣的.“報喜”,讓世人知道某學子中榜了。中榜的學子,成為當地一時的熱議話題。使中榜學子及其家庭家族感到幸福與自豪。如今,“中榜”者除本省本市的“高考狀元”名聲大振外,其他“中榜”者名聲相對平靜些。因為我國的高等教育越來越普及。
古代的考生金榜題名后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唐代詩人孟郊的這首《登科后》淋漓盡致地描繪了詩人進士及第后得意喜悅的心情。金榜題名是古人“四大喜事”之一,進士及第后,便可加官晉爵,光宗耀祖,福澤后代。可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為激勵士人勤奮努力,擴大影響,官府除張榜公布外,還制作特別精美的“錄取通知書”,無論是材料、做工,還是報喜,都非常復雜、隆重。
中國科舉制度的最后一科金榜(仿制),歷史上于1904年張掛公布。圖片來源:北晚新視覺
古代最早出現的錄取通知書是“泥金帖子”。“泥金”手法是中國傳統的高檔裝涂工藝,用金粉或金屬粉制成的金色涂料,用來裝飾箋紙或調和在油漆中涂飾器物。唐代開始用泥金涂飾在箋簡上,作為進士及第到家報喜所用。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泥金帖子》:“新進士才及第,以泥金書帖子附家書中,用報登科之喜。”宋代詩人楊萬里《送族弟子西赴省》詩:“淡墨榜頭先快睹,泥金帖子不須封。”王仁裕、楊萬里都提到泥金帖子,而楊萬里詩中的淡墨榜又為何呢?古代科舉考試錄取的進士,用淡墨書榜,稱為“淡墨榜”。
在唐朝稍后出現了“金花帖子”,被視為“正式版”科舉錄取通知書,又稱為“榜貼”。宋·洪邁《容齋續筆·金花帖子》說:“唐進士登科,有金花帖子……以素綾為軸,貼以金花。”到了宋代仍然使用金花帖子,宋人趙彥衛在《云麓漫鈔》中記載:“國初,循唐制,進士登第者,主文以黃花箋,長五寸許,闊半之,書其姓名,花押其下,護以大帖,又書姓名于帖面,而謂之榜帖,當時稱為金花帖子。”“黃花箋”是一種灑金粉的頂級用箋,用此來書寫通知書,可見珍貴。宋·陳繼儒《太平清話》卷四:“宋朝吳郡士登科者,始于龔識,其家居昆山黃姑,猶藏登第時金花榜帖,乃用涂金紙,闊三寸,長四寸許。”
在明朝,錄取通知書稱為“捷報”,或“報帖”,民間稱“喜報”。明人王世貞《觚不觚錄》云:“諸生中鄉薦,與舉子中會試者,郡縣則必送捷報。”《儒林外史》中的范進中舉后,送來的就是捷報。到了清代,就出現了刻板印制的科舉通知書了。
進士及第的通知書都寫哪些內容呢?一般先把考官的姓名寫在上面,然后再寫具體內容。鄉試中舉的錄取通知書相應簡單些,主要書寫被錄取學子的姓名、鄉貫、三代姓名。如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范進三兩步走進屋里來,見中間報帖已經升掛起來,上寫道:‘捷報貴府老爺范諱進高中廣東鄉試第七名亞元。京報連登黃甲。’”
現代的高考錄取通知書一般通過郵局或快遞公司郵寄到考生的手中。在古代,送通知書也比較隆重。各級官府會安排專人將通知書直接送達學子家中。報喜人一般不少于三人,都騎上高頭大馬,高舉彩旗、旌幌,帶上嗩吶班子,一路上鳴炮奏樂,吹吹打打,熱鬧非凡,猶如現在男子結婚迎親一般。如《儒林外史》描寫報榜的情景:“只聽得一片聲的鑼響,三匹馬闖了來;那三個人下了馬,把馬拴在茅草棚上,一片聲叫道:‘快請范老爺出來,恭喜高中了!’”
中秀才舉人或者進士及第希望比較大的人家都會在煎熬中苦苦等待著喜報的到來。有專人在門口等候,真是望眼欲穿,一旦報喜的人到了,即大呼小叫向主人報喜。報喜是個好差事,衙門里的公差爭破頭想干這差事,碰到大戶人家能賞一些紅包,也就是“喜錢”,稍微窮點的人家也能排上一桌,賞些酒喝。正因為送喜報有利可圖,竟有人在半道上搶奪喜報,送到主家以領取賞銀。嚴嵩在《鈐山堂集》中記載:“京師人以報榜希厚利,先賂印匠,多印試錄名紙,伺啟閽得紙疾馳去,報早則金多,亦有惡少伺于途,挺仆其人,奪紙以去者。”
中榜者收到榜貼或喜報后,一般要把它張貼在廳堂里最顯眼的位置,如同現在上級頒發的獎狀或與領導人合影一般,讓來訪的客人進門便能看到,以此炫耀一番,光耀門庭。
“登科喜報書”
“金榜題名”是古人眼中的人生“四大喜”之一,那么,在古代有沒有科舉錄取通知書呢?回答是肯定的。
我國的科舉制度始于隋朝,但科舉錄取通知書真正出場是在唐朝,當時叫“泥金帖子”。
所謂“泥金”,就是用金粉或金屬粉制成金色涂料,用來裝飾箋紙或調和在油漆中涂飾器物,屬于高檔裝涂工藝。
唐代開始用泥金涂飾在箋簡上,專門用于進士及第到家報喜。五代王仁裕在《開元天寶遺事·泥金帖子》中記載:“新進士才及第,以泥金書帖子附家書中,用報登科之喜。”
后來又出現了“金花帖子”,又稱為“榜貼”。
宋代洪邁在《容齋續筆·金花帖子》中寫道:“唐進士登科,有金花帖子……以素綾為軸,貼以金花。”
到了宋代,金花帖子仍是科舉錄取通知書正選。
宋人趙彥衛在《云麓漫鈔》中做了記述:“國初,循唐制,進士登第者,主文以黃花箋,長五寸許,闊半之,書其姓名,花押其下,護以大帖,又書姓名于帖面,而謂之榜帖,當時稱為金花帖子。”
文中提到的“黃花箋”,是一種灑著金粉的最高檔用箋,用此來寫中舉的“榜帖”,凸顯金榜題名的隆重與喜慶。
宋人陳繼儒在《太平清話》中也對“金花榜帖”作了詳細描述:“宋朝吳郡士登科者,始于龔識,其家居昆山黃姑,猶藏登第時金花榜帖,乃用涂金紙,闊三寸,長四寸許。”
明清以后,科舉錄取通知書稱為“捷報”或“報帖”,民間稱“喜報”。
明人王世貞在《觚不觚錄》中寫道:“諸生中鄉薦,與舉子中會試者,郡縣則必送捷報。”
《儒林外史》中的范進中舉后,送來的就是捷報:“范進三兩步走進屋里來,見中間報帖已經升掛起來,上寫道:‘捷報貴府老爺范諱進高中廣東鄉試第七名亞元。京報連登黃甲。’”
到了清代,科舉錄取通知書變成了刻版印制。
古代科舉錄取通知書用材比較講究,其實,送錄取通知書也是排面滿滿,十分隆重,且由官府專人送達。
送通知書的人叫“報榜人”,也叫“報錄人”,民間稱為“報子”,報榜人一般不少于三個人。
“報子”們騎著高頭大馬,高舉旌旗,一路上敲鑼打鼓,十分熱鬧。
《儒林外史》描寫范進中舉報榜的情景:“只聽得一片聲的鑼響,三匹馬闖了來;那三個人下了馬,把馬拴在茅草棚上,一片聲叫道:‘快請范老爺出來,恭喜高中了!’”
中舉者收到榜貼或喜報后,都會將其張貼在廳堂最顯眼位置,讓來賓進門就能看到,用意思很明顯,炫耀顯擺。
【唐宋時期的“登科喜報書”】相關文章:
唐宋時期的假文身:古代面花04-15
喜報12-24
發喜報05-20
用登科造句05-20
女兒的喜報日志04-29
唐宋經典詩句03-22
唐宋唐宋八大詩人是誰03-24
感動于唐宋作文04-08
唐宋宰相的不同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