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的士族政治
什么是士族政治,就是指主要由士族階層掌控的政治中心。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于魏晉南北朝的士族政治介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一)“九品中正”制與士族政治的形成
漢代選官以“鄉舉里選”為依據,體現的是尊重鄉里輿論對某位士人德才評判的權威性。但是,輿論評價一旦與仕途沉浮相聯系,就容易被某些有權勢、有影響的人物或社會集團所控制、所利用。漢末政論家王符等人,對“名實不相符,求貢不相稱”(《潛夫論·論榮》) 的選舉積弊進行了抨擊,自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曹操審時度勢,提出了“惟才是舉”的用人原則,既是出于亂世求賢的需要,也是對漢代“選舉失實”的刻意糾正。在漢末軍閥混戰的沖擊之下,鄉里組織遭到破壞,士庶大量流動,由鄉里對士人的德才加以評估的傳統做法已經難以延續,然而在人們的心目中,用人“核之鄉間”的傳統,仍是具備合理性的。
以上所述的歷史背景,正是“九品中正”制應時而生的原因。公元220年,繼位魏王不久的曹丕,采納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制定和推行“九品中正法”。中正,官名。由各郡從現任朝官的本籍人中推舉有知人之明且威望素著者出任。其職責是,對本郡的士人,依據品行才干,逐一劃定等級,包括上上、上中……下中、下下共計九品,并將評定結果上報吏部。吏部在任命官員時,原則上應該與中正官核定的“鄉品”等級相一致。中正官具備了影響仕途升降的實權,因此又稱“九品官人法”。到司馬懿執掌魏國大權時,在各州增設大中正。探求“九品中正”的立制初衷,“蓋以論人材優劣,非為世族高卑”(《宋書·恩幸傳》);而且從中正官必須是現任朝官、只負責對本籍貫士人評定等級的規定來看,實在是大有深意的,這是致力于解決朝廷選官和鄉里清議的統一問題,是對漢代選官傳統的延續,也是對曹操用人政策的繼承。但到魏晉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個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壟斷,他們在評定品級時,往往徇情枉法,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劃分,已經背離了“不計門第”原則,演變為以“家世”、“閥閱”定高下。此后,,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護士族世襲政治特權的官僚選拔制度。
士族壟斷仕途,嚴重地阻礙了社會中下層的優秀人才的選拔和任用,從而不利于國家的長治久安——九品中正制的這一積弊,在西晉建國之后,就有一批政治家、政論家給以揭露和批判。其中,尤以直諫之臣劉毅所論最為透徹,他所說的“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幾乎是批判九品中正制的經典名言。他上書晉武帝司馬炎,力主廢除中正之制:“蓋中正之設,于損政之道有八。……職名中正,實為奸府;事名九品,而有八損。古今之失,莫大于此!”(《晉書·劉毅傳》)此外,衛瑾、司馬亮、段灼也曾主張廢止九品中正制。但司馬炎深知它對于士族利益關涉極重,為了爭取官僚士大夫集團的擁戴,他不能貿然行事。
九品中正制的完全廢止,遲至隋文帝時期。不久,一種全新的制度——科舉制就出現了。
(二)東晉門閥——士族政治的巔峰
在經歷了內部自相殘殺和胡族的軍事進攻之后,西晉政權滅亡了。作為它的繼承者,倉促立國于江南的東晉朝廷,無論是政治影響,還是軍事實力,都極為有限,不得不借助于自中原南遷的士族(即所謂“僑姓”,他們構成了東晉政權的核心)以及南方士族的聯合支持。晉元帝名義上是最高統治者,竟然對人說“寄人國土,心常懷慚”(《世說新語·言語》),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不可能出現強有力的皇權統治。為了維持這種“共治”體制的存在,東晉朝廷必須對士族、特別是他們的代表人物,給以盡可能多的倚重和照顧。以至于使高門士族的首領得以和東晉皇室在實際上分享統治權力,他們控制了最重要的軍政實權,把皇帝的權力壓縮到有限的范圍之內。這是皇權衰微、士族得志的時代。在東晉所出現的門閥統治秩序,標志著士族政治發展到了它的巔峰狀態。
對該問題的研究,一直是學術界關注的焦點。呂思勉、陳寅恪、周一良、唐長孺、王仲犖、嚴耕望、田余慶、毛漢光、朱大渭等著名學者,都有所論列,特別是田余慶先生的《東晉門閥政治》一書,更被學界尊為經典之作。
瑯邪王氏對晉元帝的擁戴之功無人可及,其盛極一時也無人可以比擬:據說元帝在即位之時,請王導共坐御床,王導固辭乃止;王導長期任相,秉執朝政;王敦以“都督江揚荊湘交廣六州諸軍事”的身份,總領兵權,坐鎮上游。王導、王敦內外相維,|軍國要津盡在掌握之中。故當時就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謠諺流傳。后來,當晉元帝要從王敦手中收回兵權時,跋扈專行的王敦竟然起兵攻破建康,致使元帝憂憤而死。此后王敦公然以武力遙制京城,完全不顧及君臣名分。王敦看到晉明帝不甘心作傀儡皇帝,在重病垂危之時,再一次起兵進逼京城。王敦雖因叛逆而被戮尸,但王導仍然安居相位,瑯邪王氏的地位并未受到明顯沖擊。
這種皇帝和高門士族共掌國政的局面,在東晉延續了相當長的時問。王導死后,穎川庾氏(庾亮)、譙國桓氏(桓溫)、陳郡謝氏(謝安),又先后控制朝廷中樞。庾亮兄弟以及謝安叔侄,忠心謀國而無個人野心,尚能夠與皇帝、皇室和諧相處;而在桓溫當政之時,獨斷專行,以至于廢立皇帝,也不再掩飾代晉自立的意圖。簡文帝因不堪忍受權臣逼迫,手詔桓溫,直言“如其大運去矣,請避賢路”(《晉書·簡文帝紀》)。若非謝安、王坦之等設謀掣肘,桓溫完全可能提早結束東晉的統治。
東晉士族之盛,除了政治上以高門壟斷朝廷要職、軍事上以士人專兵之外,還表現為在婚姻上實行門閥等級內婚制、在社會上強調籍貫(即所謂“郡望”)的重要性。后兩者的目的,在于保持和顯示士族門第的高貴。以婚姻關系的締結而言,士族最講究門第對等,嚴格按照同類相婚的習俗行事。如果士族人物與庶族通婚,就會遭到社會輿論的譏笑。
(三)南北朝時期士族政治的演變
士族政治在南朝和北朝是按照不同的模式發展的。其歸宿也不相同。
南朝的士族政治,是沿著魏晉舊軌,走上盛極而衰的道路。這是由士族和皇權的微妙關系所決定的。南朝的開國皇帝皆非高門出身,而有軍將的經歷;他們對自恃門第清高而驕人的.士族高門,既有隔膜又存防范;立國又出于所謂的“禪讓”,在易代之際需要士族上層人物為之點綴。這就導致了天下易姓、士族依舊現象的反復出現。士族高門也適應了這種頻繁的改朝換代,只要不影響自己家族“平流進取,坐致公卿”的官場利益,他們不屑于有忠君殉國之念,于是就有“市朝亟改,寵貴方來,陵闋雖殊,顧眄如一”(《南齊書·王儉傳論》)之說。再加之,他們高標放達,以躬親吏事為恥,不愿意講究治國經世之道,更不屑于統兵打仗,使得他們喪失了亂世之中承擔社稷重任的能力。這就決定了皇帝對士族的根本態度:只能在形式上借重,不可能在實際上倚重。
作為南朝重要歷史現象的“寒門掌機要”,自然應運而生。出身寒門之士,在門閥政治之下受到壓抑,他們也愿意借皇帝之力而謀求仕途發展。于是,他們成了皇帝最信任的政治力量。皇帝任命寒門之士擔任官品不高、機要性卻很強的職務(如:中書舍人、典簽),讓他們參與各種核心機密,以削弱士族對皇權的控制。寒人的崛起,對士族政治形成很大沖擊。
更致命的“掃蕩”來自南朝后期的三次兵火劫難:梁朝末年的“侯景之亂”,以建康為中心的僑、吳高門慘遭滅頂之災;西魏攻占江陵之后,大批居住于此的荊揚士族被強制北遷;隋軍滅陳又有遷徙南方士族入關中之舉。至此,作為一個整體的南方士族勢力,基本退出了歷史舞臺。蘭陵蕭氏在隋唐還保持著活力,應該算是江南士族的“一枝獨秀”了。
北朝的士族政治則另有自己的發展道路與特色。陳爽《世家大族與北朝政治》(《學人》第九輯,l996年)一文,在這一研究領域有后來居上的價值。
北朝政權是以鮮卑族為主體而建立起來的。留居中原未曾南遷的漢族士人,不得不向統治者俯首稱臣,而后參與到這一統治體制之內。北魏的皇權一直高居于士族之上,士族順序是依據現任官爵高低而定。北朝士族又是由鮮卑貴族和漢人士族聯合構成,這與孝文帝推行“漢化”政策密切相關。據《魏書·官氏志》記載,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定姓族”時規定:鮮卑貴族中的八姓,“著勛當世,位盡王公”,應當與漢人士族高門“四姓”擁有對等地位、享受同等優待。由此可見,北魏士族高門的地位,完全由朝廷所規定,這與南朝士族地位出于先族文化傳統,因而有獨立于皇權之外的依憑是根本不同的。所以,北朝的士族,只是朝廷的附庸,不表現為對皇權的制約與抗衡。
北朝士族有強烈的從政愿望和能力。他們的首領人物,不崇尚清談而是廣泛地參與實際政務,從而表現出杰出的軍政才干,保證了他們在政治中樞的地位無法被取代。崔浩、李沖、李安世等高門士族,是他們所處時代最優秀的政治家,為國家的穩定和發展,貢獻了聰明才智,特別是北朝士族決不鄙夷武事,他們樂于在統兵作戰的過程中建功立業。范陽盧氏、渤海高氏、河問邢氏這些北朝高門,都是累代名將紛出。北朝士族不乏將才,在戰火紛擾之時,有效地保證了他們的利益和地位。北朝士族的“雄武”之氣未曾衰減,與南朝士族的文弱脂粉氣質決不相類。
北朝士族有明顯的開放性與“務實”精神。當政者和士族主流大多不熱中于“區別士庶”(北魏前期崔浩當政、孝文帝改制時曾經強調過“士庶分途”,結果都招致了不滿和批評),新興的權貴和地方豪強,可以通過偽托、假冒而搖身一變成為士族。冒認門第在北朝是常見現象,并且得到了社會輿論的默許和寬容,特別是北魏分裂之后更是如此。這種風尚,打破了士族血緣的“純潔”(其實,由于北魏強制推行“胡漢通婚”,中原士族高門的血統已經無法保持純潔了),但從政治利益來考察,它卻有效地擴大了士族的勢力。當政者不主張士族門閥化,而主張向社會吸納人才、開放仕途,選官用人更多注重“吏干”,而不以門第高低為取舍。這對于改善官僚隊伍素質、保持國家機構的政治活力,無疑是大有益處的。
因此,北朝的士族,與當政者達成了良性互動,在亂世之中保持和發展了自己的勢力。隋唐之世的士族,基本上是對北朝士族的延續。
魏晉南北朝的國學知識點
1.魏晉南北朝的詩歌和散文
①“三曹”.“三曹”即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曹操的《觀滄海》,曹丕的《蒿里行》,曹植的《名都篇》《白馬篇》《洛神賦》都很有名。
②“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瑒、劉楨
③“竹林七賢”。阮籍、稽康、山濤、劉伶、王戎、向秀、劉咸
④陶淵明,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桃花源記》《歸去來辭》《歸園田居》《飲酒》是傳世之作。
⑤此外,諸葛亮《出師表》、范曄(yè)《后漢書》、陳壽《三國志》、王羲之《蘭亭集序》、劉勰《文心雕龍》、酈道元《水經注》都名垂史冊。
2.魏晉南北朝的小說
①志怪小說以干寶《搜神記》為代表。《干將莫邪》。
②軼事小說以劉義慶的《世說新語》為代表。《周處》。
魏晉南北朝詩歌知識點
1、建安風骨也叫魏晉風骨,指的是詩歌呈現出的俊爽剛健的風格。建安是漢獻帝年號,這類詩歌普遍反映了社會動亂和民生疾苦,表現了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具有慷慨悲涼的獨特風格。建安風骨的代表詩人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璃、應場、劉楨)等。
2、七言詩起源于先秦和漢代的民間歌謠。七言詩包括七言古詩(簡稱七古)、七言律詩(簡稱七律)和七言絕句(簡稱七絕)。有歷史記載的、最早正式創作七言詩的詩人是魏國的曹丕,他的《燕歌行》是現存的第一首文人創作的七言詩。
3、南北朝樂府民歌北朝民歌氣質剛健、爽朗,反映的社會生活內容較廣闊,《木蘭詩》為其代表作;南朝民歌則傾向于抒寫男女戀情,風格纏綿清麗,《兩洲曲》》是其代表作。
4、阮籍代表作是以憂生念亂之情寫下的《詠懷詩》八十二首,其詩大量運川比興手法,寄托人生實感,思隱而辭麗,呈現出瑰然特異的風貌。唐代陳子昂的《感遇》、李白的《古風》都是師承阮籍《詠懷詩》而作的人生實感輯錄。
5、.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謚號靖節先生,東晉末期南朝宋初詩人、散義家。田同生活是陶淵叫詩的主要題材,主要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等,被詩論家稱為田園詩人和隱逸詩人。其詩歌兼有半淡與爽朗之勝,語言質樸白然。
6、謝靈運是我國文學史上著名的山水詩人,善于用富艷精工的語言記敘游賞經歷、描繪自然景物,多有形象鮮明、意境優美的佳句,對唐代的詩歌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自謝靈運始,山水詩成為中圍文學史上的一大流派。
7、鮑照以其特殊的身世感,發為歌唱,恃調激昂,氣勢雄健,對李白、杜甫的影響較大。在曹丕的《燕歌行》音響久沉之后,鮑照以其十八首《擬行路難》及大量匕言歌行的杰山藝術成就,奠定并開創了七言詩進一步發展的局面,在七言詩發展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8、謝朓是永明體詩的代表作家,他把詩歌的描繪對象從山水展到一般自然景物,并以大量的新變體詩把五言創作推進到律化,為五言律詩的形成起了推動作用。他的創作實踐,為唐代格律詩的產生作出了重要貢獻。所謂永明體,是在齊武帝水明年間出現的一種新詩體。講究聲韻,對仗工整,文辭華美,篇幅短小整飭。
【魏晉南北朝的士族政治】相關文章:
魏晉士族政治與名士生活04-07
魏晉南北朝的歷史發展08-11
魏晉南北朝歷史梳理08-15
魏晉南北朝文學知識04-15
「考試重點」古代文學-魏晉南北朝文學04-15
語文知識點之魏晉南北朝文學04-15
魏晉八君子08-06
魏晉清談介紹08-06
寫景的魏晉古詩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