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和資治通鑒
《史記》和《資治通鑒》是我國兩部非常著名的歷史著作,那么兩者有什么不同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史記》是中國西漢時期的歷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史學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三千年左右的歷史,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也是古代最著名的典籍之一,與后來的《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資治通鑒》,簡稱“通鑒”,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卷,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開始,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征淮南,計跨16個朝代,共1363年。它是中國最詳盡的編年體史書,在中國史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
《史記》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與后來的《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后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余字。
《史記》對后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后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常簡作《通鑒》),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后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鑒,宋神宗認為此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鑒》。《資治通鑒》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
《資治通鑒》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
拓展
《史記》與《資治通鑒》的區別
首先,司馬光生活的時間晚于司馬遷,所以他有機會參考《史記》,甚至直接復制粘貼司馬遷的作品,比起司馬遷為了找材料實地考察來,司馬光幸福多了。舉個栗子《魏公子列傳第十七》:吾過大梁之墟,問其所謂夷門。夷門者,城之東門也…… 《春申君列傳》:吾適楚,觀春申君故城,宮室盛矣哉!司馬遷有點小驕傲呀!
其二,個人寫作風格不同。司馬遷崇尚英雄,對于販車引漿者流也不吝惜筆墨,對于他們身上的'個人英雄主義比較贊揚,除了有司馬遷個人的性格特點之外,還有當時的社會環境影響。有人說《史記》不僅是歷史著作,還可以當做文學作品來讀,這是《史記》的魅力所在。
而《資治通鑒》的風格就比較死板了,讀起來冷冰冰,沒有生氣。正如求名一樣,司馬光寫作的目的是為了總結統治成敗的得失,也就是說,他是皇帝必讀書目,是要作為施政參考的,比起《史記》的老少皆宜,《資治通鑒》的讀者顯然偏少。另外說明一下,《資治通鑒》并不是一個人所寫,他的作者還有劉攽、劉恕、范祖禹三人,也就是說司馬光是《資治通鑒》的主編,很多文章是由別人寫的,他只負責審核把關,但是人們只記得司馬光這個作者,這對其他三位作者來說有點悲催。
第三,從二人的做官經歷來比較,司馬遷做過太史令、中書令,司馬遷的經歷比較純粹,所以作品也比較干凈,沒有過多的思想教育。但是司馬光做過宰相,加上本人是道德君子,所以老是擔心人們不知道什么,在作品中也加了不少私貨。
舉例:司馬昭死后舉行喪禮,按照古禮,子女應該受三年喪禮,當時天下臣民都作權宜之計,服喪三天后就不再遵行。然而晉武帝司馬炎自己堅持服喪三年。文帝之喪,臣民皆從權制,三日除服。既葬。帝亦除之,,然猶素冠疏食,哀毀如居喪者……遂以疏素終三年。《資治通鑒晉紀一》
司馬光評論道:三年之喪,白天子達于庶人。此先王禮經,百世不易者也。漢文師心不學,變古壞禮,絕父子之恩虧君臣之義;后世帝王不能篤于哀戚之情,而群臣諂諛,莫肯厘正。至于晉武獨以天性矯而行之,可謂不世之賢君;而裴、傅之徒,固陋庸臣,習常玩故,不能將順其美,惜哉! 我終于知道為什么司馬光反對王安石變法了!
再說晉紀一下面的小字:起旃蒙作噩,盡玄黓執徐,凡八年。鬼知道我經歷了什么!通過查閱資料,我知道了這是編年體的一種,然后就沒有然后了,我的腦細胞不夠用了,所以我必須給司馬光一個差評。
第四,這兩本書的待遇不同。司馬遷的史記得以流傳很大程度上歸功于他的外孫楊惲,沒錯,就是那個說出一丘之貉的楊惲。正是他的努力,《史記》才得以出版發行,也就是說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史記》屬于非法讀物,是見不得光的,如果沒有楊惲的努力恐怕就沒有《史記》了。
而《資治通鑒》的待遇就比較高了,不僅有皇帝宋英宗給他作序,還有皇家圖書館收藏,《資治通鑒》的待遇簡直不要太好。
第五,閱讀體驗與先后順序。雖然給了差評,但是后來我又發現:《史記》和《資治通鑒》可以參照著讀。如果你想了解一個人,就讀《史記》,但是你要想寫文章,提煉總結觀點就要看《資治通鑒》了,從量變到質變的背后肯定是有原因的,這點《資治通鑒》就做的比較好。
【史記和資治通鑒】相關文章:
《資治通鑒》原文03-10
讀資治通鑒有感07-16
資治通鑒原文賞析01-26
《史記》史記集解序06-19
《史記》史記正義序06-19
《史記》史記正義論例06-19
《史記》史記索隱后序06-19
《史記》史記索隱序06-19
《資治通鑒》讀后感05-17
《資治通鑒》的選材根據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