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的功與過
管子是齊國得以稱霸的偉大功臣,可是歷史上對于這一人物卻褒貶不一,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管仲的功與過,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先秦諸子的地位不可謂不高,但大多是坐而論道的布衣之士,筆下縱有千言,手中卻無寸柄。如孔子長期周游列國,游說諸侯,卻無功而返,直到56歲時才當上魯國的大司寇,代理宰相職務,惜為時僅3個月,根本不可能積累豐富的從政經驗。荀子也只當過一次地方小官,沒有全面治國從政的實踐。孟子曾經向齊宣王、梁惠王反復宣傳自己的治國理論,卻被譏為“迂遠而闊于事情”,不受歡迎。至于韓非子、墨子等等更是遠離廟堂。由于他們沒有從政的實踐,當然也就無力貫徹自己的政治、經濟主張,更無法檢驗自己學說的正確與否。從某種角度來說,這不能不讓人為之惋惜。
在先秦諸子中,管仲和商鞅大概要算是例外了。他們二人不僅有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而且身居要職,手握重權,因而有可能貫徹自己的政治、經濟主張,實踐自己的理論。實踐的結果,也大獲成功,用事實證明了自己理論的正確。若細分一下,商鞅雖然在事業上成功了,但從他個人的角度來看又是失敗者(最后被保守勢力車裂而死);而管仲則不然。他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稱霸中原,使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管仲在位的時間更是長達40余年,功成名就,既是學識豐富的思想家,又是政績斐然的政治家。這在先秦諸子中也可說是獨一無二了。
從前有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這當然是夸大其辭。依筆者之見,一部《管子》倒真可以作為治理國家者重要而有益的參考。該書有三分之二的內容涉及經濟問題,所論范圍也十分廣闊,諸如對外貿易、宏觀調控、價格、市場、貨幣、壟斷等等,幾乎把所有的經濟問題都包攬無遺。因此,也可以說,《管子》是一部古代的經濟學全書。為什么會這樣呢?這和管仲本人早年的經歷有關。據司馬遷在《史記》里記載:管仲曾與鮑叔牙合伙經商。正是早年的經商實踐,使他積累了許多關于經濟方面的感性知識,為日后治理齊國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管仲擔任齊國的宰相以后,立即向齊桓公提出自己的治國理念:“君人者以百姓為天。百姓與之則安,輔之則強,非之則危,背之則亡。”又說:“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治則國固,本亂則國危。”即使在今天,“以百姓為天”、“以人為本”這樣的話也仍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而管仲在2600多年前就能夠提出如此深刻的政治理論,實在是非常可貴的。
為了貫徹“以百姓為天”的治國理念,管仲又提出:“政之所行,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為了順民心,他在位期間,實行了一系列富民、利民的措施,因而使齊國的經濟繁榮、民風純樸、綜合國力空前強大,為齊桓公的霸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外,他還非常強調經濟基礎的決定作用。“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句名言就出自這位大思想家、政治家之口。從此以后,這句名言被中國歷代進步的思想家反復傳誦不已,也為歷史上一切開明的政治家奉為圭臬。管仲治齊的輝煌業績贏得了孔子的極高評價:“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論語·憲問》)
俗言:“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管仲當然也不例外。孔子在高度評價管仲功績的同時,也不無遺憾地批評他在執政的后期,個人生活太奢侈、講排場,有違“禮”的原則,有僭越之嫌。因此,孔子譏曰:“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這是其一。其二,管仲更為嚴重的過失在于,他在位期間,沒有安排好接班人。對于這一點,宋代的大思想家兼文學家蘇洵在《管仲論》里分析得非常深刻。簡而言之,就是:當管仲病危之時,威公(即齊桓公)問之相,他僅僅指出:豎刁、易牙、開方三人非人情,不可近,卻沒有舉賢者以自代。殊不知當他去世之日,正是這三人彈冠相慶之時。由于出現了權力真空,這三個家伙便共同挾持齊桓公,為所欲為,倒行逆施,使管仲苦心經營40多載、已然好端端的齊國頓時大亂。尤為可嘆的是,曾經叱咤風云、威風一時的齊桓公,最后也慘死在這伙人手里。真是令人扼腕而嘆!這個結果,無疑是一大歷史悲劇,也是作為杰出政治家的管仲留給后人的一大教訓,值得后人深思!
拓展
管仲的歷史故事
管仲的身份有很多,他是出色的政治家,歷史上管仲相齊,輔助齊桓公公子小白,使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他是精明強干的商人,和鮑叔牙一起合伙經商,賺得衣缽滿盆。家財萬貫是個成功的商人,高居相位又是一個成功的丞相。孔子曾稱贊管仲:“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連孔夫子都感嘆道,要不是管仲輔助齊桓公做諸侯霸主,一匡天下,我們恐怕都要成為,蠻人統治披散頭發的老百姓了。
齊國的強盛管仲功不可沒,他的一生經歷充滿傳奇,功績卓著,扶助齊桓公“九合諸候”、“一匡天下”、“尊王攘夷”,作為中國最出名的政治家之一,管仲開創了自周統一以來,中原少有的安定團結局面。管仲(約前725——前645年),名夷吾,字仲,謚號敬,史稱管子,出生于潁上(今安徽潁上縣),春秋時代的政治家,哲學家,周穆王的'后代, 被尊稱為“春秋第一相”。《論語》、《史記》、《管子》、《左傳》、《管仲傳》等都有大量關于管仲的記載。
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伙經商后從軍,到齊國幾經曲折,經鮑叔牙力薦,管仲終于成為了齊國上卿即丞相之位,被譽為“春秋第一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他的一生極富有傳奇性,尤其是他和鮑叔牙的故事,歷來為人所津津樂道。
管鮑分金
眾所周知,管仲的出身并不好,從小家境貧寒,二十歲左右的時候認識了鮑叔牙,二人商量做點小生意,鮑叔牙十分通情達理,他知道管仲家里沒什么家產,因此在合伙做生意上,鮑叔牙資金出得多一些,管仲少出些。小生意漸漸有起色,賺了點小錢的管仲沒有將二人合賺的入賬,而是先還了自己的債。
更離譜的是,在年底結賬分紅的時候,鮑叔牙還把自己的一半都給了管仲,雖然鮑叔牙的伙計都看不慣管仲的行為,鮑叔牙卻說管仲比他更需要錢,和管仲合伙做生意就是想幫助他走出困境。 由此可見,鮑叔牙對管仲的情義,鮑叔牙一直認為管仲是個人才,對管仲一如 既往地好。
一同參軍
兩人一起做生意,甚至在后來參軍也是一起去的。后來齊國和鄰國交戰,他倆一起奔赴戰場,兩軍一交鋒就呈現白熱化狀態,打得不可開交。而在沖鋒的時候,管仲總是躲在眾人的后面,跑得很慢,待撤退的時候,管仲卻又遠遠跑在軍隊的前面,當兵的都為他不齒。只有鮑叔牙在這個時候挺身而出為管仲解釋,鮑叔牙說管仲家里有老人,他是一個很孝順的人,他之所以這么做是不忍心拋下家里的老小,他要活著盡孝道。管仲聽了鮑叔牙的這番話,感動得流下了淚。沒過幾年,管仲的母親因病去世,管仲果然如鮑叔牙所說,盡心竭力作戰為國家效力,很快就得到了提拔 。
管仲后來之所以能相齊成霸,是與鮑叔牙的知才善薦分不開的。管仲晚年曾感動地說:“我與鮑叔牙經商而多取利,他并不認為我貪心;同鮑叔牙謀事,我把事情辦糟了,他也并不認為我愚蠢;我三次從陣地上逃跑,他并不認為我貪生怕死;我做官被驅逐,他不認為我不肖;我輔佐公子糾敗而被囚忍辱,他不認為我不知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不管他人怎樣說管仲的不是,鮑叔牙都竭力維護,于是管仲感慨:“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中國成語中的“管鮑之交”,即源于此。
管仲在鮑叔牙的舉薦下,與齊桓公冰釋前嫌,并盡力為齊國效力,功績卓著,扶助齊桓公“九合諸候”、“一匡天下”、“尊王攘夷”,尤其是管仲在做了丞相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大力發展經濟,他認為治國必先富民,人民生活有了改善才會使國家的國力得到提高。于是,“倉廩實則知 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的傳世名言便由此而出。而對外管仲施行尊王攘夷的策略,直接讓公子小白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由此可見,管仲從政之所以能夠成功與他個人的聰明才智分不開,最重要的是他有一個生死之交——鮑叔牙。若非他,恐怕管仲還是魯國的一個無名小卒。
【管仲的功與過】相關文章:
名人故事:齊桓公管仲與鮑叔牙11-05
經典的寓言故事管仲預見05-26
管仲預見古代寓言故事04-10
管仲薦相寓言故事01-31
管仲輔佐齊桓公名人故事11-05
政治家名人故事:管仲楚國購鹿計04-09
農民工的苦與淚,誰有關注過勵志故事02-28
“文言詩文基本功”的綜合訓練01-08
禮儀是做人的基本功作文03-07
梅蘭芳練蹺功的名人故事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