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國演義》文學常識精編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三國演義》文學常識經典
《三國演義》問世以來,影響深遠。它是廣大人民認識三國時代乃至整個封建社會的軍事、政治 斗爭和整個社會面貌的教科書。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關于《三國演義》的文學常識,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三國演義》文學常識
《三國演義》(英文名:TheromanceofThreeKingdoms),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小說描寫了公元3世紀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斗爭。在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上,展示出那個時代尖銳復雜又極具特色的政治軍事沖突,在政治、軍事謀略方面,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三國演義》全書出現以前,中國各類小說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幾十個字。《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小說,中國小說如何由短篇發展至長篇,這點我們要注意。原來宋代講故事的風氣盛行,說書成為一種職業,說書人喜歡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為題材來敷演,而陳壽《三國志》里面的人物眾多,事件紛繁,正是撰寫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國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來在民間也已流傳,加上說書人長期取材,內容越來越豐富,人物形象越來越飽滿,最后由許多獨立的故事逐漸組合而成長篇巨著。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會上經過漫長時間口耳相傳,最后得到輾轉加工,集合成書,成為中國第一部長篇小說,這是一種了不起的集體創造。與由單一作者撰寫完成的小說在形態上有所不同,很值得我們注意。這種源出眾手的小說,后來還有浪漫小說《西游記》和另一講史小說《水滸傳》。《三國演義》對后來的小說相信有一定的啟導作用。講史文學的源流,這部巨著本身的文學價值,以及它對后世的影響,都值得我們深入討論。
三國故事在我國古代民間頗為流行。宋元時代即被搬上舞臺,金、元演出的三國劇目達30多種。元代至治年間出現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國志平話》。元末明初羅貫中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結合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據他個人對社會人生的體悟,創作了《三國志通俗演義》,現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稱“嘉靖本”,本書24卷。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辨正史事、增刪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風云。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斗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咤叱風云的英雄人物。在對三國歷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現出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對劉備集團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頌,對曹操則極力揭露鞭撻。今天我們對于作者的這種擁劉反曹的傾向應有辯證的認識。尊劉反曹是民間傳說的主要傾向,在羅貫中時代隱含著人民對漢族復興的希望。
《三國演義》刻畫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賢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高風亮節,具有近世濟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壯志,而且作者還賦予他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奇異本領。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條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殘暴 奸詐,是一個政治野心家陰謀家這與歷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關羽“威猛剛毅”、“義重如山”。但他的義氣是以個人恩怨為前提的,并非國家民族之大義。劉備被作者塑造成為仁民愛物、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三國演義》描寫了大大小小的戰爭,構思宏偉,手法多樣,使我們清晰地看到了一場場刀光血影的戰爭場面。其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戰爭的描寫波瀾起伏、跌宕跳躍,讀來驚心動魄。
全書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簡潔明快,氣勢充沛,生動活潑。
《三國演義》帶來我國歷史小說創作的熱潮,它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在我國已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作者簡介】
羅貫中
(約1330-約1400)
漢族,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一生著作頗豐,主要作品有:劇本《趙太祖龍虎風云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滸傳》、代表作《三國演義》等。
羅貫中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時代。作為與“倡優”、“妓藝”為伍的戲曲平話作家,當時被視為勾欄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為他寫經作傳。惟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無名氏編著的一本小冊子《錄鬼簿續編》,上寫:“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與余為忘年交,遭時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復會,別來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終。”
羅貫中的傳世之作《三國演義》中,體現出羅貫中的博大精深之才,經天緯地之氣。他精通軍事學、心理學、智謀學、公關學、人才學……如果沒有超人的智慧,豐富的實踐,執著的追求,何以能成為這般全才?他主張國家統一,熱愛中華民族,弘揚民族傳統美德,痛恨奸詐邪惡。在《殘唐五代史演義》中,我們看到了羅貫中依戀故土、緬懷英雄、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操,他動情地寫道:
兩岸西風起白楊,沁州存孝實堪傷。
晉中花草埋幽徑,唐國山河繞夕陽。
鴉谷滅巢皆寂寞,并州塵路總荒涼。
詩成不盡傷情處,一度行吟一斷腸。
【故事梗概】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紛爭,魏、蜀、吳三國相繼倔起,成鼎足之勢,演出了一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歷史長劇。本書就是以此為歷史背景演繹出的一部歷史小說。
漢末爆發黃巾起義,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涌現出一批割據一方、擁兵自重的豪強,他們彼此為了各自利益又重新混戰。漢靈帝死后,少帝劉辨繼位,外戚何進當權,宦官殺死何進。袁紹起兵誅殺宦官,又被董卓打敗,董卓廢劉辨而立獻帝劉協。司徒王允巧施連環計,以貂蟬離間董卓、呂布父子,然后聯合各路豪強,殺死董卓,而王允又被董卓部將--李傕,郭汜所殺。隨后,袁紹軍與另外17鎮諸侯割據混戰,最后,形成了三股強大的勢力:北方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后殲滅袁紹、袁術等勢力,統一了黃河流域,占據了中原地帶;劉備最初轉徙不定,直至他三顧茅廬。得諸葛亮出山輔佐,才制定了正確有效的戰略方針,即以“帝室之胄”、“光復漢室”為旗號,以“聯吳抗曹”為基本方針。最后,經過“赤壁之戰”,迫使曹操北還,得以占據益州與荊州部分。逐步發展壯大;江東孫氏自孫堅開始,就以江東六郡81郡為根據地站穩了腳跟,直至孫權,實力日益增強。
此后,三國爭戰層層展開。先是孫權乘關羽和曹兵交戰之際,派兵偷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死于孫權之手。不久,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廢漢自立,定國號“魏”。劉備亦繼漢統,建立蜀漢。為報關羽被害之仇,劉備親征江東,結果孤軍深入,為陸遜所敗,劉備病死白帝城,托孤于諸葛亮。其后,孫權建立吳國。
劉備死后,諸葛亮輔佐少主劉禪,獨撐危局。其間,諸葛亮堅持聯吳抗曹的基本方略,七擒孟獲之后,穩定了后方。又先后六出祁山伐魏,但均以失敗告終,諸葛亮也積勞成疾,病死軍中。他死后,姜維繼其職,先后九伐中原,同樣無功而返。后主劉禪昏職聵,朝政 腐敗,蜀漢國力日漸衰弱。
《三國演義》文學常識經典
《三國演義》中塑造了一個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的英雄形象,這個英雄是關羽。
這本書有關這個英雄的傳奇故事還有許多,請用最簡潔的語言寫出其中一個故事的名字:
①大意失荊州。
②“桃園三結義”是指劉備(忠厚善良、禮賢下士)、關羽(忠肝義膽、一身正氣)、張飛(勇猛粗暴、嫉惡如仇)。
③煮酒論英雄:曹操是故意試探劉備,看他是否能成大業,胸懷大志;劉備是生怕自己被曹操看出破綻,竭力掩蓋,內心恐慌。
④“群英會中計”計謀設計者:周瑜;善使謀略、聰明機智。中計者:蔣干;自作聰明,敗事有余。
⑤七擒孟獲是諸葛亮擒的孟獲。共七擒七縱,是談諸葛亮聽從馬謖的建議,征服心理,以求南方的長治久安。
⑥“巧授連環計”是曹操、龐統,龐統獻連環計表面上是為解決曹軍不習水戰暈船的難題,實際上是為周瑜火燒戰船作準備。
⑦“過五關斬六將”的是關羽,斬了曹操手下的主六將,因為這六人阻擋他尋找大哥劉備的去路。
⑧“草船借箭”是周瑜設計陷害諸葛亮,諸葛亮將計就計趁大霧天扎草人攻打曹營,借來十萬支箭,完成任務。
⑨“劉備三顧茅廬”表現了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迫切心情和胸懷大志,不拘小節的寬廣胸懷。
⑩“賠人夫人又折兵”的是孫權;“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是諸葛亮
⑾“三英戰呂布”的“三英”指劉備;關羽;張飛。
【《三國演義》分析】
《三國演義》的思想相當豐富,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1.“尊劉貶曹”的思想。在人物刻畫上,作者從“尊劉貶曹”出發,幾乎處處將曹操和劉備進行對比描寫。這實質上是封建正統思想的表現。
2.推崇節義的思想。《三國演義》中極力宣揚了劉、關、張的義氣。
3.《三國演義》的思想內容也存在一些明顯的缺點。如誣蔑黃巾起義是“劫掠良民”的“盜賊”,宣揚“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歷史循環論,以及宿命論、因果報應觀點、神怪迷信色彩等。
從藝術成就看,有以下幾個方面:
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章學誠說它是“七分實事,三分虛構”(《丙辰札記》)。
《三國演義》善于描寫千變萬化的各種戰爭,并善于揭示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
《三國演義》描寫復雜的戰爭事件,既著眼于各主要人物性格特點的塑造,也著眼于從客觀歷史形勢的發展中,交代戰爭的前因后果、來龍去脈,同時還著眼于揭示有關各方關系中內在的、復雜而深刻的矛盾。
人物刻畫上,善于抓住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使人物鮮明生動、典型化。
《三國演義》中的對話有聲有色,富于個性。張飛的話,多半一針見血;關羽的話,常心高氣盛;曹操的話,往往豪爽機詐。
但是,《三國演義》在藝術上也存在著明顯的缺點,如人物性格過于定型化。此外,在運用想象夸張手法上,有時有點過分。
【《三國演義》文學常識經典】相關文章:
《三國演義》文學常識精編06-27
有趣的文學常識08-31
詩人作家的文學常識09-12
小升初考試文學常識精選09-04
古代文人別號的文學常識09-12
文學常識:我國古代文人,別號09-12
中國的古代文學常識歌謠09-13
現代詩歌的文學常識09-03
現代詩歌文學常識09-03
古詩文學常識大全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