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漫說我國古代的感恩文化
感恩節是西方一個盛大的節日,在我們中國也廣為流傳。事實上我國古代很早就由來感恩文化了,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每年的今天(即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是西方的感恩節,在這天各個教派的教堂都開放,向上帝的慷慨恩賜表示感謝。感恩節在風俗習慣上,美國和加拿大基本一致,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吃烤火雞,南瓜餅也是,其他的有南瓜餅紅莓苔子果醬、甜山芋、玉蜀黍;活動有:玩蔓越桔競賽、玉米游戲、南瓜賽跑;舉行化裝游行、戲劇表演或體育比賽等集體活動,并有相應的假期2天,在遠方的人們都會回家與親人團聚。現在還形成了豁免火雞、黑色星期五購物等習慣。
時至今日,感恩節也漸成中國市場的一個狂歡節。而在社交領域,人們紛紛群發信息來感恩家人、朋友、同事乃至命運。這個在十七世紀由英國赴美的流亡者同時也是殖民者所開創的節日,本意是為了感謝上帝讓他們在北美陌生的土地上存活下來,在這段歷史中,“感恩節”見證的其實是更多的血腥、廝殺、苦難乃至掠奪。而在今天,拋卻歷史的殘酷不談,單就“感恩”的話題,是提醒了人們的心存善念。
這當然也是好事。但我們集中在每年這一天而特別抒發的善意與謝意居然是由西方的宗教情結啟發出來的,這未免是一種文化上的遺憾。其實,中國文化自古就格外看重“恩情”,施恩、報恩,是中國歷來傳唱的普世價值,因而,像“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知恩圖報,善莫大焉”、“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父恩比天高,母恩比海深”這樣的詞語才會深入人心、廣為流傳。
再比如,“結草銜環”這個成語廣泛用于感恩、報德,里面包含著老人在戰場結草繩替女兒報恩以及黃雀銜玉環回報救命之恩的兩個故事;“退避三舍”,最早來源是晉文公報答楚成王在他避禍流亡時的收留之恩;“一飯千金”,是韓信報答民間老婦在他走投無路時的一飯之恩。富有神話色彩的傳說更是數不勝數,《白蛇傳》是白蛇報恩許仙的故事,《柳毅傳》是龍女報恩柳毅的故事,《聊齋志異·小翠》是狐仙報恩王源智的故事,乃至《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對賈寶玉,也是以今生眼淚報前世雨露澆灌之恩而引發的故事……
由此可見,中國傳統文化中歌頌的恩情,是把“感恩”的心情更進一步體現,落實為“報恩”的具體行為。
風云際會中的施恩與受恩、感恩與報恩,畢竟更偏向于一種道德宣揚的故事腳本;歷史大人物的恩情反饋,畢竟少見于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而存在于尋常人家的恩情,中國文化也有自己的詞匯表達:
父母對子女之恩,叫做“慈”。孟郊《游子吟》說“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老子》稱“吾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愛子之恩的最直接體現,就是慈;
子女報父母之恩,叫做“孝”。《孟子》說“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而孟郊在詩里說完父母的慈恩,就緊接著說“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要讀“孝”,不能不讀《陳情表》,“烏鳥私情,愿乞終養”。
尊親之恩就是孝;下屬報領導的知遇之恩,叫做“忠”。什么是忠?司馬光說,“盡心于人曰忠”。盡己之心,忠人之事,就是忠于對方的信任。“忠心護國成勛業”,為主分憂,臨危受命,推功攬過,赤誠奉公。要讀“忠”,不能不讀《出師表》,“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盡心任其事、竭力服其職,受托之恩就是忠;
朋友、同事、兄弟之恩,叫做“義”。賀鑄詞說“少年俠氣,交結五都雄”、“立談中,死生同,一諾千金重”,謝靈運贊美屈原、宋玉、賈誼、司馬相如等人,說“英辭潤金石,高義薄云天”,袁枚以自家經歷記錄道“一雙冷眼看世人,滿腔熱血酬知已”。什么是義?孟子說“義之實,從兄是也”,在家中對兄長的義氣和敬愛,推廣為社會上對朋友的義氣和敬愛,就是義膽俠肝,所以才會有陶淵明詩說“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惺惺相惜之恩,就是義。
在中國文化里,有時候并不直言恩情,報父母養育之恩的詞匯是孝,報君主知遇之恩的詞匯是忠,報朋友互助之恩的詞匯是義,劃分得非常分明。然而針對男女之情,卻直接說成是彼此之恩情,所以叫做“恩愛”:執手相對,叫“一日夫妻百日恩”;勞燕分飛,叫“昭陽殿里恩愛絕”;女子對丈夫的眷戀難舍,會悵惘說“紅顏未老恩先斷”;男子對妻子的念念不忘,會自責說“報答平生未展眉”。男女相愛,在中國人看來,是彼此給予了對方恩情,要彼此報答對方的恩德。所以中國古典式的愛情,更是一種彼此守護的恩情,叫做“結發為夫妻,恩愛兩不疑”。
既然儒家經典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家國天下看做是最高追求;既然民間俗語里,都把國家稱作是“祖國母親”,那么,在中國文化中,最高程度的感恩、報恩,不是僅僅針對小情小愛的個體,而是面對哺育了自己的民族和國家。當我們無時無刻不體會著“天之無恩而大恩生”,怎可對腳下的土地不知恩?怎可對己身的文化不感念?怎可對民族的同胞不感恩?怎可對祖國的培養不報恩?所以陸游說“位卑未敢忘憂國”,于謙說“一片丹心圖報國”,曹植說“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林則徐說“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中國文化講“恩”,不僅是感恩,更是報恩。感恩父母之慈,還以孝;感恩主上之遇,還以忠;感恩友朋之親,還以義;感念夫妻之情,還以恩;感念祖國之恩,還以愛。感恩從身邊到遠方的所有殷殷之情,感恩家庭,感恩社會,感恩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