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修筑長城的原因
長城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御工程,自西周時期開始,延續不斷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總計長度達2萬多千米。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修筑長城的原因,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因1:
秦始皇修筑萬里長城的原因是什么?一提到萬里長城,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秦始皇。盡管秦始皇不是歷史上修筑長城的第一人,也不是最后一人,但在人們的印象里,長城與秦始皇有著不解的淵源,提到長城就不能不說秦始皇。
秦始皇是一個有著強烈危機感和憂患感的帝王。當上皇帝之后,他并沒有因一統天下的成就而陶醉,相反卻一直憂心忡忡。大秦帝國是在暴力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反對的聲浪即使很小,但大規模爆發卻從未間斷。如何謀求大秦帝國的長治久安,是他的心愿也是他的心病,這件事無時無刻不在困擾著他。
大秦帝國在將新政推向全國的過程中,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難,為了獲得民眾對大秦帝國的認可,安定天下民心,秦始皇在完成統一大業之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開始不斷地巡幸天下。他巡游的地點先是選擇在秦國境內,試行一年之后,逐步推廣到秦國以外的領地。始皇二十八年,他從咸陽出發,經齊地也就是今天的山東到達海邊,又轉經江蘇、湖南、浙江、湖北返回咸陽,其行程幾乎遍及整個中國。即便是在交通高度發達的今天,他的旅程仍然漫長得令人生畏。
方術帶有強烈的神秘主義色彩,這可能有助于排解他身心的巨大壓力。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一位名為盧生的方士逐漸成為秦始皇的寵臣,他就是那位編造謊言引動秦始皇修建長城的主角。盧生原本燕人,雖然僅為一個方士,但對秦始皇的施政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說到秦始皇的殘暴統治,歷史學家都繞不開兩件事,一是修長城,二是坑儒,這兩樁事的始作俑者都是盧生。按理說,當時正值壯年的秦始皇不應該對生死問題有那么緊迫的危機感,但長生不老似乎與長治久安有著天然的關系。為了尋求不死藥,秦始皇花費了大量的精力財力物力,求仙、封禪無所不用其極,最為典型的是派徐福帶三千童男童女到東海求仙,規模之大史無前例,但卻一去杳無音信。
秦始皇寄予厚望的方術之道沒有收到任何效果,他所面臨的現實威脅反而越來越大。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他在東巡的過程中遇刺,雖然幸免于難,但受到的打擊非同小可。不過兩年,他在咸陽微服巡行,又一次受到襲擊。這一次的打擊更甚前次,當年遇刺尚在秦地之外,這一次危險發生在首都咸陽。連京城的安全也成了問題,他內心的無奈與恐慌可想而知。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他對神秘主義的倚重更為強烈,他急于想找出威脅秦帝國的準確原因和有關自身安危的確切答案。始皇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15年,他派盧生去求仙人指點未來的發展方向。盧生此去沒有任何收獲,回來后,他對秦始皇大肆歌功頌德,吹拍溜須,言辭間沒有實質性的東西。對人們的阿諛奉承,秦始皇已聽了很多年。他需要的不是這些,他強烈渴望的是對鞏固政權真正有益的東西。于是他再派盧生入海尋求仙人指點,總是無功而返的方士這次帶回了一本《錄圖書》,這本讖書上記錄著一個驚天秘密:“亡秦者胡也”。
胡人究竟有什么樣的威脅,使得秦始皇如此興師動眾?秦時指的胡人,就是以后的匈奴。追溯歷史淵源,匈奴原本是中華民族的一員。就秦國而言,其早期的建國史堪稱一部與胡人的斗爭史,中間既有失敗的教訓,也有成功的經驗。秦昭襄王時,胡人威脅到秦國的北部邊境,秦國出于東進的考慮,對胡人采取了筑城防守的策略。
戰國中后期,胡人的力量進一步增強,他們飄忽不定的作戰方式令中原國家頭疼不已。趙武靈王以胡服騎射革新武裝,在與胡人的斗爭中大獲全勝。秦始皇統一全國時,匈奴人逐漸由一盤散沙匯合成一個較為統一的國家,實力又有所增強。匈奴首領稱為“撐犁孤涂單于”,“撐犁孤涂”是天子的意思,“單于”是廣大的意思,中原人習慣上將他們簡稱為單于。當時雙方邊境相對穩定,秦軍與匈奴間沒有大規模的沖突。這一方面是因為秦軍善戰,匈奴人不敢輕易挑釁。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匈奴所處的形勢險惡,他們西臨大月氏,東接東胡,南面強秦,三面都有強敵存在,匈奴不敢輕舉妄動。
首先,匈奴居無定所,很難將其制服。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沒有城池居住,也沒有財富需要保護,根本不怕攻擊。
第二,攻擊匈奴,大秦將處于兩難境地。如果派輕騎兵速戰速決,糧草供應問題很難解決;而如果派輜重大兵壓境,則部隊的機動靈活程度受損,很可能追擊不上匈奴。
第三,即便取勝匈奴,結果也是無利可圖。匈奴地處蠻荒,經濟文化非常落后,對秦國的發展壯大沒有多少效益。另一方面,俘獲的匈奴民眾也不好駕馭,弄不好還是安全隱患。但若將他們殺掉,那更不是天下蒼生和陛下所愿意看到的事。
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當燕人盧生向他獻上“亡秦者胡也”的圖讖時,秦始皇的情緒為之一振,他覺得大展身手的時機到了,消除大秦帝國隱患的時機來了。在他看來,如果不立即北擊匈奴,秦帝國很可能會亡于日益壯大的胡人之手。他委派能征善戰的大將軍蒙恬率領三十萬精兵強將向匈奴發起了強悍的沖擊,一舉收復了河南與榆中地區,第二年又收復高闕,直抵陰山及河套地區。匈奴受到沉重打擊,他們不僅抵不過蒙恬的攻擊,還擔心東西兩翼受到襲擊,最后干脆逃往大漠北方去了。
秦軍對匈奴此戰,表面上看應該是大獲全勝,但正如李斯當年所指出的那樣,胡人居無定所,沒有不能放棄的地盤,他們隨時可以遷移,秦軍的勝利并沒有多少實質性的內容可言,反而為自身平添了不少麻煩。匈奴人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戰法令秦軍非常頭疼,為了防止他們的侵擾,秦始皇決定修筑長城。一馬平川的地方適合匈奴人騎射行動,修筑城池限制他們的特長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辦法。修城御敵并不是秦始皇的首創,早在公元前7世紀前后,各諸侯為了抵御對方的進攻,就開始在自己的領地上修筑高大的城墻,這些城墻被稱之為長城。公元前4世紀前后,燕、趙、秦等國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襲擾,也相繼修建長城。
修筑長城御敵是古已有之的辦法,并不是什么創舉,但卻被秦始皇發揮到極致,對后世的影響極為深遠。秦代以后,沒有修過長城的朝代寥寥無幾。秦始皇不僅把趙、秦、燕、韓等國的舊有長城連成一線,又增筑擴充了許多部分,形成了長達12000華里的萬里長城。秦始皇不僅筑長城,還修建了直道。他的想法是,長城可以抵御北方胡人的侵略,保證秦不為“胡”所滅。而直道的修成,可以使秦國的騎兵在三天三夜之內直抵陰山,給“胡人”以致命一擊。
原因2:
建長城主要是為了確保了邊防的鞏固和國家的安全,用于抵御侵略。
長城修筑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周王朝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儼狁的襲擊,曾筑連續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為了爭霸,互相防守。
根據各自的防守需要在邊境上修筑起長城,最早建筑的是公元前7世紀的“楚方城”,其后齊、韓、魏、趙、燕、秦、中山等大小諸侯國家都相繼修筑了長城,用以自衛。
秦吞并六國,統一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為了維護和鞏固空前統一的大帝國安全,秦始皇陸續采取了一系列國防的建設和邊防守備的重大戰略措施,其一就是大規模修建萬里長城。
長城的代表地段:
1、山海關
山海關被稱為“天下第一關”,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千米,是萬里長城的入海處。全長26千米,主要包括:老龍頭長城、南翼長城關城長城、北翼長城、角山長城、三道關長城及九門口長城等地段。老龍頭長城是長城入海的端頭部分。
山海關是明代創建“衛所兵制”的產物,明代的“屯田制”和改革政策又對山海關的鞏固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鎮北臺
鎮北臺位于歷史文化名城陜西省榆林市,距城區約3千米,建于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是萬里長城中最為宏大、氣勢最為磅礴的建筑。
也是萬里長城上最雄偉的軍事要塞和觀察所,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臺、西有嘉峪關)和“天下第一臺”之稱。據險臨下,呈方形,共4層,高30余米,占地面積5056平方米。
【修筑長城的原因】相關文章:
修筑青春的夢想現代詩歌09-22
長城07-14
長城07-07
長城10-08
長城04-17
長城10-05
長城05-14
長城07-10
長城06-11
長城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