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生平及其周游列國的故事
導語: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為了推廣儒家文化,他周游列國進行宣傳。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孔子周游列國的故事吧!
孔子不僅是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而且也很熱衷于政治,盡管他在從政的道路上苦苦地上下求索,百折不撓,甚至抱著“知其不可而為之”的頑強意志,但其政治理想終究只是個美麗的夢。
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夏,孔子生于魯國昌平鄉陬邑的尼丘(今山東曲阜東南尼丘山)。父親叔梁紇是位年近古稀的鄉邑大夫,母親顏徵在卻是個妙齡少女。據當地民間傳說,他們老夫少妻前往尼丘祈禱山神,在山洞中休息時生了孔子。因為孔子出生在尼丘山,又加之出生時頭頂中間低四周高,形同于丘,所以取名為丘,字仲尼,姓孔氏。當時,這老夫少妻哪里知道,他們生育了中國最偉大的文化名人。
叔梁紇是殷商王室的后裔,孔子可謂祖出名門,家世遙遠。當商朝土崩瓦解之后,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被周成王封于宋(今河南商丘)。微子啟死后,其弟微仲繼位。微仲的四世孫弗父何本該繼承王位,但他把王位讓給了弟弟,因此弗父何的子孫便在宋國世代為卿。弗父何的五世孫孔父嘉在一次宮廷政變中被殺,他的兒子木金父逃到魯定居,子孫后代以孔為姓。叔梁紇是木金父的四世孫。孔氏出于殷商貴胄,先祖弗父何又有謙讓宋國君位的美德,盡管流落魯國,但受到魯國的尊重,魯人以貴族相待。
叔梁紇先娶一妻施氏,生九女,后又娶一妾,生一子孟皮,是個瘸子。他六十多歲的時候才娶了顏徵在,生孔子。按照當時的禮俗,年逾花甲的人是不適合再娶少妻生子的,但是叔梁紇卻做到了。他之所以能娶少妻顏徵在,除了背景比較特殊的貴族身份,可能和他的戰功有很大關系。據史所載,叔梁紇是位力士,以“勇力聞于諸侯”,曾在魯國立過兩次顯赫戰功。一次是魯襄公十年(公元前563年)的倡陽之戰,魯國伙同其他諸侯國一起攻打逼陽國。當魯軍攻破逼陽城時,逼陽城的守城士兵突然放下懸門,攔腰砍斷魯軍,已經進城的魯軍面臨滅頂之災,就在千鈞一發的關鍵時刻,叔梁紇奮不顧身,英勇地用雙手托起城門,挽救了即將滅亡的魯軍。第二次是在逼陽之戰七年后的魯襄公十七年。這年齊軍攻打魯國,包圍防邑,防邑城中的魯大夫臧紇、臧賈、臧疇和叔梁紇都成了甕中之鱉。迫于齊軍的強大,救援部隊始終不敢靠近。叔梁紇見救兵無望,自率三百甲兵護送大夫臧紇及其兄弟殺出重圍,然后又殺回重圍固守城池。齊軍久攻不克,士氣低落,被迫解圍退兵。當時叔梁紇已經六十多歲,雖然兩次戰功沒能給他掙得什么政治財富,但也在一定范圍內提高了他的名望和地位,他能娶到顏氏少女為妻,與此不無密切關系。
孔子的降生給年老的叔梁紇帶來了莫大的心靈慰藉和生活希望。但叔梁紇畢竟年事已高,孔子三歲時,他便拋開少妻幼子撒手歸天了。叔梁紇的死帶走孔氏沒落貴族家庭的最后一縷余輝,留給孔子的只有家庭曾經輝煌的記憶和母子度日的艱難。顏徵在見自己孤兒寡母無所依靠,便帶孔子從鄒邑搬回娘家闕里居住。
受母親言傳身教的影響,孔子自幼酷愛禮儀,尤其是對祭祀等一些古老的文化禮儀有著濃厚興趣,并且常做這方面的游戲。“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即常常模仿大人的樣子擺設禮器,操作禮儀,以為小兒游戲。幼年孔子這種對古儀禮的愛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他后來成為中華文化偉人的巨大身影。母親的精心教育、家庭的深遠影響,使年青的孔子表現出與眾不同的特質。他勤奮好學,當時社會上要求一個士必須精通的禮、樂、射、御、書、數諸科目,他都努力去掌握。進太廟時遇見什么問什么,表現了格外好學的求知欲望。他熱衷于政治,有自己的從政理想,崇拜鄭國的子產,決心中興家業,出人頭地。
孔子不放棄一切學習的機會,并想早日躋身于名流社會。一次,魯國權門顯貴季氏設宴款待天下名士。十幾歲的孔子自認為已夠資格,所以不顧母親剛剛去世,系在腰上的麻繩還沒有去掉,就滿懷希望地去了。在季氏門前,孔子遇到季氏的家臣陽虎,陽虎向來看不起家運敗落,且父親早已亡故的孔子,迎面攔住他說:“小子,季氏設宴款待名士,并沒有請你。”孔子當眾被拒之門外,少年的自尊第一次碰到一面冰冷的墻壁,但他沒有發火,而是彬彬有禮地退走了。這次挫折并沒有澆熄他的追求信念,反而更堅定了他努力自強的學習決心。
孔子自稱“吾十有五而志于學”,15歲立志學習,17歲時他已經學有所成并獲得一定的名望。魯大夫孟厘子病危,臨終之際告誡兒子懿子說:“孔丘是圣人的后代。我聽說圣人后代即使沒坐上國君的位子,也一定會有顯達的人,孔子年紀輕輕就喜好禮儀,將來必定顯達。我死之后,你一定要拜他為師,好好向他學習。”孟厘子死后不久,懿子便遵從父囑,與魯人南宮敬叔一同師從孔子學禮,成為孔子較早的`學生。
孔子19歲時娶亓官氏為妻,20歲時兒子降生。功夫不負有心人,這時孔子已經小有名氣,不再是十幾歲時扎著麻繩赴會吃閉門羹的那個毛頭小子。為了慶祝孔子喜得貴子,連魯國的國君也派人送來了賀禮——一條活蹦亂跳的鯉魚。孔子感到無上的光榮,于是便給兒子取名為鯉,字伯魚。
雖然有了國君送鯉的榮耀,但是并未給孔子的政治生涯帶來實際的變化,當時孔子仍不過只是季氏門下一個卑微的小吏,孔子自稱:“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為了謀生,他做過許多貴族看不起的卑賤工作,其中有“乘田”(管理畜牲)、“委吏”(管理倉庫)等。不論做什么,他工作得都很賣力也很出色。后來他還頗為自豪地說:“叫我去管理倉庫,我就把計量搞得公平精確;讓我去管理牛羊,我就把牛羊養得又肥又壯。”所謂“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反映了生活艱難的心理狀態。可見孔子青年時期的辛勤勞動情況,絕非時人評議的“四體不勤,五谷不分”。
進入而立之年以后,孔子無論是在學術思想還是知名度上都達到相當高的水平,跟從他學習的弟子也在他去周向老子學禮后與日劇增。“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隨著學識和名望的提高,孔子長期以來孜孜不倦的政治理想追求,現在已經升華,已經不僅是重返貴族家庭昔日輝煌的奮斗之旅,而且還在胸中裝了整個天下。他希望整個天下也恢復到堯舜時期的“大同”社會。那是—個徹底實現“仁”的美好社會,是一個“天下為公”的美好社會。在那個美好社會,人們都有高尚的道德修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融洽和諧,每人都忠守于自己的責任歸屬,整個人間就像一個美妙的天國。而要達到如此境界,首先要達到文武時代的那種小康社會。那是一種“天下為家”,有陰謀、兵戰,同時又擁有仁、義、禮、智、信的社會。這是他的一種理想,他也在為這種理想孜孜不倦地追求著。
孔子35歲這年,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逃亡。面對著魯國這種混亂局面,一向講究“忠君尊王”的孔子也打算離開魯國去找新的出路。他首先選中了齊國。因為齊景公帶晏嬰訪問魯國時曾和孔子有過一席談話,雙方都很滿意。當時齊景公問孔子:“秦穆公地處偏僻,國家狹小,為什么能夠稱霸呢?”孔子說:“那是由于秦國的志向遠大,有著正確的行政綱領,并且能夠任用賢才。”齊景公表示贊同孔子。孔子認為齊國有可能給自己提供用武之地,因此投奔齊國。
在齊國,孔子做了高昭子的家臣。雖然高昭子的名聲不好,但是他卻極有可能向齊景公引見孔子,所以孔子暫且做了他的家臣。當時齊國政權落在大臣陳恒手中,是一種“君不君、臣不臣”的局面,也就是說國君沒有國君的樣子,大臣沒有大臣的樣子,君尊臣卑的社會秩序有所破壞。孔子如愿見到了齊景公。齊景公向他請教政治,他果斷地回答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國君要像國君,大臣要像大臣,父親要像父親,兒子要像兒子。齊景公聞聽很高興,說:“講得好!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就是有飯也輪不到我這個做國君的吃了。”孔子關于治理國家的思想,都體現了“敬德保民”、“忠君尊王”思想。齊景公對孔子很滿意,打算把尼溪地方的田地封給孔子。這個想法遭到齊國大臣晏嬰的激烈反對。晏嬰指出儒家四大弊:首先是圓滑善辯,不守法度;其次是高傲自大,不甘為臣;再次是重視喪葬,鋪張浪費;最后是四處游說,尋求高官厚祿。因此不能用儒家來治理國家。接著他又說:“孔子重視外表服飾的華美和行為舉止的繁瑣禮節。他那些學問幾代人也學不完,他那些禮節一年的時間也學不會。您想用他的主張來改變齊國風俗,那是不可能的。”齊景公聞聽有理,便再也不向孔子詢問政治禮儀方面的問題。于是,孔子在齊國從政的美夢化為泡影。孔子在齊國逗留了一段時間,非但沒有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反而成為齊國大夫的眼中釘、肉中刺。齊大夫們揚言要殺了孔子。迫于威脅,齊景公也害怕地對孔子說:“我老了,不能用你了。”隨后不久,一天有人告訴孔子說情況危急,當時孔子剛淘好米,還未來得及做飯便倉促地逃離了齊國。
在齊國碰壁后,孔子返回魯國,隱居家中教授學生。
這時取得“陪臣執國政”地位的陽虎氣焰囂張,四處招攬名士。多年前曾因不夠名士資格而在季氏門前當眾受陽虎羞辱的孔子現在成了他的重點邀請對象。這是一個難得的從政機會。但是孔子認為到陽虎的門下做官是種不義行為,因為陽虎是個不守本分的家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因此孔子總是躲著陽虎。陽虎想用孔子,就想方設法地逼孔子同他見面。他把一頭蒸熟的小豬作為禮品送到了孔子家中。按照當時的禮節,孔子必須親自登門致謝。孔子無從回避,只好千方百計地打聽陽虎何時不在家,趁他不在家的時候前去道謝。不料冤家路窄,孔子在路上恰好碰到了陽虎。陽虎站在路邊招手叫孔子,要同孔子說話。孔子無處躲避,只好走過去聽他說什么。陽虎說:“你說,有一身治國的本領卻聽任國家混亂不堪,這能叫仁愛嗎?不能叫仁愛吧!熱衷于做官卻白白地讓機會溜走,這能叫聰明嗎?不能叫聰明吧!時光飛逝,是不會等待我們的,我勸你還是抓緊時機來做官吧。”孔子無奈地說:“好吧,我就去做官。”
事后,孔子并沒去陽虎那里做官。他繼續隱居家中修訂《詩》、《書》、《禮》、《樂》,教育學生,為他實現政治理想培養人才,積蓄力量。當時孔子已經頗有聲望,弟子從四面八方蜂擁而至,越來越多,據說孔子家鄉遠近的人沒有不向孔子請教問題的。
魯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魯國亂臣公山不狃在費城反叛季氏,派人來請孔子。孔子研究并擁有一套治國理論已經許多年了,年近半百卻還沒有機會試驗一下,這次機會來了,難免有點動心。他說:“當初周朝文王、武王能夠據區區豐鎬而稱王天下,如今費城雖小,但是也應該會大有作為的。”學生子路聽了很不高興,氣哼哼地對孔子說:“您沒有地方去就算了,為什么非要到公山不狃那里去呢?”孔子回答說:“人家既來請我,就是想重用我,難道我還能去了無所作為嗎?如果真能用我,我將在東方重現西周文武時期的盛世輝煌。”話雖如此說,但公山不狃畢竟是個不光彩的叛亂之臣,所以最后孔子并沒有成行。
自從逃離齊國回鄉,一晃十幾年過去。十幾年來,孔子長期從事教育,總是徘徊在政權邊緣而無緣介入,總是不能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在經過充滿追求、挫折、企盼和等待的漫長歲月后,51歲時,正值壯年的孔子終于迎來了他從政生涯的燦爛春天。
魯定公九年,孔子51歲。這年孔子被魯定公任命為中都宰(中都縣縣長)。孔子到任一年,工作卓有成效,成為各地的學習典范,各地都紛紛效法他的治理辦法。不過史書沒有記錄孔子治理中都所采取的具體措施。由于政績卓著,孔子任了一年中都宰便提升為司空,隨后又由司空提升為大司寇,主管魯國的公安司法工作。短時間內連升三級,孔子的從政活動可謂時來運轉。
魯國重用孔子,引起了齊國大夫的警惕和擔憂。齊大夫黎鉭對齊景公說:“魯國重用孔丘,勢必危害到齊國。”于是齊景公采納臣下建議,邀請魯國君在夾谷(今山東萊蕪)舉行一個友好會晤,目的是想借會晤機會壓制魯國。
一向積弱的魯國突然受到強大齊國的邀請,頗有點受寵若驚。魯定公欣然決定輕車前往,并讓孔子擔任魯君相禮(司儀),負責會晤禮儀。孔子建議說:“我聽說辦文事的時候一定要有武力準備,辦武事的時候也一定要有文官隨行。古代諸侯只要走出自己的疆土,都會帶著自己的官員。臣請你帶著左右司馬,以防不測。”定公聽從孔子建議,帶著足夠兵力前往赴會。在夾谷,雙方首先舉行簡單的會見禮儀,各自通過三層臺階登上事先修好的高臺,彼此贈送禮品。贈禮完畢,齊國樂隊開始演奏一種夷族樂曲,舞蹈隊員身穿皮衣,頭插羽毛,手拿矛、戟、劍等武器,用旌旗開道,一擁而出。他們想借舞蹈機會逮住魯君,要挾魯國。擔任魯君相禮的孔子見形勢危急,當即飛奔向前,連跨兩個臺階,舉起手來大袖一揮說:“我們兩位上邦國君在這里友好會晤,夷人的野蠻樂舞為什么到此搗亂,請立即叫他們撤下去!”齊景公覺得自己有些失禮,忙命令撤下。隨后,齊國又開始演奏宮中之樂,涌上來一群藝人與侏儒。孔子再次跨步上前說:“小人作樂迷惑諸侯,按罪該殺。請主事官員行刑!”主事官員行刑,頃刻之間,藝人、侏儒手足異處。齊景公大為震驚,覺得自己道義上已經敗給魯國,心里難免有些害怕。會后簽訂條約時,齊國提出齊國出兵時魯國要出兵車三百乘隨行,否則便是違約。孔子當機立斷,要求齊國歸還魯國的鄆、汶陽、龜陰三個地方。齊國本打算壓制魯國,沒想到偷雞不成蝕把米,反倒退還了魯國的土地。
在這次齊魯會盟中,擔任魯君相禮的孔子初步展現了干練的政治才能與英雄膽識,為魯國贏得了這次外交活動的勝利,同時也大大提高了自己的政治威望。
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孔子向魯定公提出了“墮三都”的建議。“三都”是三桓領地的三個城堡:費邑屬季孫氏,邱邑屬叔孫氏,成邑屬孟孫氏。三都是三桓對抗公室的根據地。同時又往往被家臣盤踞舉行叛亂,很不利于魯國的太平穩定,所以孔子要拆除三都,消除不安定因素。三桓很支持,因為他們都住在國都,封邑由家臣主管,家臣常據以叛亂也成了他們的心頭之患。叔孫氏第一個拆毀自己的城堡郈邑。在孔子派人拆毀費邑時,季孫氏的家臣公山不狃和叔孫輒帶兵反抗,襲擊魯國國都,魯國君被迫躲到季氏的家中。孔子派人出擊,打敗公山不狃和叔孫輒,成功地拆除了費邑。只要再拆掉成邑,“墮三都”的計劃就徹底完成了。但是,孟孫氏的家臣公斂處父不肯拆毀成邑,對孟孫氏說拆了成邑將對孟孫氏不利。公斂處父的抵抗,孟孫氏態度曖昧,陽奉陰違,從炎炎夏日到寒冷的冬天,成邑依然聳立未毀,雖然魯定公親自出馬進行圍攻,但終究沒有攻破。這時季氏與叔孫氏也對“墮三都”扭轉態度。當他們逐漸明白孔子“墮三都”的真正目的是削弱三桓勢力時,他們與孔子的矛盾就逐漸暴露出來了。
魯定公十四年,孔子56歲,由大司寇攝相事(代理宰相職務)。當時魯國國家太平,百姓安居樂業。孔子身居相位,不禁飄飄然面帶得意之色。他的弟子們看見他這樣,就問:“老師,聽說真正的君子遇到危險的事不害怕,遇到開心的事也不表現出過分的高興。”孔子說:“是有這話。但是你不知道還有句話嗎?那就是身居高位而能禮賢下士,乃人生一大快事!”據史書記載,孔子管理國政三個月,魯國的社會生活氣氛一片祥和。
齊國既不肯重用孔子,又怕孔子使魯國強盛而不利于齊,就想方設法離間魯公與孔子的君臣關系。還是那個齊大夫黎鉭為齊君出謀劃策,他說:“讓我試試排斥孔子的方法吧。”于是幾天之后,齊君送給魯君的80名美歌女、30駕文馬車到達魯國。這些美女、駿馬和彩車令魯君愛不釋手,神魂顛倒,再也顧不上與孔子處理政事。孔子見魯君沉溺聲色不理政事,覺得自己應該辭職離開魯國,到其他國家去尋找用武之地。臨行前,正值魯國舉行郊祭,孔子希望魯君能夠給他送來祭肉和禮器,那表示魯國還有重用他的意思,他就可以留下來繼續為父母之邦效力。但是,祭肉和禮器竟無蹤影,最后的一絲幻想破滅了。孔子率領弟子離開魯國。從此,孔子結束從政生涯中短短4年的黃金歲月,開始了他長達14年之久的列國周游。
孔子周游諸侯,出入衛國最多。離開魯國首都先去的是衛國,后來結束14年流浪生涯時也是從衛國返回魯國的。由于魯、衛是姬姓兄弟國家,且衛又近魯,所以孔子對衛情有獨鐘。
孔子在衛國,先住在子路的妻兄顏濁鄒家中。衛靈公對這個曾在魯國轟轟烈烈、遠近聞名的孔子的到來很高興,給了孔子在魯國時的同樣俸祿。不久,有人在衛靈公的耳朵邊上進讒言,孔子馬上就受到監視。只要孔子出門,就會有兵士前呼后擁,名為保護,實為監控。如此住了10個月后,孔子離開衛國。
經過衛國的匡地時,孔子坐在車上用鞭子指著墻上的缺口說:“以前我來這個地方,就是從這里進去的。”孔子貌似陽虎,陽虎曾經帶兵攻打匡人。匡人見狀,誤以為是曾經帶兵攻打匡人的陽虎又來了,因此把孔子包圍起來。匡人久圍不去,要抓孔子,弟子們都有些害怕。孔子安慰他們說:“上天是要保存禮樂文化的,我們承擔著保存的責任,匡人不會把我們怎么樣。”子路彈劍而歌,孔子在旁應和,曲調很悲傷。此時狂風大作,飛沙走石,刮倒許多匡人。匡人中有人說孔子是圣人,于是自動解圍而去。解圍后,顏淵來見孔子。孔子說:“小子,我還以為你早死了呢?”顏淵回答說:“老師您還沒死呢,弟子我哪里敢死。”
不久,孔子又回到衛國,住在遽伯玉的家里。衛靈公的夫人南子想見孔子,派人對孔子說:“四方的君子想與我們國君做兄弟,都要見見我們夫人。我們夫人也想見您。”孔子先是不肯,但后來還是去了。子路聽說這事后很不滿,孔子給他解釋緣故并指天發誓說:“如果我做的不對,上天是會厭棄我的!”后來,靈公與南子同車招搖過市,讓孔子作為一個坐在后面車上的高級隨從,孔子感到很丟面子,生氣地說:“我還沒見過誰好德能達到這樣好色的程度!”于是再次離開衛國。
在宋國,宋大夫桓魋為自己造了一口石槨,花了三年時間還沒造成。孔子批評說:“如此浪費,還不如早點死掉好呢!”這話傳到了桓魋的耳朵里。一天孔子和弟子們正在一棵大樹下演習禮儀,桓魋派人把大樹砍倒,孔子只好離開。到了鄭國,孔子同弟子們失散,獨自一人站在東城門外,有人說他像條喪家之狗。當弟子如實轉告有人說他像喪家之狗時,他自嘲地笑著說:“說我像喪家之狗,真是太對了!太對了!”孔子后又去陳國,在那住了三年。當時正值晉楚爭霸,陳地也時遭戰火。尋找不到從政機會的孔子再次返回衛國。
經過衛的蒲地時,正值公孫氏據蒲叛亂。公孫氏害怕走漏風聲而圍困住孔子。孔子的弟子公良孺帶人誓死奮戰,迫使蒲人妥協。他們對孔子說:“只要您不到衛國去就放了您。”孔子賭咒發誓,說不去衛國,蒲人便解圍放了孔子一行。剛出蒲地,孔子就急命弟子趕奔衛國國都。子貢問:“發過的誓能背棄嗎?”孔子說:“那是受到要挾所發的誓,神明不會聽從。”衛靈公聽說孔子來了,忙出來迎接。他問孔子能否攻打蒲,孔子說可以。靈公說:“蒲是衛國用來抵御晉、楚的一道屏障。如果用衛國的兵去攻打蒲,那恐怕不可以。”孔子說:“那里的男女老少都愿意保衛衛國,我們所討伐的不過是幾個叛亂的頭目。”衛靈公最終還是沒有伐蒲,也沒有任用孔子。孔子悲嘆說:“如果有人重用我,一年就可以推行政治主張,三年后就可卓見成效。”但是衛靈公還是不用,他只好失望地再次離開衛。
魯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晉國的趙簡子攻打范氏,包圍中牟。中牟宰佛胖叛亂,派人去請孔子,孔子打算前往。子路說:“親自做壞事的人,君子是不到他那去的。現在佛肸據中牟叛亂,你為什么還要去呢?”孔子說:“是有這話,可是,不是還有一句話么,說是真正堅硬的東西磨不薄,真正雪白的東西染不黑。我又不是匏瓜,哪能只掛在一個地方而不吃呢?”不過他并未前往。后來他又想去見趙簡子,中途聽說竇鳴犢、舜華兩個曾在危難中幫助過趙簡子的人竟死在趙簡子的手下,認為趙簡子是個恩將仇報的不義之人,于是返回家鄉陬邑暫作休整。
不久,孔子又回到了衛國。一天,衛靈公向孔子詢問關于行兵布陣的問題。孔子主張仁德治國,討厭戰爭,便回答說:“我沒學過兵法,只聽說過些關于祭祀的事。”第二天,靈公再和孔子談話時就有些心不在焉,而是仰望天空飛行的雁群。孔子見靈公不理自己,再次離開衛國。靈公去世,其孫輒繼位,孔子才又回到衛國。當時,輒的父親因故長期流亡在外,輒繼位后父子爭奪王位,所以輒的王位繼承頗受非議,認為名不正,言不順。孔子回到衛國后首先提出了“正名”的問題,主張為輒的王位正名。不久,孔子竟名正言順地成了輒的“公養之仕”。
孔子在衛出出進進,逗留衛國的時間最長,總計約有10年之久。因此,衛國可謂孔子14年列國周游生活的一個最主要的落腳點。然而這里并沒有成就他的理想,衛靈公只給予他足夠的尊敬卻沒有加以任用。周游多年,孔子始終沒有找到政治用武之地和展翅騰飛的空間。
彷徨于衛國之外的時候,孔子曾去過蔡國。在蔡住到第三年的時候,楚國派人來請孔子。陳、蔡的大夫們害怕孔子一旦為楚所用將對自己不利,便派人圍困孔子。孔子師徒斷糧多日,許多人餓得臥倒在地爬不起來。孔子照舊彈琴、唱歌、誦詩。弟子們很生氣,孔子逐個耐心開導。子貢問他為什么不肯降低自己的政治主張,孔子說:“一個好的農民,能夠種好卻不能保證收成好;一個好的工匠,能夠很巧卻不能令每個人都滿意;君子能提出自己的主張,卻不能保證被社會接受。現在,你不堅持自己的主張而追求被別人接受,志向未免太不遠大了。”當顏回表示應該堅定不移地堅持自己的主張時,孔子高興地說顏回有錢的時候他一定要去給顏回管賬。
后來楚國派兵迎接孔子,孔子脫圍。楚昭王打算重用孔子,并想封給孔子七百里土地。楚國的令尹子西激烈反對,認為如果重用孔子,孔子講究忠君尊王,也就是說要求楚國忠于周王室,這意味著楚國必須放棄目前統轄的幾千里土地而回到當初分封時的五十里。況且,如果楚國給孔子七百里土地,讓孔子手下這一批有才德的人占據其中,那將威脅楚的統治。昭王聞聽,便放棄了重用孔子的打算。
孔子逗留楚國時,遇到并肩耕地的隱士長沮、桀溺。當時子路向他們二人問路,當他們知道車上坐的是孔子時,便趁機奚落孔子和子路說:“孔丘是個應該知道路的人呀。你跟隨這個避人的人四處流浪,還不如跟隨我們這些避世的人安守田園呢。”子路回來告訴孔子。孔子失望地說:“要是天下太平,我也不用去費力地改變它了。”
又有一天,子路遇到個扛蓧的老者,問他見到自己的老師孔子沒有。老者說:“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我怎么知道誰是你老師。”子路回來告訴孔子,孔子表示自己追求從政是在盡道義,否則就會天下大亂。
在楚國,孔子還遇到一個名為接輿的裝瘋狂人,迎面對孔子高歌:“風呀風呀你何品行?政治美夢沒做成。從前追求倒也罷,今后且莫再逞能。如今從政太危險,不若退隱度余生。”孔子想與他說話,他卻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經歷了14年的流浪漂泊、多次碰壁以及路人的諸多風言冷語后,孔子始終沒能找到一席用武之地。這時孔子已經是67歲的年邁老人,眼見從政無望,便在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從衛國返回魯國,結束了長達14年的流浪生活。
孔子從衛國回到魯國后,魯國當局向他咨詢田賦問題。所謂田賦,簡單說就是增加一倍的賦收。季康子想實行田賦,派冉有去征求孔子的意見,孔子對冉有說:“若不度于禮,而貪冒無厭,則雖以田賦,將又不足。”明確表示了反對意見。然而不久,魯國還是實行了田賦。這件事情說明魯國當局對孔子仍然不予重用,向他問政只不過裝裝樣子。在孔子而言,風雨幾十年的生活磨練,依然固我地保存著耿直和坦率的性格。據史書記載,魯哀公親小人遠賢臣,當他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時,孔子說治理國家首先要選擇賢臣;季康子以盜為患,問孔子如何防盜,孔子說“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意思是如果季康子沒有貪欲,即使鼓勵偷盜也沒人去偷,偷盜成患完全是當權者季康子的貪欲造成的。孔子如此直率地批評魯國當權者,所以“魯終不能用孔子”。
孔子感到沒有人理解自己,便不再去追求官位。他說:“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認為從政并非一定要踏入仕途,只要能把好的風氣影響到政治,也是一種從政。因此放棄仕途的孔子隱居家中整理古籍,培養學生,專心于另一種形式的從政。據說,孔子到這時所收過的學生已有3000之多,著名的有72位。在古籍整理方面,孔子完成了對《詩》、《書》、《禮》、《樂》、《易》的修訂,并寫出《易傳》和《書傳》。孔子整理的古籍一方面用來做學生的教材,另一方面也體現了他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張。
孔子認為自己所處的時代,世道衰微,道義不行,社會一片混亂,“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面對這樣一個秩序混亂的局面,孔子有感于自己的政治理想奮斗一生而沒能實現,于是在垂暮之年打破“述而不作”的舊規,“作”了一部寄托其政治思想的著作——《春秋》。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天狩獵時,叔孫氏的車夫獵獲了一頭麒麟,孔子認為麒麟是種吉祥物卻被殺死了,這預示著自己的政治生命走到了盡頭,于是痛哭流涕,《春秋》也就此擱筆。
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已是年逾古稀的垂暮老人,在經受了理想的破滅和愛徒顏淵、子路等相繼去世的打擊后,終于病倒了。一天,子貢前來看他,他正拄著拐杖在門前散步,劉子貢說:“賜,你怎么來得這么晚呀!”接著長嘆一聲,悲吟曰:“泰山就要崩毀了!梁柱就要摧折了!哲人很快也要枯萎啦!”吟畢,潸然淚下。7天后.偉人孔子與世長辭,享年73歲。
【孔子生平及其周游列國的故事】相關文章:
有關孔子周游列國的故事10-19
孔子周游列國的歷史故事03-30
關于孔子的生平故事08-12
孔子周游列國名人故事11-05
孔子周游列國01-09
讀《孔子周游列國》有感08-10
讀《孔子周游列國》有感04-20
孔子周游列國歷時典故04-29
孔子周游列國歷史典故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