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春分節氣的習俗大全
導語:春分節氣是春季的中間時候,正值陽春與仲春交際。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關于春分節氣的習俗,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豎雞蛋
在每年的春分這天,世界各地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在做“中國民俗豎雞蛋”。
玩法:選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雖然失敗者頗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春分成了豎蛋游戲的最佳時光,故有“春分到,蛋兒俏”的說法。
春分這一天為什么雞蛋容易豎起來?首先,春分是南北半球晝夜都一樣長的日子,呈66.5度傾斜的地球地軸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處于一種力的相對平衡狀態,有利于豎蛋。其次,春分正值春季的中間,不冷不熱,花紅草綠,人心舒暢,思維敏捷,動作利索,易于豎蛋成功。更重要的是,雞蛋的表面高低不平,有許多突起的“小山”。“山”高0.03毫米左右,山峰之間的距離在0.5一0.8毫米之間。根據三點構成一個三角形和決定一個平面的道理,只要找到三個“小山”和由這三個“小山”構成的三角形,并使雞蛋的重心線通過這個三角形,那么這個雞蛋就能豎立起來了。此外,最好要選擇生下后4-5天的雞蛋,這是因為此時雞蛋的蛋黃素帶松弛,蛋黃下沉,雞蛋重心下降,有利于雞蛋的豎立。
吃太陽糕
太陽糕是由大米和綿白糖混合制成的方形小點心,在北京地區已消失約百年。記者在稻香村門店看到,新上市的太陽糕上面印著紅色的“太陽”,具有濃厚的民俗氣息。食俗專家稱,春分節氣氣候溫和,陽光明媚,應適當進食糯米、紅棗等來調節身體機能的平衡。“太陽糕”以糯米制皮,內包棗泥餡,餡中還加入了白瓜仁及秘制桂花,既有五谷豐登的寓意,又滿足了人們食療的要求。
祭日
周代,春分有祭日儀式。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古代帝王的祭日場所大多設在京郊,元朝時建有日壇,此后明、清兩代皇帝在春分這一天在日壇祭祀大明神(太陽)。朝日定在春分的卯刻,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親自祭祀,其余的年歲由官員代祭。
吃春菜
舊時民間有“春分吃春菜”的習俗,春菜是一種野莧菜,也稱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春菜,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與魚片滾湯,叫“春湯”。還有俗語“春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之春,人們祈求的還是家宅安寧,身體健康。
犒勞耕牛
江南地區則流行犒勞耕牛、祭祀百鳥的習俗。春分已至,耕牛即開始一年的勞作,以糯米團喂耕牛表示犒賞;祭祀百鳥,一則感謝它們提醒農時,二是希望鳥類不要啄食五谷,祈禱豐年之意。
春分習俗應該吃什么
1、春菜
昔日四邑(現在加上鶴山為五邑)的開平蒼城鎮的謝姓,有個不成節的習俗,叫做“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春菜。在田野中搜尋時,多見是嫩綠的,細細棵,約有巴掌那樣長短。
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與魚片“滾湯”,名曰“春湯”。有順口溜道:“春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春,人們祈求的還是家宅安寧,身壯力健。
吃春菜這項習俗一直延續到現在,不同的地方吃的春菜都不一樣,春菜顧名思義,是春天的蔬菜,而在這個時節多吃一些蔬菜,不僅能補充營養,更可以起到養生保健的功效。春令時菜包括有養陽之用的韭菜;助長生機的豆芽、萵苣、蔥、豆苗、蒜苗等。
2、蘿卜
揚州人還有春分吃蘿卜或蘿卜絲餡的包子、春卷的風俗。這時吃蘿卜不但能上下通氣,還能起到去疾病、解春困的功效。
春季養生保健的各種蔬菜中,效果最好的當屬蘿卜。白蘿卜具有清熱生津、理氣、消食化痰的作用,生吃偏于清熱生津,煮熟偏于行氣消食,春季食用,可用來防治痰多咳嗽、咽痛、傷食腹脹、便秘等病狀。現代醫學認為,蘿卜有很好的利尿效果,所含的纖維素也可促進排便,利于減肥。如果想利用蘿卜來排毒,可以選擇生食,打成汁或涼拌、腌漬均可。
民間認為“蘿卜頭辣、尾燥、腰正好”,專家也提醒,蘿卜分段吃,營養各不同:蘿卜的頂部含維生素C最多,宜爆炒和煮湯;中間段含糖量較高,可切絲涼拌;尾部辛辣,含淀粉酶和芥子油,適宜腌拌……平時家里人少時一根大蘿卜一次吃不完,可以豎著剖開吃一半,這樣蘿卜的頭、腰、尾都在菜里,營養均衡。
3、驢打滾
按照老北京的習俗,春分得吃驢打滾,以求避邪祈福。驢打滾來歷不凡,光看它的加工材料包括大黃米面、黃豆面、紅豆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紅絲和瓜仁,足以符合營養膳食指南上的食材多樣化這一條。它的制作分為制坯、和餡、成型三道工序。做好的“驢打滾”外層粘滿豆面,呈金黃色,豆香餡甜,入口綿軟,別具風味,是老少皆宜的美食。
驢打滾又叫豆面糕,豆面糕毫無疑問,以黃豆面為主要原料。再加上豆餡等典型的蛋白質互補食物。每百克驢打滾含熱能194千卡;蛋白質8.2克;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41.8克。另外,還含有維生素、鈣等其他微量營養素。
不過在這里小編也提醒大家,驢打滾雖然美味,營養價值也不錯,但是不要食用過量,畢竟里面含糖量不少,吃太多會能量超標,還容易血糖升高。另外軟糯的成分,攝入太多不容易消化。因此,驢打滾作為一種傳統美食,在過節時,可以淺嘗輒止,回味無限。
4、太陽糕
“太陽糕,步步高”。依照舊時老北京習俗,春分這天要祭拜太陽神,“請”吃太陽糕。太陽糕既是春分祭日的貢品,也是節令食品,寓意“太陽高”。不但“太陽糕”的寓意美好,而且糯米和內餡的設置也符合春季“宜省酸增甘”的養生理念。
太陽糕一般使用糯米加糖制成,上面用紅曲水印昂首三足雞星君(金雞)發像,或在上面用模具壓出“金鳥圓光”代表太陽神。太陽糕每五塊為一碗,頂端還插有一只寸余高的面捏小雞,十分喜氣。
這種“太陽糕”以糯米制皮,內包棗泥餡,餡中還加入了白瓜仁及秘制桂花,寓祈新年五谷豐登。春分節氣氣候溫和,陽光明媚,應適當進食糯米、紅棗等來調節身體機能的平衡,適應節氣變化。
提醒,春分飲食宜清補不宜濁補,多吃新鮮蔬菜,有助于人體應時知節,與自然相融合。春筍、菠菜、芹菜、韭菜、萵苣、蔥、豆苗、蒜苗、木耳菜、油菜、等當季蔬菜,都是不錯的選擇。以及雞、蛋、牛奶、山藥、蓮子、銀耳等營養豐富的溫補食物,都適合這一季節進食。
春分節氣的習俗
春分祭日
蕭放說,二十四節氣中,“四立”“二分”“二至”是相對重要的“大節氣”,而春分又有著極為特殊的地位。由于這個節氣與農事關系密切,歷來為人們所重視。
從春分到清明,是一年之中氣溫攀升速度最快的時期。春分過后,天氣轉暖,春雨增多,光照時間也越來越長,大地充滿了勃勃生機。俗話說“棒槌落地生根”,形容的就是春分時節農作物生長旺盛的狀態。農諺中也有“春風麥起身,一刻值千金”之說。
萬物生長靠太陽。在農耕社會,人們對太陽有著強烈的依賴和崇拜,太陽寓意著能量、力量和旺盛的生命力,所以上古社會就有了“朝日夕月”的禮儀制度。蕭放解釋說,“朝日夕月”的意思是,在春分祭太陽,在秋分祭月亮。古人祭日一般在早上,因此叫做“朝日”;祭月在晚上,稱為“夕月”。祭祀時,一般用牲畜等祭品放在柴草上焚燒,讓煙升入天空。
從周代起,就有了在春分祭日的儀式。山東榮成的成山頭在古時被認為是日神所居之地。據《史記》載,姜太公助周武王平商定天下后,曾在此修日主祠。到了秦朝,秦始皇兩次駕臨成山頭,在這里修建了“始皇廟”,設立了“日主祠”,祭拜日主。后來,歷代帝王都在都城設立了祭祀太陽的壇廟,明清兩代帝王祭拜太陽的地方是現在位于北京東部的日壇。
蕭放介紹,在過去,日神和月神不是普通百姓可以隨便祭拜的,祭祀大典只能由朝廷舉辦。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明清時期,朝日定在春分的卯刻,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親自祭祀,其余的年份由官員代祭。祭日也是為了祈求一年有個好收成。
春分這天,北方地區有吃太陽糕的習俗。太陽糕在北京地區尤為多見,既是祭日的供品,又是應節食品,有“太陽高”的寓意。太陽糕一般使用糯米加糖制成,上面印著象征太陽的三足金烏,吃太陽糕是表達對太陽的感恩。
春社
古人農業技術不高,靠天吃飯,因而有了“春祈秋報”的傳統,即在春天播種的時候,祈求神靈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秋天收獲的時候再報答神靈的恩賜。因此,在春分和秋分兩個時節,古人要做兩次大型祭祀土地神的活動,這個祭祀活動叫“春社”和“秋社”,春社與秋社合稱為“社日”。清末民初著名易學家尚秉和稱,社日“在中國歷史上,可謂最古最普遍之佳節。”現今各地遍存的土地廟即是社日祭社時的遺存。
蕭放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與中國諸多祭祀類傳統節日一樣,春社分為官社和民社。官社莊重肅穆,禮儀繁縟,而民社則充滿生活氣息,成為鄰里聚會娛樂的日子。民社有各種娛樂活動,有敲社鼓、食社飯、飲社酒、觀社戲等諸多習俗,這天,婦女和兒童也都會出門游玩。春社是傳統民間不可多得的熱鬧節日,“社會”一詞即起源于民社時的聚會活動。
唐詩中有諸多詩篇描述了民間春社時的場景。“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描述的就是江西鉛山鵝湖山春社時,家家酣醉的場面。南宋著名詩人陸游也有《社日》《社飲》《社鼓》《社肉》等諸多與春社有關的詩篇。
釀春酒
古時山西和浙江的人民有在春分釀酒拌醋的習俗。蕭放說,古人在春分釀醋和造酒,大概是取春分時“天地均平”的意境,均平意味著均衡,均衡才能調和,才能做出好酒好醋。另外,春分時節,地氣貫通,微生物開始活躍,也有利于酒和醋的制造。浙江有縣志記載,“春分造酒貯于甕,過三伏糟粕自化,其色赤,味經久不壞,謂之春分酒”。民諺也有“好酒知時節,春釀貴如金”的說法。
杭州、紹興、杭州一帶都有古老的造酒傳統。明代著名戲曲作家高濂在《遵生八箋》中記錄了一筆杭州舊俗:在梨花開時采花和米釀作成酒,叫做“梨花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所作的《杭州春望》一詩中也寫道“青旗沽酒趁梨花”,作者原注:“其俗,釀酒趁梨花時熟,號為‘梨花春’。”
如今,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釀春酒”的文化傳統也逐漸消失。目前,我國僅浙江、山西一帶還保留著在春分日釀酒的風俗習慣。在山西陵川,春分這一天不僅釀酒,還要以酒祭祀先農,祈求五谷豐登。
花朝節
與其他節氣一樣,春分也有三個物候:“一候玄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意思是說,春分時節燕子從南方飛回北方,下雨時天空開始打雷并發出閃電。春分也有三番花信,“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蘭”。然而春分時節綻放的花卻遠不止這三種。
萬紫千紅,繁花似錦。百花盛開的時節自然也少不了關于花的節日。蕭放介紹說,春分前后有一個非常古老的節日,叫做“花朝節”,也叫“花神節”,俗稱“百花生日”。各地“花朝節”的具體時間不盡相同,有的在二月初二,有的在二月十二,還有的在二月十五。
在古代,“花朝”與“中秋”具有同樣重要的地位,有“花朝月夕”之說。花朝節時有祭花神的儀式,相傳花神住在花神廟,因此花朝節的慶祝儀式多在花神廟舉行。花神廟遍布全國,江南尤多。
“花朝節”這一天,江南花農們一大早便會趕到廟里去祭拜花神,在神像前供奉糕點供品,祈愿祝福。清人蔡云《詠花朝》詩云:“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萬紫千紅披錦繡,尚勞點綴賀花神”,描繪的正是舊時江南人過花神節的盛況。南宋吳自牧《夢粱錄》也記載了花朝節時市民爭相涌出城外玩賞的熱鬧場景。各地地方官員也要在這一天帶著僚屬到郊外和鄉村撫慰農桑。
杭州的“花朝節”通常在農歷二月十五。這一日,心靈手巧的女孩子們會拿著紅布條穿梭于庭院中,給花木“掛紅”。清吳存楷《江鄉節物詩》中有一首《掛紅》寫道:“惜花心事太殷勤,一色赤霞樹底分。寄語封姨莫孱愁,春紅不是石榴群。”花木掛紅,既是祈愿花木繁茂,也是古代掛護花幡傳統的遺存。后來,花朝掛紅之俗代代相傳,越發多了吉祥富貴、喜慶熱鬧的氣氛。
在蕭放看來,花朝節不僅是古人與大自然親近的日子,更體現了古人的審美和情趣,是古人日常生活的美學表達。因此,花朝節也是現代人應該傳承的節令和習俗。
挖野菜
春分時節,也是野菜生長茂盛的時期。蕭放說,自古以來,人們就有春分去野外挖野菜的習俗。在宋代,挖野菜是全民性的風俗活動,連皇帝和皇后也會參加,因此花朝節也有“挑菜節”的別稱。在當時人的觀念中,“挑”有“猜”和“挖”的意思。據《武林舊事》記載,每年二月初二,南宋皇宮中都要舉辦“挑菜宴”,實際就是猜野菜名的游戲。宮女太監備下一批木斛,在里面堆上濕土,將挖來的各種野菜一棵一棵插在其中,每斛插一棵。再找來一批綢布,剪成長條,寫上野菜名,卷起來,對應著壓在插野菜的斛底。參加挑菜宴的人很多,皇后、皇子、皇女、嬪妃、太監、高等宮女都有資格參加。見著一種野菜,猜它的名字,之后抽出卷起的綢布條,與其上的野菜名比照,猜對了就會有賞賜。
蕭放說,將《武林舊事》中關于“挑菜宴”的記載與《宋會要輯稿》上“吳越王進貢”的記載相參看,則更為有趣。《宋會要輯稿》記載,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二月初二,“納土歸宋”的吳越國王錢俶進貢了“黃金挑菜器四,黃金錯刀四,銀挑菜器二十,銀錯刀二十”。鑲金嵌玉的刀便是用來挖野菜的,而挑菜器就是用來代替木斛的。
春天挖野菜也是現代人一項特別的生活習俗。春分時節,地里馬蘭頭、薺菜、蒿菜、蒲公英、蕨菜等都冒出了芽,準備好了變成餐桌上一道時鮮小菜。野菜的吃法極為簡便,應著春日里清爽的口味,只需用精鹽、麻油、白糖調制一下。野菜多有清涼、解毒、敗火的功效,很是適合陽氣上升的春季食用。
【春分節氣的習俗 】相關文章:
2017春分的習俗03-31
春分的習俗有哪些?03-17
春分節氣諺語12-20
有關春分的節氣諺語03-30
春分節氣的諺語12-18
春分節氣詩詞12-20
春分節氣隨筆04-02
春分節氣詩句03-21
描寫節氣春分的詩句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