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的精華是“圣學”
導語:國學的精華是什么呢?國學最重要的內容又是什么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國學這個概念范疇,有大有小。大者,幾乎囊括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切方面,比如四庫全書的經史子集之全部,甚至包括中國民間異端雜說。于是那些原本已經被掃地出門的封建迷信玩意,近些年來也借著國學的名義又泛濫了起來。小者,主要是指經學,但往往也會擴展到諸子的思想范圍;從這個角度看,有人認為國學的核心是經學,大體上是沒錯的。
但是即便這樣看待國學,國學依然像是一座年久失修的破舊倉庫,里面結滿了蛛網、布滿了灰塵、充滿了霉味。已經歪斜的梁柱也開始東倒西歪,更不用說那些磚塊瓦礫、門框窗欞和竹簡書牘,更是一片狼藉、破損的不成樣子了。倘若一位對國學懵懂無知的探尋者,想要破門而入、一探究竟,那么迎接他的首先就是那些散落的灰塵、墜落的斜梁、亂躥的耗子,不弄得一個灰頭土臉才怪呢!當然,如果探尋者心誠志堅而又有幸運,不放棄進一步深入探尋,那么說不定隨便一摸,也會摸到若干驚世溢彩的瑰麗之寶。因為這個歷經三千多年文化積累的破舊倉庫,其實也是一個名副其實取之不盡的富饒寶藏,就看探尋者有沒有根器慧眼了。
不過,眼下學界對待有著悠久文化傳統的國學,向來毀譽參半、褒貶不一,因此應該主張要去其糟粕、存其精華,然后加以發揚光大。但問題在于:到底哪些是糟粕,哪些又是精華呢?如果沒有一種大家公認的統一標準,那么“去其糟粕、存其精華”也就會成為一句空話。
我向來認為,劃分國學糟粕與精華有三個基本準則:一是看其是否符合天道法則,特別是看其是否符合當代科學精神的原則;二是看其是否符合人們心身健康幸福的追求;三是看其是否符合人類社會和諧發展的宗旨。按此標準,那么國學思想體系中,最值得稱道的就莫過于圣學思想體系了,或者說國學的精華基本上就是圣學。
那么,什么是圣學?圣學是指直接按照孔子思想為核心而展開形成的學說體系,是構成中華文化思想體系的核心學說。這一學說的核心內容主要體現在四書五經之中,常常被歸結為圣人之道。無可爭議,圣學在先秦就已經形成了完整的思想體系,其思想內容主要體現在《論語》、《中庸》、《易傳》、《孟子》和《大學》之中。
進 入秦漢之后,圣學的傳統不幸中斷,直到兩宋才重新得到中興。晚清賀瑞麟在《周子全書序》中說:“孔孟而後,千有馀年,圣人之道不傳。道非不傳也,以無傳道之人耳。漢四百年得一董子,唐三百年得一韓子,皆不足與傳斯道。至宋周子出,而始續其統,後世無異詞焉。”
當然,我個人認為,這間隔的千余年,眾多的思想家并非一點作為也沒有,起碼兩漢在天道認識方面有所建樹;而隋唐在心法發展方面,又有劃時代的貢獻,特別是惠能開創的頓悟心法。這樣才為兩宋圣學的中興,積累了可供吸收的新內容,形成了以理學為代表的新形態,并在明代王守仁時期形成了更加完善的陽明心學體系。
縱觀圣學這一中華文明核心思想體系的'發展歷程,很明顯的一個事實就是:圣學中興發達關鍵在格物致知的中興發達。兩宋圣學中興之所以肇始于濂溪先生,主要就在于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重新構建了解釋能力更加完善的天道學說:太極理論。后來又有張載、邵雍、二程,對易學天道思想加以發展,形成了更加精密完整的天道思想體系。
遺憾的是,到了明清之際,雖有顧炎武、王船山和顏習齋等倡導實學的糾偏努力,但最近200年來,隨著西學東漸,以圣學為核心的中華傳統文化,漸漸失去了耀眼的光輝。個中原因,也就因為格物致知(科學)的落伍。
因此,在當今科學昌明的時代,我們應該以當代科學思想、方法和成就為參照,重新審視圣學經典,進一步去其糟粕、存其精華,并加以發揚光大,重振中華文明的核心思想——圣學,用以指導當代人們的幸福生活。
確實,中華圣學博大精深,您可以在易學思想里體悟萬物之理,在中庸思想里感悟求其放心,在仁學思想里體會愛民濟世的情懷。當您一旦參悟了中華圣學之精妙,您便擁有了豁達率性之真,寬厚仁慈之善、歷久彌新之美。
總而言之,我們可以說國學的核心是經學,經學的精華是圣學!因而對于重振圣學,我們責無旁貸。正如張載所言的那樣,我們理應要再次“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國學的是“圣學”】相關文章:
我學國學12-15
學國學誦經典征文03-08
為什么要學國學04-01
學國學誦經典演講稿03-31
我們為什么要學國學?國學到底是什么?如何學好國學?09-09
國學人物之圣王琴君虞舜08-08
學國學心得體會(精選21篇)05-27
國學03-14
國學經典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