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國學常識之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即唐初出現的四位杰出的詩人,一起雄健的詩風,打破了南北朝綺靡的詩風。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四位著名詩人吧!
初唐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合稱。《舊唐書楊炯傳》說:“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詩齊名,海內稱為王楊盧駱,亦號為四杰。”
四杰齊名,原指其詩文而主要指駢文和賦而言。《舊唐書楊炯傳》記張說與崔融對楊炯自說“愧在盧前,恥居王后”的評論,《舊唐書裴行儉傳》說他們“并以文章見稱”等,所說皆指文。《朝野僉載》卷六記“世稱王楊盧駱”,論楊炯、駱賓王之“文”為“點鬼簿”、“算博士”,所引例證為一文一詩,則四杰齊名亦兼指詩文。后遂主要用以評其詩。杜甫《戲為六絕句》有“王楊盧駱當時體”句,一般即認為指他們的詩歌而言;但也有認為指文,如清代宗廷輔《古今論詩絕句》謂“此首論四六”;或認為兼指詩文,如劉克莊《后村詩話續集》論此首時,舉賦、檄、詩等為例。
四杰名次,亦記載不一。宋之問《祭杜學士審言文》說,唐開國后“復有王楊盧駱”,并以此次序論列諸人,為現所知最早的材料。張說《贈太尉裴公神道碑》稱:“在選曹,見駱賓王、盧照鄰、王勃、楊炯”,則以駱為首。杜甫詩句“王楊盧駱當時體”,一本作“楊王盧駱”;《舊唐書裴行儉傳》亦以楊王盧駱為序。
四杰的詩文雖未脫齊梁以來綺麗余習,但“顛狂中有戰栗,墮落中有靈性”(聞一多《宮體詩的自贖》)。王勃明確反對當時“上官體”,“思革其弊”,得到盧照鄰等人的支持(楊炯《王勃集序》)。他們的詩歌,“由宮廷走到了市井”,“從臺閣移至江山塞漠”(聞一多《唐詩雜論 四杰》)。題材較為廣泛,風格也較清俊。盧、駱的七言歌行趨向辭賦化,氣勢稍壯;王、楊的五言律絕開始規范化,音調鏗鏘。駢文也在詞采贍富中寓有靈活生動之氣。陸時雍《詩鏡總論》說“王勃高華,楊炯雄厚,照鄰清藻,賓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調入初唐,時帶六朝錦色。”四杰正是初唐文壇上新舊過渡時期的人物。
代表作品如: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閣序》,作品集為《王子安集》
楊炯 《從軍行》。
盧照鄰《長安古意》。
駱賓王 《在獄詠蟬》《帝京篇》,另有著名的《討武檄》,作品集為《臨海集》。
王勃簡介:
王勃(650—676 ),初唐詩人。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稷山、河津一帶)人。祖父王通是著名學者。王勃少時即聰慧過人,據傳六歲就會作文章,有“神童”之譽;十四歲時應舉及第,授朝散郎,沛王召署府修撰。當時諸王中斗雞之風盛行,王勃戲作《檄周王雞》一文加以嘲諷。周王就是唐高宗的兒子、后來的中宗李顯。唐高宗李治惱恨王勃“大不敬”,就將他逐出王府;王勃因此得以漫游蜀中,曾一度任虢州參軍;后來又因為受牽連犯了死罪,遇大赦免死革職。其父王福疇因受王勃牽連,也從雍州司功參軍貶為交趾令。不久王勃前往探親,渡海溺水,受驚而死。年僅二十七。
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史稱“初唐四杰”。他們都力求革新當時“爭構纖微,競為雕刻”
的齊梁宮體詩風,拓寬詩歌題材,表現積極進取、健康昂揚的精神,抒發政治感慨和懷才不遇的憤懣。由于他們在革新齊梁詩風和促進五律漸趨成熟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貢獻,因此杜甫有“王楊盧駱當時體”的贊譽。
王勃的詩主要描寫個人生活,亦有少數抒發政治抱負、表達不滿之作,風格較為清新。他的詩大都對仗工整,上下蟬聯,但有些詩篇仍“浮躁炫露”,流于浮艷,沒有徹底擺脫六朝辭藻華麗綺靡的詩風。王勃的文章以《滕王閣序》著名。
楊炯簡介:
楊炯(650年-693年),字令明,世稱楊盈川,弘農華陰(今屬陜西)人,是唐朝的詩人、官員和文學家,被譽為“初唐四杰”之一。
楊炯自幼聰明好學,博涉經傳,尤愛學詩詞。在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年僅九歲的他就被舉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楊炯應制舉及第,被授予校書郎的職位,后來歷任崇文館學士、詹事司直等職位。
然而,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風順。在武后垂拱元年(685年),他因從祖弟楊神讓參與徐敬業起兵而被牽連,被降職為梓州司法參軍。天授元年(690年),楊炯任教于洛陽宮中習藝館。約如意元年(692年),他遷任盈川縣令,以其嚴酷的吏治而著稱,最終卒于任上。
在文學上,楊炯與王勃、盧照鄰共同反對宮體詩風,主張“骨氣”、“剛健”的文風。他的詩歌在內容和藝術風格上突破了齊梁“宮體”詩風,對詩歌的發展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他擅長五律,作品包括《從軍行》、《出塞》、《紫騮馬》等。此外,他所作的《王勃集序》也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盧照鄰簡介:
盧照鄰,字升之,自號幽憂子,漢族,幽州范陽(今河北涿州)人,唐代文學家、詩人。他與王勃、楊炯、駱賓王齊名,世稱“初唐四杰”,在初唐詩歌革新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盧照鄰幼讀詩書,十歲時遠赴江南跟隨文學大儒曹憲、經石專家王義方學習,聽他們講授《三蒼》、《爾雅》以及經史書籍。學有所成后,盧照鄰奔赴長安干謁求仕,最初投靠了朝廷重臣來濟并深受其賞識。后來,他曾任王府典簽和益州新都尉。
在文學上,盧照鄰尤工詩歌駢文,以歌行體為佳,不少佳句傳頌不絕,如“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等,更被后人譽為經典。他的詩歌取材廣泛,內容充實,感情真摯,和王勃、楊炯、駱賓王一起把詩歌的反映面從宮廷擴展到市井和邊塞。其代表作有《長安古意》,此詩揭露了統治集團的橫暴奢靡,抒發了志士之不平。
然而,盧照鄰的人生并不順遂。他因感染風疾(可能是小兒麻痹癥或痳瘋病)而不得不退職,并因此飽受病痛折磨。他曾在太白山服藥中毒,病情加劇。后來他又轉到東龍門山客居,布衣素食,靠朋友接濟維持生活。垂拱元年(685年),他移居陽翟具茨山下,預為墓。最終,他因不堪病痛折磨,自投潁水而死。
盧照鄰的文學作品豐富,有7卷本的《盧升之集》、明張燮輯注的《幽憂子集》存世。他的生卒年史無明載,后人只能據其詩作及聯系相關事件等推測其生卒時間。
駱賓王簡介:
駱賓王(約619—687年),字觀光,漢族,婺州義烏人(今浙江義烏),唐初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杰”。駱賓王的名字和表字來源于《易經》中的觀卦:“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
駱賓王出身寒門,七歲能詩,號稱“神童”。相傳《詠鵝》就是他七歲時所作。駱賓王之父官青州博昌縣令,死于任所。父死后,他流寓博山,后移居兗州瑕丘縣,在貧困落拓的生活中度過了早年歲月。
唐高宗永徽年間(650年—655年),駱賓王為道王李元慶府屬,受命陳述才能,他恥于自炫,辭不奉命。后拜奉禮郎,為東臺詳正學士。因事被貶謫,從軍至西域,長期守衛邊疆。后入蜀,進入姚州道大總管李義軍幕僚,平定蠻族叛亂的文檄多出于其手。在蜀時,與盧照鄰往還唱酬。儀鳳三年(678年),駱賓王調任武功主簿、長安主簿,又由長安主簿入朝為侍御史,武則天當政,他多次上書諷刺,得罪入獄。獄中作《在獄詠蟬》。調露元年(679年),駱賓王遇赦被釋放。調露二年(680年),駱賓王出任臨海縣丞,故世稱駱臨海。
駱賓王于武則天光宅元年(684年),為起兵揚州反武則天的徐敬業(即李敬業)作《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即《討武曌檄》),此文很富于鼓動性和號召力,激昂慷慨又沉郁凝練,其中“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等句,尤為后人所傳誦。徐敬業兵敗后,駱賓王結局不明,或云被殺,或云投江自盡,或云落發為僧。
駱賓王作為“初唐四杰”之一,一生著作頗豐,對蕩滌六朝文學頹波,革新初唐浮靡詩風,開辟有唐一代文學的繁榮局面作出了貢獻,因而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有影響的人物,長期來受到人們的贊譽。在初唐四杰中,駱賓王詩作最多,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為初唐罕有的長篇,當時以為絕唱。此外,駱賓王還曾久戍邊城,寫有不少邊塞詩,如“晚鳳迷朔氣,新瓜照邊秋。灶火通軍壁,烽煙上戍樓”等,展現出豪情壯志和見聞親切。
【國學常識之初唐四杰】相關文章:
初唐四杰”之駱賓王-《詠鵝》11-12
國學常識之吳中四杰04-21
初唐四杰人物簡介08-07
初唐四杰貢獻及其作品風格09-10
國學常識之科舉四宴05-22
國學常識之《大學》02-03
國學常識之禪讓制07-29
國學常識之禪讓制09-19
國學常識之文史知識03-08
建安之杰是誰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