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古代招攬人才的方法
導語:關于古代招攬人才的方法,我們比較熟悉的應該就是科舉制度了,但你可知道還有九品中正制、推薦制這些方法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一、考核。考核是用人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驟。對官吏進行任內或任后考核、考績、考課,我國古已有之,如《尚書·舜典》中說:“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春秋時管仲說:“成器不課不用,不試不藏。”《管子·七法》意思是,就是成才的人,不經過考核和試用,也不能輕率地加以收錄使用。戰國時軍事家吳起認為,考核的目的是,“罷無能,廢無用,捐不急之官。”《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通過考核,罷免無能和不稱職的官吏,除去無關緊要的官員。
二、薦訪。三國時諸葛亮曾說:“夫柱以直木為堅,輔以直士為賢,直木出于幽林,直士出于眾下。故人君舉賢,必求隱處……或有高才卓絕,不見招求,或有忠賢孝悌,鄉里不舉。”《諸葛亮集·舉措第七》在他看來,人才往往被隱藏埋沒,如不深入查訪,就無法得到。諸葛亮原是荊州劉表轄區內的一個隱士,人稱“臥龍”,由于司馬徽和徐庶的推薦,劉備的三顧茅廬,才走向仕途,得有機會在中國歷史舞臺上展示手腳。所以,他主張人君要到隱處求才,想必有切身之感。無獨有偶,起自布衣的皇帝朱元璋與諸葛亮持有相同的看法。他在一份詔書上說:“天下之治,天下之賢共理之。今賢士多隱居巖穴,豈有司失于敦勸歟?朝廷疏于禮待歟?抑朕寡昧不足致賢,將在位壅塞使不上達歟?不然,賢士大夫,幼學壯行,豈有沒世而已哉?”引自《古代人才論淺述》唐溥生,安微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朱元璋認為,或許由于種種原因,真正的賢才多在林泉息影。因此,朝廷用人當于隱處求訪。除求訪之徑,古人亦重人才自薦一途。毛遂自薦的故事人人皆知,其做法也為后人所稱道,有的并且仿而效之。
三、培養。管仲說:“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一樹一獲者,谷也;一樹十獲者,木也;一樹百獲者,人也。”《管子·權修》在管仲看來,培育一次收益百次的是人才。孟子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孟子·告子章句下》這是說自我培養和自我鍛煉的重要性。王安石在給仁宗皇帝趙禎的《上時政疏》中說:“蓋夫天下之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維持;非眾建賢才,不足以保守。”王安石認為,如果不大量培植各方面的優秀人才,就不能保持政權。“眾建賢才”是事關國家政權鞏固與否的根本大計。紹興十三年(公元1143年)冬十二月,南宋皇帝趙構對大臣們說,“人才須素養。太宗置三館養天下之士,至仁廟(仁宗朝)人才輩出為用。今日若不興學校,將來安得人才用耶?”《綱鑒易知錄》卷八。由此可知,古人早已認識到,只有經過大量培養,才會有人才可供使用。
四、優待。韓愈曾經說過:“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古文觀止·雜說(四)》韓愈用千里馬和常馬的區別作比喻,說明人有大才和小才之別。大才對社會和事業的貢獻大,自應優待他們,給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和優裕的物質條件,以便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三國時期曾任曹操參軍的仲長統認為,給任職的官吏提供優厚的經濟待遇,是使官吏忠于職守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他認為“彼君子居位為士民之長,固宜重肉累帛,朱輪四馬。”《后漢書·卷四九·仲長統傳》用兵的要訣,在于有隆重的禮節和優厚的俸祿。禮節隆重,有智謀的人就會自動到來;俸祿優厚,有義氣的人就會樂于效命。所以,用厚祿優待賢人,不要吝惜財物,獎賞有功的人不要拖延時間。用人的方法就是封爵位尊重他,給資財贍養他,有才的人就會自愿投效。
五、流動。東漢馬援曾對光武帝劉秀說:“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當擇君。”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九回。又如古諺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良禽擇木而棲。”由此觀之,中國古代對于人才的合理流動已有了充分認識。
【古代招攬人才的方法】相關文章:
招攬的造句01-17
古代逆境出人才的事例01-17
古代沏茶方法08-21
古代教育孩子的方法10-14
中國古代是怎樣測評人才的11-01
古代辨別方向的方法09-16
古代沏茶方法—點茶08-20
古代人的計時方法08-30
古代瓷器的6種成型方法08-01
中國古代胎教的方法有哪些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