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莊子是怎么識人的
莊子從忠誠、敬慎、能力、智識、信譽、廉潔、節操、儀態、人際等九個標準,提出一種遴選人才的辦法——“九征”。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干部選拔一定要知人善任,怎樣才能超越人的表象而認識其本質,進而選拔出德才兼備的人才呢?莊子從忠誠、敬慎、能力、智識、信譽、廉潔、節操、儀態、人際等九個標準,提出一種遴選人才的辦法——“九征”。“九征”即九種征驗,“遠使之而觀其忠,近使之而觀其敬,煩使之而觀其能,卒然問焉而觀其知,急與之期而觀其信,委之以財而觀其仁,告之以危而觀其節,醉之以酒而觀其則,雜之以處而觀其色”。
“遠使之而觀其忠。”忠誠,從古至今都是為官之人必備的品質之一。在中國古代社會,“忠”指盡忠于自己的上司、君王。而莊子的“遠使之而觀其忠”,是指權力中心有意疏遠、冷落考察對象,看他是否依舊忠心耿耿,會不會立馬牢騷滿腹,由此觀察他的忠誠度。在當代,“遠使之”的觀察點則落在考察對象是否仍能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否在工作崗位上繼續恪盡職守,是為自身的利益而謀官,還是時時處處都能服務于人民、服務于群眾。如果因為遠離了權力中心,遠離了領導層,就開始心理失衡、言行失度,甚至破罐子破摔,辜負人民群眾和黨的重托,這樣的人,其用心不言自明。
“近使之而觀其敬。”與“遠使之”相對,莊子還有一個“近使之”的考察策略,即與考察對象近距離接觸,建立私交,觀察他是否還能保持應有的禮儀與尊敬,是否就由“對事負責制”變為“對人負責制”,是否會進一步發展為恃寵而驕、得意忘形。普通人大約都有這種“遠則怨,近則不遜”的人性弱點,只有心懷無私的純粹的執政為民的為官宗旨,才能無視距離權力中心的遠近;只有意在有所作為而非為個人謀利,才能專注于發揮自己所能,任職一方,造福一方。
“煩使之而觀其能。”人是復雜的,又是獨特的,能力總會有所偏長。如果要達到“各司其職,各盡其能”的良好工作局面,對人能力的考察不可避免。莊子的“煩使之而觀其能”,即給考察對象安排很多有挑戰性的工作,看他能否游刃有余,借以觀察其工作能力。諸葛亮選定的接班人費祎就是一位能人。當時蜀國正值征戰多事之秋,公務繁雜瑣碎。費祎擔任尚書令,見識過人,且有過目不忘之能。他常在早晨和傍晚處理公事,聽取大家意見,中間接待賓客,宴飲娛樂,使人人盡興而公事井井有條。除了天生異稟,這也是個人修養的結果。佛教上說“定能生慧”,不能“定”,就不可能處理好繁雜的工作,更不能做出高質量的決策。而能不能“定”,主要還是靠個人的后天修養。
“卒然問焉而觀其知。”智識是為官者又一必備條件。突然向考察對象提出其職責范圍內的問題,看他是否胸懷全局、應付裕如,可以考察其對分管工作的了解程度以及相應的分析歸納概括能力。歷史上“卒然問焉”對官員加以突擊式考察的事例有很多。公元前179年,漢文帝突然問右丞相周勃:“全國一年內判決案件有多少?”周勃謝罪說不知道。文帝又問:“一年內全國錢谷收入有多少?”周勃又謝罪說不知道。緊張和慚愧之下,周勃汗流浹背。作為領導干部,在自己的職責范圍內,每出現一個新情況可以說都是一種“卒問”。只有對所負責的工作有詳盡細致的關注了解,才能應對來自各方的“卒問”。明朝大哲學家王陽明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能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來指導“行”,以“行”來驗證和修正“知”,這是莊子對人才綜合素質加以判斷的重要依據。
“急與之期而觀其信。”“信”,從“人”從“言”,詞意“誠”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價值觀。誠信從來為立政之本。不僅儒家提出“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法家對誠信立政的作用也很重視,所謂“小信成則大信立,故明主積于信”,戰國商鞅就強調以誠信強國利民。唐代《貞觀政要》也有類似記載,魏征就曾向唐太宗諫言,“德禮誠信,國之大綱”,這對唐前期的治國方略起到了積極影響。對莊子而言,“信”是非常重要的德行。“急與之期而觀其信”,意即倉促與考察對象約定時間,來觀察他的守信程度。古代交通不發達,因此“急與之期”,再看他能不能按時赴約,是檢測個人信用的一種方法。現代社會是契約社會,“誠信”是人與人之間建立合作關系的基石,而領導者想要“取信于民”則更應做好表率。
“委之以財而觀其仁。”“仁”在此處是廉潔的意思。官員是否廉潔關系到權力是否會淪為私人謀利的工具。古語云:公生明,廉生威。廉潔與否還會影響干部的公信力和威望。對此,莊子的考察是“委之以財而觀其仁”,即安排其管理財物。時至今日,金錢與權力的勾連仍然是“官場”一大弊病,金錢的誘惑仍是公職人員時常面臨的一大考驗,對人才廉潔品質的考察無疑仍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告之以危而觀其節。”領導干部必須有應變能力來處理突發事件。莊子的“告之以危”,即是將考察對象置于某種危難處境中,以觀察其是否能臨危不懼、處變不驚、持守節操。尤其在當代社會,如何處理突發事件、應對危機,不僅是一種“節”,更是一種“能”,一種“識”。這考察的也是一種綜合能力,包括經驗、學識、判斷力、執行力等,當然也有著對節操的考察。面臨危機,是臨陣脫逃,還是沖鋒在前?德行之高下立現。戊戌變法失敗后,慷慨赴刑的譚嗣同是這么說的:“各國變法,無不因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這里,“節”完全是一種置生死于度外、甘愿為理想而獻出生命的高貴情操了。
“醉之以酒而觀其則。”讓考察對象喝醉酒,然后觀察他的行為儀態。《鬼谷子》上說“夫情變于內者,形見于外”。一個人內在感情有所變化的時候,會在情貌上有所表現,如歌哭、舞蹈、或怒或笑等等。而莊子以酒醉將人對自身有意無意地偽飾盡量解除,還原其本真狀態,借以觀察他平時不能顯現的真實情志,從而對他的為人、儀表等做出接近本質的判斷。這種考察方式可見莊子對人性體察之微。
“雜之以處而觀其色。”“色”,本義是臉色。察言觀色,可以考察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一方法是讓考察對象和各式各樣的人相處,通過他的面部表情考察其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
綜上言之,“九征”之法即將人放在九種情境中觀其表現,察其人品,識其能力,從而完成對人才的綜合考察。而這九種考察策略都是基于對人性的深刻認知之上的,全面且有針對性,對于當下領導干部及社會各方面人才選拔都有著很好的借鑒意義。
莊子告訴我們:職場怎么識人
歷來人們都認為,帝王之德,莫大于知人。也就是說,帝王的作用,沒有比識人更重要的了。如果一個國君,有賢不知,知而不用,用而不任,這是一個國家三種不祥之兆的表現。所以,作為一個明君,最大的隱患就在于不能知道和識別人才。若不能識人,勢必不能用人。
一、故意疏遠:考察人的忠誠。“遠使之而觀其忠”。把他放到較遠的地方使用,來觀察他是否忠誠。
二、有意親近:考察人的恭敬。“近使之而觀其敬”。把他放在身邊使用,來觀察他是否恭敬。
三、復雜事項:考察人的能力。把他放在身邊使用,來觀察他是否恭敬。“煩使之而觀其能”。
四、突然察問:考察人的智謀。讓他承擔繁雜的事物,來觀察他是否有能力。“猝然問焉而觀其知”。
五、緊急事務:考察人的信用。“急與之期而觀其信”。臨時與他約定時間,來觀察他的誠信。
六、接觸財物:考察人的仁義。“委之以財而觀其仁”。讓他管理財務,來觀察他的品行。
七、危險困難:考察人的操行。“告之以危而觀其節”。告訴他處于危難,來觀察他的氣節。
八、人情酒場:考察人的儀態。“醉之以酒而觀其則”。讓他喝醉酒,來觀察他是否有章法。
九、男女交往:考察人的本色。“雜之以處而觀其色”。讓他在復雜的環境中辦事,來觀察他是否會被玷污。
十、促臉交談而觀其心。他是否誠心,在最近的距離內進行談心,也會從其言語和舉止的表露中反映出很多真實而有價值的參考信息。“促膝交談而觀其心”,是指把要考察的人放在最近的距離內進行談話,從而從對方的言談中、眼睛里、表情上、動作等方面來觀察出他內心深處的真實所在。
十一、觀其好惡而知短長。他的長處和短處都在那些方面,通過觀察一個人的行為習慣來了解其愛好和厭惡、就會發現其優劣。“觀其好惡而知短長”,是指根據一個人的習慣行為來判斷和考察他的特長及短處。在現實生活中,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與愛好感悟人生。人們總是在選擇自己新的行為方向,或始終保持一個如一的行為習慣與行為定勢。通過觀察一個人在生活中的一些選擇,就可以發現他(她)的喜好與厭惡。因為,選擇,就意味著有取有舍。絕大多數人會選擇自己很喜歡或比較喜歡的事物來進行操作和把玩。
每個人都有自己最喜歡的表現,他們可能是物品或人物,也可能是某種行為成習慣(比如有的人就特別喜歡清潔,甚至達到了潔癖的程度)。玩物會喪志,變質,抽煙、喝酒傷身;愛學習會使人進步,愛工作會便人勤奮,愛思考會使人有成,愛他人會使人有情,愛江山會使人有感等,不一而舉。
這很富有哲理的良言告訴世人,不了解人就不能很好地使用人。沒有很好地使用人就是因為沒有了解人。所以,得人之道,在于識人。而識人之前,重在觀人。觀人重在言與行,識人重在德與能,不細觀則不能明識,不明識則不能善用。只有知人才能善任,因為對一個人了解得越深刻,便用起來就越得當。
【莊子是怎么識人的】相關文章:
聞香識人作文(通用6篇)10-19
莊子簡介,莊子是哪里人03-09
讀經典識英雄10-07
《莊子》莊子外篇秋水第十七08-09
南華的莊子07-06
莊子的智慧07-06
南華的莊子07-06
莊子的名言02-07
莊子的名言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