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簡介資料
墨子(約前468-前376年),姓墨,名翟,戰國初年學者、思想家,墨家學派創始人。墨子出身微賤,曾學儒術,因不滿其煩瑣的禮樂制度和學說,自創墨家學派以抗衡。
墨子作為中國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和自然科學家,提出了“兼愛”“非攻”等觀點,創立墨家學說,并有《墨子》一書傳世。墨學的學說在當時影響很大,與儒家并稱“顯學”。他主張“兼愛”﹑“非攻”,提出“尚賢”﹑“尚同”的政治思想,主張從天子、諸侯國君到各級正長,都要“選擇天下之賢可者”來充當;而人民則要服從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義”,天下人都要相親相愛,反對強凌弱的戰爭。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為后來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所繼承和發展,其神秘主義的糟粕也為秦漢以后的神學目的論者所吸收和利用。作為先秦墨家的創始人,墨子在中國哲學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墨子在上說下教中,言行頗多,但無親筆著作。今存《墨子》一書中的《尚賢》、《尚同》、 《兼愛》 、《非攻》、《節用》、《節葬》、《天志》 、《明鬼》、《非樂》、《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傳弟子對他的思想言論的記錄。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據。
生平經歷
墨子曾學習儒術,因不滿“禮”之煩瑣,另立新說,聚徒講學,成為儒家的主要反對派。據說楚王曾計劃攻宋,墨子前往勸說楚王,并在與公輸般的模擬攻防中取得勝利,楚王只得退兵。墨子的思想與主張見墨家。
清朝學者汪中治墨學,他將墨子與孔子平視,認為“孔子魯之大夫也,而墨子宋之大夫也,其位相埒”。墨子與孔子有相當程度上的差異。孔子主張久喪厚葬,對祭祀非常重視,子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就是針對祭祀的說明。墨子一生過著簡樸的生活,“量腹而食,度身而衣”[2],主張“節用,節葬,非樂”,他的弟子也是“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則夕弗得”。
主要作品
現存《墨子》五十三篇,由墨子和各代門徒逐漸增補而成,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學說的基本材料。 (以下譯自英文版wikipedia,足可見研究中國文化必須出國) 《Mozi》也是墨家子弟根據墨子思想匯編的哲學文本的名字。這個文本最初包括71章。漢朝儒學統治了中國。因為墨家是反對儒家的,文本《Mozi》收到排斥。在宋代,只剩下61章。今天,我們僅僅有53章,通過它我們試圖理解該家的思想,這是孫詒讓匯編的版本。因為墨學作為一種活著的傳統從中國消失了,它的文本沒有被很好地保存,許多章節丟失了,或處于毀損狀態。例如,“反對儒學”的三章,只有一章還在。 [10675875_175525.jpg]
從《墨子》的文本中收集到的東西是一種富裕的資源用來窺看早期的中國朝代歷史和文化。許多墨子的言論被甚至更早起的記錄中歷史聲音支持。他與那個時期其他有名的哲學家的對話也被記錄。從這些,我們能夠把墨家從其他各家的思想里清楚地區分出來。
墨家在秦被壓制,在漢完全死掉,這使得儒家成為官方學說(教條)。孫中山(Sun Yat-Sen)使用“兼愛”作為他的中國民主思想的一個基礎。更近些,共產主義下面的中國學者已經試圖恢復(改造)墨子為一個“人民的哲學家”,加亮他的對世界的理性-經驗主義方法,以及他的“無產階級(普羅階級)”背景。
一些觀點斷言,墨子的哲學一度先進于,同時又不那么先進于儒學。他的“兼愛”觀念比儒學的擁護更廣泛的人民團體的觀點,但是,他在非難所有那些不直接“有用”的東西,排斥藝術和音樂的教化功能的時候,顯得沒有儒學有容忍。莊子,同時批評儒學和墨學,把這個記載到他的“有用和無用”的寓言中。當然,這種對有用的強調來自一個時代當戰爭和饑荒廣泛覆蓋,并足以讓所有貴族的排場變得無足輕重。然而,另一些人會說以上觀點不完全精確,并且事實上孫中山提倡的“博愛”和“天下為公”是儒學的思想。儒學的博愛與墨子的兼愛有點不同:在儒學里它傾向于把它強調為自然地有利于人類的關系,而在墨子的思想中,它傾向于面向公社且對個人沒有差別。一些墨子的現代支持者(也就是共產主義者)做出斷言,墨家和現代共產主義對于公社生活在理想的方式上共享很多。另一些人斷言墨家與基督精神的中心理想分享更多,尤其是在“兼愛”(用希臘語,“大愛”)的理想上,“金科玉律”,以及人道和超自然領域的關系上。
成就貢獻
宇宙論
墨子認為,宇宙是一個連續的整體,個體或局部都是由這個統一的整體分出來的,都是這個統一整體的組成部分。換句話說,也就是整體包含著個體,整體又是由個體所構成,整體與個體之間有著必然的有機聯系。從這一連續的宇宙觀出發,墨子進而建立了關于時空的理論。他把時間定名為“久”,把空間定名為“宇”,并給出了“久”和“宇”的定義,即“久”為包括古今旦暮的一切時間,“宇”為包括東西中南北的一切空間,時間和空間都是連續不間斷的。在給出了時空的定義之后,墨子又進一步論述了時空有限還是無限的問題。他認為,時空既是有窮的,又是無窮的。對于整體來說,時空是無窮的,而對于部分來說,時空則是有窮的。他還指出,連續的時空是由時空元所組成。他把時空元定義為“始”和“端”,“始”是時間中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單位,“端”是空間中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單位。這樣
就形成了時空是連續無窮的,這連續無窮的時空又是由最小的單元所構成,在無窮中包含著有窮,在連續中包含著不連續的時空理論。
數學
關于“倍”的定義。墨子說:“倍,為二也。”(《墨經上》)亦即原數加一次,或原數乘以二稱為“倍”。如
關于“同長”的定義。墨子說:“同長,以正相盡也。”(《墨經上》)也就是說兩個物體的長度相互比較,正好一一對應,完全相等,稱為“同長”。二尺為一尺的“倍”。關于“平”的定義。墨子說:“平,同高也。”(《墨經上》)也就是同樣的高度稱為“平”。這與歐幾里得幾何學定理“平行線間的.公垂線相等”意思相同。
關于“中”的定義。墨子說:“中,同長也。”(《墨經上》)這里的“中”指物體的對稱中心,也就是物體的中心為與物體表面距離都相等的點。
關于“圜”的定義。墨子說:“圜,一中同長也。”(《墨經上》)這里的“圜”即為圓墨子像,墨子指出
圓可用圓規畫出,也可用圓規進行檢驗。圓規在墨子之前早已得到廣泛地應用,但給予圓以精確的定義,則是墨子的貢獻。墨子關于圓的定義與歐幾里得幾何學中圓的定義完全一致。
關于正方形的定義。墨子說,四個角都為直角,四條邊長度相等的四邊形即為正方形,正方形可用直角曲尺“矩”來畫圖和檢驗。
哲學
墨子認為,人的知識來源可分為三個方面,即聞知、說知和親知。他把聞知又分為傳聞和親聞二種,但不管是傳聞或親聞,在墨子看來都不應當是簡單地接受,而必須消化并融會貫通,使之成為自己的知識。因此,他強調要“循所聞而得其義“,即在聽聞、承受之后,加以思索、考察,以別人的知識作為基礎,進而繼承和發揚。
墨子所說的“說知”,包含有推論、考察的意思,指由推論而得到的知識。他特別強調“聞所
不知若已知,則兩知之”,即由已知的知識去推知未知的知識。如已知火是熱的,推知所有的火都是熱的;圓可用圓規畫出,推知所有的圓都可用圓規度量。由此可見,墨子的聞知和說知不是消極簡單地承受,而是蘊涵著積極的進取精神。
墨子名言
1、官無常責而民無終賤,有能剛舉之,無能則下之。
2、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3、良馬難乘,然可以任重致遠;良才難令,然可以致君見尊。
4、兼相愛,交相利。
5、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
6、無言而不信,不德而不報,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7、義人在上,天下必治。
8、君子戰雖有陳,而勇為本焉;喪雖有禮,而哀為本焉;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
9、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
10、天欲義而惡不義。
11、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鎰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12、天之行廣而無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
13、故當若天降寒熱不節,雪霜雨露不時,五谷不孰,六畜不遂,疾災戾疫,飄風苦雨,薦臻而至者,此天之降罰也,將以罰下人之不尚同乎天者也。
14、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
15、故古者圣人之所以濟事成功,垂名于后世者,無他故異物焉,曰:唯能以尚同為政者也。
16、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愛?
17、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
18、故大人之務,將在于眾賢而已。
19、備者,國之重也。食者,國之寶也;兵者,國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此三者國之具也。
20、埋葬者,人之死利也,夫何獨無節于此乎?
21、天下從事者,不可以無法儀,無法儀而其事能成者,無有也。
22、賢者舉而上之,不肖者抑而廢之。
23、心無備慮,不可以應卒。
24、人不分幼長貴賤,皆天只臣也。
25、名不可簡而成也,譽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
26、愛人者必見愛也,而惡人者必見惡也。
27、染千蒼則蒼,染于黃剛黃。
28、原濁著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
29、利人乎即為,不利人乎即止。
30、釣者之恭,非為魚賜也;餌鼠以蟲,非愛之也。
31、老而無妻子者,有所侍養,以終其壽;幼弱孤童之無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長其身。
32、治于神者,眾人不知其功;爭于明者,眾人知之。
33、雖天亦不辨貧富、貴賤、遠邇、親疏,賢者舉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廢之。
34、儉節則昌,淫佚則亡。
35、吏不治則亂,農事緩則貧。
36、其友皆好矜奮,創作比周,則家日損,身日危,名日辱。
37、君子不鏡于水而鏡于人。
38、不黨父兄,不偏貴富,不嬖顏色。
39、言則稱于湯文,行則譬于狗豨。
40、名不可簡而成也,譽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
【墨子簡介資料】相關文章:
崔顥簡介資料01-17
李煜簡介資料10-17
蚩尤簡介資料12-31
屈原簡介資料精選03-23
駱賓王簡介資料07-17
墨子 教師節黑板報資料03-30
岑參簡介資料01-14
李白資料簡介08-25
管仲簡介及資料介紹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