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年”的傳說故事(通用11篇)
故事是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于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于口頭講述。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國“年”的傳說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中國“年”的傳說故事 篇1
在太古時期,有一只兇猛的野獸,它居住在深山密林之中,人們管它叫“年”。
“年”長得碩大無比,而且生性兇殘。只要誰惹惱了它,它一定會張開那張血盆大口,一口把他給吃掉。同時,“年”也很懶,它喜歡睡大覺,一睡就是三百六十五天,當它從睡夢中醒來的時候,總是感覺肚子咕嚕咕嚕地叫個不停。這時候,它就下山來到村子里,見到什么就吃什么,就連那些住在村子里的老人和孩子都不放過,等肚子填飽以后,它才會滿意地一搖一擺地走回家去繼續睡大覺,然后在下一個三百六十五天后醒來,繼續下山找東西吃。
就這樣,這只“年”獸,年復一年地來到村子里吃人,弄得大家人心惶惶。
阿寶住的村子年年都被“年”獸襲擊,他的爸爸、媽媽和妹妹就在上一次“年”下山的時候全被吃掉了,所以阿寶特別痛恨這只兇殘的野獸。
這年除夕,阿寶村里的人們扶老攜幼上山躲避“年”獸。這時,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他手拄拐杖,肩搭袋囊,銀白色的胡須一直拖到了地上。這個時候,大家都忙著封窗鎖門,收拾行裝,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的景象,誰還有心思去關照這位可憐的乞討老人呢?人們只是匆忙地看那老人一眼,就趕緊離開了。
當老人走到阿寶家的時候,阿寶從屋子里走出來,給了這位可憐的乞討老人一些食物,并勸他快跟隨大家上山躲避“年”獸。沒想到乞討老人聽后,捋著他的胡須,笑瞇瞇地說:“小兄弟,你能讓我這個孤苦無依的老人借宿一晚嗎?”
阿寶吃驚地望著這位乞討老人,說:“老人家,難道你不知道今天晚上可怕的‘年’獸要來嗎?現在大家都攜老帶小,打點好行裝到深山里避難去了,你也應該跟著他們一起去。”
那位乞討的老人聽后,只是微笑,什么也不說。
“好吧,既然如此,那你就進來吧。”阿寶對老人說道。
“謝謝你,好心的年輕人,有我在,今晚你什么都不用怕了。”說著,老人從肩上放下袋囊,又從里邊抽出兩張長長的紅紙,“來,你把這兩張紅紙貼在門上。”
阿寶不知道這兩張紅紙有什么用,于是就問:“貼這兩張紅紙做什么呀?”
乞討老人捏著胡子,微微笑了一笑,回答說:“你只管貼上去就行了,照我說的話去做吧。”
阿寶按照老人的吩咐將兩張紅紙對稱地貼在了門的兩邊,然后攙扶著那位乞討老人進了屋子。
“我這里還有兩支蠟燭,一會兒天黑了你就把它們點燃吧。”老人遞給阿寶的是兩支紅色的蠟燭。
阿寶接過那兩支紅色的蠟燭,又問:“我家里也有蠟燭,可不是紅色的,為什么你要我今晚點它們呢?”
乞討老人微笑著又指了指院子里堆放的那些竹子:“好心的年輕人,我感覺有些冷,不如把那些竹子燒起來給我取個暖吧。”
老實的阿寶這次并沒有多想,他立刻就動手生起火來。
天色漸漸黑下來,“年”從深山里躥了出來,它大搖大擺地走進村子,東看看,西瞧瞧,只見家家戶戶宅門緊閉,門前只堆著一些芝麻稈,街上一個人影兒也沒有。
“怎么今年這村子連一個人也沒有?”“年”皺起了眉頭。
在村子里轉悠了大半個晚上,“年”一無所獲,于是只好去啃那些芝麻稈充饑。它大口地嚼著那些干巴巴的芝麻稈,心里一點也不高興。這時,它突然聞到了風中夾雜著的一股鮮美的人肉味:“哇,真香!嘿嘿,看來今晚我還可以嘗嘗鮮,現在我要找到這個人,然后好好地飽餐一頓。”想著那些鮮美的人肉,“年”的口水就滴答滴答地流個不停,人肉可比那些芝麻稈可口多了。
饞嘴的“年”在村子里東聞聞、西嗅嗅,最后,它驚喜地發現味道是從阿寶家里飄出來的。于是它飛奔著朝阿寶家撲去,但它才剛躥到門口,就突然停了下來。
“這戶人家可真奇怪,他家門上貼的那兩張紅紅的東西是什么呀,看得我頭暈暈的。”“年”向后倒退了一步。
接著,它通過院墻看見屋子里閃爍著兩點紅光,那紅光一跳一跳的,就像一只怪獸的眼睛,“年”渾身一顫,發出一聲怪叫:“哎呀,那是什么怪物呀!眼睛發著紅光一眨一眨的,個頭比我還大呢!”原來“年”錯把點著紅蠟燭的房子看成了比它還大的怪獸。
就在這個時候,院內又傳來了“噼噼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起來,再也不敢往前湊了。它轉身撒腿就跑,邊跑邊喊:“媽呀,怪獸發怒了,太可怕了!怪獸來啦,怪獸來啦!”不一會兒,“年”就跑得無影無蹤了。
乞討老人和阿寶看見“年”驚慌失色逃跑的模樣,頓時哈哈大笑起來。
“沒想到這只吃人的野獸竟然會害怕紅色和炸響聲。不過,老人家,你是怎么知道它的這個弱點的呢?”阿寶問乞討老人。
“年輕人,”老人樂呵呵地笑著,“我是天上的神仙,這次我是專門下凡來幫助你們對付‘年’的。現在這只野獸已經被嚇跑了,你們以后每年都用這個方法來驅趕它,然后開開心心地過個快樂除夕吧!”說完,老人化做一股青煙,不見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阿寶從自己的家里走出來,向大家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話。大家一起擁向阿寶家,只見他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噼啪”炸響,屋內兩支紅蠟燭還發著余光……
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擴展:除夕的習俗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后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于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后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后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于床腳,此記載見于《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后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于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于“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經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后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除夕的禁忌有哪些
1、忌倒污水、倒垃圾
據說,隨意亂倒污水、垃圾,亂丟雜物,隨地便溺的話,不小心就會濺灑到神靈身上,如果神靈惱怒的話,就會降禍到人。
2、忌剩下漿糊
臘月里貼窗花、對聯剩下的漿糊不能留,一定要處理掉,以免來年的日子越過越糊涂。
3、進餐忌諱有人來串門
正式進餐時,非常忌諱別人來打擾的,特別忌諱有人來串門,因為這叫“踩年飯”,會使全家人不得安寧。
4、不能動“魚”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年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吃團年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這魚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來年的“財富與幸運”,它屬于一種裝飾,是碰不得的。
5、忌過早睡覺
守歲,其實就是在除夕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守歲”的意思是要守住一年中的最后一天。
6、零點必須回家
團圓的年夜飯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吃完,一家人就會圍坐在電視機旁收看春節聯歡晚會,或者到親戚家串門聊天,但必須在零點前回到家。一到零點,一家人要全部在家“守歲”,當鐘表的指針走過12點后,人們就會燃放早已準備好的鞭炮,慶祝新年的到來。
7、燈長開不關
除夕晚上睡覺的時候,是不能關燈的,只能到年初一天亮才能關燈。除夕夜的燈火,通宵不熄,俗稱“光年”。不論是否守歲,屋里的燈都不要關,要徹夜不滅,寓意來年前途光明。
8、吃餃子不能說話
到晚上11點左右,開始下餃子。第一鍋餃子出鍋之后,卻不能吃。餃子一出鍋,還是和小年夜一樣,先得擺供臺。與此同時,由長房長孫挑鞭,次子點火,在自家的大門外燃放爆竹。一掛鞭放完,全家進門,按照大小依次給長輩磕頭,然后開始吃餃子。吃餃子的時候不許說話,不許矗筷子,即使自己已經吃完了也不能隨便站起來離開。
9、忌開箱柜
不少地方講究從除夕這天的太陽落山到第二天春節太陽升起之前,忌開箱柜,以守住財物。
10、忌吃藥
正在服藥的病人,如果可能,最好是暫時停藥,家里年前煎過的藥渣也倒掉,不要留下;據說這樣才有利于來年的身體健康。
11、忌曬衣
在除夕洗衣服晾衣服就是一大禁忌,據說鬼神會在除夕夜纏身在晾衣繩上,從而會帶來厄運。
12、不汲水
過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黃昏前“封井”,給水井加上木蓋,供奉糕點以后焚香拜祭,三日后方可開蓋復用。
13、不可說不敬之語
許多地方也稱除夕夜叫“吉祥夜”。在這個晚上,無論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說吉祥話,不可說晦氣話、臟話和不敬之語,否則一年都要倒霉。長輩給晚輩添飯加菜,如果吃飽了不想要,不能說“不要”,而是說“有了”;如果個別茶果吃完了,要說“吃興了”或“太多了”,而不是直接說“沒有了”……這些吉利話是人們的“除夕功課”。
14、忌打碎器物
除夕還有忌打碎器物的習俗。民間認為如果這一天打破碗碟杯盤,則意味著新一年會有“破運”。有時不小心在這天打碎杯盤,長輩會抓緊用紅紙包起來并口念“歲歲(碎碎)平安”等吉祥語來補救。民間認為,將紅紙包起來的碎片放在神案上數天,即可化解可能的災難。所以,人們在除夕這天為了博個好彩頭,都會慎言謹行,以求得一個吉祥如意年。
除夕年夜飯菜譜
1、紅燒鯉魚
年夜飯的菜單上,可少不了這道“年年有余”。這道菜不僅烹飪簡單,寓意更是深遠。中國自古就有習俗在年夜飯中留上這道菜,不僅好看還代表喜慶的氛圍。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道菜通常都不是吃的,而是用來過夜的。所以在烹飪過程中,要更加注意它的外形要飽滿豐腴,這對來年才有著好兆頭。
2、糖醋排骨
這是一道大眾喜聞樂見的傳統菜,不僅在年夜飯中可作為硬菜鎮場,還十分受小朋友的歡迎。老少皆宜的糖醋口味讓它遠近馳名,在江南一代幾乎家家年夜飯桌上都會擺上一道。這道菜色澤艷麗,也寓意紅紅火火。相信一家人都會喜歡這道菜。
3、四喜丸子
別名又叫紅燒獅子頭,逢年過節常吃的一道菜。不僅吃起來鮮美可口,肉汁滿溢,更取吉祥之意。這道菜算是漢族的特色菜,肥瘦相間的肉汁被捏成圓潤的外觀,鮮艷的顏色加上撲鼻的鮮味,光是看著就叫人食指大動。
4、油燜大蝦
自淡水區域的新鮮大蝦,用最簡單的方法去除蝦線和蝦須,背上劃一刀鋒利口子。熱鍋冷油下蔥蒜爆香后,將選好的對蝦扔進鍋中爆炒。這道菜不僅做法簡單,出來的成品也非常耐看。雖然調味品中會添加辛香料味道比較重,但蝦肉中含有豐富營養,比較好消化。所以對于身體虛弱者也是極好的食物。
5、紅燒肉
色澤紅潤、口味濃郁、醬香四溢是紅燒肉給大眾的經典印象,這道家常菜因為顏色火紅,寓意紅紅火火因此成為了不少家庭年夜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菜肴。
6、扣肉
扣肉算的上是過年家家都會有的一道美食了,記得小時候吃喜宴的時候總會有這道菜,而且都是到最后壓軸上的,做好的扣肉肥而不膩,光是看看就讓人口水直流的啊,太好吃了。
7、白切雞
兩廣人愛吃雞是眾所周知的,白切雞、姜蔥雞、豉油雞……然而,貴港人是十足的吃貨,一道白切雞,摒棄了所有的醬料,僅憑一口原汁原味,實打實的滿足著貴港人挑剔的味蕾。無論是招待客人,還是自家設宴,桌子上總少不了一碟非常美味的白切雞。選用上乘的本地雞,白斬后,蘸點姜蔥油,非常美味,風味絕佳。
8、黃金帝王蟹
日子越來越好,年夜飯上海鮮的選擇也更多。今年咱不吃常規的來一份霸道點的海鮮,帝王蟹。
9、紅燒豬蹄
色澤紅亮,軟爛咸香,超級好吃,年夜飯就吃它。
中國“年”的傳說故事 篇2
“年”起初是一種怪獸的名字,經常出來傷害百姓,后來人們制造了火藥,把“年”給趕跑了,所以現在過年的時候大家都放鞭炮來驅邪避兇,人們為了慶祝把年趕跑,可以過上安居樂業的日子,就把那一天定為節日,后來就成了中國的“年”。
“年”字最早的寫法是一個人背負成熟的.禾的形象,表示莊稼成熟,即“年成”。古時候所謂的“年成”指的就是這個。因此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歲一熟,所以“年”與歲在日期數量上有相同周期了。上古的中原地區和藏族都是過年,后來變成了過歲。
在歷史發展中雖然使用歷法不同而歲首節慶日期不同,但是其節慶框架以及許多民俗沿承了下來。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于農歷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結束。春節是祭祖、祈福辟邪、親朋團圓、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
過年歷史悠久,在傳承發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買年貨、掃塵、貼對聯、吃年夜飯、守歲、拜歲、拜年、舞龍舞獅、祭祖、祈福攘災、游神、押舟、廟會、游鑼鼓、游標旗、上燈酒、賞花燈等,傳統的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
中國“年”的傳說故事 篇3
①“年”是一只怪獸。
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名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鄉親們像往年一樣,都忙著收拾東西準備逃往深山。
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發老人,白發老人對一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驅趕走。眾人不信,老婆婆勸其還是上山躲避的好,但老人堅持留下,眾人見勸他不住,便紛紛上山躲避去了。
這位老人當天在自己暫住的屋門口貼上了紅對聯,并且還在屋外放了很多鞭炮。除此以外,老人還組織人們敲鑼打鼓。于是年獸出來之后聽到了震天的鞭炮聲以及敲鑼打鼓的聲音,年獸非常害怕這樣的'聲音,于是它就被嚇跑了。所以從那之后,家家戶戶每到過年的時候都會選擇放鞭炮,貼對聯。
②“年”是神仙,“夕”是怪獸
年在古代中國傳說中是消滅了兇猛怪獸夕的神仙。夕在臘月三十的晚上來傷害人,神仙年與人們齊心協力,通過放鞭炮趕走了”夕“。人們為了紀念年的功績,把三十那天叫“除夕”,即除掉了猛獸夕,為了紀念“年”,把初一稱為過年。
③“年”是指莊稼成熟
“年”字最早的寫法是一個人背負成熟的禾的形象,表示莊稼成熟,即“年成”。古時候所謂的“年成”指的就是這個。因此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年字沒有繁體寫法,但是有異體字“秊”)。
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歲一熟,所以“年”與歲在日期數量上有相同周期了。上古的中原地區和藏族都是過年,后來變成了過歲(說法還是講“過年”)。
中國“年”的傳說故事 篇4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并不叫做春節。因為那時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南北朝則把春節泛指為整個春季。據說,把農歷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時要改用陽歷,為了區分農、陽兩節,所以只好將農歷正月初一改名“春節”.
有關年的來歷,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古時,有一個叫“年”的妖怪,經常騷亂百姓,殺人放火,無惡不做。百姓想了很多辦法都不能夠侵殺它。就在百姓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準備舉家外遷的時候,有一壯士出現了,他甘愿獻出自己的生命與“年”同歸于盡,以換得百姓的安居樂業。后來,壯士在“年”經常出沒的地方與“年”展開了一場生死搏斗。最后,“年”被殺死,壯士也不幸犧牲。人們為了懷念這位壯士,祝賀獲得新生,便在“年”被殺死的這一天舉行各種各樣盛大的'慶祝活動,而且燃放鞭炮,張貼門神對聯以驅趕邪惡,并逐漸形成一種習慣,流傳下來,此后,人類便有了“過年”之說。
年是春節的俗稱,說到春,自然就會想到夏、秋、冬,更會想到一年有24個節氣365天。那么,是誰將無序的世界變得有序,混沌的天地變得清晰?是帝堯。是帝堯最早站在科學研究的前列,步入愚暗的自然之中,去探求和追索規律,尋覓光明,洞察天地。
中國“年”的傳說故事 篇5
古時候有個村子,村里有個光棍漢,家里窮啊,吃了上頓沒下頓。眼看過年了,別人放鞭炮吃餃子,韭菜肉,可香可香。他啥也沒有,去鄰居菜地里偷了根白蘿卜,又借了點兒面,包了五十個白蘿卜餡兒的餃子,越吃越想哭。那會兒家家過年拜財神,小伙子一股邪勁兒上來,心說你們都拜財神,沒人拜喪神,喪神多可憐啊,我今天就拜一拜喪神!
一邊想一邊就真動手了。在灶臺上點一根香,擺一碗白蘿卜餃子,嘴上念著喪神就往下拜。一個頭剛磕完,喪神真的來了。烏青的臉,眉毛垂著,眼角吊著,進屋一陣陰風,燈都滅了。喪神問他,小伙子,你特么拜我干什么?
小伙子也不害怕,說,喪神財神都是神,憑什么財神就有酒有肉,喪神就沒人管?我今天給您拜個年,也沒什么好東西,白蘿卜餃子,您不嫌棄就吃一個吧。
幾句話差點兒把喪神給說哭。餃子也沒吃,嘆口氣,轉身走了。走出去一半又轉身回來,說,村東頭兩里外有片荒地,中間一棵樹,往下挖三尺,別的就不多說了。
小伙子倒頭就拜,說,明年您還來。
第二天他就去村東頭了,果然兩里外一片荒地,正中央一棵半死不活的樹。他順著往下挖了三尺,挖出一個箱子,箱子打開,里頭全是黃金。
接下來就簡單了,小伙子用這些黃金從朋友那兒進了一百箱面膜,在朋友圈賣,后來成了遠近聞名的`大微商,拉黑他的人數都數不清
我操,說哪兒去了。
重新說,小伙子靠這箱金子發了家,重新蓋了房子,買了塊好地,娶了老婆,老婆又給生了個大胖小子。后來他兒子科考中舉,當了官,一家子雞犬升天。
他們家還是年年拜喪神,貢品不斷升級,但每年貢桌上都有一碗白蘿卜餃子。喪神再沒出現過,不過每次除夕夜過去,初一擦貢桌,都會發現餃子少了幾個。
那,這個故事表達了什么呢?
這個故事表達了廣大人民群眾對于不勞而獲的美好愿望和迫切需求。
中國“年”的傳說故事 篇6
中國人的每一個節日往往都伴隨著很多傳說和故事。年更如此。
傳說一
據《山海經》記載,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年形貌恐怖,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慢慢地,人們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原來它每隔365天就要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男男女女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煞,稱作“年關”;并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家家戶戶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門封住,躲“年夜飯”。由于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思,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神靈保佑他們平平安安地度過這一夜。
吃過晚飯后,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天色漸漸黑了下來,年從深山老林里竄出來,摸進人群聚居的村落。只見家家戶戶宅門緊閉,門前還堆著芝麻桿,街上卻瞧不見一個人影兒。轉了大半個晚上的年毫無所獲,只好啃些芝麻桿充饑。再過些時辰,公雞啼曉,這些兇殘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過“年關”的人們欣喜不已,紛紛祭拜天地神靈,感謝列祖列宗,互相祝賀沒有被年吃掉,然后打開大門燃放鞭炮,走村串巷相互道喜。這種現象綿延千年,就成了現在“過年”和“拜年”的風俗。
傳說二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尖牙利齒;目露兇光,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有一年除夕,村里的人們正扶老攜幼、牽牛趕羊,一片慌亂逃難景象。這時從村外來了一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可是誰也沒有功夫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一些食物,并勸他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你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不敢相信。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老人徑自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倉皇逃竄了。
從此以后,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鄉親們穿新衣戴新帽,走村串巷道喜問好。這一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節日。
傳說三
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惡獸叫年。每年冬季因大雪封山而沒有食物的年就常到附近的村莊里去找吃的。因年身體龐大、脾氣暴躁、兇猛異常,給村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每到臘月底,人們都整理衣物扶老攜幼,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年獸。
這一年,村里的人們在逃難中遇到一位年紀約七八歲的孩子,餓倒在路旁。有位好心的老婆婆將孩子救醒,并要這孩子一起上山躲避惡獸。這個聰明的孩子便與老婆婆一起來到竹林里。冬季竹林里寒氣逼人,大家紛紛伐竹搭房、燒火取暖。這個被老婆婆救來的孩子就好奇的問大家:“我們這竹林離村子那么近,就不怕年會來到這里嗎?”有位老人回答說:“我很小的時候就隨鄉親們來這里躲避年,雪很大的那幾年因為年餓極了也會追過來,可是它每次都看到伐竹就匆匆忙忙的走了。”這個孩子想了想告訴大家:“我有辦法除掉年,讓大家從今以后不用每到臘月里就出來逃難。”大家聽后都非常高興,紛紛問該怎么辦?這個聰明的孩子告訴大家:多砍一些竹節帶著,今夜全村人都可以回家!然后在各家的門外面掛一塊紅布,年就再也不會來了。饑寒交迫的鄉親們聽了孩子的話半信半疑,由村里的老者帶著各自回了家。
入夜,村民們害怕年來沒有人敢睡覺,除了在自家的門外懸掛了紅布條之外,就來到村中間的空地上,守著一些從竹林里帶回來的碎竹節。天氣寒冷大家點了火堆取暖,餓了就拿些吃的出來……子夜,便聽到一聲震天的巨吼,大家恐懼的縮做一團。這時那個聰明的孩子突然間站出來告訴大家說:“我去把他引來,然后大家就往火堆里扔碎竹節。”
還沒等還好心的老婆婆伸手去拽,這個孩子已經來到了村口。孩子看到年正在往村里硬闖,破壞了很多東西,于是他大聲叫到:“你每年都來,害得百姓不能安居樂業,今天我一定要給你點厲害!”年獸聽到孩子的叫聲,便循著聲音追來過來,可是它看到家家門墻都掛著紅紅的布條就沒敢前進,于是忍著饑餓順著孩子的聲音竄到了村中央的空地里。這時孩子大聲喊,“鄉親們,往火里扔碎竹節啊!”,可是大家因為害怕早已站在那里礓住了。這時候憤怒的年用它的角把孩子挑起來重重地甩在地上。村民們聽到孩子落地的聲音反應過來,紛紛往火里扔起了竹節。潮濕的竹節遇到旺火紛紛爆裂,噼里啪啦地響起來!年聽到響聲掉頭鼠竄。
天亮了,人們歡天喜地。那個勇敢的孩子也救活了,原來他是天生神仙下凡。以后,每年臘月三十,大家都燃放爆竹,除夕由此而來。正月初一早上鄉親們彼此走訪,相互祝福。
傳說四
很久很久以前,人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后來傳到天庭紫微星君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獸。有一年,紫微星君待年獸出來時,就用火球將它擊倒,再用粗鐵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年就被人們降服,成了鎮宅保平安的益獸。以后每逢過年,人們總要燒香祭拜,感謝紫微星君下界帶來的平安。
傳說五
據說年頭大身小,身長十數尺,眼若銅鈴,來去如風;嗷叫時發出“年”的聲音,故名年獸。時日一久,人們漸漸發現年獸害怕三樣東西,即紅色、火光和巨大的響聲。后來,人們在每到除夕之夜年獸將要到來的時候就會聚到一起,粘貼紅紙(后來逐漸變為掛桃符或貼紅對聯),懸掛紅燈籠,放鞭炮。
當年獸被趕走以后,人們就會相互道喜:“又熬過一個年了。”于是就有了過年的習俗。
傳說六
古時候,有個叫“夕”的怪獸每年的臘月三十晚上都會到民間禍害百姓,一名叫“年”的仙童用手中的竹竿和紅綢將“夕”打死了,為了慶祝“年”的勝利,人們將正月初一叫“過年”,將臘月三十叫“除夕”,而且在這天會燒竹竿、掛紅綢,后來隨著歷史的演變,燒竹竿演變成了放鞭炮,掛紅綢變成了貼春聯。
中國“年”的傳說故事 篇7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長的青面獠牙、尖角利爪,兇惡無比。年長年深居山中,每到除夕才下山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家家戶戶人們都離家躲避年獸的傷害,后來人們知道了趕走年的方法,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后來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古代的過年
在農歷除夕夜,人們要凈庭戶,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貼門神和釘桃符,主要是為了驅邪避災,祈求新年好運。農歷正月初一,三更過后、五更來臨之時,爆竹便響徹天空。不僅皇宮中爆竹山響,要舉行隆重的元日朝賀禮。尋常百姓也競相燃放爆竹,開始了拜天地、祭祖先、互相拜年的活動。其實今人過年一直繼承著前人的'傳統,全家團聚,飲酒,吃餃子,放鞭炮,拜年。只是在過年的內容更豐富,民間表演、放煙火、賞燈等許多娛樂活動,熱鬧非凡。
過年的習俗
1、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已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如今的人們除了沿襲以往拜年的方式外,又興起了網絡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2、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這是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3、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征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4、過年給孩子一些壓歲錢是中國的傳統民俗。壓歲錢飽含著長輩對晚輩的祈福求安。在中國,關于壓歲錢的來由,民間曾有一些流傳甚廣的故事,比如說古時候有一個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出來禍害小孩。于是人們就點亮燈火通宵不睡,并把銅錢放在孩子枕邊以避邪,這就是“守祟”、“壓祟”,后來也稱為“守歲”、“壓歲”。
5、中國民間將新正的前八天分別以六種動物和人、谷相稱。正月一日為雞日,即吉日。用雞辟邪之舉,方法是殺雞著門或貼畫雞于門,稱之為貼畫雞,寄托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消災免禍、趨吉避兇的美好愿望。
中國“年”的傳說故事 篇8
春節的另一個名稱叫“過年”。“過年”的忘思是祝賀人們逃過了“年”的吞噬。“年”是什么呢?“年”是一種異常巨大兇猛的野獸,身子比大象還大,飛起來比風還快,叫起來比雷聲還響。它不但兇猛,而且又十分的殘酷。它見人吃人,見牲畜吃牲畜。形狀好像是牛,造字的'倉頡看見過它,感覺它和牛很相似,所以,就把它的字形和牛的字形造得差不多。它的頭上,長著枝枝杈權的兩個角,青面獠牙,血盆大嘴。反正,“年”的樣子,要多恐怖就有多恐怖,要多兇惡就有多兇惡。遠古時代,它才是百獸之王,什么獅子、大象、老虎什么的,都是它的果腹美食。這么動物都不是它的對手,何況是身材瘦小的人呢?總之,它所到之處,生靈涂炭,尸體遍地。
黃帝統一各部落后,帶領群民抵抗各種自然災害。為了徹底解除“年”對人們的巨大威脅,黃帝與應龍、力牧等大臣一起商議采取什么辦法。有人主張遷居,有人主張捕殺。最后根據黃帝的意見,大家都同意采取徹底消滅的辦法。于是,當嚴冬來臨時,各部落都組織一支百人的隊伍去捕殺“年”群,經過十幾個嚴冬的不斷捕殺,年越來越少,成群結隊的“年”再也看不到了。最后,天下就只剩下一個“年”了。
后來,玉皇大帝看它傷害的生靈太多了,就命太上老君施展法力,降伏了它,把它鎖在天牢里。“年”這個怪物,到了天上,就昏昏欲睡,要等到月亮圓過了十二次以后,在月亮像個柳葉眉一樣的時候,玉皇大帝才允許它下人間尋食一個晚上一一那也就是“年”這個怪物的'年夜飯。“年”一來到人間,吃人傷畜,百姓便遭殃了。
一開始,人們是在心驚膽戰中渡過這一天的,因為沒有人知道拿什么來防御它的侵害。只好束手無策,乖乖地等著它來吃。
可是,偶爾一次,當它走進一戶人家要吃人的時候,看見了一堆熊熊燃燒的竹子在迎風燃燒,還發出噼噼啪啪的聲響,嚇得它,撒腿就跑。它以為是雷公在打雷,電母躲在里面要捉它呢,便只好無可奈何地躲到深山里不出來了!從此,人們知道它是怕火光和響聲的。
每到這一天,人們就關起門來守“年”。他們早早準備一堆一堆的干材,到了黃昏,便點起火堆。大火熊熊地燃燒著.人們還不時地在上面放上一根一根的青竹子,青竹子一破裂,便發出噼里啪啦的爆破聲。“年”是最怕這兩樣東西的,一見火光和一聽聲響,就游走他方了。
從此,人們知道“年”一怕火、二怕光。于是,每到“年”要下凡的那天,家家戶戶便放起鞭炮,貼起紅春聯,點起篝火來趕跑“年”,到了晚上“守歲”烤火至深夜見“年”未來騷擾,便可以放心地睡了。第二天早上,大家相安無事,便相互祝賀!這便是“過年”的來歷。
中國“年”的傳說故事 篇9
“年”原本不是節日,而是一種十分兇殘的動物。這種動物喜歡群居,大的群體上千只,小的也有幾百只。每到嚴冬時節,年就從洞穴里出來覓食,它們走到哪里,哪里的人和動物就要遭到滅頂之災。一般而言,一群“年”一年冬天總要吃掉上百個人和上千只野獸。
因此,每當嚴冬來臨的時候,各個部落的人們便如臨大敵,都得集中力量和“年”作斗爭。等到春暖花開、大地春回的時候,“年”就會自動跑回它們的洞穴,等到第二年冬天再出來禍害人間。
這樣,遠古的先民們為了免受“年”的危害,每當冬季到來時,人們都要提前把出外打獵的親人叫回來團聚在一起,以便應付這些可怕的怪物。
在與“年”的斗爭過程中,人們逐步積累了一些經驗,他們發現“年”雖然兇惡殘暴,但它最怕火,一見到火光就會拼命逃跑。所以人們一旦發現成群結隊的“年”來侵犯時,就迅速點燃早已準備好的火把,同時手持武器吶喊。“年”見到火光,嚇得屁滾尿流,紛紛逃跑。
把“年”趕走后的次日,住在各洞穴里的人們就會一大早起來互相問好。如果大家都平安無事,就互相拱手作揖,表示祝賀。小孩子還要跪下給大人磕頭,感謝大人保護了他們小一輩。以后,這便逐漸形成了大年初一作揖磕頭和互相拜年的習俗。
黃帝統一各部落后,組建了空前強大的部落聯盟。為了徹底解除“年”對人民生命的巨大威脅,黃帝召見應龍和力牧等大臣,討論到底采取什么辦法才能使“年”這個怪物不再為非作歹。在會上,有人主張遷居,有人主張捕殺。
最后,根據黃帝的意見,大家都同意采取徹底消滅的辦法。于是,當這一年的嚴冬來臨時,各部落都選出了上百個精壯男子組成突擊隊,四處出動,分兵攻打,到處捕殺“年”群。經過了十幾個嚴冬的不斷捕殺后,“年”越來越少,到后來,再也沒有成群結隊的“年”出現。一直到現在,我們再也看不到它們的`影子了。
可是,“年”并不甘心就這樣絕種,它又變成了一只九頭鳥,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就飛出來用鼻子聞各家各戶飄出的香味,聞著聞著,嘴里就流出帶血的涎水,這種帶血的涎水掉到誰家院里,誰家第二年就要倒霉。
后來,人們發現九頭鳥最怕燒柏樹葉的煙味,所以每到冬天,人們就采集柏樹葉,等到三十那天晚上,家家戶戶都把柏樹葉燒起來。滾滾濃煙,嚇得九頭鳥再也不敢飛出來了。從此以后,每逢過年三十晚上,燒香便成為一種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而過年也就漸漸地從以前召集打獵的親人們回家保衛家鄉,演變成了一個盛大的節日并延續到了今天。
中國“年”的傳說故事 篇10
傳說中國古代有一種怪獸叫“年”,它的頭上長著長長的觸角,極其兇猛。“年”在海底生活了許多年,每年除夕爬上岸,吞食牲畜,危及人們的生命。所以每到除夕,村里的人都會扶老攜幼逃到山里躲避年獸的傷害。
今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在扶老攜幼進山避難。從村外,一個乞討的老人看到他的手拄著拐杖,胳膊搭在包上,銀色的胡須流淌著,眼睛盯著馬修。有的村民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囊,有的`牽著牛羊,到處都是尖叫恐慌的人群。這個時候,誰還有心思照顧這個乞討的老人?
只有村東的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一些食物,并建議他上山躲避年獸。老人捋了捋胡子,笑著說:“如果我婆婆讓我在家里呆一晚上,我一定會把年獸趕走。
老婦人驚訝地看著他,看到他有著明亮的頭發,一張孩子般的臉和充滿活力的精神。但她還是繼續勸說,一聲不吭地乞求老人微笑。我婆婆沒辦法,只好離家到山里避難。
午夜時分,年獸闖進了村子。發現村里的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的老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屋里亮著燈。野獸“年”顫抖著發出一聲長嘯。年盯著婆婆的房子看了一會兒,然后尖叫著跑開了。快到門口的時候,院子里突然傳來爆炸聲,年渾身發抖,不敢再往前走。
本來年最怕紅,最怕火,最怕爆炸。這時候婆婆家的門開了,我看到一個穿著紅袍的老頭在院子里笑。“年”大驚失色,狼狽而逃。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的人們驚奇地發現村子安然無恙。這時,老婆婆恍然大悟,趕緊把乞討老人的承諾告訴了村民。村民們一起涌向老婆婆家,只見她家門上貼著紅紙,院子里一堆沒燒的竹子還在爆炸,屋里還點著幾根紅蠟燭。...
為了慶祝吉祥的到來,欣喜若狂的村民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帽子,迎接家里的親朋好友。這件事很快就傳遍了周圍的村莊,人們都知道了趕走年獸的方法。
每到除夕,家家貼紅對聯,放鞭炮;家家戶戶燈火通明,該等過年了。一大早,我要問候我的朋友和親戚。
中國“年”的傳說故事 篇11
滿溢著喜慶和吉祥的春節是每個炎黃子孫心中永遠難以割舍的符號,它不僅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新鮮最特殊的一天,還承載著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風霜愈醇的古老文化。
農歷正月初一是春節,又叫陰歷(農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然而,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除漢族外,還有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有關年的傳說也很多。古代的春節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將農歷正月初一正式定名為春節。
春節,顧名思義就是春天的節日。春天來臨,萬象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有足夠的理由載歌載舞來迎接這個節日。于是,節前就在門臉上貼上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當春姑娘來到門口時,會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這一念,好運真的來了。同樣寓意的事情還有掛大紅燈籠和貼“福”字及財神像等,“福”字還必須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春節是個親人團聚的節日。離家的孩子這時要不遠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餃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征團聚了。節日喜慶氣氛要持續一個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儀式;節中有給兒童壓歲錢、親朋好友拜年等典禮;節后半月又是元宵節,其時花燈滿城、游人滿街、盛況空前,元宵節過后,春節才算結束了。
【中國“年”的傳說故事】相關文章:
龍的傳說睡前故事09-20
海鹽傳說故事作文04-23
關于小暑的傳說故事06-30
精選中國古代傳說09-13
黃帝參與的戰爭傳說故事08-31
中秋神話傳說故事03-28
牧童神話傳說故事09-14
仙山的傳說神話故事09-14
銀魚的傳說神話故事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