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字的演變甲骨文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甲骨文的演變
甲骨文又稱契文、龜甲文或龜甲獸骨文。商朝人用龜甲、獸骨占卜后把占卜時間、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邊,有的還把過若干日后的吉兇應驗也刻上去。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甲骨文的演變,歡迎閱覽。
甲骨文的文字特點:
一、圖畫性強,象形字和會意字居多,象形成分占很大比重會意字主要是靠部件間的圖畫式組合來表意,偏胖的觀念還比較薄弱,比如:家,字,是會意字,上面是房子,下面是一只豬,有房子有家畜,表示家庭住所;
二、寫法沒有完全定型;
三、書寫形式十分自由有證書有反書。甲骨文,“宿”字,上面是寶蓋表示房屋,下面是一個人躺在一張席上,表示,夜晚睡覺居住的意思,為了購置的,方便,人和席子都豎起來放了。
甲骨文記述的內容
甲骨文內容涉及商代社會的各個領域。據考古專家推斷,這是因為殷商王朝的商王幾乎每事必卜。也有專家認為,甲骨文并非全是占卜的記錄,有很多是皇室日常生活的記錄。因此,從甲骨文中可以了解到商朝的很多政治經濟和社會構成等內容。
從階級組成看,殷商時期有奴隸、平民、奴隸主、貴族以及各級官員。奴隸和平民包括眾、芻、羌、仆、奚、妾等不同身分的人。奴隸主和貴族則有先公、先王以及他們的配偶、子女等,在甲骨文中記錄為高妣某、妣某、母某及子如子某、多子等。殷商的官吏級別和種類很多,稱呼有臣、尹、史、犬、亞、馬、射和侯、伯等。
殷商有強大的軍隊,有戰車、弓箭和青銅兵器。例如,很多歷史資料和傳說中認為,商湯滅夏就啟用了馬拉戰車。據記載,喜科索人打敗古埃及法老也使用了類似的馬拉戰車。軍隊的組成單位有師、旅等,與現今的建制有一定的相似處。
根據歷史文獻和傳說,商湯建立完善的法律,傳說和《史記》等歷史文獻中記載,大甲執政初期,不遵循商湯的法律,被大臣伊尹放逐到商湯陵寢桐宮。甲骨文證實了商朝有很完備的法律。甲骨文中有關記載表明,商朝設有監獄,并且由刖、劓、伐等刑罰。與歷史文獻記載互相印證。
軍隊是國家的基石。由于有強大的軍隊,商王朝經常對外發動戰爭,不斷拓展疆域。如第一章所述,二里崗文化的分布范圍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擴展,應該是商朝遷徙到現今河南西部后,不斷發展壯大。根據有關殷商的記載,凡是被征服的方國都要對商王朝稱臣納貢。甲骨文中有很多類似的記載,人某某氏來,入馬牛羊象龜等。這一點在我國歷史上一直延續。明清時期,朝鮮、越南等國還向中央集權的皇帝進貢。
甲骨文中還記載了商代人殉人祭的狀況,這也已經被眾多的考古挖掘中被證實。例如,1950,新中國第一個發掘的殷墟武官村大墓就發現有79個殉葬的人和16匹殉葬的馬匹。據統計,在安陽武官村殷墟已發掘的十幾座大墓中,殉人總數多達五千余人。1976年,安陽市西北郊發掘的一座中型墓中,墓的四周密集地排列著人祭坑,共1400余個。再如,商末1997年,在河南鹿邑縣太清宮太極殿西隱山發掘的長子口墓中,也發現了13具殉人遺骨和一條殉狗。殉人、殉畜等厚葬習俗與古埃及如出一轍,嚴重阻礙了商朝經濟發展。值得注意的是,在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爾遺址中也發現了殉人。
作為農耕社會,殷商王朝十分關心農業的收成和風雨氣候等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所以,甲骨文中有關農業生產的內容很豐富。有關田地、農作物等都有記載。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農作物的記載中,除了黍、稷、稻等外,還記錄了麥。
目前考古界普遍認為,小麥原產地在西亞的新月沃地。考古人是大約1萬年前由野生的二粒麥人工馴化而來。在中國沒有野生的二粒麥,因此小麥肯定是外來。目前考古發現中原地區最早的小麥正是出現在殷商時期。也就是說,小麥肯定是外來的,而且和青銅器、甲骨文一樣都是在殷商時期出現的。
殷商屬于農業社會。殷商時期的畜牧業是相當發達的,用于日常生活、軍事、祭祀和殉葬等。甲骨文中有關于大量圈養“六畜”:馬、牛、羊、豬、狗、雞等畜禽的記載,這說明殷商時期,我們的祖先早已不是游牧民族,而是非常擅長畜牧業。這與歷史文獻中的記載是吻合的。例如,傳說商朝的先公“相土作乘馬,王亥作服牛”。馴養牛馬,作為運輸工具。此外,商朝先王和先民非常重視祭祀,時常用掉大批牛羊。據說,商湯曾經饋贈夏朝的附屬國“葛伯”大量牲畜,讓他進行祭祀。說明商朝當時的生產力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郭沫若在其1930年出版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一書中就曾經感慨:商代當時畜牧業發展程度達到令人驚愕的地步,六畜均做犧牲,一次有用300-400只。
值得指出的是,我們現代漢語中的“犧牲”本意來自祭祀。其中,“犧”就是用整只純色毛的大型動物,如牛羊等來祭祀;“牲”則是用一群純色毛的動物整只進行祭祀。與商朝類似,古埃及祭祀也是用純色毛的動物。
甲骨文的記載還顯示,漁獵也是殷商時期的重要生產活動。甲骨文記載的獵物有鹿、麋、豕、象、虎、狐、魚類和各種鳥類,說明殷商時期,河南附近應該有大象。殷商時期,狩獵方法也是多種多樣,有田、狩、逐、阱、射等。其中田獵是商周時期非常重要的活動,其目的有:為田除害,保護農作物不受禽獸的糟蹋;供給宗廟祭祀;驅馳車馬,彎弓騎射,興師動眾,進行軍事訓練。據說商湯還規定,圍獵捕殺要圍而不合,留有余地,不能一網打盡,斬草除根。
貝幣與馬來龜
殷商的商業很發達,甲骨文里還有關于貝、朋、玨的記載。商出土的文物中,貨幣重要是貨貝,一種生長與熱帶太平洋水域的珍貴貝類。在殷墟婦好墓中,出土了6800枚貝幣。后來貝幣出土漸少,開始出現石貝、蚌制貝、骨貝、銅貝等,說明商朝逐漸失去了貝幣的供應源。銅貝是我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金屬貨幣。一種可能是商朝早期與熱帶海洋島嶼的居民有貿易往來。另一種可能性這是我們商朝的祖先們曾經在熱帶居住過,積累了大量的貝幣。來的中原以后,失去了貝幣的供應地,因此,逐漸制造代用品。
第一種可能性比較小:在商朝非常弱小、處于內陸地區的二里崗時期就有貝幣出土。如果貝幣是通過與熱帶島嶼貿易獲得的,為什么在商逐漸發展壯大的過程中,貝幣反而少了?
第二種可能性得到了甲骨文書寫材料龜甲的印證。商朝甲骨文中有很多龜甲是來自熱帶才有的馬來龜。對于殷商甲骨文中馬來龜龜甲的來源,考古界普遍認為是當年商朝從海南島獲得的。但是,歷史上海南島并非馬來龜的產地,只是近年來,馬來龜作為寵物被引進。更重要的是,在商朝初期,其勢力范圍局限于河南鄭州附近,至其鼎盛時期也沒有跨過長江。如何從海南島獲得大量的龜甲?仔細研究發現,殷商早期的甲骨主要是龜的腹甲、背甲。例如武丁時代埋藏甲骨的窖穴,YH127坑中,一萬七千多片甲骨文中,牛骨僅8片,其余全部是龜甲。其中有一塊產于馬來半島的大龜長達44cm、寬35cm,這是迄今為止最大的一塊卜甲。但是后來的甲骨窖穴中,龜甲的數量急劇下降,變為以牛骨為主。對于這種現象,也有考古界人士推測殷代卜甲與卜骨是分處埋放的。考慮到甲骨組成隨時代變化的特點,馬來龜是我們商朝的祖先總熱帶地區帶來的,更有說服力。
總之,甲骨文的突然出現、出產于熱帶海洋的貨貝和馬來龜在甲骨中所占比例逐年減少等現象,均支持我們的祖先在到達河南前,曾經在熱帶地區生活過很長的時間。
我最初的一個信念是,殷商的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圖2)。從出現到發展出這樣成熟的文字需要幾千年乃至上萬年的歷史。所以,商以前的華夏文明史一個很長。但是,后來一些事實動搖了我的這個信念:很多文字是短時間內創立的,例如蒙古文是借用回鶻文的字母。據說1204年,成吉思汗征服乃蠻人,乃蠻人掌印官回鶻人塔塔統阿遭逮捕,依然守著國家的印信。成吉思汗很賞識他的忠貞,不僅沒有殺他,還任命他掌管蒙古國的文書印信,并命令他教授蒙古人用回鶻字母書寫蒙古語。而此后約四百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命額爾德尼和噶蓋二人參照蒙古文字頭創制滿文。再如,現代德語文字是馬丁路德為了宣傳教意,于1521年將圣經翻譯成德語,從而創立了語法嚴謹的現代德語;而俄語文字據說也是兩位傳教士于300多年前為宣傳圣經而創立的。
當然,這些都是拼音文字,而且都是學習、借鑒了別的語言的字母,所以很容易通過改造,創立自己的文字體系。相比之下,朝鮮文,因為字母是自創的,耗時就相對較長。據說,朝鮮文字是“世宗大王”李裪責令鄭麟趾、崔恒、樸彭年、申叔舟等,歷時30多年,于1443年創立的《訓民正音》。
殷墟發掘出來的甲骨文
讓我最受震動的是西夏文的創立。作為象形文字的西夏文是一個人僅花三年就創立的:西夏景宗李元昊命大臣野利仁榮花了三年,創制了近六千個字,并迅速得到推廣。這可能是由于西夏人是黨項族,屬于藏族的一支。在語言上,西夏屬于漢藏語系。他們對漢語的象形文字有著天然的適應力。
盡管西夏文可能只是個特例,但是它動搖了我利用甲骨文推斷中國歷史久遠的邏輯基礎。我的中國“文明古國”的信念開始動搖,有時候甚至有些自卑。
當年發現甲骨文后,西方學者認為甲骨文是古埃及或者巴比倫傳來的,遭到我國學者的強烈反對。但是,如果沒有考古證據證明在現今中國的地界上有比甲骨文更古老的文字,就不能排除“甲骨文是外來的”。有人說早期的文字可能寫在一些易損物上,因此看不到。但是,在我國早期考古遺址中大量出土陶器。陶器是很容易留下文字的器物,但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殷商以前的大量陶器上沒有一個文字。難道甲骨文真的是外來的?如果是外來的,那我們的祖先是從古埃及帶來了文字,還是像日、韓借用漢字一樣,從古埃及、巴比倫學來的?
拓展:甲骨文前世今生的故事
甲骨文又稱“契文”、“甲骨卜辭”、
主要指中國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國及東亞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種載體。
昨天回答了古蘇美爾人創造的楔形文字,我們的甲骨文跟楔形文字,包括后來的古埃及文字,瑪雅文字都屬于象形文字。也應該都是楔形文字的衍生和延續,是古人記錄重大事件的符號。
在甲骨文之前,我們的夏代應該也有自己的符號和文字,但是這些推斷在考古學嚴謹的科學態度面前,都需要一個個的證據鏈來證實。
一、為什么說甲骨文是最美的文字?
甲骨文,顧名思義,就是刻劃在龜甲和牛骨上面的文字,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符號,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
甲骨文的十二生肖寫法
甲骨文是中華八千年文明史的組成部分,是中華道統的文之一(巖壁圖文、陶文、陶符文、陶刻文、骨甲刻文、甲骨文、銘文、金文、木櫝竹簡大篆文、木櫝竹簡隸書文、木櫝竹簡小篆文、石刻文、漢隸書文、魏晉楷書文等)。
甲骨文的寫作特點是具有對稱、穩定的寫作格局。是目前我們中原漢文化中能見到的最早的成熟漢字,就結字而言,甲骨文外形并且多以長方形為主間或少數方形,具備了對稱美或者一字多形的變化美。而且甲骨文在結字上還具有了方圓結合,開合輯讓的結構形式,有的字還具有或多或少的象形圖畫的痕跡,具有文字最初發展階段的稚拙和生動。
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余年,它不僅是研究我國文字源流的最早而有系統的資料,同時也是研究甲骨文書法重要的財富。它符合漢字的“六書”原則,具備書法的用筆、結字、章法三個基本要素,中文的寫作特點在甲骨文中都有所體現。從用筆上看,甲骨文因用刀契刻在堅硬的龜甲或獸骨上,所以,刻時多用直線,曲線也是由短的直線接刻而成。其筆畫粗細也多是均勻;由于起刀和收刀直落直起,故多數線條呈現出中間稍粗兩端略細的特征,顯得瘦勁堅實,挺拔爽利,并且富有立體感。
為什么說甲骨文是中華傳統的文字之一呢?因為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發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這與早期的符合已經有了很大的區別,甲骨文已經系統的記載大事件和卜卦的過程,這是符號無法完成的,但是甲骨文的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跡還是比較幼稚,象形意義也比較明顯,有著一種懵懂幼稚的寫作線條,正因為如此,也才使得甲骨文具有另一種返璞歸真的創造美感。“甲骨書法”現今已在一些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中流行,就證明了它的魅力。
甲骨文的寫法對稱
二、甲骨文的發現
說起這個,還真有一個傳奇的故事。
王懿榮,字正儒,一字廉生,生于清道光二十五年農歷六月初八,酷愛研究金石文字學。祖父王兆琛,為經魁、二甲進士、翰林院編修,官至山西巡撫。父親王祖源,拔貢,歷任兵部主事、員外郎、四川成都知府、四川按察使,為著名金石學家和收藏家。發現甲骨文那年王懿榮55歲,在王懿榮發現甲骨文之前,他已著有金石文字方面著作,如《漢石存目》、《南北朝存石目》、《福山金石殘稿》、《古泉精拓本》、《石渠瓦齋藏瓦》等共計30余種。并與翁同龢、盛昱、張之洞、孫毓文、劉鶚等人討論金石文字之學通信達500余封。并此時,王懿榮已三任國子監祭酒,時稱“太學師”。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治病時,家人從藥店抓回的中藥中有一味“龍骨”,上面帶有刻劃的符號和文字,引起了王懿榮的興趣,有著金石學家的背景和太學師的身份,他立刻將這種獸骨與漢文化早期的文明狀態進行了聯想,認為這是先古時期的一種文字符號,將這一種“龍骨”按照2兩銀子一塊的價格進行收購,收集了大約1500塊帶有文字的獸骨,王懿榮對“龍骨”進行了反復推敲、排比、拼合,深厚的金石功底讓他很快了解到這些“龍骨”是龜甲和獸骨,上面的符號是用刀刻上的文字,裂紋則是高溫灼燒所致。“細為考訂,始知為商代卜骨,至其文字,則確在篆籀之前。”最后,王懿榮確認這些甲骨上所刻的符號確屬一種文字,是我們祖先創造的早期的、而且是早于篆籀的文字,即是早于先秦時代青銅器上的文字。這一發現使王懿榮驚喜不已,一掃連日疾病的陰霾。經過溯源,證明這些大多數都是來自河南安陽的甲骨,后來取名“甲骨文”。
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王懿榮被臨時任命為京師團練大臣。臨危受命,他不得不放下正在研究的甲骨文,仰天長嘆:“此天與我以死所也!”
下午城破時,他又組織團勇“以巷為戰,拒不投降”,無絲毫懼色,最后兵敗。率夫人謝云鶴、兒媳張允淑投井壯烈殉國。
三、甲骨文的傳承
安陽城西北的小屯村,是商晚期國都遺址“殷墟”的所在地。
王懿榮殉國后,其收藏的甲骨也隨之流散各地。
其子為還舊債而出售家中所藏古物,他所收藏的甲骨,于是在1902年大部分轉歸好友劉鶚(即《老殘游記》作者劉鐵云)。另外,劉鶚還從北京琉璃廠的古董商那里購得3000余片甲骨,從友人方若那里獲贈300余片,又派兒子去河南購得1000余片,所藏甲骨增至5000多片,成為當時最著名的甲骨收藏大家。在好友羅振玉的建議和幫助下,劉鶚于1903年11月拓印《鐵云藏龜》一書,將甲骨文資料第一次公開出版,我今天也將自己收藏的這套六冊《鐵云藏龜》送到西泠印社參加拍賣,他們建議我無底價的形式,可見目前市場的冷淡已經到了何等地步。
筆者自藏的《鐵云藏龜》五月在西泠網拍無底價出售
此書從劉鶚所藏的甲骨中采用1058片,由羅振玉親自選拓,其中偽刻5片,自重3片,倒置12片,甲骨反面有字而未錄的有40片,骨臼有字而未錄的有4片,雖然如此,仍瑕不掩瑜。不久,學者孫詒讓根據《鐵云藏龜》的資料,又寫出了甲骨文研究的第一部專著《契文舉例》。
繼羅振玉之后,許多著名的學者,如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唐蘭、陳夢家、容庚、于省吾、胡厚宣等都進行了卓有成效的考釋和研究,形成了一門專門的學問——甲骨學。羅振玉(號雪堂)、王國維(號觀堂)、董作賓(號彥堂)、郭沫若(號鼎堂)并稱為“甲骨四堂”,被譽為甲骨學研究的一代宗師,其中以羅振玉年齡最長,接觸甲骨文也最早,而位列“四堂”之首。
從1899年甲骨文首次發現,據學者胡厚宣統計,共計出土甲骨154600多片,其中大陸收藏97600多片,臺灣省收藏有30200多片,香港藏有89片,總計中國共收藏127900多片,此外,日本、加拿大、英、美等國家共收藏了26700多片。
四、甲骨文的未來發展。
甲骨文是中國發現最早的文獻紀錄,如今甲骨學已成為一門蔚為壯觀的世界性學科,從事研究的中外學者有500多人,發表的專著、論文達3000多種。它對歷史學、文字學、考古學等方面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甲骨文的演變
甲骨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文字,主要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用于殷商時期的占卜和記事。甲骨文的演變可以分為幾個不同的時期,每個時期都有其獨特的特點和風格。以下是詳細介紹:
雄偉期。從盤庚遷都至殷至武丁時期,大約一百年,這一時期的甲骨文風格宏放雄偉,筆畫多圓潤,收筆多尖銳,具有變化之美。
謹飭期。從祖庚至祖甲時期,大約四十年,這一時期的書法風格變得謹飭,承襲了前期的風格,恪守成規,新創較少。
頹靡期。從廩辛至康丁時期,大約十四年,這一時期的甲骨文風格呈現出頹廢之態,筆畫參差不齊,錯字較多。
勁峭期。從武乙至文武丁時期,大約十七年,這一時期的書法風格轉為勁峭有力,恢復了武丁時代的雄偉。
嚴整期。從帝乙至帝辛時期,大約八十九年,這一時期的書法風格趨于嚴謹,篇幅加長,筆畫細勻,方圓兼施。
甲骨文的發現和研究對于了解中國古代的文字、文化和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甲骨文的演變】相關文章:
漢字的演變甲骨文03-29
甲骨文的發現10-24
甲骨文作文12-31
王維思想的演變08-27
甲骨文學習心得03-10
漢字的演變作文02-14
甲骨文作文(通用19篇)03-28
我國古代茶具怎樣演變的09-14
有關古代茶禁演變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