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甲骨文的由來
甲骨文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商代統治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龜甲獸骨占卜吉兇,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記所占事項及事后應驗的卜辭或有關記事,其文字稱甲骨文。
什么叫甲骨文?
所謂甲,就是龜甲;骨,主要指獸骨。古人迷信,常用甲骨占卜兇吉。占卜以后,往往在甲骨上面寫刻或占卜有關的記事文字,這便叫做“甲骨文字”,簡稱為“甲骨文”。這種文字還有其他許多種叫法。如“龜甲文”、“龜版文”、“契文”、“甲骨刻文”。“甲骨刻辭”、“貞卜文”、“卜辭”、”“殷虛書契”等等.但自從陸懋德于1923年發表《甲骨文之歷史及其價值》之后,便約定俗成,多數學者統稱“甲骨文”了。這種文字真實地記錄了中華民族的早期歷史進程,它和古代埃及的紙草文書、巴比倫的泥版文字以及印第安人的瑪雅文字一樣,是整個人類的文化瑰寶。如今,甲骨文學已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
甲骨文雖是我國3000年之前的文字,但人們親眼看到這種古老的文字實物距今卻還不到100年,而且圍繞著誰是最早的發現者以及何人將其斷定為商代遺物,展開了饒有趣味以至成為一樁尚未了結的遺案。
說到甲骨文的發現,有人或許會不加思索地想起這樣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清朝末年,確切地說是1899年,北京有個叫王懿榮的官員患病,遂清太醫診治。太醫給他開了一張處方,其中一味藥是“龍骨”。王懿榮馬上打發家人到宣武門外菜市口達仁堂購藥。藥拿回家后,王懿榮逐一審視,當他無意間發現“龍骨”上刻有一種和篆文相似的文字時,禁不住大吃一驚。因為,王懿榮是一個造詣頗深的金石學家,他意識到這種文字肯定有價值。于是,尋根剖底,查明來歷,又專門派人到那家藥鋪中將帶有文字的“龍骨”以每字2兩銀子的高價全數買下來。至此,舉世聞名的甲骨文就在這一純屬偶然的機會中重見天日了。
王懿榮真是第一個發現甲骨文的人嗎?有的學者根據那個雅趣的故事認定王懿榮就是甲骨文的最早發現者。王守信在1981年出版的《建國以來甲骨文研究》一書明確表示:“王懿榮不僅第一個發現了甲骨文,而且還首先將其時代斷為商代”。吳浩坤和潘悠在所著《中國甲骨文史》中也持此說。他們認為,說王懿榮吃中藥偶然發現了甲骨文雖是傳聞,但“王懿榮首先認識甲骨文,這一點該是無可懷疑的。至于他怎樣認出甲骨文的,那是次要的問題”。另外,還有學者認為是王懿榮和劉鍔共同發現的。汐翁1931年在《華北日報·華北畫報》發表的《龜甲文》中寫道。王懿榮抓了藥回家,他的好友劉鍔(即《老殘游記》的作者,也是著名金石學家)從藥里發現了甲骨文后告訴了王。但根據是什么,汐翁未作任何交待。
對于王懿榮患病吃中藥偶然發現甲骨文的說法有的學者提出了種種疑問。疑問之一是北京菜市口在清朝光緒年間不曾有過達仁堂中藥鋪。疑問之二是中藥鋪的“龍骨”向來搗碎才出售,何來整塊“龍骨”。疑問之三是當年帶字的“龍骨”藥鋪壓根兒不收購,只有將字跡刮去的龍骨才收購。因此,所謂王懿榮吃中藥偶然發現甲骨文的說法不能成立,僅僅是傳聞而已。
另一部分學者則明確提出有字的甲骨文最初是由河南安陽(安陽乃是殷代后期的首都所在地)小屯村附近的農民發現的,其時間要早于王懿榮。羅振玉在1912年所撰《洹洛訪古游記》中收錄其弟當年到小屯村調查的一份記錄說:“此地埋藏龜骨,前三十余年已發現,不自今日始也。謂某年某姓犁田,忽有數骨片隨土翻起,視之,上有刻畫,且有作殷色者(即涂朱者),不知為何物。北方土中,埋藏物多,每耕耘,或見稍奇之物,隨即其處掘之,往往得銅器、古泉、古鏡等。得善價……且古骨研末,又愈刀創,故藥鋪購之,一斤才得數錢。骨之堅者,又購以刻物。鄉人農暇,隨地發掘、所得甚顆,揀大者售之。購者或不取刻文,則以鏟削之而售。”這份記錄表明。小屯村農民早在1899年以前就發現了甲骨文。
王襄于1935年發表的《簠室殷室》也斷定在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以前,甲骨文就被小屯村農民發現。范毓周在1986所著《甲骨文》一書中也贊同此說。并指出小屯村農民開始并不知道它的真正價值,只是把它視為帶字的“龍骨”。
大約到了1898年,“龍骨”才引起了古董商人的重視。當時有個叫范維卿的古董商在收購過程中注意到了小屯村農民挖出的“龍骨”,遂將此事告訴了天津的窮秀才孟定生和王襄。孟、王二人認為這是一種古代的契刻文字,孟定生還進一步猜測可能是古代的簡策。到第2年秋,范又將一些刻字“龍骨”帶到北京送給王懿榮,王初步斷定這是一種刻有古代文字的“龜版”,并出高價購買收藏。
如人所知,甲骨文是商代的遺物,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然而,是誰最早作出這種判斷,學者們的說法卻不盡相同。有的說是王懿榮。王漢章于1933年在《古董錄》中指出,王懿榮“細為考訂,始知為商代卜骨,至其文字,則確在篆籀之前”。王守信也明確表示,王懿榮是“第一個將其(即甲骨文)時代斷為商代的”。
甲骨文與商朝的起源
甲骨文是我國考古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位于河南安陽市西北殷都區小屯村的“殷墟”是盤庚時期建立的都城,也是商朝最后一個都城。從盤庚遷都至此到商紂王被周武王打敗,共273年。正是由于甲骨文的發現,證實安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文獻可考并有考古發掘支持的都城。
說起殷墟考古,最重要的發現當屬甲骨文。甲骨文實際上是“龜甲獸骨文”。“甲”指龜甲,通常是平滑的龜的腹甲;“骨”指“獸骨”,通常是牛等大型動物的肩胛骨。歷史學家又將甲骨文稱為“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等。
有學者認為,商朝統治者十分迷信,非常重視占卜。甲骨文就是商朝王室用于占卜吉兇的,記述的內容主要是占卜所問之事或者是所得結果。到目前為止,已經發現刻有文字的甲骨文15萬片以上,其中發現了4500個字,已經有約2000個字被專家們辨識。從文字結構來看,甲骨文具備了漢字的象形、會意、指事、形聲、假借、轉注等六種造字方法,即所謂的“六書”,是相當成熟的文字體系。近年來,也有學者認為甲骨文并非都是占卜用,也有一些是日常生活的記載。
有趣的是,最初發現甲骨文的地方竟然是中藥鋪。中藥中有一味藥叫龍骨,是古代大型哺乳動物的骨骼殘片乃至化石。可以將生的龍骨直接配伍煎熬,或者是先用火煅燒至灰白色,再與其它藥物配伍煎制。中醫認為,龍骨可以具有平肝潛陽,鎮靜安神,收斂固澀的功效。用于陰虛陽亢所致的煩躁易怒,頭暈目眩等癥。具體說來,沒有煅燒過的龍骨被稱為“生龍骨”,可以用于鎮驚安神,多用于失眠,怔忡,驚癇,癲狂,眩暈等病癥。而煅燒后的龍骨被稱為“熟龍骨”,具有收斂固澀的功效,多用于盜汗、久瀉及瘡瘍不和等病癥。
第一個發現甲骨文的是清末著名的金石學家王懿榮。王生于山東煙臺福山,曾任翰林院編修、國子監祭酒等職位。他博學多才,平生酷愛金石收藏。據說,1899年,王懿榮得了瘧疾病,用了許多藥,就是不見好轉。瘧疾是由瘧原蟲引起的,其基本表現是發冷、發熱、出汗。西方是用奎寧治療。中醫一般是用青蒿與其它藥材配伍熬制湯藥。新中國一項重要的醫學成就正是從中藥黃花蒿中提煉出了青蒿素,成為治療瘧疾最有效的靈丹妙藥。在1899年的北京,買不到青蒿素和奎寧,瘧疾尚屬于疑難病癥。中醫給王先生開的藥中使用了“龍骨”。估計是要用龍骨的所謂“鎮靜安神”的功效。
可能是沒有聽說過“龍骨”這味藥。王懿榮對龍骨產生了興趣,并在龍骨中發現了疑似古老的文字。后來,山東古董商人范維卿從河南安陽帶回了一包龍骨,請王懿榮鑒定。本來就對龍骨產生濃厚興趣的王懿榮將這包龍骨拼接、研究,發現是龜甲。同時進一步發現龍骨上刻有很多古老的文字。扎實的金石功底和對金石收藏的愛好,讓他很快意識到這是很珍貴的文物。王懿榮查閱各種史料典籍,經過幾天的努力,他最終從《周禮·春官》《史記·龜策列傳》中得到啟示,認為這就是先祖們占卜用的龜版。難能可貴的是,王懿榮通過考證,很快就得出這些“甲骨文”是“殷人刀筆文字”的正確認識。此后,他又從龜甲和骨頭片上找到了商代幾位國王的名字,并對照《史記》,得到了初步的印證。王懿榮認定,這些是早在篆字出現之前的上古文字,并開始大量收購、研究。
可惜的是,此后僅僅一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王懿榮臨危受命,出任京師團練大臣,擔負保衛京城的重任。當時清政府可能真的是無人可用,竟然讓一位翰林院的文人負責團練,守衛京城。王懿榮素有愛國情懷,他率團練奮勇抵抗,但最終刀槍難敵火器。7月20日,八國聯軍從東便門攻入京城后,王懿榮寫下了絕命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于止知其所止,此為近之”。隨后,這位一生以抗倭英雄戚繼光為楷模的飽學之士,偕家眷慷慨投井殉國,時年僅55歲。清政府痛失一位博學義勇的棟梁之才,同時也是甲骨文考古的一個不可估量的損失。正是“壯志未酬身先死”,讓人感慨、惋惜。
值得慶幸的是,王懿榮殉國后,他所收藏“龍骨”被劉鶚獲得。劉鶚也是晚清有名的學者,是《老殘游記》的作者,與王懿榮在金石篆刻方面素有交流。獲得甲骨文后,劉鶚在王懿榮已有認識的基礎上,潛心鉆研,很快成為被后世所公認的甲骨文考證四大家之一。僅僅過了3年,即1903年,劉鍔將其收藏的甲骨編印出版,發表了第一部甲骨文方面的著作:《鐵云藏龜》。
發現商代文字“甲骨文”的消息讓整個學術界為之振奮,很多學者開始收藏甲骨,一時間各中藥鋪中的帶字“龍骨”,身價百倍。由于販賣龍骨有暴利可圖,古董商人將其出土地點當做商業秘密,秘而不宣。
1904年,晚晴著名文人孫詒讓通過發奮鉆研,考釋甲骨文的形義,用分類法把甲骨文字的內容作了區分,并對一百多單字逐個進行辨析,寫出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專著:《契文舉例》。
1908年,羅振玉得知甲骨的產地在河南安陽,開始到當地收集甲骨文,并進行研究,發表了《殷墟書契考釋》一書,一舉成為甲骨文研究四大家之一。不過,據溥儀說這本書是羅振玉的親家、著名學者王國維所著。
1917年,國學大師王國維對甲骨文上的資料進行了考據,整理出商王世系表,發表了《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首次證明了司馬遷的《史記》的確是一部信史,并且糾正了《史記》中記載的個別錯誤。最關鍵的是,這些發現證實了河南安陽附近的小屯就是盤庚遷都的殷商都城。這是中國考古界一個極其重大的發現。文獻記載與古代遺物相互印證,被稱為是“新史學開山”之作。
1928年6月,在日本九州帝國大學留學學習醫學的郭沫若見到了羅振玉所著《殷墟書契考釋》,開始研究甲骨文。期間,郭沫若走訪日本收藏者,掌握了大量的實物資料。僅僅一年以后,1929年8月1日,他的《甲骨文字研究》正式完成。此后,他又發表了《卜辭通纂》、《甲骨文合集》等書籍。尤其是《甲骨文合集》收錄了41956片甲骨,是甲骨文研究的集大成者。
1933年,先后9次參與、領導殷墟考古發掘的董作賓發表的《甲骨文斷代研究例》。該書首創“甲骨斷代學”,將收集到的甲骨文分為五期:盤庚武丁時代、祖庚祖甲時代、稟辛康丁時代、武乙文丁時代、帝乙帝辛時代,被后人公認是一部中國甲骨文史上劃時代的名著。
發展歷程
甲骨文因鐫刻、書寫于龜甲與獸骨上而得名,為殷商流傳之書跡;內容為記載盤庚遷殷至紂王間二百七十年之卜辭,為最早之書跡。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飲酒及敬鬼神;也因為如此,這些決定漁撈、征伐、農業諸多事情的龜甲,才能在后世重見天日,成為研究中國文字重要的資料。商代已有精良筆墨,書體因經契刻,風格瘦勁鋒利,具有刀鋒的趣味。受到文風盛衰之影響,其大致可分為五期,底下分別介紹。商代晚期自盤庚遷殷至商紂王共約273年,經歷8世12王,這一時期的甲骨文也應有早晚先后之分。對商代甲骨的分期斷代研究,有多種說法,如今主要采用的是董作賓依據世系、稱謂、貞人等十項標準劃分的五期說,即第一期: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廩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
一、雄偉期
自盤庚至武丁,約一百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響,書法風格宏放雄偉,為甲骨書法之極致,大體而言,起筆多圓,收筆多尖,且曲直相錯,富有變化,不論肥瘦,皆極雄勁。
二、謹飭期
自祖庚至祖甲,約四十年。兩人皆可算是守成的賢君,這一時期的書法謹飭,大抵承襲前期之風,恪守成規,新創極少,但已不如前期雄勁豪放之氣。
三、頹靡期
自廩辛至康丁,約十四年。此期可說是殷代文風凋敝之秋,雖然還有不少工整的書體,但篇段的錯落參差,已不那么守規律,而有些幼稚、錯亂,再加上錯字數見不鮮。
四、勁峭期
自武乙至文武丁,約十七年。文武丁銳意復古,力圖恢復武丁時代之雄偉,書法風格轉為勁峭有力,呈現中興之氣象,在較纖細的筆畫中,帶有十分剛勁的風格。
五、嚴整期
自帝乙至帝辛,約八十九年。書法風格趨于嚴謹,與第二期略近;篇幅加長,謹嚴過之,無頹廢之病,亦乏雄勁之姿。
甲骨上細瘦的筆跡,也受到刀刻的影響。占卜時常用“是”或“否”刻于龜甲中央縱線兩側,自此中線向左右書寫,故兩旁對稱和諧,具有行款對稱之美。且契刻后,大小字分別填上墨朱,或正反面分填朱墨,更深具藝術之意味,堪稱書史奇跡。
【甲骨文的由來】相關文章:
甲骨文的發現10-24
甲骨文作文12-31
甲骨文的演變04-04
漢字的演變甲骨文03-29
甲骨文學習心得03-10
甲骨文作文(通用19篇)03-28
甲骨文的傳說現代詩歌09-22
馬年的由來09-22
風箏的由來10-10
人的由來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