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來歷
文字像精靈,只要你用好它,它就會產生讓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無論我們說話還是作文,都要運用好文字。只要你能準確靈活的用好它,它就會讓你的語言煥發出活力和光彩。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甲骨文的來歷,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甲骨文的來歷 篇1
甲骨文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商代統治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龜甲獸骨占卜吉兇,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記所占事項及事后應驗的卜辭或有關記事,其文字稱甲骨文。 自清末在河南安陽殷墟發現有文字之甲骨,整整100年了,目前出土數量在15萬片之上,大多為盤庚遷殷至紂亡王室遺物。以出至殷墟,故又稱殷墟文字;因所刻多為卜辭,故又稱貞卜文字。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單字共有4500個,已識2000余字,公認千余字。它記載了三千多年前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資料。是現存最早 最珍貴的歷史文物。
甲骨文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最古的一種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稱契文、龜甲文或龜甲獸骨文。商朝人用龜甲、獸骨占卜后把占卜時間、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邊,有的還把過若干日后的吉兇應驗也刻上去。不過具體的情形因甲骨分期而有詳略的差異,大致上以武丁期的刻辭最為完整,同時也是現存數量最多的時期。學者稱這種記錄為卜辭,這種文字為甲骨文。殷墟出土了大量刻有卜辭的甲骨,這些字都具備了漢字的基本結構。大量的甲骨文及銘文既記載了當時政治、經濟、軍事以及氣象、占卜方面的情況,又標志著文字接近成熟。
介紹
甲骨文主要發現于河南安陽殷墟,迄今為止發掘出存世的大約有15.4萬片刻有文字的甲骨。其中大陸收藏的有97600多片,臺灣收藏的有30200多片,香港有89片,因戰爭和商業因素流散到海外日本、美國、英國、加拿大、法國、前蘇聯、德國、瑞士、比利時、荷蘭、瑞典等12個國家有26700多片。其中日本在侵略中國時曾有組織地在殷墟盜掘,因此收藏最多,有12000多片。目前世界上有500多位學者專門研究甲骨文,發表專著有2000多篇。
甲骨文大約有4500個單字,已解讀的有三分之一左右。根據研究,甲骨文中已經使用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的漢字造字法。在字義的使用上可以明顯看出假借方法。形聲字占25%左右。今天,形聲字占90%左右。
甲骨文和是漢字成熟的標志,和楔形文字、象形文字一樣屬于表意文字,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使用的一種表意文字的前身。它的書寫材料一般為龜骨、牛肩胛骨,也可以刻在墻壁,木器,石器等處,有刀刻的,也有朱書、墨書的。中國古代長期存在,春秋后期漢字脫離甲骨形態,逐漸不被認知,但是一般會被當做“龍骨”賣給藥材商做藥材之用。直到1899年(清光緒25年),在一個偶然機會里由金石學家王懿榮發現被考證為商周遺物。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于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甲骨文首次被金石學家王懿榮認識并高價購藏。此后十年間先后搜購甲骨的有王襄、孟定生、劉鶚、羅振玉及美國人方法斂,英國人庫壽齡、金璋,日本人林泰輔,加拿大人明義士等,共得甲骨數萬片。1928至1937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有計劃地迸行殷墟發掘,先后發掘十五次,共得甲骨約二萬五千片。以后殷墟仍不斷有甲骨出土,197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安陽小屯南地發掘甲骨四千余片。除殷墟外,1953、1954年在鄭州商代中期遺址中還檢到有字甲骨兩片;自1954年始,又先后在山西洪洞,北京昌平,陜西豐鎬、周原遺址、岐山鳳雛出土西周時期有字甲骨約三百片。
自甲骨文首次被發現迄今,出土的甲骨已有十五萬片以上,分別藏于中國大陸、臺灣省和港澳地區,以及日本、美國、英國、加拿大、法國、蘇聯、德國、瑞士、比利時、荷蘭、瑞典等國家,南朝鮮也有收藏。
甲骨文是比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漢字,仍是以象形字為基礎的形符文字,因此甲骨文已具備后代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從語法上看,甲骨文中有名詞、代名詞、動詞、形容詞等,其句子形式、結構序位也與后代語法基本一致。
甲骨文一般先刻豎畫,后刻橫畫,先刻兆序、兆辭、吉辭、用辭,后刻卜問之事,故又稱為卜辭。一條完整的甲骨卜辭應包括敘辭、命辭、占辭、驗辭,而多數卜辭常省略占辭或驗辭。
甲骨文是誰發現的?
有的說是劉鍔。因為他在1903年著錄的《鐵云藏龜》一書的自序中明確斷定所錄裁龜是“殷人刀筆文字”。
有的說是王懿榮和劉鍔共同認定甲骨文系商代遺物。汐翁就持此說。他指出,王懿榮1899年發現甲骨文時,劉鍔正在北京,經他倆仔細鑒定和研究,認定刻字“龍骨”為商代文字。
有的說是王襄和孟定生,其依據是,1898年人有位古董商到天津出售古物時,曾向王、孟請教刻“龍骨”知識,孟定生猜測可能是古代的簡策,促其前往收購。翌年,那位古重商帶著刻字“龍骨”讓王、孟進行鑒定,王、孟遂確定為商代古文字。
還有學者認為是羅振玉。因為羅振玉曾著錄過《殷墟書契》、《殷墟書契奢華》、《鐵云藏龜之余》、《殷商占卜文字考》、《殷墟書契考釋》等有關甲骨文的書,可謂一位杰出的甲骨學專家。是他探悉出“甲骨發現之地,乃在安陽縣西北五里之小屯”,并進一步查考出安陽是殷代后期首都所在地以及甲骨卜辭為“殷室王朝之遺物”的重要判斷。
甲骨文的來歷 篇2
甲骨文又稱“契文”、“甲骨卜辭”主要指中國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國及東亞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種載體。
昨天回答了古蘇美爾人創造的楔形文字,我們的甲骨文跟楔形文字,包括后來的古埃及文字,瑪雅文字都屬于象形文字。也應該都是楔形文字的衍生和延續,是古人記錄重大事件的符號。
在甲骨文之前,我們的夏代應該也有自己的符號和文字,但是這些推斷在考古學嚴謹的科學態度面前,都需要一個個的證據鏈來證實。
一、為什么說甲骨文是最美的文字?
甲骨文,顧名思義,就是刻劃在龜甲和牛骨上面的文字,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符號,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
甲骨文的十二生肖寫法
甲骨文是中華八千年文明史的組成部分,是中華道統的.文之一(巖壁圖文、陶文、陶符文、陶刻文、骨甲刻文、甲骨文、銘文、金文、木櫝竹簡大篆文、木櫝竹簡隸書文、木櫝竹簡小篆文、石刻文、漢隸書文、魏晉楷書文等)。
甲骨文的寫作特點是具有對稱、穩定的寫作格局。是目前我們中原漢文化中能見到的最早的成熟漢字,就結字而言,甲骨文外形并且多以長方形為主間或少數方形,具備了對稱美或者一字多形的變化美。而且甲骨文在結字上還具有了方圓結合,開合輯讓的結構形式,有的字還具有或多或少的象形圖畫的痕跡,具有文字最初發展階段的稚拙和生動。
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余年,它不僅是研究我國文字源流的最早而有系統的資料,同時也是研究甲骨文書法重要的財富。它符合漢字的“六書”原則,具備書法的用筆、結字、章法三個基本要素,中文的寫作特點在甲骨文中都有所體現。從用筆上看,甲骨文因用刀契刻在堅硬的龜甲或獸骨上,所以,刻時多用直線,曲線也是由短的直線接刻而成。其筆畫粗細也多是均勻;由于起刀和收刀直落直起,故多數線條呈現出中間稍粗兩端略細的特征,顯得瘦勁堅實,挺拔爽利,并且富有立體感。
為什么說甲骨文是中華傳統的文字之一呢?因為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發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這與早期的符合已經有了很大的區別,甲骨文已經系統的記載大事件和卜卦的過程,這是符號無法完成的,但是甲骨文的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跡還是比較幼稚,象形意義也比較明顯,有著一種懵懂幼稚的寫作線條,正因為如此,也才使得甲骨文具有另一種返璞歸真的創造美感。“甲骨書法”現今已在一些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中流行,就證明了它的魅力。
甲骨文的寫法對稱
二、甲骨文的發現
說起這個,還真有一個傳奇的故事。
王懿榮,字正儒,一字廉生,生于清道光二十五年農歷六月初八,酷愛研究金石文字學。祖父王兆琛,為經魁、二甲進士、翰林院編修,官至山西巡撫。父親王祖源,拔貢,歷任兵部主事、員外郎、四川成都知府、四川按察使,為著名金石學家和收藏家。發現甲骨文那年王懿榮55歲,在王懿榮發現甲骨文之前,他已著有金石文字方面著作,如《漢石存目》、《南北朝存石目》、《福山金石殘稿》、《古泉精拓本》、《石渠瓦齋藏瓦》等共計30余種。并與翁同龢、盛昱、張之洞、孫毓文、劉鶚等人討論金石文字之學通信達500余封。并此時,王懿榮已三任國子監祭酒,時稱“太學師”。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治病時,家人從藥店抓回的中藥中有一味“龍骨”,上面帶有刻劃的符號和文字,引起了王懿榮的興趣,有著金石學家的背景和太學師的身份,他立刻將這種獸骨與漢文化早期的文明狀態進行了聯想,認為這是先古時期的一種文字符號,將這一種“龍骨”按照2兩銀子一塊的價格進行收購,收集了大約1500塊帶有文字的獸骨,王懿榮對“龍骨”進行了反復推敲、排比、拼合,深厚的金石功底讓他很快了解到這些“龍骨”是龜甲和獸骨,上面的符號是用刀刻上的文字,裂紋則是高溫灼燒所致。“細為考訂,始知為商代卜骨,至其文字,則確在篆籀之前。”最后,王懿榮確認這些甲骨上所刻的符號確屬一種文字,是我們祖先創造的早期的、而且是早于篆籀的文字,即是早于先秦時代青銅器上的文字。這一發現使王懿榮驚喜不已,一掃連日疾病的陰霾。經過溯源,證明這些大多數都是來自河南安陽的甲骨,后來取名“甲骨文”。
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王懿榮被臨時任命為京師團練大臣。臨危受命,他不得不放下正在研究的甲骨文,仰天長嘆:“此天與我以死所也!”
下午城破時,他又組織團勇“以巷為戰,拒不投降”,無絲毫懼色,最后兵敗。率夫人謝云鶴、兒媳張允淑投井壯烈殉國。
三、甲骨文的傳承
安陽城西北的小屯村,是商晚期國都遺址“殷墟”的所在地。
王懿榮殉國后,其收藏的甲骨也隨之流散各地。
其子為還舊債而出售家中所藏古物,他所收藏的甲骨,于是在1902年大部分轉歸好友劉鶚(即《老殘游記》作者劉鐵云)。另外,劉鶚還從北京琉璃廠的古董商那里購得3000余片甲骨,從友人方若那里獲贈300余片,又派兒子去河南購得1000余片,所藏甲骨增至5000多片,成為當時最著名的甲骨收藏大家。在好友羅振玉的建議和幫助下,劉鶚于1903年11月拓印《鐵云藏龜》一書,將甲骨文資料第一次公開出版,我今天也將自己收藏的這套六冊《鐵云藏龜》送到西泠印社參加拍賣,他們建議我無底價的形式,可見目前市場的冷淡已經到了何等地步。
筆者自藏的《鐵云藏龜》五月在西泠網拍無底價出售
此書從劉鶚所藏的甲骨中采用1058片,由羅振玉親自選拓,其中偽刻5片,自重3片,倒置12片,甲骨反面有字而未錄的有40片,骨臼有字而未錄的有4片,雖然如此,仍瑕不掩瑜。不久,學者孫詒讓根據《鐵云藏龜》的資料,又寫出了甲骨文研究的第一部專著《契文舉例》。
繼羅振玉之后,許多著名的學者,如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唐蘭、陳夢家、容庚、于省吾、胡厚宣等都進行了卓有成效的考釋和研究,形成了一門專門的學問——甲骨學。羅振玉(號雪堂)、王國維(號觀堂)、董作賓(號彥堂)、郭沫若(號鼎堂)并稱為“甲骨四堂”,被譽為甲骨學研究的一代宗師,其中以羅振玉年齡最長,接觸甲骨文也最早,而位列“四堂”之首。
從1899年甲骨文首次發現,據學者胡厚宣統計,共計出土甲骨154600多片,其中大陸收藏97600多片,臺灣省收藏有30200多片,香港藏有89片,總計中國共收藏127900多片,此外,日本、加拿大、英、美等國家共收藏了26700多片。
四、甲骨文的未來發展。
甲骨文是中國發現最早的文獻紀錄,如今甲骨學已成為一門蔚為壯觀的世界性學科,從事研究的中外學者有500多人,發表的專著、論文達3000多種。它對歷史學、文字學、考古學等方面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甲骨文的來歷】相關文章:
甲骨文中的假借字07-24
關公的來歷05-15
乞巧節的來歷07-14
削足適履的來歷作文素材06-14
以鄰為壑的來歷作文素材05-31
中元節的來歷01-17
小暑的來歷與習俗07-04
孔明燈的來歷01-17
守歲的來歷說明作文12-11
猜字謎的來歷是什么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