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三國演義作者簡介
《三國演義》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長篇小說,明清時期甚至有“第一才子書”之稱。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國演義作者簡介,歡迎閱讀與收藏。
三國演義作者簡介
羅貫中,原名羅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生于杭州,祖籍太原。羅貫中生于元末社會動亂之時,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茍同于流俗,曾參與反元的起義斗爭。明朝建立之后,專心致力于文學創作。今存署名由羅貫中編著的小說有《三國志通俗演義》、《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傳》、《三遂平妖傳》。《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演義》)是羅貫中的力作,它“文不甚深,言不甚”,宏大的結構描寫了三國時期尖銳復雜的政治軍事斗爭,塑造了曹操、劉備、周瑜、諸葛亮、關羽等眾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殘暴罪行,寄托了人民渴求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的愿望。這部長篇小說對后世文學創作影響深遠。羅貫中有著多方面的藝術才能,除小說創作外,尚存雜劇《趙太祖龍虎風云會》。
長期以來,中國學界對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一書作者羅貫中籍貫問題存有多種說法,如山西太原說,山東東原說,浙江錢塘說,浙江慈溪說等。20多年的學界爭論,一直未有定論。在中國古典文史領域多有建樹的孟繁仁,歷經20多年潛心研究后認為:中國元末明初發現的《錄鬼薄續篇》史料中,有關羅貫中是太原人,及羅氏別號、性格、作品、行蹤等記載,是確定羅貫中籍貫的重要資料。他在太原市清徐縣鄉村發現的《羅氏家譜》及羅氏后代,考證出自“五代后唐”時,羅氏家族就居住在此地。羅貫中原名“羅才本”,后略名為“羅本”,字“貫中”。這部《羅氏家譜》始修于明代穆宗隆慶元年,后經多次續修,由羅氏22世后裔羅禮重保存至今。相關大量史料證實,羅貫中籍貫太原清徐無疑。孟繁仁反復細讀《三國演義》等羅貫中的作品,發現:這些作品中隱含著作者諸多的故事情節,其中有大量的清徐一帶所特有的方言俚語,更使他確信自己的結論。他還通過對太原近郊“晉陽古城”遺址史料研究,考證古代唐堯初遷太原,遺名“唐城”。公元前497年前晉安予重修晉陽;李唐王朝太原起兵,建立“唐朝”和北宋初年趙匡胤、趙匡義兄弟毀滅太原城等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及對羅貫中文學創作的影響等,證實自己對羅氏籍貫的發現。
主要作品
劇本:《趙太祖龍虎風云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
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施耐庵合著《水滸傳》、《三國演義》、《隋唐兩朝志傳》。
文學特點
羅貫中被稱為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他的章回小說特色是分章敘事,分回標目,每回故事相對獨立,段落整齊,但又前后勾連、首尾相接,將全書構成統一的整體。且已經分卷分目,目錄文字也很講究。今見最早的嘉靖壬午(1522)刻本《三國志通俗演義》,每回標題都是單句七字。他與施耐庵合著的《水滸傳》每回的標題已是雙句,大致對偶。除分回立目之外,他的章回小說還保存了宋元話本中開頭引開場詩,結尾用散場詩的體制。正文常以“話說”兩字起首,往往在情節開展的緊要關頭煞尾,用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套語,中間又多引詩詞曲賦來作場景描寫或人物評贊等。
他的章回小說在體制上得以定型的同時,在藝術表現方面也日趨成熟。他的作品文學特點主要表現在:成書過程從歷代集體編著過渡到個人獨創;創作意識從借史演義,寓言寄托,到面對現實,關注人生;表現題材從著眼于興廢爭戰等國家大事,到注目于日常生活、家庭瑣事;描寫的人物從非凡的英雄怪杰,到尋常的平民百姓;塑造的典型從突出特征性的性格到用多色、動感的筆觸去刻畫人物的個性;情節結構從線性的流動,到網狀的交叉;小說的語言從半文半白,到口語化、方言化;如此等等,都足以說明羅貫中的章回小說在中國的小說史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這也為明代中后期的白話短篇小說出現鼎盛的局面,發展得更為精致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羅貫中是中國文學史上一位有特殊貢獻的作家。他所寫的小說很多,都是以亂世為題材,中國歷史上只有七個分裂的時代,羅貫中就寫了其中三個,除《三國演義》外,相傳還有《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傳》和《三逐平妖傳》等著作,也曾參與了《水滸傳》的編纂、創作。他亦能詞曲,所作的雜劇,今所知者,有《宋太祖龍虎風云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三種,后二種已佚去。羅貫中經歷了元末的社會大動亂,目睹現實的紛爭,對人民苦難深重的生活處境比較了解,對他們的理想追求也有所認識。他從事小說創作的動機,一方面“無過于泄憤一時,取快四載”,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改變當時話本藝術中存在的弊端,為民眾,為說話藝人提供一個好的、方便的說話底本。他從社會的、文學的需要出發,對幾種在民間影響較大的話本小說材,進行了搜集、整理、充實等扎實的新創工作。羅貫中的作品,尤其是《三國演義》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古代小說從“話本”階段向長篇章回體過渡的完成,揭開了中國小說發展歷史嶄新的一頁。
羅貫中的藝術造詣,首先得益于他對歷史資料的諳熟、對歷史人物的深刻了解。他吸收了陳壽的《三國志》的長處,取得了民間話本《說三分》的精華,收集了數以百計的大小故事。他對成百上千的帝王將相謀臣武夫的姓名、性格特征,甚至不少人物的社會關系、歷史命運和仕途風云,都了如指掌。這一番廣采博納、熟記活用的功夫,是羅貫中將一百年歷史盡收眼底、聚整世紀風云于筆端的底氣所在。
矛盾沖突,是歷史小說的最誘人之處。作者可以用它來造勢,用它來展示人物行動和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羅貫中的拿手好戲之一,是善于造勢。造成緊張的形勢,以此作為矛盾沖突的原動力。
羅貫中最善于寫戰爭,《三國演義》中的上百場戰爭都寫得各具特色,無一重復。赤壁之戰,尤其寫得精彩。赤壁之戰的第一個特色是兩國開戰,三方參與;既有大量的軍事活動,又有大量的外交活動,將三國時期的主要謀臣戰將都引人這些活動之中。第二個特色是推進和解決矛盾的方法是以斗智、伐謀為主,而不是以交鋒為主。作品中大量描寫和記敘的是文戰而不是武戰。第三個特色是時代特征,赤壁之戰之前是諸多軍閥混戰時期,而赤壁之戰的一把火,燒出了半個世紀的三國鼎立的歷史。第四個特色是地理特征,曹操、孫權雙方,中間橫著一條長江,這條長江上垂高天,下接厚地,渺乎蒼蒼,浩乎無際,或大霧迷天,或驚濤拍岸。于是作戰雙方,都圍繞這一條大江大做文章。這條大江的陰晴變化,時刻都影響著作戰雙方的戰略戰術。第五個特色是多重矛盾相互交叉,既有敵我之間的矛盾如曹操要滅孫權,又有盟軍內部的矛盾如周瑜要殺諸葛亮;既有明槍、有暗箭、有勾結、有背叛、有正義的伸張,又有陰謀的破滅。第六個特征是:矛盾斗爭的結果出人意料:最強者敗,最弱者勝;兵最多者敗得最慘,兵最少者獲利最大。
羅貫中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塑造出了永遠都光芒四射的典型人物。這些人物,幾百年來都活躍在中國的舞臺上,印在中國老百姓的心坎里。
情節曲折而新奇,語言個性化而凝練,也是羅貫中的歷史小說的一個特征。
拓展
擴展資料
羅貫中的一生都處在亂世之中,他對中國周期性的大浩劫給民眾帶來的痛楚、對生產力和文明的巨大破壞有清晰的認識和切身的體察。他總結出的“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對中國歷史上治亂循環的精確概括。
蒙古人滅宋并建立起疆域十分遼闊的大帝國,但元帝國未能解決外來政權華夏化的瓶頸,安穩的日子不長,很快就陷入了大動亂。
元末農民大起義即史稱的“紅巾起義”爆發于至正十一年,而在此之前,為大起義做思想、組織上準備的明教、彌勒教、白蓮教早就在民間流行多年,至元四年(1338年),彭和尚、周子旺在袁州起義,起義農民5000余人,“背心皆書佛字”。
到了至正初,小規模的起義、暴動已遍及全國,僅京南一帶的起義即達300余起。
羅貫中就是在這種大動亂的環境中長大,當1351年劉福通為首的紅巾軍在潁州舉起義旗后,徐州的芝麻李、彭大、濠州的郭子興等接連起事;長江流域的彭瑩玉、徐壽輝等人也借用紅巾軍的名號起事。
一時間全國各地出現隋末“十八路反王,三十六路煙塵”的景象。紅巾起義幾乎是漢末黃巾起義、隋末瓦崗寨起義的重復或翻版。
此時正值弱冠之年的羅貫中怎么可能置身度外?他一定在觀察時局,在尋找機會。他的故鄉山東東平及以南的運河兩岸地區,正是起義軍和官軍交戰的重點區域。這或許是羅貫中長期滯留在江南的重要原因。
兵燹所過,往往玉石俱焚,在戰爭中命運最慘的總是普通的老百姓。據葛劍雄主編的六卷本《中國人口史》記載:西漢末年的大亂全國人口從6000萬降到3500萬;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引起的動亂全國人口再從6000萬降到2300萬;隋唐之際的大亂,總人口由6000萬降到2500萬;宋元之際的大亂,宋、金、西夏等組成的中國地區總人口1.45億降到7500萬。
而羅貫中親身經歷的元明之際的大亂,全國人口從9000萬降到7160萬。曹操詩中“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凄慘景象一再出現。
【三國演義作者簡介】相關文章:
三國演義作者簡介誰有?12-05
關于簡愛作者簡介是?11-20
《蜀都賦》原文及作者簡介03-03
水滸傳作者簡介11-23
水滸傳作者簡介誰有?12-05
林泉獨飲的古詩賞析與作者簡介03-31
《柳毅傳》的原文和作者簡介08-12
古詩黃鶴樓的作者簡介04-01
園中秋散詩及作者簡介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