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漢字的起源及其演變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對周邊的影響也是非常巨大的,是其它文字的母字。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淺談漢字的起源及其演變,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漢字是世界上使用時間最久、空間最廣、人數最多的文字之一,漢字的創制和應用不僅推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而且對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大約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遺址等地方,已經出現刻劃符號,共達五十多種。它們整齊規范,并且有一定的規律性,具備了簡單文字的特征,學者們認為這可能是漢字的萌芽。
漢字形成為系統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紀的商朝。考古證實,在商朝早期,中國文明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現。甲骨文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古老文字。在商代,國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占卜,甲骨就是占卜時的用具。
甲骨在使用之前,要先經過加工。首先把甲骨上的血肉除凈,接著鋸削磨平。然后,在甲的內面或獸骨的反面用刀具鉆鑿凹缺。這些凹缺的排列是有序的。占卜的人或者叫巫師,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問的問題都刻在甲骨上,然后用火炷燒甲骨上的凹缺。這些凹缺受熱出現的裂紋就稱為“兆”。巫師對這些裂紋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的結果,并把占卜是否應驗也刻到甲骨上。經過占卜應驗之后,這些刻有卜辭的甲骨就成為一種官方檔案保存下來。
目前,考古學者共發掘甲骨16萬余片。其中有的完整,有的只是沒有文字記載的碎塊。據統計,所有這些甲骨上的各種文字總計為四千多個,其中經過學者們考證研究的約有三千個,在三千余字里面,學者們釋讀一致的是一千多字。其余的或者不可釋讀,或者學者們分歧嚴重。盡管如此,通過這一千多字,人們已經可以大致了解有關商朝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情況了。甲骨文是一種成熟而系統的文字,為后世的漢字發展奠定了基礎。此后,漢字又經歷了銅銘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等形式,并一直沿用至今。
漢字的演變過程是漢字字形字體逐步規范化、穩定化的過程。小篆使每個字的筆畫數固定下來;隸書構成了新的筆形系統,字形漸成扁方形;楷書誕生以后,漢字的字形字體就穩定下來:確定了“橫、豎、撇、點、捺、挑、折”的基本筆畫,筆形得到了進一步的規范,各個字的筆畫數和筆順也固定下了。一千多年來,楷書一直是漢字的標準字。
漢字是以象形字為基礎,以形聲字為主體的表意文字體系,總數約有一萬個,其中最常用的是三千個左右。這三千余個漢字可以組成無窮多的詞組,進而組成各種各樣的句子。漢字產生以后,對周邊國家產生了深刻影響。日本、越南、朝鮮等國家的文字都是在漢字的基礎上創制的。
漢字的形體演變
漢字是不斷發展演變的,其演變包括文字結構的演變和文字形體的演變,它們不僅與時代有關,也與國家或區域、文字用途、書寫材料等等的不同都有關系。漢字的形體,是指的文字的書寫外形,即通常所說的字體。
人們一般習慣把自漢字產生以來至小篆的字體書寫的文字,統稱為古文字;把用秦隸書以后的字體書寫的文字,統稱為今文字。
1、甲骨文:
甲骨文,是刻在一般用于占卜的龜甲獸骨上的文字。遠在新石器時期的河南省舞陽縣賈湖遺址和龍山文化時期的陜西省長安縣花園村遺址就已發現了甲骨契刻符號。現已發現的商代甲骨,約有十余萬片,有字甲骨總數在62000片左右,整理出單字3978個。現能識讀確認的甲骨文有900多個,多為較常用字;不能識讀確認的有3000多個,多為人名、地名、族名等專名字。
2、金文:
金文,是指先秦刻鑄在各種青銅器上的文字。古人稱銅為金,固得此名,實為銅器銘文的省稱。青銅器中,樂器以鐘最多,禮器以鼎最多,一般用鐘鼎代表古代青銅器,故又稱鐘鼎文。其中凹下去者稱為陰文,也稱作款,款是空的意思;而凸起來者稱作陽文,也稱為識,識是標志的意思。合稱款識。至今刻鑄有銘文的先秦青銅器,已出土8000多件,上有不重復的單字3000多個,可識讀者在1800字左右。
3、大篆:
大篆,指春秋戰國時期的秦文字。上承西周金文,下啟小篆,筆畫更加線條化,文字逐漸走向定型。
4、小篆:
小篆,指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后通用的秦國文字,又稱秦篆,是大篆的對稱。秦始皇兼并六國后,為了鞏固政治上的統一,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之一就是統一文字,以改變戰國時期文字異形的紛亂局面。小篆文字形體定型化,一般每字只規定一種統一的寫法,廢除了古文字許多舊有異形字。字體進一步符號化。字形向著簡化的方向發展。
5、隸書:
隸書,是在戰國晚期的秦國以篆書的草率寫法即俗體為基礎而形成的一種較篆書簡便易于書寫的字體。這種字體開始時專供秦代的獄卒使用,故稱隸書。隸書漢字形體上全面符號化,即完全拋棄了古漢字的象形因素,使文字變成純由筆畫組成的符號,失掉了原有的象形和以形會意作用。例如:鳥、馬、魚、燕,小篆多少還有象形的遺意,而隸書把魚和燕的尾巴與鳥和馬的足、尾都改為四點,原形再也看不出來了。徹底筆畫化,即解散篆體,改圓轉的筆畫為方折或截斷了的筆畫,把字形分解成若干基本筆畫的積累,逐漸形成點、橫、直、曲、撇、捺、挑、鉤等幾種筆畫。
6、草書:
草書,是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今文字字體。草書之“草”是草率的意思。常見的草書有章草、今草、狂草三種。
草書由于難寫難認,不便于使用和流傳,加上在相當程度上破壞了漢字的結構體系,使其失去了交際的作用,故一直是輔助字體,不能正式使用,只作藝術品供人欣賞。
草書由于筆畫比其他字體簡單,故對后來的漢字簡化影響很大。今天所用的簡化字中就有許多草書楷化來的變體字,可見草書在漢字發展過程中還是有一定的進步意義的。
7、行書:
行書,是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產生于東漢末年,盛行于魏晉,直到今天,還是日常寫信、記錄、起草文稿等時運用得最廣泛的手寫體。
行書的特點是近楷不拘,近草不放,筆畫連綿,各字獨立。篆、隸、楷、草各種字體,均各有一定之規,惟獨行書,卻沒有一定的規則。如果寫得規矩一點,楷書成分多的,就叫行楷或真行;寫得放縱一些,草書成分多的,就叫行草或草行。晉人王羲之,歷代推為書圣,公認其《蘭亭序》為天下第一行書。
8、楷書:
楷書,是由漢隸經過簡省演變成的一種字體。本名正書或真書,唐以后改稱現名。楷,指法式,即規格整齊,可為楷模的意思。
人們多認為西漢末年已有楷書的萌芽,魏晉南北朝是楷書逐漸趨向成熟,隸書逐漸趨于消亡的階段,至于現在通行的楷書,其風格大體上是由唐代書法家的作品所奠定的,唐人楷書完全革除了南北朝楷書中殘存的隸書遺意,因而唐代楷書才完全成熟。
楷書的主要特點是形體方整,橫平豎直,筆畫清楚。
楷書同漢隸的結構基本相同,只是有些字楷書比漢隸簡化,隸書有的還殘留一點兒篆書的結構、筆畫,而楷書卻沒有了。二者主要區別在于筆形不同,漢隸長橫有波勢,而楷書沒有,漢隸的長橫和捺最后要上挑,而楷書則不然。
擴展資料:
文字的使用,是人類文明一大進步。漢字以象形文字為特征而在人類語林中獨樹一幟,它在文字、語言上的優點,也正在為使用表音文字的人們所認識和接受。漢字起源于何時,又是誰創造的,至今并沒有一致的說法。
《荀子》、《呂氏春秋》、《韓非子》等古文獻,都說漢字是在黃帝時代由倉頜、沮誦兩人創造的。許慎《說文解宇》試圖作出比較圓通的解釋,認為伏羲作八卦“以垂憲象”,啟發人們根據不同事物去作不同的符號。神農氏時代“結繩而治”,但庶事繁多,終于不能滿足。在黃帝時代就出現了倉頜,“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并說倉頜初造書契時,“依類象形”謂之文,后來形聲相益謂之字。經過長期演進發展,總結成構成漢字的六種方法,稱為“六書”,即“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惜”。《元命苞》則說,倉頜仰觀星象圓曲之勢,俯察龜紋、鳥羽、山川,甚至手掌紋路等,都是他據以創作文字的基礎。在近代文字學建立以前,《說文解字》有關漢字起源的學說,無疑是最權威的。
然而,《尚書孔傳》和《拾遺記》則說伏羲造書契以代結繩,文籍也在他那個時代興起,這顯然要比黃帝時代早得多了。而后來《經學六變記》提出另一種看法,認為漢字實際上是孔子親手制定的。幸好此書流傳不廣,而且甲骨文的發現迅速粉碎了這種神化孔子的說法。甲骨文的發現也動搖了《說文解字》有關文字起源的傳說,對傳說的“六書”理論也提出了各種質疑,河南學者董來運先生對這個問題的闡釋是非常精辟的。
隨著仰韶文化陶器記事符號的發現,我認為那些應該是具有漢字性質的符號。根據考古發現,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二里頭文化中出士了一大批帶有記事符號的陶器,有些確實非常接近于文字,特別是大漢口文化陶符圖形被釋讀為斤、戌、炅、炅山或斧、錛、旦等,所以我認為中國文字起源于陶器刻符這種說法是有依據的,也比較可靠。然而,平心而論,現有陶符接近漢字的還不多,而且能釋讀的更少,漢字起源于陶刻符號的結論并不非常具有說服力,不過陶刻符號的發現和釋讀,應該說對于漢字起源有巨大貢獻,畢竟這些是非常可靠的真憑實據,而須對為學著作中提出的漢字演變應該說都由作者主管想象的成分,且據漢字產生的年代久遠,說服力畢竟有限。
一、漢字的起源
漢字源遠流長。它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又是至今碩果僅存的一種方塊文字。早在六千多年前,原始社會晚期,漢民族先民就在各種器物上刻畫符號用來記事,以后漸漸演變成為漢字。漢字起源于圖畫,是可讀出來的圖畫,稱為“文字圖畫”或“圖畫文字”。后來圖畫越來越符號化,逐漸脫離圖畫,形成象形的漢字。
二、 漢字演變的基本脈絡
漢字在長期演變的過程中,經歷了從甲骨文到金文、篆書、隸書和楷書的發展過程,逐漸形成現代漢字。隸書的出現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嶺。
三、漢字的演變趨勢
漢字的演變總趨勢是由繁到簡,漢字字形字體逐步規范化、穩定化。漢字形體的演變過程可以分為古文字和今文字兩大階段。在古文字階段,漢字形體演變的序列是甲骨文、金文、篆書、秦隸。在今文字階段,漢字形體演變的序列是隸書和楷書。隸書盛行于漢代。魏晉時期是隸書向楷書的過渡階段。楷書盛行于隋唐。隸書、楷書是正式字體。今文字階段即隸楷階段,還出現了輔助書體——草書和行書。
小篆使每個字的筆畫數和字形固定下來。隸書構成了新的筆形系統,字形漸由圓變方,筆畫由曲變直。楷書誕生以后,漢字的字形字體就穩定下來了,筆形得到了進一步的規范,各個字的筆畫數和筆順也固定下來。隨著楷書的出現和漢字多行書寫整齊的要求,漢字方塊化定型了,漢字字形與筆畫的長短、粗細被約束在方框內,筆畫分布的部位和疏密也受到制約,字形結構講究平衡對稱。一千多年來楷書一直是漢字的標準字體。這是漢字字體演變的主流。輔助性字體草書和行書的發展過程是漢字字體演變的支流。
【淺談漢字的起源及其演變】相關文章:
漢字的起源12-12
漢字的起源介紹03-13
漢字的演變作文02-14
漢字的演變甲骨文03-29
漢字的演變的作文(精選25篇)12-20
漢字的起源作文(通用25篇)04-23
(通用)漢字的演變作文3篇03-02
(優選)漢字的演變作文6篇02-16
中國漢字的起源的作文(精選40篇)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