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漢字的由來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長的文明古國,而她的文字亦已有四千年左右的歷史。漢字在時間長河中順流而來,一直綿延流傳至今,來到了我們面前。漢字識記大賽開始在即,于此時刻,不如借此機會加深對漢字的認識。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漢字的由來,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于漢字的起源問題向來眾說紛紜,難以確真。古書內便有不少相關記載,如《易經·系辭下》中寫到:“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指出人類先以結繩方式記事,后來被“書契”取代。而另外還有一廣為人知的傳說,那就是倉頡造字。《說文解字·序》說:“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爪之跡,知今之可相別異也,構造書契。”如倉頡造字的這種傳說雖則有趣,但不可盡信。但不論如何,漢字是因應先民的社會因素及生活需要誕生的,其在長期社會實踐下慢慢地得以豐富及發展。
現代漢字是從古代漢字演變發展而來的。漢字的演變發展由繁至簡,由象形到符號意義更鮮明的表意文字”。在中國文字出現的最初,文字與圖畫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兩者混合使用,所以亦有稱其為文字畫的。在文字畫的基礎上,漢字發生了進一步的演變。在漢字歷史上主要出現過七種字體: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和行書。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主要是商代后期的。其是刻寫在龜甲及獸骨上的文字。商代期間,甲骨占卜十分流行,所以這些甲骨大多是占卜用的,文字內容大都是“卜辭”。它是我國已發現的最早的成體系的文字,其中大部分是象形字或會意字,形聲字只占大概20%。甲骨文象形程度高,且筆畫不定。其大多是刀刻的,因此筆畫較細瘦。
金文——指的是先秦金文。其是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亦被稱為銘文。其多為象形字以及由象形字合成的會意字。這些字保持了原始象形字的特征,就像是圖畫,生動逼真。字形肥粗豐滿,時有圓或方的團塊。金文和甲骨文屬于同一系統的文字,但比甲骨文更規范,結構更整齊。
小篆——秦統一后,秦始皇統一文字。宰相李斯按照秦國的文字標準,收集整理當時的文字并進行刪繁就簡及美化加工。這種統一后的文字被稱為——“小篆”,亦稱為“秦篆”。篆書筆畫圓轉,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存著象形的意味,但符號性顯然大大加強。其是漢字古文字階段的最后一種形體,也即是通往各種更古早文字的橋梁,更是漢字繼續發展與演變的基礎。
隸書——其分為秦隸與漢隸。秦隸是秦代使用的隸書。其實是在小篆基礎上更為簡便、更為定型的新書體。其把小篆圓轉的筆畫變成了方折平直的筆畫,基本擺脫了古文字的基礎特色,卻保留了一些篆書的筆法。漢隸是在秦隸基礎上演變來的,是漢代的通行字體。其字形規整,很少有篆書的筆法。從隸書起,漢字正式進入了今文字的范疇。
楷書——興于漢末,盛行于魏晉,一直沿用至今。從隸書到楷書,字形結構上沒什么明顯變化,只是把隸書的波勢挑法改變成定型的勾撇,使字形更加方正平直,書寫更為簡便。漢字發展至此就基本上定型了。
草書——與楷書并行。草書特征是筆畫連帶、氣勢連貫,字形狂妄自由。這是一種流動順暢,一氣呵成,極具有韻律和藝術感染力的字體。
行書——行書是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字體。行書沒有楷書那樣規范嚴肅,也沒有草書那樣奔放自由,而是優雅順暢的運筆,字體書寫靈活貫通,是日常生活中被廣泛使用的一種字體。
漢字現在成了日常生活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它隨處可見,但鮮有人熟知。說到漢字,不少人會將其視為一種輔助溝通的工具,卻對其背后的文化性質理解不足。漢字在文化的發展及傳承上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它的存在讓方言相異的漢族人民進行交流,這間接地促進了我國文化的交流和發展,同時有助于增強我國人民心理的統一感。此外,漢字是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如王鋒先生在其作品《從漢字到漢字系文字》中寫到的一樣,“漢字在構形、造字模式方面又凝聚著漢文族的社會生活和文化心理特征。”例如,漢字的形義蘊含著先民的智慧。先民把他們生活中所感受到的,不論是生理上抑或心理上,都用于造字,同時亦因應自身思維的改變去改善字形。在這情況下,漢字從象形到符號意義更鮮明的表意文字的歷史演變便充分體現出先民心智及思維模式的進化。所以,現在不妨靜下心來,細細了解我國的文化瑰寶——漢字!
相關知識:
漢字對周邊國家的影響
1、漢字對日本文字的影響
日本民族雖有著古老的文化,但其本族文字的創制則相當晚。長期以來,其人民是以漢字作為自己傳播思想、表達情感的載體,稱漢字為“真名”。五世紀初,日本出現被稱為“假名”的借用漢字的標音文字。八世紀時,以漢字標記日本語音的用法已較固定,其標志是《萬葉集》的編定,故稱“萬葉假名”。是為純粹日語標音文字的基礎。
日本文字的最終創制是由吉備真備和弘法大師(空海)來完成的。他們倆人均曾長期留居中國唐朝,對漢字有很深的研究。前者根據標音漢字楷體偏旁造成日文“片假名”,后者采用漢字革體創造日文“平假名”。盡管自十世紀起,假名文字已在日本盛行,但漢字的使用卻并未因此而廢止。時至今天,已在世界占據重要地位的日本文字仍保留有一千多個簡體漢字。
2、漢字對朝鮮文字的影響
朝鮮文字稱諺文。它的創制和應用是古代朝鮮文化的一項重要成就。實際上,中古時期的朝鮮亦如日本沒有自己的文字,而是使用漢字。新羅統一后稍有改觀,時人薛聰曾創造“吏讀”,即用漢字表示朝鮮語的助詞和助動詞,輔助閱讀漢文書籍。終因言文各異,無法普及。李朝初期,世宗在宮中設諺文局,令鄭麟趾、成三問等人制定諺文。他們依中國音韻,研究朝鮮語音,創造出11個母音字母和17個子音字母,并于公元1443年“訓民正音”,公布使用。朝鮮從此有了自己的文字。
3、漢字對越南文字的影響
十世紀以前的越南曾是中國的郡縣。秦、漢、隋、唐莫不在此設官統轄,故受中國文化的影響較深。越南獨立后,無論是上層人士的交往,還是學校教育以及文學作品的創作,均以漢字為工具。直至十三世紀,越南才有本國文字──字喃。字喃是以漢字為基礎,用形聲、假借、會意等方法創制的表達越南語音的新字。十五世紀時,字喃通行全國,完全取代了漢字。總之,漢字詞匯豐富,博大精深。它是中華幾千年文明連綿不絕的載體,更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見微知著,中華民族以其勤勞和智慧不僅創造出悠久燦爛文明,而且推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為世界歷史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漢字的魅力
中國漢字,從古至今的演變到最終,已經走過幾千年的漫長歲月,是當今世界上唯一留存下來的使用者眾多的充滿美學韻味與哲理意涵的象形文字。
中國漢字,是中華民族智慧的一種結晶和象征,在漢字這四方的世界有著無窮的魅力和力量,看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時代進步的歷程。
漢字,具有二維特性:一是象形,二是會意。
漢字的象形,就是根據事物的特征,使之固定化,這在漢字的演變中,漢字先是畫形,就是把事物的現狀描繪下來,隨著古人不斷地規范,時間的推移,最后滿滿固定下來。
漢字的會意,與漢字的象形特征密切相聯,象形本身就蘊含著會意這一特性,也就是說人們見到漢字的形狀就知道其意思,可以說象形和會意是和諧地融合在漢字的結構中的。
漢字的結構,給人們的是一種穩重、端莊的整體感,這在漢字的左右、上下都處在相互平衡、相互對立統一的狀態中。
漢字給人們的不僅僅是一種整體感,而且還有一種審美感,即人們見到漢字就會油然而生一種美觀 愉悅之情。
中國漢字的一大神奇的社會功效,就是中華民族在廣袤的生存土地上之所以能處在大一統的局面,漢字則起著一種維系中國團結的重要作用。
盡管中國有著相隔千山萬水的南北大地,有著眾多各異的南腔北調的方言,但是,具有廣闊土地的中國、擁有眾多民眾的中國卻統一在一起,大家彼此相溝通。
這就是中國漢字的魅力。
漢字的特點
1. 漢字形成至今歷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國家之一,我們中華文明更是從出生就延續到現在,從未中斷,漢字作為文化的基本載體之一,自然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漢字從起源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有著深厚底蘊。不僅如此,漢字對于我們周邊國家的影響巨大,就是現在來看,也可以從我們的一些周邊國家的文字里看到漢字的影子。
2. 由復雜轉變為簡單。漢字從它形成之日到現在和我們見面,跨越了浩瀚的時間長河,它們的面貌也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從一開始的圖形逐漸演變為筆畫,由復雜的筆畫到現在簡潔明了的形式。
3.漢字的形式、讀音和意義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漢字來源于生活,具有很強的指代性。在傳統上我們認為漢字是表意文字,我們可以從它的形狀就可以猜出它的意思。比如“衣”字旁的字,我們會想到這是不是和服裝有關。
比如三點水的字,人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和水有關。這是形式和意義的關系。還有的就是讀音和意義的關系,像“淅淅瀝瀝,滴滴答答,叮叮咚咚”,我們一讀出來就會知道這是和聲音有關的詞語,這也是我們漢字特別神奇的一個地方。
4. 漢字數量巨多。漢字的數量巨大,漢字總共有九萬多個,常用的漢字就有七千多個。最常用的三千個漢字就可以基本上覆蓋我們日常生活所需漢字的所有領域,所以說,要掌握大概三千五百個漢字才能應對日常的學習和工作。
【漢字的由來】相關文章:
漢字的由來作文04-07
手抄報漢字的由來08-31
漢字的由來作文(精選25篇)10-27
一個漢字的由來與故事(通用21篇)03-10
漢字07-07
馬年的由來09-22
風箏的由來10-10
清明由來07-09
清明由來07-09
人的由來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