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四大才女
呂碧城、蕭紅、石評梅、張愛玲等人是民國時期涌現的才華橫溢的優秀女性,被稱為“民國四大才女”。那么,她們最終的人生結局又是如何呢?大家一起來深入學習下:
呂碧城,作為《大公報》的第一位女編輯聞名20世紀初京津地區。她的詩詞創作有著極高的天賦和才華,被稱為“近三百年來最后一位女詞人”;被譽為“30年代的文學洛神”的蕭紅,是民國四大才女中命運最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傳奇性人物,她有著與女詞人李清照那樣的生活經歷;石評梅終年不滿二十七歲,創作生涯僅僅六年,但詩歌、小說、劇本、評論等體裁,她都曾駕馭過;關于張愛玲,1961年哥倫比亞大學東亞文學系教授夏志清出版《中國現代文學史》高度評價這位中國現代女作家,認為《金鎖記》“是中國自古以來最出色的中篇小說”。
呂碧城(1883年-1943年) ,安徽旌德人,生于1884年。呂碧城和她的姐姐呂惠如、呂美蓀都以詩文聞名于世,號稱“淮南三呂,天下知名。”呂碧城12歲時,詩詞書畫的造詣已達到很高水準,當時有“才子”美稱的樊增祥讀了呂碧城的詩詞,不禁拍案叫絕。當有人告訴他這其實只是一位12歲少女的作品時,他驚訝得不能相信。
在呂碧城的許多文章中,她都談到怎樣建立一個強國的想法。她認為在這競爭的世界,中國要想成為一個強國就必須四萬萬人合力,因此不能忽視二萬萬女子的力量。解放婦女,男女平權是國之強盛的唯一辦法。她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影響世人,濟世救民。1912年袁世凱在北京出任民國臨時大總統,呂碧城被聘為總統府秘書,她雄心勃勃,欲一展抱負,但是黑暗的官場讓她覺得心灰意冷,等到1915年袁世凱蓄謀稱帝野心昭昭時,呂碧城毅然辭官離京,移居上海。
1943年1月24日在香港九龍孤獨辭世,享年61歲。遺命不留尸骨,火化成灰后將骨灰和面為丸,投于南中國海。 與她交往的社會名士中,不乏才子和高官,但她在婚姻一事上,早期被棄的陰影一直困擾不散,再加上她自恃清高,始終覺得身邊無可匹配之人,所以寧愿獨身終老。當友人問及她的婚姻,她回答說:“生平可稱許之男子不多”。于是,呂碧城雖姿容優雅,但終身未婚。
蕭紅1911年生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著名女作家。1935年,在魯迅的支持下,發表了成名作《生死場》。1936年,為擺脫精神上的苦惱東渡日本,并寫下了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1940年與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發表了中篇小說《馬伯樂》和著名長篇小說《呼蘭河傳》。
被譽為“30年代的文學洛神”的蕭紅,是民國四大才女中命運最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傳奇性人物,她有著與女詞人李清照那樣的生活經歷,并一直處在極端苦難與坎坷之中,可謂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卻以柔弱多病的身軀面對整個世俗,在民族的災難中,經歷了反叛、覺醒和抗爭的經歷和一次次與命運的搏擊。
1942年1月12日,日軍占領香港。蕭紅病情加重,被送進香港跑馬地養和醫院,因庸醫誤診而錯動喉管,手術致使蕭紅不能飲食,身體衰弱。1月15日,端木蕻良和駱賓基將蕭紅轉入瑪麗醫院。第二天,蕭紅精神漸復,她在紙上寫下“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留下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1月21日,瑪麗醫院由日軍接管,蕭紅又被送進紅十字會在圣提士反設立的臨時醫院。1942年1月22日,蕭紅與世長辭,在戰火紛飛中,寂寞地離開了人間,享年31歲。1月24日,蕭紅遺體在跑馬地背后日本火葬場火化后,葬于淺水灣。
石評梅(1902 ——1928),原名汝壁,山西省平定縣城關人。石評梅自幼聰穎好學,很受父母喜愛,從三、四歲開始,父親就教她認字,每晚堅持不斷,有時她沒有認熟,雖是深夜,也不許去睡,直到念熟為止。1919年暑假,石評梅從太原女師畢業,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邁出這一步,是對石評梅思想和意志的考驗。因為在當時社會里,一般人思想認為:“一個女孩子,中學畢業就可以了,何必費勁的深造呢!”然而她卻不斷求學、奮斗著。她在父親支持下,走出山西,到北京求學。
1928年9月18日,石評梅在北京西栓馬樁八號寓所開始發病,劇烈頭痛,但她以為身體不舒服是常有的事,所以還是照常去附中教書,但病情日益加重。友人廬隱等送石評梅進舊刑部街日本山本醫院,師大教授兼附中主任林礪儒和廬隱等均在醫院守護,不久開始昏迷。23日由日本山本醫院轉到協和醫院,診斷為腦炎。9月30日石評梅即逝世于北京協和醫院。
她的逝去,對中國現代文學是一個不可估量的損失。她才情并茂、文華出眾、極有見地。她的文學創作體悟非常,在文化、歷史、藝術等方面的涉獵也相當廣泛和深入。她的全面修養和綜合的審美眼光激發了她們的藝術創造力,這對加強作品厚度,提高作品品位,使文化氛圍達到更濃郁的效果以致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張愛玲,中國現代作家,原名張瑛。1920年0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張愛玲成就,作品類型包括小說、散文、電影劇本以及文學論著,她的書信也被人們作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1943年她的小說處女作《沉香屑》(第一、二爐香)被周瘦鵑發在《紫羅蘭》雜志上。隨后接連發表《傾城之戀》、《金鎖記》等代表作。此后三四年是她創作的豐收期,作品多發表于《天地》、《萬象》等雜志。她23歲與胡蘭成結婚,抗戰勝利后分手。1949年上海解放后以梁京筆名在上海《亦報》上發表小說。1950年參加上海第一屆文代會。1952年移居香港,在美國新聞處工作,曾發表小說《赤地之戀》和《秧歌》。
張愛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個善于將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享樂主義者,又是一個對生活充滿悲劇感的人;她是名門之后,貴府小姐,卻驕傲的宣稱自己是一個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憐人,時時洞見蕓蕓眾生“可笑”背后的“可憐”,但實際生活中卻顯得冷漠寡情;她通達人情世故,但她自己無論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獨標孤高。
1995年9月8日夜(中秋節)矚目中國文學界的才女張愛玲在洛杉磯西木區公寓內去世,享年七十四歲。生前指定林式同為遺囑執行人。9月19日,遺體在洛杉磯惠澤爾市玫瑰崗墓園火化。9月30日,骨灰由林式同、張錯、高全之、張紹遷、許媛翔等人攜帶出海,撒于太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