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古典詩詞的聲韻美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對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詩很是熟悉吧,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在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還在苦苦尋找優秀經典的古詩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古典詩詞的聲韻美古詩,歡迎閱讀與收藏。
漢語有一個與世界上普遍使用的拼音文字顯著不同的特點,就是使用單音節字,字與字之間搭配組成詞,由詞再組成句,由句再組成文。因此,對中國文學來說,最基本的成分就是字。要想文章流暢、聲韻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首先就要考究字以及字與字之間的聲律,這在可以歌唱的詩詞中顯得尤為重要,這就要求詩詞的語言要有樂感:誦唱時金聲玉振,聽讀時抑揚悅耳、聲調悠揚,這才是詩詞的佳境。聲律的重要性,首先是陸機在《文賦》中提出的:“暨音聲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作為文章的外在形式,聲音的高下更迭非常重要,他就像物體外表的色彩一樣,沒有它就會黯然失色。劉宋時期著名的文章家和史學家范曄在給外甥的信中也談到聲律的重要性,他認為論文作詩,首先要“性別宮商,識清濁”,而“觀古今文人,多不全了此處,縱有會此者不必從根本上來”(《獄中與諸甥書》)。到了齊永明年間,詩歌聲律上的要求首先被周颙和沈約提了出來:周颙的《四聲切韻》,沈約的《四聲譜》從理論上皆系統地對此加以闡述,諸如“四聲”、“八病”等。謝朓、王融等名詩人則在創作上加以呼應,產生了對后世影響巨大的“永明體”。“永明體”在題材、用事上雖也有自己的要求,但最大的特點就是音律協調、對仗工整。到了唐代,初唐詩人沈佺期、宋之問又在此基礎上“回忌聲病,約句準篇”,使律詩不僅在音韻對仗、起承轉合方面形式更加縝密整齊、新巧工致,而且符合粘附的規則,使律詩完全定型。從此以后,律詩作為音韻協調、對仗工整的新體詩逐漸取代古體,成為中國古典詩詞創作中主要的體裁。
律詩定型后,唐以后的中國古典詩人更加講究聲律之美,杜甫說自己“老來漸于聲律細”,又說自己“新詩改罷自長吟”,所謂“長吟”看看能否朗朗上口應當是其主要方面。王昌齡在《詩格》中強調了對仗的重要,并把詩歌的對仗分為五類:“一曰勢對。二曰疏對。三曰意對。四曰句對。五曰偏對”。宋代的江西派,明代的前后七子,清代沈德潛的格律派對詩歌的格律聲韻從理論到創作實踐則提出更多、更為具體的要求。
至于詩歌格律方面的具體要求,各種談詩歌作法的書籍可謂汗牛充棟,這里撮其要,講兩個方面:
一、構成詩歌格律的三要素
中國古典詩歌以格律來區分,可以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大類。古體詩又稱古風或古詩,每首沒有一定的句數,不講對仗,也不拘平仄。雖要求押韻,但并不嚴格。近體詩又稱律詩,是初唐以后才定型的新詩體,它對每首詩的句數、字數、平仄、押韻、對仗皆有嚴格的要求。
律詩根據句數和字數的不同,大致又可以分為三種:律詩、排律和絕句。律詩八句,如每句五字稱五言律詩,每句七字稱七言律詩。排律又叫長律,至少十句以上,有時達一、二百句。排律一般是五言,很少有七言。絕句又稱截句,即截取律詩的一半,為四句。每句五字稱五絕,每句七字稱七絕。無論是律詩、排律或絕句,都必須講究平仄、對仗和押韻,其中平仄最為重要。
1、平仄
這在律詩作法中最為重要。平仄是根據古代漢語的聲調來確定的。古漢語有四個聲調,即平聲、上聲、去聲和入聲。其中平聲屬于“平”,上聲、去聲和入聲皆屬于“仄”。平聲平坦,仄聲短促,有高低變化。所謂“平聲平調莫低昂,上聲高呼猛力強。去聲低回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這樣,平仄交錯,就可以使聲音發生多樣變化,聽起來波瀾起伏,鏗鏘悅耳。
漢字一字一音,有幾個字就有幾個音節。但在律詩中一般都是兩個字構成一個節奏或音組,所以又稱之為雙音節。由于律詩無論五言還是七言,每句的字數都是奇數,所以又總有一個單音節。這樣:五言詩每句就有三個節奏,兩個雙音節、一個單音節;七言詩就有四個節奏,三個雙音節,一個單音節。是“平”是“仄”即按音節的劃分在一句中交錯使用。另外律詩在結構上每兩句相配,稱為一聯。第一、二句叫首聯,三、四句叫頷聯,五、六句叫頸聯,七、八句叫尾聯。每一聯的上句叫出句,下一句叫對句。
律詩的押韻一般只押平聲韻,所以對句的最后一字必須是平聲字,出句的最后一字則可平可仄。一聯之中出句和對句平仄相反的叫“對”,平仄相同的叫“粘”律詩對“粘”和“對”要求很嚴,該“對”不“對”,該“粘”不“粘”,就叫“失對”、“失粘”,是作律詩的大忌(如故意“失對”、“失粘”,叫“拗體”,是律詩另一種作法,在下面的“拗救之美”中專論)。
平仄在律詩中使用的規律是:在一句之中交錯使用,在一聯的出句和對句中相對,在上下聯之間則相粘,如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其中上句“好雨知時節”與下句“當春乃發生”;上句“隨風潛入夜”與下句“潤物細無聲”;上句“野徑云俱黑”與下句“江船火獨明”;上句“曉看紅濕處”與下句“花重錦官城”之間為“對”。“當春乃發生”與“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與“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與“曉看紅濕處”之間為“粘”。
律詩的平仄格式是固定的,以第一句句末兩字的平仄來劃分,基本上有四種格式:平平腳、仄平腳、平仄腳、仄仄腳。
七絕的四種格式如下:(下面詩句中的黑體字為可平也可仄)
第一種:平平腳,如李白《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二種:仄平腳,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三種:平仄腳,如白居易《憶楊柳》:
曾栽楊柳江南岸,一別江南兩度春。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遙憶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四種:仄仄腳,如杜牧《念昔游》:
十載飄然繩檢外,樽前自獻自為酬。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秋山春雨閑吟處,遍倚江南寺寺樓。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四種格式中,第二種仄平腳最為常見,第三種平仄腳則少見。七絕的這四種格式是律詩中最基本格式,七律、五律、五絕的四種格式都是在此基礎上加以變化的。其中七律的第一種格式就是七絕的第一種加第三種,如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第二種格式即是七絕的第二種加第四種,如溫庭筠的《題李處士舊居》:
水玉簪頭白角巾,瑤草寂歷拂輕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濃蔭似帳紅薇晚,細雨如煙碧草新。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隔竹見籠疑有鶴,卷簾看畫靜無人。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南窗自有忘機友,谷口佳稱鄭子真。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的第三種格式等于七絕的第三種格式兩首相加,七律的第四種格式等于七絕第四種格式兩首相加。這里不再例舉。
五律也有四種格式,和七律的四種格式完全相同,只要把七律的每句開頭兩個字去掉即可。如七律第一種格式平平腳: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去掉每句的前兩個字,就變成五律的第一種類型: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律的第二、三、四種格式也分別是七律的二、三、四種格式去掉每句前兩個字,不再例舉。
五絕也有四種格式,也是將七絕的四種格式每句前面兩個字去掉即是,如七絕第一種平平腳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去掉每句前面兩個字,就變成五絕的第一種類型,如盧綸《塞下曲》: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絕的二、三、四種亦是如此,不再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