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古代皇帝謚號的分類
文字像精靈,只要你用好它,它就會產生讓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無論我們說話還是作文,都要運用好文字。只要你能準確靈活的用好它,它就會讓你的語言煥發出活力和光彩。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中國古代皇帝謚號的分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國古代,帝王、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并相沿成為制度,這種制度稱為設法,所給予的稱號名為謚號。所謂廟號,是指古代帝王死后在大廟里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謚號、廟號的選定,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獨特的一道風景線。
一、謚號的分類
謚號的選定要根據謚法,謚法規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義的字,供確定謚號時選擇。這些字大致分為下列幾類:
上謚,即表揚類的謚號,如:“文”,表示具有“經緯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學好問”的品德;“康”表示“安樂撫民”;“平”表示“布綱治紀”。
下謚,即批評類的謚號,如:“煬”表示“好內遠禮”,“厲”表示“暴慢無親”、“殺戮無辜”,“荒”表示“好樂怠政”、“外內從亂”等。
中謚多為同情類的謚號,如:“憨”表示“在國遭憂”,在國逢難”,“懷”表示“慈仁短折”。根據對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研究表明,至遲到周穆王前后,給地位較高或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謚號的做法已比較多。謚法初起時,只有美謚、乎謚,沒有惡謚。謚號之有善惡,西周共和以后。周厲王是一個貪婪的君,“國人”發動暴動,他逃到彘(今山西霍縣東北),后來就死在那里。“厲”便是對他予以斥責的惡謚。
二、謚號的歷史沿革
先秦時的謚號以用一個字為常,也有用兩三個字的。用一個字的如:秦穆公、晉文公;用兩三個字的如魏安簧王、趙孝成王等。秦始皇統一六國后,議定以“皇帝”作為封建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同時因謚號的定奪將形成“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故而廢除謚法。他自稱為始皇帝,后世則以數計,如二世、三世等等。漢代又恢復了謚法,而且這一時期謚法制度也日趨嚴密,朝廷中正式設立大鴻臚一職,管理王公列侯的謚法。漢代以后,謚號大多為兩個宇:漢文帝劉恒謚號全名為孝文帝,蕭何謚為文終侯。
唐宋時期是謚法大發展的時期。謚法一方面成為封建帝王尊大謚以美足其虛榮心的工具,同時也成為駕馭群臣的褒貶手段。武則天時開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打破了皇帝一、兩字謚號的舊例,更開創了皇帝生前疊加諛詞上尊號謚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著的時候可以被奉上好幾次尊號。如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號為“元圣文神武皇帝”。帝后也可有尊號,后來稱作徽號。如清代同治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為圣母皇太后,上徽號為“慈禧”。徽號也可每逢慶典累加,那拉氏的徽號最后積有“慈椿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等十六個宇。宋代皇帝謚號比唐時更加謚美,而且也開后代予大臣謚二字的定例。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趙匡胤實行重文抑武,因此宋代大臣謚號多以“文”字為榮,終宋之世,謚號為“文”者達一百四十多人,為“武”者僅二十人。
明清時期,謚法內容基本固定下來。首先是各籌級人員的謚號字數固定下來。如明代皇帝謚號為17字,親王1字,大臣2字;清代皇帝21字,碩親王1字,大臣2字。其次,賜謚權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要取決于“圣裁”。據統計,西漢到清末,歷代宗室、百官得謚者共10473人,而明代兩代就有5935人,占總數的57%左右。帝王的謚號一般是由禮官議定經繼位的帝王認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謚號則由朝廷賜予。
謚號中還有一種私謚,這是有名望的學者、土大夫死后由其親戚、門生、故吏為之議定的謚號。私謚始于周末,到漢代才盛行起來。古代除對帝王可以稱呼其謚號外,稱呼高官司大臣、學者名流的謚號也是一種尊重的稱呼。有些人的謚號由于經常被后人稱呼,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如岳武穆(岳飛)、陶靖節(陶淵明)等。
一般認為,廟號始于商代,漢代承襲了這一制度。漢代對于追尊廟號一事是極為慎重的,因此不少皇帝都沒有廟號。但這一制度發展到南北朝時已不太嚴格了,從唐代開始,除了某些“亡國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更是無帝不“宗”了。
追尊的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自漢代開始,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開國皇帝之后的嗣君一般稱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明神宗等。但也有例外,如明代朱橡取代建文帝做了明朝皇帝,他并非開國皇帝,卻廟號明成祖;清人關后的第一任皇帝順治皇帝也非大清的開國皇帝,仍被尊為“世祖”。
稱呼時,廟號常常放在謚號之前,同謚號一道構成歿世帝王的全號。如漢武帝的全號是太宗孝武皇帝,隋文帝的全號是高祖文皇帝。習慣稱呼中,唐代以前對歿世的帝王簡稱謚號,不稱廟號;唐代以后由于尊號的出現,尊號、謚號加在一起很長,不便稱呼,所以又改稱廟號。到了明清兩代,因為每個皇帝只有一個年號(明英宗除外),所以明清兩代的皇帝習慣上常稱他們的年號。稱年號的皇帝生前也可以稱呼,故而若康熙和乾隆皇帝在世時,稱他們為“康熙帝”、“乾隆爺”,那就不能說是錯誤的,但如稱他們為“圣祖”(康熙廟號)和“高宗”(乾隆廟號),就不對了。
三、曹操求“文”反得“武”
在比較長的時期內,謚法大體上還公正,甚至連皇帝也左右不了。比如曹操一心想做周文王,以體現自己的文治武功,他夢寐以求的“文”表示具有“經天緯地”的才能或者“道德博后”、“勤學好問”的品德。但后人偏偏謚之為魏武帝。根據謚法,克定禍亂,刑民克服,夸志多窮為武。
曹操這個謚號是在兒子做江山的時候定下來的。兒子即使想給老子涂脂抹粉也做不到。到后來就變成對死者的吹捧,完全失去了原來的意義。
曹操想到做不到,后來的皇帝真是心想事成了。正常情況下,一個制度建立以后,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完善。隨著中國封建制度一步步走向沒落,一些好的制度如加謚,也變質了。
四、常用謚號含義
第一部分、憫謚——
傷 未家短折 殤 短折不成 哀 早孤短折 愍 在國逢難 悼 年中早夭
第二部分、惡謚——
厲 殺戮無辜 靈 死而志成 莊 武成不遂 隱 隱拂不成 愍 使民悲傷
悼 恐懼從處 頃 甄心動懼
第三部分、平謚——
元 始建國都 敬 夙夜警戒 莊 屢征殺伐 簡 一德不懈 景 布義行剛
成 安民立政 康 安樂撫民 定 安民法古 理 質淵受諫 獻 聰明睿智
平 布綱治紀 懿 溫柔賢善
第四部分、美謚——
文 經緯天地 文 慈惠愛民 武 威強敵德 戴 愛民好治 孝 秉德不回
武 克定禍亂 桓 辟土服遠 襄 辟地有德 昭 昭勞有德 莊 勝敵志強
穆 布德執義 惠 愛民好與
【中國古代皇帝謚號的分類】相關文章:
古代皇帝的謚號廟號的由來07-28
廟號謚號年號帝號區別01-17
白癡皇帝09-26
皇帝的戰爭故事05-25
漁夫和皇帝08-15
皇帝學彈琴08-15
我的菠蘿“皇帝”07-08
續編《皇帝的新裝》09-11
皇帝的新裝縮寫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