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古代人物黃帝介紹
黃帝,中國古代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首。黃帝被尊祀為“人文初祖”。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古代人物黃帝介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黃帝簡介
稱謂:姬姓,號軒轅氏,亦稱有熊氏,號黃帝
生卒:前2717-前2599年
簡評:中華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國遠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
黃帝(前2717-前2599年),軒轅黃帝為中華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國遠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少典之子,本姓公孫,長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軒轅之丘(在今河南新鄭西北),故號軒轅氏,出生、創業和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鄭),故亦稱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他憑借首先統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而被載入史冊。他播百谷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制衣冠,建造舟車,發明指南車,定算數,制音律,創醫學等,在此期間有了文字。黃帝居五帝之首,有嫘祖、嫫母等四位夫人。
黃帝亦善于琴,曾作琴曲《華胥引》。《華胥引》所記述的是黃帝夢游華胥國故事。黃帝夢游華胥國,見“其國自然,民無嗜欲,而不夭殤,不知樂生,不知惡死,美惡不萌于心,山谷不躓其步,熙樂以生”。黃帝醒來,怡然自得,通于圣道,決心以此為治國目標。于是,黃帝作《華胥引》,以明其志。在黃帝的治理下,天下也幾乎如華胥之國一般了。
在唐代以后定型的古琴形制中,亦有“黃帝式”琴形。
傳說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
本姓公孫。生長于姬水(今陜西武功漆水河)之濱,故改姓姬。居軒轅之丘(在今陜西省武功縣),故號軒轅氏。少典之子(少典:一說是部族名,一說是人名)。以土德王,土色黃,故稱黃帝。《易·系辭下》:“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孔穎達疏:“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史記·五帝本紀》:“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裴駰集解:“號有熊。”司馬貞索隱:“有土德之瑞,土色黃,故稱黃帝,猶神農火德王而稱炎帝然也。”黃帝即位據說是公元前2697年,即位時20歲,據此推算黃帝出生于公元前2717年,其生卒年份傳說為公元前2717—公元前2599年。
黃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黃帝逝世后葬于橋山。其孫高陽立,即顓頊。顓頊死后,黃帝曾孫高辛立,即帝嚳。嚳死,子放勛立,即堯。堯死,舜立,舜是顓頊的六世孫。黃帝,顓頊,嚳,堯,舜即是五帝。所以說黃帝是五帝之首。
黃帝與炎帝是華夏民族的始祖。《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今陜西寶雞清姜河)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這是中國歷史最早記載炎帝、黃帝誕生地的史料。因此,炎黃二帝都是起源于陜西省中部渭河流域的兩個血緣關系相近的部落首領。后來,兩個部落爭奪領地,展開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華夏族在漢朝以后稱為漢人,唐朝以后又稱為唐人。炎帝和黃帝也是中國文化、技術的始祖,傳說他們以及他們的臣子、后代創造了上古幾乎所有重要的發明。
我國古代神話中的五天帝之一
《禮記·月令》:“(季夏之月)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黃帝,其神后土。”《史記·天官書》:“黃帝行德,天夭為之起。”張守節《史記正義》:“黃帝,中央含樞紐之帝。”宋高似孫《緯略》卷八:“《洛書》曰:蒼帝起,青云扶日;赤帝起,赤云扶日;黃帝起,黃云扶日;白帝起,白云扶日;黑帝起,黑云扶日。”
黃帝即位
一般公認黃帝即位于公元前2697年。道家把這一年作為道歷元年。傳說黃帝一生下來,就顯得異常的神靈。生下沒多久,便能說話。到了15歲,已經無所不通了。公元前2697年,20歲的黃帝繼承了有熊國君的王位。因他發明了軒冕,故稱之為軒轅。又因他以土德稱王,土色為黃,故稱作黃帝。
漢代韓嬰《韓詩外傳》卷八第八章記載:黃帝即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惟仁是行,宇內和平,未見鳳凰,惟思其象,夙寐晨興,乃召天老而問之,曰:“鳳象何如?”天老對曰:“夫鳳象、鴻前麟后,蛇頸而魚尾,龍文而龜身,燕頷而雞啄;戴德負仁,抱中挾義;小音金,大音鼓;延頸奮翼,五彩備明;舉動八風,氣應時雨;食有質,飲有儀;往即文始,來即嘉成;惟鳳為能通天祉,應地靈,律五音,覽九德。天下有道,得鳳象之一,則鳳過之,得鳳象之二,則鳳翔之,得鳳象之三,則鳳集之,得鳳象之四,則鳳春秋下之,得鳳象之五,則鳳沒身居之。”黃帝曰:“于戲!允哉!朕何敢與焉。”于是黃帝乃服黃衣,戴黃冕,致齋于宮,鳳乃蔽日而至,黃帝降于東階,西面再拜稽首,曰:“皇天降祉,不敢不承命。”鳳乃止帝東國,集帝梧桐,食帝竹實,沒身不去。詩曰:“鳳凰于飛,劌劌其羽,亦集爰止。”
黃帝簡介
歷史身份:華夏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國遠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
神話身份:神界中央天帝黃帝所居為姬水,黃帝以姬水成——《國語·晉語》據傳他出生幾十天就會說話,少年時思維敏捷,青年時敦厚能干,成年后聰明堅毅。
黃帝:姬水成以土德王天下,土色黃,故稱黃帝。
父親:少典(名為祁昆)(據《史記》的《五帝本紀》和《秦本紀》記載都涉及“少典”,提及時期相差幾代,《史記》的少典是指部族。)
母親:附寶
妻子:黃帝有四妃十嬪。正妃為西陵氏,名嫘祖,她教人民養蠶縲絲,織出絲綢做衣裳,故有“先蠶”的稱號,次妃方雷氏女,名女節,次妃彤魚氏女,次妃名嫫母,班在三人之下,長相丑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黃帝敬重。
臣屬:炎帝、應龍、風伯、雨師、天女、倉頡、風后、伶倫、力牧、常先、大鴻神皇女魃等
子孫:帝共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個姓,它們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另外,青陽、蒼林與姬同姓。而少昊(己姓)、顓頊(次子昌意之子)、帝嚳(長子之孫)、唐堯(長子玄孫)、虞舜(次子八代孫),以及夏朝、商朝(子姓)、周朝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子孫。后來的五帝少昊、顓頊、堯、舜、禹以及夏禹、商族的祖先、周族的祖先等,都是黃帝的后裔,這些后裔都繼承了姬姓,他的后代周武王(姬發)建立了周朝;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姬發)大封諸侯時,其中姬姓國就有53個,這些姬姓國的后代多數改以國名、封邑名以及祖父名、號為姓,姬姓反而不多了。加上唐代的時候為了避李隆基的諱,把姬姓改為周姓。這樣一來,雖然姬姓曾是很大的姓,但今天卻已經不多見了。姬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黃帝和炎帝并稱華夏民族始祖,華夏部落聯盟領袖,我們的血脈祖先。以他首先統一華夏族的偉績而載入史冊。他播百谷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創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車,發明指南車,定算數,制音律,創醫學等,是承前啟后中華文明的先祖。傳說中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黃帝誕辰
黃帝的誕辰是農歷三月初三,即上巳節,是上古時人們在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日。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黃帝”的說法。
誕生:西元前27世紀,陜西姬水(今陜西中部漆水河)
駕崩:西元前26世紀
葬地:陜西省延安府黃陵縣橋山。
軒轅黃帝是中國古史傳說時期最早的宗祖神,華夏族形成后被公認為全族的始祖。上古時期約在姬水(在今陜西武功縣附近注入渭水)一帶形成的較為先進的黃帝族,即因這位杰出的始祖而得名。黃帝族和住在姜水(在今陜西岐山附近注入渭水)一帶的姜姓炎帝族世代互通婚姻。后黃帝族后裔中的一支進入今山西南部,創造了夏文化,遂稱夏族。夏族后來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王朝夏代。《國語·晉語》及《世本》和《大戴禮記》中的《帝系》,都說黃帝是少典之子。《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姓公孫,名曰軒轅”,其國號為“有熊”。《易·系辭》、《世本·作篇》等各種文獻都盛稱黃帝時期有許多發明創造。屬于生產技術方面的,有穿井、作杵臼、作弓矢、服牛乘馬、作駕、作舟等;屬于物質生活方面的,有制衣裳、旃冕等;精神文化方面則有作甲子、占日月、算數、調歷、造律呂、笙竽、醫藥、文字等。其中當然有不少是黃帝以后的發明創造,但也反映了黃帝族獲得的輝煌成就。《戰國策·秦策》記蘇秦把“黃帝伐涿鹿而禽蚩尤”與堯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湯伐夏,武王伐紂并稱,表明這是黃帝一生中主要的戰績。黃帝族經過夏、周兩代與其他各族的沖突、交往與融合,到戰國時期形成了統一的華夏族。
黃帝部落起源地
關于黃帝和炎帝部落的起源地,絕大多數古代文獻記載黃帝部落起源于陜西渭水流域,黃帝以姬水(位于陜西中部)成。
黃帝與炎帝是華夏族的始祖。《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陜西武功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陜西寶雞清姜河)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這是中國歷史最早記載炎帝、黃帝誕生地的史料。因此,他們是起源于陜西省中部渭河流域的兩個血緣關系相近的部落首領。后來,兩個部落爭奪領地,展開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華夏族在漢朝以后稱為漢人,唐朝以后又稱為唐人。炎帝和黃帝也是中國文化、技術的始祖,傳說他們以及他們的臣子、后代創造了上古幾乎所有重要的發明。
也有個別觀點主張“昆侖說”、“天水說”、“有熊說”和“壽丘說”。不過這幾種觀點,早已經被學術界一一駁倒。值得一提的是,漢代山東曲阜人孔安國為了提高他家鄉的知名度,謊稱黃帝生于壽丘,受其誤導,西晉學者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中附和了一下,當時就有人指出了皇甫謐的錯誤。對于黃帝故里在新鄭,歷代文獻記載并不多,新鄭的古跡雖多,但所發現的“具茨山天書”和“具茨山巖畫”等遠古時期遺址,只能證明黃帝曾經在此居住過,并不能證明黃帝在此出生。學術界早已對此達成共識。
黃帝部落的壯大
在黃帝成為氏族首領之后,有熊氏的勢力得到迅速發展,并形成一個獨立的黃帝部落。黃帝部落在從姬水向渭河流域發展的過程中,繼承了神農以來的農業生產經驗,將原始農業發展到高度繁榮階段,使本部落迅速發展壯大。
據《史記·五帝本紀》,軒轅黃帝的功績之一是“藝五種”。“五種”,據鄭玄注釋,是指“黍、稷、菽、麥、稻”五谷。按古史傳說神農氏僅能種植黍、稷,而黃帝則能種植多種糧食作物,表明黃帝使當時的原始農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又據古史傳說,黃帝非常重視發展農業,掌握了平原農業的許多特點,“歲時熟而亡兇,天地休通,五行期化,故風雨時節,而日月精明,星辰不失其行”(《路史·疏仡紀·黃帝》)。黃帝充分認識到,必須挖掘土地的潛力,廣耕耘,勤播種,才能使人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他率領百姓“時播百谷草木”,并“淳化鳥獸昆蟲,歷離日月星辰;極畋土石金玉,勞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大戴禮記·五帝德》引孔子語)。傳說中黃帝的行為感動了上帝,出現了許多祥瑞之兆:“地獻草木”,“九牧昌教”(《論語讖》)。
黃帝在戰勝蚩尤之后,使得中原平原農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后來,在以黃帝為祖先的姬姓部落里就出現了一個農業方面成績卓著的領袖——棄。傳說他是周人的祖先,中國平原農業的代表,被尊為后稷。他生當“陶唐虞夏之際”。《詩經·生民》說他種的大豆(菽)、谷子、麻、麥都特別好。他能認識不同土壤,并懂得拔去雜草,還知道挑選良種。《詩·周頌·思文》歌頌道:“思維后稷,克配彼天,立我民,莫菲爾極。”
黃帝時代農業經濟和技術的突飛猛進得到了考古材料的印證。依據現有考古發現和研究可知,分布在陜西、河南、山西南部、河北南部及安徽西北部的黃河中游龍山文化,是繼仰韶文化而來的。這一時期,社會經濟有了突出的進步,石制生產工具磨制得更加精細,打制石器極為少見,已經使用挖土工具木耒,有的遺址還發現石鉞和三角犁形器。這些改進了的生產工具,大大提高了開墾土地的能力。穿孔石刀以及石鐮、蚌鐮等收割工具的大量使用,表明農業生產已經具有一定規模,收獲量有所增加。當時人的衣著材料,也多由獸皮演進為植物纖維。村落分布更加稠密。陶、石、玉、漆、木等質料的禮器和樂器令人驚嘆,甚至達到精妙絕倫的程度。有的刻畫和書寫符號大體可以確定為漢字的雛形。蓄養家畜的品種和數量都有所增加,有的墓葬中用豬頭隨葬。
在距今六千年左右的西安半坡遺址的房屋、窖穴和墓葬中都發現了很多粟的遺存,其中有一個小窖穴,深不到1米,底徑約1米,內有粟粒朽灰堆積,顯系一儲存粟米的糧窖。粟還發現于墓葬當中,成為女孩的隨葬品,可見粟在半坡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距今7000年左右,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今天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發現了稻的遺存。考古學家在它的第一期文化堆積層中,發現大量的稻殼、稻稈、稻葉等,其中也夾有少量炭化的稻谷,此外,還有木屑(片)等,相間組成多層次連續堆積,每層間距位2—10厘米不等,總厚度達100厘米以上,最厚處達1米以上,經過換算,稻谷總量達120噸以上。這個稻谷數量,有些學者對其計算方法表示懷疑,也有參加河姆渡遺址發掘的學者提出了質疑。我們認為,即使對河姆渡遺址的稻谷計算有誤,不會有那么多的數量,但通過其他因素分析,如河姆渡遺址有大量的用于農業生產的骨耜,說明了耜耕農業已經有了發展,農業生產的水平應是相當高的。
在新石器時代中期的磁山遺址中,發掘大量灰坑、房址和一些壕溝,發現一批制作規整的農具和糧食作物。這些發現向人們展示了華北新石器時代較早時期的農耕水平。在所發現的窖穴中,有糧食——粟遺存的有88個,在這88個窖穴中的384號窖穴堆積粟的厚度為2.9米,據計算,當時堆積粟的體積約有10立方米,折合重量約為13.82萬多市斤。在計算過程中,可能與實際存在的有誤差,但儲量以10萬斤計,應該是可信的。在同一時期的河南裴李崗文化遺址中也發現了年代相近的粟遺存,出土的農業工具有類似磁山文化的石磨盤、石磨棒、石鏟和石鐮等,且制作更為精細工整。雖然20世紀70年代發掘裴李崗遺址時沒有直接發現糧食遺存,但后來在發掘屬于裴李崗文化的新鄭縣沙窩李遺址以及再次發掘裴李崗遺址時,都發現了粟遺存,說明裴李崗文化時期的主要糧食作物也是粟。沙窩李遺址在第二文化層距地表0.5米深處,發現一片比較密集的粟的炭化顆粒,面積約0.8—1.5平方米。與農業生產有密切關系的井的發明,古人也歸功于黃帝。如《世本》說:“黃帝見百物,始穿井。”《易》井卦釋文引《周書》云:“黃帝穿井”,等等。中國史前農耕聚落分布,每每呈現出沿小河而居的特點。它反映出早期農業在水的利用方面對于河流的依賴。中國的河流水系星羅棋布,大河的支流、小溪縱橫交錯,它為史前沿河而居的先民們提供了廣闊的活動舞臺。然而沿河而居必然限制人們的活動空間,束縛農業生產的規模。井的發明改變了農業對于河流的依賴,使得農業生產規模空前擴大。同時聚落的分布可以不受河流的限制而獲得擴展。依據考古發現,水井最初出現在河姆渡遺址第1—2層相當于松澤文化下層的時期,其14C測定的年代距今約5700年。這里是長江三角洲水位較高的沼澤地帶,無需深挖即容易見水,這里首先發明井不足為奇。而水位較低的黃河流域,開鑿水井難度較大,而水井對于農業的意義遠非長江三角洲的水井可堪比擬。但大約到距今5000—4000年的時候,黃河流域的龍山時期文化遺址普遍發現有水井,它表明水井在黃河流域的經濟生活中已發生了顯著的效用。如河南洛陽矬李遺址和河南湯陰白營遺址發現的古井,距今約四千多年,基本上與黃帝時代相符。
黃帝時代農業生產的發展增強了人們擺脫自然以及與自然現象作斗爭的能力,增強了部落的整體實力,使整個部落越來越強盛,為后來統一中原各部落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黃帝時代農業生產的發展還規定了中國文化后來發展的基本方向,形成建立在農業文明基礎上的獨特的中華文明。
黃帝功績
文化貢獻
根據中國史書的記載,他在炎帝之后,統一了中國各部落。他推算歷法;教導百姓播種五谷;興文字;作干支,制樂器,創醫學。紀時:帝使大撓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紀時沿用至今農歷(甲子、乙丑以至癸亥,共六十年為一周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數學:隸首作數,定度量衡之制。
軍隊:風后衍握奇圖,始制陣法。
音樂:伶倫取谷之竹以作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於今日。
衣服:元妃嫘祖始養蠶以絲制衣服。
醫藥:與岐伯討論病理,作《黃帝內經》。
文字:倉頡始制文字,具六書之法。
鑄鼎:在荊山(位于陜西中部)鑄鼎,分華夏為九州。
其他:舟車、弓矢、房屋等之發明。
精神文明
發明歷數、天文、陰陽五行、十二生肖、甲子紀年、文字、圖畫、著書、音律、樂器、醫藥、祭祀、婚喪、棺槨、墳墓、祭鼎、祭壇、祠廟、占卜等。
政治文明
建立古國體制:劃野分疆,八家為一井,三井為一鄰,三鄰為一朋,三朋為一里,五里為一邑,十邑為都,十都為一師,十師為州,全國共分九州;設官司職,置左右大監,監于萬國,設三公、三少、四輔、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個官位管理國家。對各級官員提出“六禁重”,“重”是過分的意思,即“聲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員節簡樸素,反對奢靡。提出以德治國,“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義,尤其是設立“九德之臣”,教養百姓九行,即擔任法官、后土擔任獄官,對犯罪重者判處流失,罪大罪極者判處斬首等。
物質文明
史書記載,黃帝在農業生產方面有許多創造發明,其中主要有實行田畝制。黃帝之前,田無邊際,耕相關畫像(19張)作無數,黃帝以步丈畝,以防爭端,將全國土地重新劃分,劃成“井”字,中間一塊為“公畝”,歸政府所有,四周八塊為“私田”,由八家合種,收獲繳政府,還穿土鑿井。對農田實行耕作制,及時播種百谷,發明杵臼,開辟園、圃,種植果木蔬菜,種桑養蠶,飼養獸禽,進行放牧等。縫織方面,發明機杼,進行紡織,制作衣裳、鞋帽、帳幄、氈、袞衣、裘、華蓋、盔甲、旗、胄。制陶方面,制造碗、碟、釜、甑、盤、盂、灶等。冶煉方面,煉銅,制造銅鼎、刀、錢幣、鉦、銚、銅鏡、鐘、銃。建筑方面,建造宮室、鑾殿、庭、明堂、觀、閣、城堡、樓、門、階、蠶室、祠廟、玉房宮等。交通方面,制造舟楫、車、指南車、記里鼓車。兵械方面,制造刀、槍、弓矢、弩、六纛、旗幟、五方旗、號角、鼙、兵符、云梯、樓櫓、炮、劍、射御等。日常生活方面,熟食、粥、飯、酒、肉、稱尺、斗、規矩、墨硯、幾案、氈、旃、印、珠、燈、床、席、蹴踘等。
蚩尤與黃帝之戰
蚩尤與黃帝之戰,載籍所見,有三種說法:一說是黃帝勝炎帝之后,再勝蚩尤而鞏固帝位,黃帝與蚩尤之戰似為黃炎之戰爭的余波;另一說是蚩尤驅逐赤帝(即炎帝),赤帝求訴于黃帝,二帝聯手殺蚩尤于中冀;三說是蚩尤作兵攻黃帝,兵敗被殺。
第一種說法如漢代《史記·五帝本紀》載:“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虎,以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三戰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遂依附殺蚩尤”。太史公言黃帝名軒轅,國號有熊軒轅本意為車,應是指發明制作車的技術而得名的氏族及其首領的名稱,如發明制作農耕工具技術稱神農氏,發明制作捕撈工具技術而稱伏羲氏,發明鉆燧取火技術稱燧人氏然。有熊國號。當時的“國”,實為部落。熊、羆、貔、貅、貙、虎為六種獸名,應是有熊部落中六個氏族的名稱,或謂圖騰。阪泉,水名,在今北京市延慶縣。涿鹿,山名,在今河北涿鹿縣,與阪泉相距不遠。
第二種說法見于周朝《逸周書·嘗麥解》,也是歷史上最早出現有關黃帝的記載:“蚩尤乃逐帝,爭于涿鹿之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于黃帝,執蚩尤,殺之于中冀”。廣平之地曰阿。爭戰發生在涿鹿山下的開闊地帶,隅指角落,“九”意指多,并不限于具體數目八加一。“九隅無遺”是說蚩尤驅逐赤帝(即炎帝)部落不留遺地。地冀指中原冀州。《爾雅·釋地》:“兩河間曰冀州”。郭璞注:“自東河至西河”。當時把黃河入海處稱為東河,河套向南流處稱西河。《周禮·職方》記:“正北曰并州”,今山西太原、河北正定保定皆屬之;“東北曰幽州”,今北京市屬之。上古冀州位于幽、并之南,地在今山西南部及河北西南部。傳說蚩尤被殺之處,在今山西運城解州。
第三種說法如戰國至漢代的《山海經·大荒北經》載:“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風伯雨師是農耕蚩尤部落專司氣象的巫師,后為農業氣象神,立有廟,歲時奉詞。《韓非子·十過》說:“昔者黃帝俁鬼神于泰山之上……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反映了風伯雨師與蚩尤部落之密切關系,因為農業部落生產的豐收部是與風調雨順分不開的。
三說孰是,今已無考查之可能與必要。對于此類滬傳千年后才被記入載籍的史前傳說,史學家注視的焦點,是其中透出的史影;而民族學者關心的問題,則是該傳說反映出的族體的類型、文化特征及其形成和衍變的過程。
軼事典故
神話傳說
黃帝與炎帝都被看作是華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國人有時自稱“炎黃子孫”。傳說中黃帝的正妃是嫘祖,次妃為方雷氏、彤魚氏和嫫母。
據《史記》記載:“黃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傳說十四人。”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子孫。
關于黃帝的傳說:據傳他出生幾十天就會說話,少年時思維敏捷,青年時敦厚能干,成年后聰明堅毅。時蚩尤暴虐無道,兼并諸侯,當時的天下共主發明農耕和醫藥的炎帝已經衰落,酋長們互相攻擊,戰亂不已,生靈涂炭,炎帝無可奈何,求助于黃帝。黃帝毅然肩負起安定天下的責任,黃帝與蚩尤戰于涿鹿,雙方的戰士斗英勇無畏,戰斗十分激烈。黃帝在大將風后、力牧的輔佐之下,終擒蚩尤而誅之,諸侯尊為天子,以取代炎帝,成為天下的共主。因有土德之瑞,故稱為黃帝。
不久,天下又出現騷亂。黃帝知道蚩尤的聲威還在,于是畫了蚩尤的相到處懸掛。天下的人都以為蚩尤未死,只是被黃帝降服,更多的部落都來歸附。后來,蚩尤被尊為戰神。
炎帝雖然被蚩尤打敗,實力尚存。他不滿黃帝成為天下共主,企圖奪回失去的地位,終于起兵反抗。炎、黃二帝發生火并,決戰在阪泉之野進行。經過三場惡戰,黃帝得勝。從此,黃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終確立,號令天下,凡是不順從的部落,都以天子的身份去加以討伐。
黃帝在位時間很久,國勢強盛,政治安定,文化進步,有許多發明和制作,如文字、音樂、歷數、宮室、舟車、衣裳和指南車等。相傳堯、舜、禹、湯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黃帝被奉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
其他傳說
黃帝,姓公孫,名叫軒轅(周),出生于母系氏族社會。母親名叫附寶,據史書上載;農歷二月初二,黃帝出生于姬水(位于陜西渭河流域)。司馬遷在《史記》里對黃帝是這樣描寫的:“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可見,黃帝從出生到成長就不是一般人物。他15歲就被群民擁戴當上軒轅部落酋長,37歲登上天子位,黃帝一生重大貢獻就在于歷經五十三戰,打敗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誅殺蚩尤,結束了戰爭,統一了三大部落,告別了野蠻時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當選為中華民族第一帝。人類文明從此開始了。所以后世人都尊稱軒轅黃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姓公孫。為上古時帝王。是有熊國君少典之子。
相傳軒轅黃帝的母親叫附寶。傳說有一天晚上,附寶見一道電光環繞著北斗樞星。隨即,那顆樞星就掉落了下來,附寶由此感應而孕。懷胎24個月后,生下一個小兒,這小兒就是后來的黃帝。黃帝一生下來,就顯得異常的神靈。生下沒多久,便能說話。到了15歲,已經無所不通了。后來他繼承了有熊國君的王位。因他發明了軒冕,故稱之為軒轅。又因他以土德稱王,土色為黃,故稱作黃帝。
相傳黃帝即位的時候,有蚩尤兄弟81人,號稱是神帶的后裔。這81人全都是獸身人面,銅頭鐵額,不含五谷,只吃河石。他們不服從黃帝的命令,殘害黎庶,誅殺無辜。又制造兵杖刀載大弩,與黃帝為敵。黃帝遂順民意,征召各路諸侯兵馬討伐蚩尤。歷經15旬后,也未能打敗蚩尤,只好退兵。為此,黃帝憂心仲仲,日夜盼望能有賢哲輔佐他,以滅蚩尤。有一天晚上,他夢見大風吹走了天下的塵垢。接著又夢見一個人手執千鈞之弩驅羊數萬群。醒來后,心覺奇怪。暗想,風,號令而為主;垢,是土解化清,天下難道有姓風名后的人嗎?千鈞之弩,是希望為能致遠,驅羊數萬群,是牧人為善,難道有姓力名牧的人不成?于是便派部下在天下到處訪尋這兩個人。結果在海隅找到了風后,在澤邊找到了力牧。黃帝以風后為相,力牧為將,開始大舉進攻蚩尤。在涿鹿郊野,兩軍擺開陣勢大戰。蚩尤布下百里大霧,三日三夜不散,至使兵士辨不清方向。黃帝便令風后造指南車。與此同時,西王母也派玄女前來,教他三宮秘略五音權謀之本。風后據之又演化出遁甲之法。夕口此,在冀州又重新開戰。蚩尤率領魑魅魍魍,請風伯,雨師縱風下雨,命應龍蓄水以攻黃帝。黃帝請來天下女魃于東荒止雨,而北隅諸山黎士羌兵驅應龍至南極。最后,殺死了蚩尤,但蚩尤有不死之身,所以分尸葬于四處,使之不得完尸。
后來,又有神農之后榆岡與黃帝爭天下。黃帝用周鳥鶚、鷹顫為旗幟,以熊黑虎豹為前驅,與榆岡戰于版泉之野。歷經三戰,打敗了榆岡。后來,又親率兵馬征伐各方不肯巨服的諸侯。前后共經52戰,天下始歸一統。于是黃帝劃分州野,制禮興樂,教化百姓。同時還發明各種器具用物,方便日用。其中,大臣曹胡發明了上衣,伯余造了下衣,於則做了鞋子。百姓們從此不再穿獸皮樹皮。黃帝還依浮葉飄于水上的道理作了舟船,共鼓又配上舟揖行于水上。又根據轉蓬的道理發明了車輔,便利了交通。黃雍父發明了春,黃帝接著又令人制作了釜甑,使得百姓可以蒸飯烹粥。以后又造屋室,筑城邑,使百姓不再巢居穴處。黃帝又與歧伯作內外經,使百姓疾患得以治愈。他還確定了天下萬物的名稱,劃分星度為28宿。以甲乙十天干紀日,以子丑十二辰來紀月,而六旬為一甲子。如此又有時空觀念。史稱當時的百姓“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一派太平景象。
有一天,黃帝正在洛水上,與大臣們觀賞風景;忽然見到一只大鳥銜著卞圖,放到他面前,黃帝連忙拜受下來。再看那鳥,形狀似鶴,雞頭,燕嘴,龜頸,龍形,駢翼,魚尾,五色俱備。圖中之字是慎德,仁義,仁智六個字。黃帝從來不曾見過這鳥,便去問天老。天老告訴他說,這種鳥雄的叫鳳,雌的叫凰。早晨叫是登晨,白天叫是上祥,傍晚鳴叫是歸昌,夜里鳴叫是保長。鳳凰一出,表明天下安寧。是大祥的征兆。后來,黃帝又夢見有兩條龍持一幅白圖從黃河中出來,獻給他。黃帝不解,又來詢問天老。天老回答說,這是河圖洛書要出的前兆。于是黃帝便與天老等游于河洛之間,沉璧于河中,殺三牲齋戒。最初是一連三日大霧。之后,又是七日七夜大雨。接著就有黃龍捧圖自河而出,黃帝跪接過來。只見圖上五色畢具,白圖藍葉朱文,正是河圖洛書。于是黃帝開始巡游天下,封禪泰山。他聽說有個叫廣成子的仙人在崆峒山,就前去向他請教。廣成子說:”自你治理天下后,云氣不聚而雨,草木不枯則凋。日月光輝,越發的缺荒了。而佞人之心得以成道,你哪里值得我和你談論至道呢?”黃帝回來后,就不再理問政事。自建了一個小屋,里邊置上一張席子,一個人在那里反省了3個月。而后又到廣成子那里去問道。當時廣成子頭朝南躺著,黃帝跪著膝行到他跟前,問他如何才得長生。廣成子蹶然而起說;”此問甚好!”接著就告訴他至道之精要:”至道之精,竊竊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妝形,無搖妝精,方可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如此,神形合一,方可長生。”說完,廣成子給了他一卷《自然經》。
黃帝向廣成子問道后,又登過王屋山,得取丹經。并向玄女、素女詢問修道養生之法。而后,回到縉云堂修煉,他采來首山銅,在荊山下鑄九鼎,鼎剛剛鑄成,就有一條龍,長須飄垂來迎黃帝進入仙境。黃帝當即騎上龍身,飛升而去。有幾個小臣,也想隨他升仙,便匆忙間抓住了龍須。結果龍須斷了,這些小臣又墜落到地上。據說龍須草便是那些龍須變的。”
黃帝殺夔以其皮制鼓
鼓是古老的打擊樂器,從文獻記載看,鼓的產生,首推黃帝取“夔皮”冒鼓的古老傳說。相傳黃帝征服蚩尤之戰中,“黃帝殺夔,以其皮為鼓,聲聞五百”(《太平御覽》卷五八二引《帝王世紀》)。夔,是神話傳說中的單足神怪動物,《山海經大荒東經》描寫夔是古時代神話奇獸,生于東海流波山,“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呂氏春秋古樂篇》也有記載說:“帝顓頊乃令鼉先為樂倡,鼉乃偃寢,以其尾鼓腹,其音英英。”后人認為所謂鼉其實就是巨鱷,它用尾巴敲擊自己的肚子,發出好聽的音樂,說起來實在有點可愛,可見上古時代人與自然之和諧。而以鱷魚皮之堅硬,制成鼓后就算不能“聲聞五百里”,想必敲擊起來也十分響亮。
黃帝與嫘祖的故事
軒轅本是南方一位有知識有技巧的跛足青年,西陵氏族神巫歧伯通過占卜從廣西地區找來準備作為首領的候選人,但西陵氏族的人,嫌他是一跛子,堅決不同意他競選新首領。只有嫘祖看上了他的聰明才智,與他成為了好朋友。后來,西陵氏族中來了以為能人的消息被北邊一個氏族知道了,于是,他們趁西陵氏族不備時把他搶虜走了。跛足青年因腿腳不便,發明了以為代步的車。后將車改制為戰車,氏族自有了大車后就不用害怕其他部落剽悍的騎兵了,使部族作戰,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因此便被部落推為領袖,稱為軒轅黃帝。軒轅黃帝領導部族著力改革,改變游牧民族殺伐好戰的習性,力主養性愛民,以仁德服天下,不好戰伐,只對些殘害百姓,不服王化的部落進行討伐,因此,遠近有80多個部落聞風歸順。黃帝得了天下后,便娶了賢德能干的西陵嫘祖為妻,二人巡視天下,教民農桑,嫘祖不幸死于途中。于是嫘祖便被后人當做“先蠶”與“道路之神”祭祀。
宗教中的黃帝
黃帝是傳說中的遠古帝王,道教尊奉的古仙。其原型大概是華夏族一個酋長國首領,因其對本民族的發展有很大貢獻,為后世長期傳頌。但因其年代太久遠,留下來的傳聞,大多撲朔迷離,難詳究竟。可是至戰國百家言黃帝時,許多人對那些傳聞進行編聯增纂,終于造就出一代帝王形象。據稱,黃帝有熊國君少典之子。曾敗炎帝于陂泉,誅蚩尤于涿鹿,諸侯遂尊之為天子,代神農氏而為黃帝。接著,又立百官,制典章,命群臣造宮室,作衣裳,制舟車,定律歷,文字、算數、音樂等皆相繼發明,于是形成“田者不侵畔,漁者不爭隈,道不拾遺,市不豫賈”的盛世局面。與百家塑造黃帝帝王形象同時,一些典籍又在塑造黃帝的仙人形象。《山海經·西山經》云:“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湯湯,黃帝是食是饗。”《莊子》多記黃帝訪道、論道事,《在宥》篇記黃帝去崆峒山問道于廣成子,廣成子教以“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女神將守形,形乃長生。”《徐無鬼》篇記黃帝去具茨之山訪大隗君,路遇牧馬童子教以治天下之道,曰:“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知北游》記黃帝講道的話,曰:“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又稱:“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也。”《大宗師》篇說:“夫道,有情有性,無為無形,……黃帝得之,以登云天。”秦漢方士更以黃帝為帝王成仙的樣板,鼓動秦皇、漢武以之為楷模修煉長生。李少君對漢武帝說:“祠灶則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乃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黃帝是也。”公孫卿更編造了一個有名的黃帝鼎湖升天的神話,曰:“黃帝且戰且學仙,……百余歲然后得與神通。”“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后宮從上者七十余人,龍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髯號,故后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可以說,歷戰國至漢初,黃帝基本上已具有帝王兼仙人的形象。
道教在形成初期,人們稱其前身為黃老道,視黃帝與老子同為道教的祖師。張陵創立五斗米道,獨尊老子為教祖,而尊黃帝為古仙人。由此遂被沿襲。所以此后道書仍然以黃帝為古仙人繼續進行增飾。葛洪《抱樸子內篇·微旨》云:“黃老玄圣,深識獨見,開秘文于名山,受仙經于神人,蹶埃塵以遣累,凌大遐以高躋,金石不能與之齊堅,龜鶴不足與之等壽。”同書《辯問》篇夸說黃帝是自古以來唯一的治世而兼得道的圣人,曰:“俗所謂圣人者,皆治世之圣人,非得道之圣人,得道之圣人,則黃老是也。治世之圣人,則周孔是也。黃帝先治世而后登仙,此是偶有能兼之才者也。”《極言》篇則歷敘黃帝遍歷名山、訪真問道、以至最后得道升天的故事。
略云:“昔黃帝生而能言,役使百靈,可謂天授自然之體也,猶復不能端坐而得道。故陟王屋而受丹經,到鼎湖而飛流珠,登崆峒而問廣成,之具茨而事大隗,適東岱而奉中黃,入金谷而咨涓子,論道養則資玄、素二女,精推步而訪山稽、力牧,講占候則詢風后,著體診則受雷岐,審攻戰則納五音之策,窮神奸則記白澤之辭,相地理則書青烏之說,救傷殘則綴金冶之術。故能畢該秘要,窮道盡真,遂升龍以高躋,與天地乎罔極也。”南北朝至隋唐間,續有史籍增益黃帝成仙事跡。《泰一雜子》曰:“黃帝詣峨眉見天真皇人,拜之玉堂,曰:敢問何為三一之道?皇人曰:而既己君統矣,又咨三一,無乃朗抗乎?……圣人欲治天下,必先身之立權以聚財,葵財以施智,因智以制義,由義以出信,仗信以著眾,用眾以行仁,安仁以輔道,迪道以保教,善教以政俗,……制禮以定情,原情以道性,復性以一德,成德以敘命,和命以安生,而天下自爾治,萬物自爾得,神志不勞,而真一定矣。”《黃帝內傳》又模仿《穆天子傳》《漢武帝內傳》,編造西王母向黃帝講道、授圖像的故事,曰:“王母授帝七昧之術。帝曰:何謂七昧?王母曰:目昧即不明,耳昧即不聰,口昧即不爽,鼻昧即不通,手昧即不固,足昧即不正,心昧即不真。但心不亂即真矣,目不昧即明矣,耳不昧即聰矣,……是知七昧其要在一,一之稍昧,六昧俱塞,則一身不治,近于死也。”又曰:“王母飲帝以碧霞之漿,赤精之果,因授帝白玉像五軀,曰:此則元始天尊之真容也。又授帝二儀本形圖,還丹十九首。帝乃作禮,置于高觀之上,親自供養,后妃臣妾莫得睹之。其觀上常有異色云氣,奇香聞數百步,時人謂之道觀,道觀之號自此始也。”《云笈七簽》卷三《道教所起》又稱黃帝是靈寶經的傳人,曰:“今傳靈寶經者,則是天真皇人于峨眉山授于軒轅黃帝。”唐僖宗廣明二年(881),王瓘對諸書所記黃帝修道事進行整理,成《廣黃帝本行記》,是黃帝修道成仙的系統總結,稱:“黃帝以天下既理,乃尋真訪隱,問道求仙,”于是歷訪諸山問道,最后道成,“有黃龍垂胡髯迎帝,帝乘龍天。”道教奉黃帝為古仙人,陶弘景《真靈位業圖》稱之為“玄圃真人軒轅黃帝”,列于第三中位太極金闕帝君之下的左位。道士多托黃帝之名以著書,現《道藏》除收醫書古籍《黃帝內經》外,托名黃帝之《陰符經》是其最著名者。托名黃帝的方術書則更多,如述外丹術的有《黃帝九鼎神丹經訣》;論占卜的有《黃帝龍首經》《黃帝金匱玉衡經》《黃帝宅經》;論選擇嫁娶吉日的有《黃帝授三子玄女經》;論雜法仙術的有《黃帝太乙八門入式訣》《黃帝太一八門入式秘訣》《黃帝太一八門逆順生死訣》等。
舊時一些地區嘗建黃帝廟或軒轅廟,多以之為古仙而奉祀之。《山西通志》載有多處黃帝廟,其“一在曲沃縣城中,明正統間里人掘地得古碑,……其陰贊文曰:‘道德巍巍,聲教溶溶,與天地久,億萬無窮。’因立廟。”陜西等地亦有黃帝廟,《陜西通志》云:“黃帝廟有二,一在宜陽縣西,一在閿鄉縣東南,世傳軒轅黃帝鑄鼎于此,故立廟焉。”AK道教宮觀中嘗有黃帝殿、軒轅祠。如四川青城山常道觀既有三皇殿祀伏羲、神農、黃帝,又有軒轅祠專祀黃帝。 黃帝三百年的傳說。宰我從榮伊聽到,問孔子,孔子也不信,他回答是黃帝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得其利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所以說300年。(大戴禮記.卷七.五帝德)其實黃帝也是一個部落聯盟,據《春秋命歷序》說一共傳10世,1520年(《易緯稽覽圖》年數同),周武王時封黃帝后代于祝。
道教所述黃帝
道教所指稱的黃帝大致有五種情況:一是中央央元靈元君;二是中央黃帝;三是日中黃帝;四是中岳黃帝;五是歷史傳說人物黃帝。這里所說的便是歷史傳說人物黃帝。
黃帝,一說姓姬,號軒轅氏。《帝王世紀》:“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日附寶。”“附寶見大電光繞北斗樞,星照都野,感而有孕,孕二十五月,生黃帝于壽丘。”二說姓公孫。《云笈七羲·軒轅黃帝》:“軒轅黃帝姓公孫,有熊國少典之次子也。”稱西王母遣女傳《陰符經》三百言及兵符、圖策等而戰勝蚩尤,“黃帝以天下既理,物用俱備,乃尋真訪隱,冀獲長生久視。”
其實黃帝是華夏民族古代領袖中最杰出的一位。相傳古代帝王,如堯、舜、禹及夏、商、周三代首領均為黃帝的后裔。黃帝曾居住在涿鹿,曾聯合炎帝族打敗了九黎族。其后黃帝與炎帝發生沖突,黃帝戰勝炎帝而定居中原,奠定了中華民族的基礎,故黃帝被公認為中華民族的始祖。據《史記·封禪書》和《云笈七簽·軒轅黃帝》記載:黃帝且戰且學仙,常游天下名山與神相會,修五城十二樓以候神人,百余歲得;神通,于荊山鑄寶鼎成功即有龍垂胡髯以迎之,“黃帝上騎,群臣后宮從上者七十余人”,他還“登崆峒山見廣成子問至道”,“東到青丘山見紫府先生受《三皇內文》”,“南至青城山謁中黃丈人”,“登云臺山見寧先生受《龍蹺經》”,問正一之道”,又“練石于縉云臺”,“合符瑞于釜山,得不死之道”。黃帝飛升后,為“太一君”,后來“享之列為五帝之中方君也”,臺之為中國歷史傳說之“五帝”。
黃帝最初的神職蓋為雷神。《春秋·臺誠圖》稱黃帝起于雷電,并說:“軒轅,主雷雨之神。”然黃帝以雷神崛起后又為中央天帝,位為最尊。《淮南子·天文訓》:“東方木也,其帝太嗥,其佐句芒,執歸而治春;……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祝融),執衡而牿夏;……中央土也,其帝黃帝;……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執矩而治秋;……北方水也,其帝顓頊,其佐玄冥(禺疆),執權而治冬。”這和苗族古歌說他們祖先“格蚩耶老”(可能是蚩尤)的對手是雷公是一致。大概黃帝最初和風伯等都是神農氏諸侯,擔任雷的巫帥。
目前:道教有許多經書傳于黃帝,如《黃帝九鼎神丹經》、《黃帝內經》、《龍虎經》、《陰符經》等。《真靈位業圖》中,排列神仙位次,稱他為“星圃真人軒轅呈帝”,列在第三神階的左位。
【妃室子孫】傳說中黃帝的正妃是嫘祖,次妃為方雷氏,彤魚氏和嫫母。黃帝有四妃十嬪。正妃為西陵氏,名嫘祖,她親自栽桑養蠶,教民紡織,人稱她為「先蠶」。次妃為方雷氏,名女節。又次妃為彤魚氏。最次妃名嫫母,長相丑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黃帝的敬重。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個姓,它們是:姬、酉、祁、己、滕、蒧(草花頭下面咸,音「真」)、任、荀、僖、佶、儇、衣。
據《史記》記載:“黃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子孫。
后世對黃帝的神化是逐漸進行的。《莊子》中提到黃帝得道成仙;《列仙傳》中的黃帝還能夠驅使群仙。
黃帝與妃室傳說
嫘祖
相傳有一個春天,一位少女在桑園養蠶時,碰到黃帝。黃帝看到在她的身上穿著一件金色彩衣,閃著輕柔、溫和的黃光,地面上堆著一堆蠶繭。黃帝就問少女身上穿的是什么,少女就說了植桑養蠶、抽絲織綢的道理。黃帝聽后,想起人們還在過著夏披樹葉、冬穿獸皮,一年四季衣不蔽體的生活,感覺到這是一項大的發明,能讓人民穿衣御寒。他就與這位少女結為夫妻,讓她向百官和百姓傳授育桑養蠶的技術。這位少女就是黃帝的正妃嫘祖,當時黃帝也已到了三十而立之年。
黃帝封嫘祖為正妃之后,嫘祖就組織一大批女子上山育桑養蠶織絲。但很快又遇到了一個大難題,蠶養了很多,繭也產了不少,但抽絲和織帛卻有了困難。就在這時,群女中有一個身材矮小、皮膚黝黑、面部丑陋的女子發明了纏絲的紡輪和織絲的織機。黃帝得知后,對此項發明大加贊賞,讓她給眾人傳授技藝。后來在嫘祖的撮合下,黃帝娶了這位丑女,作為次妃,這位次妃被后人尊稱為嫫母。
歷史意義
黃帝被尊奉為“華夏始祖”。柳翼謀評論黃帝時代是洪水以前最盛之時代:“自燧人以迄唐、虞洪水之時,其歷年雖無確數,以意度之,最少當亦不下數千年。故合而觀其制作,則驚古圣之多;分而按其時期,則見初民之陋。犧、農之時,雖有琴瑟、罔罟、耒耜、兵戈諸物,其生活之單簡可想。至黃帝時,諸圣勃興,而宮室、衣裳、舟車、弓矢、文書、圖畫、律歷、算數始并作焉。故洪水以前,實以黃帝時為最盛之時。”黃帝和炎帝時期逐漸形成華夏族,因而他們都視為華夏民族共同的祖先,故中國人自稱“炎黃子孫”。
拓展:黃帝故里相關講解
河南新鄭古為有熊氏之國,軒轅黃帝降于軒轅之丘,定都于有熊。黃帝統一天下,奠定中華,肇造文明,惜物愛民,被后人尊為中華人文始祖。莊子曰:“世之所高,莫若黃帝。”如今的黃帝故里是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拜祖的圣地,被評為國家AAA級景區。2000年被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鄭州市十大旅游景點之一。
黃帝故里景區位于新鄭市區軒轅路,占地面積100余畝,黃帝故里祠始建于漢代,后曾經毀建,明清修葺。清朝康熙五十四年(1751年),新鄭縣令徐朝柱立有“軒轅故里”碑。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緬懷始祖功德。近年來,新鄭市人民政府對黃帝故里景區進行了擴建。
擴建后的黃帝故里景區共分五個區域:廣場區、故里祠區、鼎壇區、藝術苑區、軒轅丘區。祠前廣場、千年古棗樹、國槐蔭蔭、百年銀杏松柏參參,“乾坤浮雕圓盤”立于中道,軒轅橋下姬水可潺潺橫流,“軒轅黃帝之碑”立于其右。故里祠中有前門、正殿、東西配殿,正殿中央供奉軒轅黃帝中年座像,兩配殿有黃帝元妃嫘祖和次妃嫫母像。祠后建有黃帝寶鼎壇,樹九鼎,黃帝寶鼎置于中宮,高6.99米,直徑4.7米,重24噸,為天下第一鼎,其它分別為愛鼎、壽鼎、財鼎、仕鼎、安鼎、豐鼎、智鼎、嗣鼎,置八卦之位,鼎前有青石甬道銘文鐫刻萬年歷史故事;兩側立有56個民族圖騰玉柱;鼎壇四周建有楹聯回廊,掛有當代名人歌頌黃帝功德的楹聯。在鼎壇的北面是軒轅丘舊址,高大的丘內建有地穴覆土式建筑軒轅黃帝紀念館,采用虛幻手法,展示黃帝風采。軒轅丘一側,建有黃帝文化藝術苑,薈萃了豐富多彩的黃帝文化藝術。
葉落兮歸根,故里兮牽魂。黃帝故里景區熱忱歡迎海內外炎黃子孫前來尋根拜祖,旅游觀光。
軒轅黃帝故里,位于新鄭市區西北部。漢代建祠,明隆慶四年(1570年)修繕,于祠前建軒轅橋,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于祠前立“軒轅故里”碑,1992年至今天重修、擴建。
黃帝,姓公孫,名軒轅,號有熊,為五帝之首。早在我國新石器時代的中晚期,有熊氏部落曾在新鄭一帶定居。其部落首領“少典娶有蟜氏女,生黃帝、炎帝”。黃帝是少典的次子,生于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西北),故稱軒轅氏。黃帝幼時聰明異常,既長見識淵博,才干出眾,遂繼承父親少典被擁立為有熊部落首領,故又稱有熊氏。
五千多年前,以黃河中下游為中心的我國中原地區,氏族林立,大小部落成千上萬。當初炎帝部落勢力強大,最有威望。各部族聽從他的號令,相安而居。到了黃帝時代,炎帝部落勢衰。部落之間不斷發生磨擦,甚至互相侵伐掠奪,侵占土地,搶劫財貨,虜殺人口。炎帝不能禁止,人民生活不得安寧。黃帝修德整兵,習用干戈,以道義促使部落之間相安友好,以武力征伐強暴,制止侵略。許多部落慕其戚望,前來通好,仰仗歸從。當時炎帝侵凌周圍部落,黃帝在阪泉(今河北涿鹿東南)與之三次交戰,打敗了炎帝,使其歸順于已。這時,東方九黎部族興起,強悍兇橫,煉銅制作兵仗刀戟大弩,侵略其他部落。其首領蚩尤更是兇神惡煞,每次出征作戰都身披斑斕虎皮,頭帶雙角銅盔,所向披靡。其他部落聞聽蚩尤到來,驚魂落魄,潰散四逃。蚩尤在東方掃平諸部落后,一路西上,侵占炎帝部族。炎帝與之交戰,竟一敗涂地,于是丟棄境域,率領部族奔往涿鹿,向黃帝求救。黃帝親率部族,九次與蚩尤交戰而不能勝,就聯合以熊、羆、貔、貅、shu、虎為圖騰的六個部落,會合炎帝部族,在涿鹿郊野與蚩尤展開決戰。傳說,蚩尤有八十一個兄弟,個個銅頭鐵額,兇猛無比,又慣使刀戟弓弩等武器,炎黃兵卒戰勝不過。黃帝即命風后制作戰車,采用戰車合圍戰術沖殺。蚩尤大敗逃至中冀,被黃帝大將應龍擒殺。
黃帝平定蚩尤,威名大掁。各部族對他欽佩得五體投地,一致擁戴他為部落聯盟首領。從此炎黃部族逐漸融合為一。接著,黃帝又打敗北方前來侵擾的葷鬻部族(匈奴族的前身),在釜山(今河北懷來東)召集“萬國”首領,慶賀天下太平,并“邑于涿鹿之阿”,休整士卒,養息生民。后來,他為了氏族的安全,又率領部族復歸故里,“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鄭)。為安撫百姓,他曾巡行四方,東至于海,南抵長江,西及崆峒(今甘肅隴右),北至河北燕山,初步奠定了中國的規模。
黃帝定都有熊,致力于各部落的繁榮與發展。他選賢任能,設官司職,治理天下。“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仰天地置列侯眾官,以風后配上臺,天老配中臺,五圣配下臺,謂之三公;置左右太監,監于萬國(諸部落),建立起完備的部落聯盟管理體制。
黃帝總結神農氏炎帝時代的農業生產經驗,祭祀天地百神,劃野分州,計田設井,教民因時播種五谷蔬菜,馴養畜禽。黃帝和他的臣下,有很多發明創造。傳說他命大撓制定天干地支,用來計算年月日,從此中國有了年月日的計算,后人稱之為“黃帝歷”。命容成制作蓋天(渾天儀之類),觀察天象;使羲和占日,常儀占月,臾區占星宿;命隸首作算數,制定度量衡之制,用來計量物之輕重、長短、多寡。
關于黃帝的故事
他的的威望達到讓人望而卻步的程度。在監于萬國,獲得代表國家意義的寶鼎之后,有識之士一致認為,他具有土德之端,所以他贏得了為萬世景仰的稱號——黃帝。千百年來,這個名字早已成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共有的象征。我不清楚哪個國人不知道他。倘若真得不曉得,那也關系,因為在極為遙遠的年代,他對你,也就是現代人來說,所起得作用只微乎于揮灑在筆墨之間,聽道的只不過教師對你知識淺薄的譏笑。如果我們希望自己在考試得到一百分中的一星半點,那么就看看這先民遠祖吧。
黃帝其實與我們這些苦苦哈哈生活在世界上蕓蕓眾生一樣,也是爹生娘養的。其老爹名為少典,也是部落酋長,每天的大概也是在鼻子上鉆個窟窿,在嘴唇下鉆一個眼,要不就找來知名的野獸充當家族祖先,崇拜得烏煙瘴氣。其他更多的時間,他則率領民眾從事東征西討,擴充實力,增大地盤的工作,然而這個部落真正的欣欣向榮還是在他的兒子成為接班人之后開始。
老先生不愧為中國第一個偉大之人。單單從他的出生足以讓人瞪目結舌的。他的母親名為附寶,有一天,她看到天樞中一道閃電照耀大地,因感而懷孕。最后經過二十五月的漫長的時間,他才娘胎里出生。這與周文王姬昌母親姜嫄在野外看到巨人腳印,踐踏后懷孕;漢高祖劉邦的娘老劉太太湖邊休息,夢見天上的仙人,在雷電交加之時,有蛟龍附其身上,唐太宗出生時有兩條龍到他家的串門,這些歷史上數一數二的人物,為中國創造了無以倫比的業跡,他們的出生也表現得不同凡響。
黃帝生下來只有七十多天就會說話,十歲已經懂得自己肩上即將管理國家的重擔,懂得責任在于創造國家光明的前景。
此外,他的名號多得也足以寫上幾行。因位得家傳,受國有熊(現在河南新鄭),所以他稱之為有熊氏。又居軒轅之丘,所以他的名字被人叫軒轅,那個很少提及公孫氏,據說又與其傳國的爸少典關系密切。他自己又把自己每天進行痛飲的一條名為姬水命名為自己的姓氏。此外他還有黃帝氏、帝軒、軒黃、軒皇等等。這樣一來,他與手下的土包子完全不同,這些人個個無姓無名,最多冠以動物的名字如狗子、豹子,或者以家中的排序叫做三、四就可以驅使前進了。
其實諸多名稱只不過是表面現象,更多事情表明一個嶄新的新時代時刻已經到來。可不是嗎?在黃帝繼位之初,由于天生愛民,他并好戰伐,但是生活周圍的特別兩個派頭大一點的四個部落,膽敢與他論起刀兵。于是他說:“君王日夜擔擾,人民就在會生活得安居樂業,”于是,在某年某月某日,黃帝拿出了一幅前所未有的英雄氣概。他來個老太太買烤地瓜——專挑軟的捏。離有熊氏部落最近的是一個神農氏部落。黃帝并不怕得罪他們。此刻這個部落已經走向沒落了,勢力正在衰弱。于是,黃帝向神農氏發難,他們在阪泉(山西解縣附近)展開大戰,經過三次重大的戰役終于取得了勝利。神農氏部落的首領炎帝很愿意降伏黃帝率領的軍隊,就這樣兩個部落合并在一起。黃帝和炎帝手拉手,肩并肩站全體蚩尤氏族人員的面前,他們凝視歡呼喧鬧人群,而不遠處的刀光斧影的戰爭的聲音已隱約可聞。
遠在黃帝執政之前,曾一支從神農氏部落里分離出部落開始崛起,所以他們有時也自稱是炎帝的后代,有時叫做九黎之民,他們首領有一個為人所熟知的鼎鼎大名——蚩尤,這個名字并不是一個人所獨有,它是集體也就是九九八十一兄弟共同的名稱。他們個個長著野獸的身體,說出話來,卻是有了教化的人聲。他們的腦袋個個都是由高超技師制造的精密的金屬鑄件,這樣,人們就無法單憑人的外表猜測他們的內心世界,此外,他們還擁有刀戟大弩,這是當時最先進的武器。
還說別的嗎?在幾百年里,在幾十年內,蚩尤們一直在與周圍的各部落打仗,而且無往不勝,為此他們渴望戰爭的心情從未有絲毫的減弱。最近的一次,他們在一次戰爭把打得炎帝落花流水,占領炎帝大部分地盤。為了報一箭之仇,心懷怨恨的炎帝請求黃帝以整體的力量與蚩尤開戰,這一點正合黃帝的下懷,他需要消滅這個恐怖的氏族,以和平的環境建設自己的國家。
黃帝與蚩尤的戰爭,在中國歷史第一場空前的戰爭。他們雙方投入了全部的兵力,黃帝團結所有被蚩尤欺侮的部落,蚩尤雖沒有支持,但“銅頭鐵額”“兵杖刀戟”的慓捍強勇也足以抵達十萬大軍。戰爭之初,大小交戰七十一次,雙方互有成敗,勝負也未獲得解決。這種膠著的狀態據說持續了三年多的時間。在不斷分析蚩尤的性格和尋求戰勝他們方法,經過多日的研究和向天神禱告之后,黃帝決定在涿鹿開展改變中國歷史的決戰。
黃帝的美德和仁義高到了這樣的高度,連許多天神感動得趕來相助。上帝(當然是中國的制造)派遣玄女下凡傳授黃帝王將相兵信神符。上帝偉大指導讓蚩尤感到了悲劇性的戰栗。不過他也一點不示弱,面對著奮勇沖鋒的敵人的部隊,他張開大口,當然這不是驚訝得說不出話的表現,而是噴出滾滾濃煙的前奏。一時間,霧鎖天地,人不識方向,黃帝的士兵一連三天象沒頭的蒼蠅四處亂竄,沖不出迷魂的陣式。
為了尋找方向,黃帝不愧為一流能工巧匠,他經過幾天的構思就發明了指南車,這一點,恐怕后世那些著名的發明大王都將深感慚愧。有了指南車的指路,有熊氏的士兵們雖然穿梭于邪惡的霧靄中,卻可以自由沖殺,消滅蚩尤的部隊。蚩尤滿懷焦慮,只好約請自己的保護神風伯和雨師相助。登時雨師降下傾盆大雨,甚至小小的水溝也滿滿可以沒到人的屁股。風伯聲如洪鐘,哈哈大笑,這下他吹出十二級以上的大風,風經之處,飛沙走石,大樹紛紛倒地。看到這里,黃帝并不驚惶失措,他找來了一個名為妖的天女,妖特別討厭風伯的大嗓門,更不喜歡人們在天天在溝里蹚水玩,她的具有的力量在于讓使怒濤巨浪停止翻江倒海,迅速退回到出發的源頭。只見天女,頭發散開,垂落到底,赤著雙腳,身上只穿件難看的粗造的外衣一動不動,儼然如巍峨山峰,或如海岸邊的燈塔,一切都在她身邊變化著,只有她一人不為所動;水退的時候,帶走了沙石;樹木回到樹坑,四處飄蕩的樹葉也陸續回到各自大的樹梢上。黃帝顧不得看看這樣新奇的事情,他把令旗一揮率領將士們向前奮勇沖殺過去。蚩尤則氣得口吐鮮血,臉白得象個臘人,身體也變了形,這時他明白了,他最后的希望已經伴隨著風伯和雨師的屁滾尿流沒有蹤影,他急急忙忙,慌慌張張,凄凄慘慘地向不知名的地方逃竄,但還是沒有逃出共黃帝的掌心,在一個山腳下他被人活捉了。沒有片刻的休息,他的那個銅頭鐵額的腦袋從他那個堅硬的脖子上搬了家。黃帝擔心魔法會這個身首異處家伙產生奇跡,會自動讓它們長在一起,便特意把它們埋到兩個不同的地方,想找都找不到。
消滅了蚩尤,黃帝的武功達到頂峰,四方的部落首領紛紛推舉他為新的共主。剛剛成為新權力代言人的黃帝仍舊不敢片刻的休息。現在周圍的潛在的敵人依然存在,無數的蚩尤還會繼續開展地下活動,擾亂邊境的安全。為了敲同震虎,黃帝繪制了蚩尤畫像送還給他們,意思是說,蚩尤銅打鐵鑄的腦袋都讓我切下來,何況你們肉做的身子,由于考慮到自己的不堪一擊,許多企圖蠢蠢欲動的家伙無不在畫像的感召下縮回了烏龜的腦殼。黃帝的鞏固了他的國家。這個國家有多大呢?《史記》上說:披山通道,未嘗寧居。東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雞頭。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遷徙往來列常處,以師兵為營衛。
這個地盤東面達到黃海,可以登上泰山。西從空桐,也就是現在的河南省西部。南到熊湘,指的是現在的河南熊耳山。北邊今天山西省南部。還在釜山展開諸侯會議。釜山可以就是河南省的荊山,黃帝就這個范圍里率領民眾修城筑郭,營造家園,人民可以自由往來,隨意遷徙,生活過得逍遙自在。黃帝精力充沛治理著與今天的中國雖相差較遠,但已經具有龐大帝國意義的國家。
黃帝還是千古未有大發明家。他特有靈敏的大腦如同潘多拉的魔盒,裝滿了各種奇思妙,只要一打開,立刻就會有許多靈巧的思維噴勃而生。他鼓勵的臣子探索諸多方面的神秘的世界,進入發明創造天才境界。如倉頡發明了文字,伶倫創造了音律,大撓制做了甲子,隸首總結了加減法,容成作成黃皇歷,其余的還有房屋、車船、弓箭、鼓和銅鏡等等,不過除倉頡被認可其知識產權外,其他的人一概自愿戰戰兢兢奉交了發明了榮譽,從此,提到黃帝時,有時覺得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國王,有時還會覺得他就象一個裝滿資料的博物館,從地板一直頂到天花板,一只只的文件袋都要快脹破了,里面全是天底下博大精深的學問。
正是他的偉大之處,連他的死的也被后來人蒙上一層喜劇的色彩。《史記》說:
黃帝采產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鼎既成,有龍髯垂胡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后宮從上者七十余人。龍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龍髯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弓與胡髯號。故后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烏號。
黃帝整頓好國家的秩序,過了一段很太平的日子,某一天,跑到了橋山用銅制作了一口大鍋,可以就在他懷著愉快的心情看著這個東西是國家的象征的時候,忽然,一條黃龍從天上飛降而下,黃帝隨即乘騎它的背上,群臣先是被這一奇跡驚得目瞪口呆,接著便爭先恐后地無不以激動的心情跟著攀登而上,這種情景與現在自行車車技滿載演員的表演不相上下,他們一共爬上了七十多人,龍累得氣喘吁吁,它吐了一唾液,攢攢了勁,準備一氣努力,重新沖天。這時還有許多人站在下面,他們也萬分渴望借此機會遨游天際,龍則難以承受如此眾多的人們,它透過沒有眼皮的老眼一瞪,爪子一蹬,立刻騰云而去。站在下面心中急得火燒火燎,他們的人抓住了龍的胡子想登上去,龍的胡子拉不動更多的人,于是象繩子一樣斷了,人們紛紛墮落而下,同時,黃帝隨身所戴的一張弓也一起跟龍的大把把的胡子一樣劈頭蓋臉地摔到了四腳朝天人的臉上。沒有與黃帝的同行的人只好在滿懷痛苦之心歌唱黃帝的豐功偉績,贊美他光輝的形象。他們把黃帝平時的穿的衣服戴的帽子,還有那張弓,埋到了橋山腳,這就是現在猶存的陜西省黃帝縣的黃帝陵。看來,黃帝并沒有真的死亡,他只是跑到天上,沒準他正坐在某一個星星上喜笑顏開地注視著他的子孫后代越來越鼓的腰包。
黃帝手植柏的歷史傳說
邁進軒轅廟大門,迎面便是一棵蒼翠挺拔的古柏,這便是著名的“黃帝手植柏”。據說它是我國最古老的一棵柏樹,距今大約已有5000多年了。外國人稱贊它是“世界柏樹之父”。黃帝手植柏下圍十米有余,七人合抱不嚴,所以當地民諺說它是“七摟八扎半,二十四個疙瘩不上算”。
傳說黃帝戰敗蚩尤,建立了部落聯盟,定居在橋山。黃帝發現橋山一帶群民,有的棲居于樹,有的與獸同穴,既不文明,又不安全。黃帝便和大臣力牧、大鴻、共鼓等商議如何改變這種狀況。他們教化橋山群民在臨水靠山的半坡上砍樹造屋,離開樹枝和洞穴搬進新屋;又把橋山改名為橋國。橋山群民住進房屋后,不但日常生活方便多了,而且也不怕野獸來傷害他們了。可是,在那時候人們并不懂得毀壞森林將會帶來什么樣的嚴重后果。他們經常亂砍亂伐樹木,沒有幾年,橋山周圍的樹林全被砍光了。就連黃帝曾多次下令禁止砍伐的常年不落葉的柏樹,也被砍伐得一棵不剩。就在這時候,一場暴雨襲來,山洪突然暴發,洪水像猛獸一般從山下猛沖下來,把幾十人和黃帝得力的大臣共鼓、狄貨都卷走了。黃帝悲痛萬分。
雨過天晴,黃帝親自帶領大臣們上山查看,發現凡是樹林被砍光了的山峁,不僅擋不住水,連地上的草也沖得一干二凈了。黃帝看見滿山遍野都是洪水過后留下的溝溝洼洼,心情十分沉重,他對群民說:“今后再也不能亂砍樹木了。如果再亂砍下去,橋國就沒有樹林了,野獸也沒處藏身了。到那時,我們吃什么?穿什么?”當時有位大臣建議搬到另一個地方居住。黃帝說:“不可!如果那里樹木也叫我們砍完,那時候我們還能往哪里搬呢?再遭洪水,我們又哪里跑?”眾臣覺得黃帝說得有理,都問他該怎么辦?
黃帝說:“我愿和大家一起上山栽樹種草,用不了幾年,滿山就會長滿林草,既不怕洪水,又能招來野獸,那時橋國群民才能有吃有穿”。說罷,黃帝就自己帶頭栽了一棵小柏樹。臣民們都學黃帝的樣子,紛紛栽樹種草。
不幾年,橋國的山山峁峁林草茂密,一片蔥綠。人們都很感激黃帝。從此,植樹造林便成了中華民族的一個優良傳統,世世代代一直沿續下來。
傳說黃帝在乘龍升天飛經橋國上空時,還特意讓巨龍停下來,為了再看一眼自己親手栽下的那棵柏樹。臨行時,又隨手把群民送給他的干肉塊扔下來,落在自己栽種的柏樹上。傳說現在黃帝手植柏樹干上長的24個疙瘩,就是那時黃帝扔下的肉塊變的。
【古代人物黃帝介紹】相關文章:
古代勵志人物10-17
古代風云人物09-14
古代的英雄人物故事介紹(精選12篇)07-20
古代的人物的勵志名言09-30
古代人物:虞舜10-20
古代人物:后稷07-29
古代杰出人物及事跡精選09-14
古代愛國人物故事11-09
古代愛國人物故事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