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呂氏春秋》中的成語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成語吧,成語是中華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華文化的精華,為了幫助大家積累更多經典成語,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呂氏春秋》中的成語,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呂氏春秋》中的成語
【一竅不通】《呂氏春秋過理》:“殺比干而視其心,不適也。孔子聞之 曰:‘其竅通,則比干不死矣。’”高誘注:“紂性不仁,心不通,安於為惡,殺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竅通則比干不見殺也。”后以“一竅不通”喻一點也不懂。
【三豕涉河】《呂氏春秋察傳》:“子夏之晉,過衛,有讀史記者曰:‘ 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于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作“三豕渡河”。后多以喻文字的訛誤。
【瞻蒲勸■】看見菖蒲初生,便督促農民及時耕種。語本《呂氏春秋士容 論》:“冬至後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於是始耕。”
【盜鍾掩耳】《呂氏春秋自知》:“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 以椎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揜(掩)其耳。”后以“盜鍾掩耳”比喻自己欺騙自己。
【箕山之節】《呂氏春秋求人》:“昔堯朝許由於沛澤之中,曰:‘…… 請屬天下於夫子。’許由辭曰:‘為天下之不治與?而既已治矣。自為與?啁噍巢於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於河,不過滿腹。歸已君乎!惡用天下?’遂之箕山之下,潁水之陽,耕而食,終身無經天下之色。”后因“箕山之節”謂隱居不仕的節操。
【豕亥魚魯】《呂氏春秋察傳》載有“己亥”誤作“三豕”的故事。晉葛 洪《抱樸子遐覽》:“書字人知之,猶尚寫之多誤。故諺曰:書三寫,魚成魯,虛成虎。此之謂也。”后以“豕亥魚魯”謂書籍傳寫或刊印中的文字錯誤。
【貪小失大】《呂氏春秋權勛》:“達子又帥其馀卒,以軍於秦周,無以賞,使人請金於齊王,齊王怒曰:‘若殘豎子之類,惡能給若金?’與燕人戰,大敗,達子死,齊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國,相與爭金於美唐甚多。此貪於小利以失大利者也。”后以“貪小失大”指因貪圖小便宜而失掉更大的利益。
【身在江湖,心存魏闕】《呂氏春秋審為》:“中山公子牟謂詹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奈何?’”后以“身在江湖,心存魏闕”指雖不居官,仍關懷朝政。
【連枝同氣】《呂氏春秋精通》:“故父母之於子也,子之於父母也,一 體而兩分,同氣而異息。”舊題漢蘇武《詩》之一:“況我連枝樹,與子同一身。”后以“連枝同氣”比喻同胞兄弟姐妹或情如兄弟的親密關系。
【逐臭之夫】典出《呂氏春秋遇合》:“人有大臭者,其親戚兄弟妻妾知 識無能與居者,自苦而居海上。海上人有說其臭者,晝夜隨之而弗能去。”后以“逐臭之夫”喻嗜好怪僻的人。
《呂氏春秋》中的成語
1、按兵不動
【拼音】àn bīng bù dòng
【釋義】按止住。使軍隊暫不行動。現也比喻暫不開展工作。
【出處】《荀子·王制》:“偃然按兵不動。”《呂氏春秋·恃君覽》:“趙簡子按兵而不動。”
2、百世之利
【拼音】bǎi shì zhī lì
【釋義】世世代代長遠的利益。
【出處】《呂氏春秋·義賞》:“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
3、版筑飯牛
【拼音】bǎn zhù fàn niú
【釋義】版筑,造土墻;飯牛,喂牛◇以之為賢臣出身微賤之典。
【出處】《書·說命上》:“載相傳商代賢者傅說筑于傅巖,武丁用以為相。《呂氏春秋·舉難》:“載春秋時衛國賢者寧戚飯牛車下,扣牛角而歌,桓公異之,拜為上卿。
4、必不撓北
【拼音】bì bù náo běi
【釋義】撓北敗北,作戰失敗。必定不會失敗。
【出處】《呂氏春秋·忠廉》:“若此人也,有勢則必不自私矣;處官則必不為污矣;將眾則必不撓北矣。”
5、變容改俗
【拼音】biàn róng gǎi sú
【釋義】指改變風貌習俗。
【出處】《呂氏春秋·上德》:“教變容改俗而莫得其所受之,此之謂順情。”
6、兵不接刃
【拼音】bīng bù jiē rèn
【釋義】作戰時兵器沒接觸。指戰事順利,未經交鋒或激戰而取得勝利。
【出處】《呂氏春秋·懷寵》:“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
7、博聞辯言
【拼音】bó wén biàn yán
【釋義】博多。聞傳聞。辯言巧言。形容道聽途說,似是而非的言論。
【出處】《呂氏春秋·疑似》:“患人之博聞辯言而似通者。”
8、不教之教
【拼音】bù jiào zhī jiào
【釋義】不以直接的教育方式而進行的教育。指在日常言行中很自然地進行的薰陶。
【出處】《呂氏春秋·君守》:“不教之教,無言之詔。”
9、不偏不黨
【拼音】bù piān bù dǎng
【釋義】不偏向任何一方。
【出處】《呂氏春秋·士容論·士容》:“士不偏不黨。”
10、不知輕重
【拼音】bù zhī qīng zhòng
【釋義】不懂得事情要緊不要緊。
【出處】《呂氏春秋·本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養物,則不知輕重也。”
11、嘗鼎一臠
【拼音】cháng dǐng yī luán
【釋義】鼎古代炊具,三足兩耳;臠切成塊的肉。嘗鼎里一片肉,就可以知道整個鼎里的肉味。
【出處】《呂氏春秋·察今》:“嘗一脟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
12、侈衣美食
【拼音】chǐ yī měi shí
【釋義】侈衣,華美的衣服;美食,鮮美的食物。言衣食俱精。
【出處】《呂氏春秋·精通》:“今夫攻者,砥厲五兵,侈衣美食,發且有日矣,所被攻者不樂。”
13、處堂燕鵲
【拼音】chǔ táng yàn què
【釋義】比喻居安忘危的人。
【出處】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燕雀處一屋之下,子母相哺,煦煦然其相樂也,自以為安矣。灶突決,火上,棟宇將焚,燕雀顏色不變,不知禍將及也。”
14、殫智竭力
【拼音】dān zhì jié lì
【釋義】殫竭盡。用盡智慧和力量。
【出處】《呂氏春秋·本味》:“相為殫智竭力,犯危行苦。”
15、盜鐘掩耳
【拼音】dào zhōng yǎn ěr
【釋義】盜盜竊;鐘古代一種樂器。偷鐘時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欺欺人。
【出處】《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16、道而不徑
【拼音】dào ér bù jìng
【釋義】道走路。徑小路。走路要走大路而不走小路,以免遇到危險。
【出處】《呂氏春秋·孝行覽》:“故舟而不游,道而不徑,能全支體以守宗廟,可謂孝矣。”
17、登高望遠
【拼音】dēng gāo wàng yuǎn
【釋義】登上高處,看得更遠。也比喻思想境界高,目光遠大。
【出處】《荀子·勸學》:“我嘗跂高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呂氏春秋·順說》:“順風而呼,聲不加疾也,際高而望,目不加明也,所因便也。”
18、遞興遞廢
【拼音】dì xīng dì fèi
【釋義】指有興有廢。
【出處】《呂氏春秋·恃君》:“德衰世亂,然后天子利天下。國君利國,官長利官,此國所以遞興遞廢也,亂難之所時作也。”
19、東向而望,不見西墻
【拼音】dōng xiàng ér wàng ,bù jiàn xī qiáng
【釋義】比喻主觀片面,顧此失彼。
【出處】《呂氏春秋·去尤》:“東面望者,不見西墻;南鄉視者,不睹北方意有所在也。”
20、而今而后
【拼音】ér jīn ér hòu
【釋義】而語助詞。從今以后。
【出處】《呂氏春秋·恃君覽·長利》:“臣而今而后知吾先君周公之不若太公望封之知也。”《舊唐書·盧藏用傳》:“而今而后,焚蓍龜,毀律歷,廢六合,斥五行,浩然清慮,則將奚若?”
21、伐性之斧
【拼音】fá xìng zhī fǔ
【釋義】伐砍伐;性性命,生機。砍毀人性的斧頭。比喻桅身心的事物。
【出處】《呂氏春秋·本性》:“靡曼皓齒,鄭衛之音,務以自樂,命之曰伐性之斧。”
22、分形同氣
【拼音】fēn xíng tóng qì
【釋義】形容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十分密切。
【出處】《呂氏春秋·精通》:“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體而兩分,同氣而異息。”
23、焚藪而田
【拼音】fén sǒu ér tián
【釋義】藪,林藪。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利益。
【出處】《呂氏春秋·義賞》:“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
24、桴鼓相應
【拼音】fú gǔ xiāng yìng
【釋義】桴鼓槌。用鼓槌打鼓,鼓就響起來。比喻相互應和,配合得很緊密。
【出處】《呂氏春秋·季秋紀·知士》:“良工之與馬也相得則然后成。譬之若桴之與鼓。”《漢書·李尋傳》:“順之以善政,則和氣可立致,猶桴鼓之相應也。”
25、付之丙丁
【拼音】fù zhī bǐng dīng
【釋義】指用火燒掉。
【出處】《呂氏春秋·孟夏紀》:“其日丙丁。”
26、櫜甲束兵
【拼音】gāo jiǎ shù bīng
【釋義】指脫去鎧甲,收起兵器。
【出處】《左傳·僖公三十三年》:“秦師輕而無禮”唐孔穎達疏《呂氏春秋》:“說此事云‘師行過周,王孫滿曰過天子之城,宜櫜甲束兵,左右皆下。’”今本《呂氏春秋·悔過》:“作橐甲束兵”。
27、寡不勝眾
【拼音】guǎ bù shèng zhòng
【釋義】人少的抵擋不住人多的。同寡不敵眾”。
【出處】《呂氏春秋·壅塞》:“非直士其孰能不阿主,世之直士,其寡不勝眾,數也。”
28、鴻鵠之志
【拼音】hóng hú zhī zhì
【釋義】鴻鵠天鵝,比喻志向遠大的人;志志向。比喻遠大志向。
【出處】《呂氏春秋·士容》:“夫驥驁之氣,鴻鵠之志,有諭乎人心者,誠也。”《史記·陳涉世家》:“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29、戶樞不蠹
【拼音】hù shū bù dù
【釋義】流動的水不會發臭,經常轉動的門軸不會被蟲蛀。比喻經常運動的東西不容易受侵蝕。也比喻人經常運動可以強身。
【出處】《呂氏春秋·盡數》:“流水不腐,戶樞不螻,動也。”唐·馬總《意林》:“卷二引作戶樞不蠹”。
30、戶樞不螻
【拼音】hù shū bù lóu
【釋義】比喻經常運動的東西不容易受侵蝕。也比喻人經常運動可以強身。同戶樞不蠹”。
【出處】《呂氏春秋·盡數》:“流水不腐,戶樞不螻,動也。”唐·馬總《意林》:“卷二引作戶樞不蠹”。
31、箕山之節
【拼音】jī shān zhī jié
【釋義】箕山古代傳說唐堯時的隱士許由、巢父隱居的地方。節名節,節操。指歸隱以保全節操。舊時用以稱譽不愿在亂世做官的人。亦作箕山之志”、箕山之操”。
【出處】《呂氏春秋·求人》:“昔堯朝許由于沛澤之中,曰‘……請屬天下于夫子。’許由辭曰‘為天下之不治與?而既已治矣。自為與?啁噍巢于林,不過一枝;偃鼠飲于河,不過滿腹。歸已君乎!惡用天下?’遂
32、極則必反
【拼音】jí zé bì fǎn
【釋義】指事物發展到極端,就會向相反的方面轉化。
【出處】《呂氏春秋·博志》:“全則必缺,極則必反,盈則必污。”
33、竭澤而漁
【拼音】jié zé ér yú
【釋義】澤池、湖。掏干了水塘捉魚。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圖眼前利益,不作長遠打算。也形容反動派對人民的殘酷剝削。
【出處】《呂氏春秋·義賞》:“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
34、竭澤焚藪
【拼音】jié zé fén sǒu
【釋義】竭排水;藪指草野。排干池水捕魚,燒光草野捉獸。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顧眼前利益。
【出處】《呂氏春秋·義賞》:“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可,而明年無獸。詐偽之道,雖今偷可,后將無復,非長術也。”
35、進退中度
【拼音】jìn tuì zhòng dù
【釋義】指前進后退動作均合法度。同進退有度”。
【出處】《呂氏春秋·士容》:“客有見田駢者,被服中法,進退中度,趨翔閑雅,辭令遜敏。”
36、荊人涉澭
【拼音】jīng rén shè yōng
【釋義】荊人楚國人。澭澭水。楚國人過澭水◇用以諷刺拘泥于成法,不知道根據情況的變化而變通的行為。
【出處】《呂氏春秋·察今》:“荊人欲襲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余人,軍驚而壞都舍。
37、絕薪止火
【拼音】jué xīn zhǐ huǒ
【釋義】絕斷絕;薪柴草。斷絕柴草,使火停止燃燒。比喻從根本上徹底解決問題。
【出處】《呂氏春秋·盡數》:“揚湯止沸,沸愈不止,去火則止矣。” 漢·枚乘《上書諫吳書》:“一人飲之,百人揚之,無益也,不如絕薪止火而已。”
38、刻舟求劍
【拼音】kè zhōu qiú jiàn
【釋義】比喻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
【出處】《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39、黎丘丈人
【拼音】lí qiū zhàng rén
【釋義】黎丘古地名,在今河南省城縣北;丈人古時對老人的統稱。比喻困于假象、不察真情而陷入錯誤的人。
【出處】《呂氏春秋·疑似》:“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狀。邑丈人有之市而醉歸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狀扶而道苦之。……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殺其真子。”
40、連枝同氣
【拼音】lián zhī tóng qì
【釋義】比喻同胞兄弟姐妹或情如兄弟的親密關系。
【出處】《呂氏春秋·精通》:“故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體而兩分,同氣而異息。”舊題漢蘇武《詩》:“之一況我連枝樹,與子同一身。”
41、良工巧匠
【拼音】liáng gōng qiǎo jiàng
【釋義】良工手藝精良的工人;巧匠技藝精巧的匠人。指技藝高超的工匠。
【出處】《呂氏春秋·慎大覽·不廣》:“齊之東鄙人有常致苦者……不知致苦,卒為齊國良工,澤及子孫。”
42、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拼音】liú shuǐ bù fǔ,hù shū bù dù
【釋義】腐臭;樞門軸;蠹蛀。流動的水不會發臭,經常轉動的門軸不會腐爛。比喻經常運動的東西不易受侵蝕。
【出處】《呂氏春秋·盡數》:“流水不腐,戶樞不螻,動也。”
43、魯魚亥豕
【拼音】lǔ yú hài shǐ
【釋義】把魯”字錯成魚”字,把亥”字錯成豕”字。指書籍在傳寫或刻印過程中的文字錯誤。
【出處】晉·葛洪《抱樸子》:“諺云‘書三寫,魚成魯,帝成虎。’”《呂氏春秋·察傳》:“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
44、鳴琴而治
【拼音】míng qín ér zhì
【釋義】指以禮樂教化人民,達到政簡刑清”的統治效果。舊時常用做稱頌地方官的諛詞。
【出處】《呂氏春秋·察賢》:“宓子賤治單父,彈鳴琴,身不下堂,而單父治。”
45、牛角之歌
【拼音】niú jiǎo zhī gē
【釋義】后為窮士自求用世的典故。
【出處】春秋時,寧戚很窮,想見齊桓公而出仕,一天,乘桓公出城迎客的機會,在車下喂牛,扣牛角疾歌”。桓公聞而贊其為非常人”,命后車載之,拜為上卿。見《呂氏春秋·舉難》:“、《晏子春秋·問下二》:“『·劉向《說苑·尊賢》:“亦載此事。
46、牛口之下
【拼音】niú kǒu zhī xià
【釋義】借指卑下的地位。
【出處】《史記·商君列傳》:“夫五羖大夫,荊之鄙人也。聞秦繆公之賢而原望見,行而無資,自粥于秦客,被褐食牛。期年,繆公知之,舉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國莫敢望焉。”《呂氏春秋·舉難》:“等又載有寧戚飯牛得到齊桓公賞識的事。
47、契船求劍
【拼音】qì chuán qiú jiàn
【釋義】比喻拘泥成法,不知變通◇多作刻舟求劍”。
【出處】語本《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48、強食靡角
【拼音】qiǎng shí mí jiǎo
【釋義】指飽食而角力求勝。
【出處】《列子·說符》:“強食靡角,勝者為制,是禽獸也。”殷敬順釋文《韓詩外傳》:“云‘靡,共也。’《呂氏春秋》:“云‘角,試力也。’此言人重利而輕道,唯食而已,亦猶禽獸飽食而相共角力以求勝也。”一說,靡讀為摩,謂以角相摩。見俞樾《諸子平
49、磬筆難書
【拼音】qìng bǐ nán shū
【釋義】極言事實多,即使用完筆也難寫全。磬,通罄”。
【出處】《呂氏春秋·明理》:“此皆亂國之所生也,不能勝數,盡荊越之竹,猶不能書。”《舊唐書·李密傳》:“磬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
50、磬竹難書
【拼音】qìng zhú nán shū
【釋義】罄用盡;竹竹簡,用以寫字;書寫。用盡竹子也難寫完。形容罪行多得寫不完◇泛指事實多,寫不完。
【出處】《呂氏春秋·明理》:“此皆亂國之所生也,不能勝數,盡荊越之竹,猶不能書。”《舊唐書·李密傳》:“磬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
51、塞耳盜鐘
【拼音】sāi ěr dào zhōng
【釋義】比喻自欺欺人,硬要掩蓋掩蓋不了的事情。
【出處】《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搑其耳。”
52、三豕涉河
【拼音】sān shǐ shè hé
【釋義】比喻文字傳寫或刊印訛誤。
【出處】《呂氏春秋·察傳》:“子夏之晉,過衛,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于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
53、舍本求末
【拼音】shě běn qiú mò
【釋義】舍舍棄;求追求。拋棄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節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
【出處】《呂氏春秋·上農》:“民舍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民舍本而事末則其產約,其產約則輕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
54、射石飲羽
【拼音】shè shí yǐn yǔ
【釋義】飲隱沒;羽箭尾的羽毛。箭射到石頭里,隱沒了箭尾的羽毛。原形容發箭的力量極強◇也形容武藝高強。
【出處】《呂氏春秋·精通》:“養由基射兕中石,矢乃飲羽,誠乎兕也。”
55、豕亥魚魯
【拼音】shǐ hài yú lǔ
【釋義】指書籍傳寫或刊印中的文字錯誤。
【出處】《呂氏春秋·察傳》:“載有己亥”誤作三豕”的故事。晉葛洪《抱樸子·遐覽》:“書字人知之,猶尚寫之多誤。故諺曰書三寫,魚成魯,虛成虎。此之謂也。”
56、視死如歸
【拼音】shì sǐ rú guī
【釋義】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樣平常。形容不怕犧牲生命。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左下》:“三軍既成陣,使士視死如歸,臣不如公子成父。”《呂氏春秋·勿躬》:“三軍之士,視死如歸。”
57、貪小失大
【拼音】tān xiǎo shī dà
【釋義】因為貪圖小便宜而失掉大的利益。比喻只謀求眼前的好處而不顧長遠的利益。
【出處】《呂氏春秋·權勛》:“達子……使人請金于齊王,齊王怒曰‘若殘豎子之類,惡能給若金?’與燕人戰,大敗,達子死,齊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國,相與爭金于美唐甚多。此貪于小利以失大利者也。”
58、堂上一呼,階下百諾
【拼音】táng shàng yī hū,jiē xià bǎi nuò
【釋義】諾答應。堂上一聲呼喚,階下齊聲答應。多形容舊時豪門權貴威勢烜赫,侍從和奉承的人很多。
【出處】《呂氏春秋·過理》:“宋王大悅,飲酒室中。有呼萬歲者,堂上盡應;堂上已應,堂下盡應。門外庭中聞之,莫敢不應。”
59、天下太平
【拼音】tiān xià tài píng
【釋義】處處平安無事。指大治之世。
【出處】《呂氏春秋·大樂》:“天下太平,萬物安寧。”
60、兔起鳧舉
【拼音】tǔ qǐ fú jǔ
【釋義】鳧野鴨。象兔敢奔跑,象野鴨急飛。比喻行動迅速。
【出處】《呂氏春秋·論威》:“知其不可久處,則知所兔起鳧舉,死惛之地矣。”
61、兔死鳧舉
【拼音】tǔ sǐ fú jǔ
【釋義】象兔敢奔跑,象野鴨急飛。比喻行動迅速。
【出處】《呂氏春秋·論威》:“知其不可久處,則知所兔起鳧舉,死 之地矣。”
62、亡戟得矛
【拼音】wáng jǐ dé máo
【釋義】比喻得到的和失去的相當,或有失有得。
【出處】《呂氏春秋·離俗》:“亡戟得矛,可以歸乎?”
63、無立錐之地
【拼音】wú lì zhuī zhī dì
【釋義】沒有立錐子的地方。比喻連極小的地方也沒有◇常形容貧窮。
【出處】《莊子·盜跖》:“堯舜有天下,子孫無置錐之地。”《呂氏春秋·為欲》:“無立錐之地,至貧也。”
64、五臟六腑
【拼音】wǔ zàng liù fǔ
【釋義】五臟脾、肺、腎、肝、心;六腑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膽。人體內臟器官的統稱。也比喻事物的內部情況。
【出處】《呂氏春秋·達郁》:“凡人三百六十節、九竅、五臟六腑。”
65、勿忘在莒
【拼音】wù wàng zài jǔ
【釋義】比喻不忘本。
【出處】《呂氏春秋·直諫》:“使公毋忘出奔于莒也。”
66、物極必反
【拼音】wù jí bì fǎn
【釋義】極頂點;反向反面轉化。事物發展到極點,會向相反方向轉化。
【出處】《呂氏春秋·博志》:“全則必缺,極則必反。”《鹖冠子·環流》:“物極則反,命曰環流。”
67、喜怒無常
【拼音】xǐ nù wú cháng
【釋義】一會兒高興,一會兒生氣。形容態度多變。
【出處】《呂氏春秋· 誣徒》:“喜怒無處,言談日易。”
68、宵魚垂化
【拼音】xiāo yú chuí huà
【釋義】用來頌揚地方官善于教化。
【出處】據《呂氏春秋·具備》:“載,春秋時孔子弟子宓子賤治亶父(今山東省單縣),體圣人之化,三年,夜間捕魚的人能將所得小魚重歸水中。
69、霄魚垂化
【拼音】xiāo yú chuí huà
【釋義】以之來稱贊官吏的德政。
【出處】據《呂氏春秋·具備》:“載,春秋時孔子弟子宓子賤治亶父(今山東省單縣),體圣人之化,三年,夜間捕魚的人能將所得小魚重歸水中。
70、癬疥之疾
【拼音】xuǎn jiè zhī jí
【釋義】癬疥兩種皮膚病。比喻無關緊要的小問題和小毛病。
【出處】《呂氏春秋·直諫》:“夫齊之于吳也,疥癬之病也。”
71、煙視媚行
【拼音】yān shì mèi xíng
【釋義】煙視微視;媚行慢行。形容害羞不自然的樣子。
【出處】《呂氏春秋·不屈》:“人有新取婦者,婦至,宜安矜,煙視媚行。”
72、言行相詭
【拼音】yán xíng xiāng guǐ
【釋義】詭違反,違背。說的和做的相違背。指言行不一。
【出處】《呂氏春秋·淫辭》:“言行相詭,不祥莫大焉。”
73、掩耳盜鈴
【拼音】yǎn ěr dào líng
【釋義】掩遮蔽,遮蓋;盜偷。偷鈴鐺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
【出處】《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聲。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74、掩耳盜鐘
【拼音】yǎn ěr dào zhōng
【釋義】捂住耳朵偷鐘。比喻自己欺騙自己。
【出處】語出《呂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恥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搑其耳。”
75、殃及池魚
【拼音】yāng jí chí yú
【釋義】比喻無緣無故地遭受禍害。
【出處】《呂氏春秋·必己》:“宋桓司馬有寶珠,抵罪出亡,王使人問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于是竭池而求之,無得,魚死焉。此言禍福之相及也。”
76、一夔已足
【拼音】yī kuí yǐ zú
【釋義】夔古賢臣名,為舜時的典樂官。夔一人已足制樂。指只要是真正的人才,有一個就足夠了。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左下》:“不也,夔非一足也,……一而足也。”《呂氏春秋·察傳》:“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也,故唯圣人為能和,樂之本也。楚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77、一竅不通
【拼音】yī qiào bù tōng
【釋義】竅洞,指心竅。沒有一竅是貫通的。比喻一點兒也不懂。
【出處】《呂氏春秋·過理》:“殺比干而視其心,不適也。孔子聞之曰‘其竅通,則比干不死矣。’”高誘注紂性不仁,心不通,安于為惡,殺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竅通則比干不見殺也。”
78、一噎止餐
【拼音】yī yē zhǐ cān
【釋義】猶因噎廢食。比喻要做的事情由于出了點小毛病或怕出問題就索性不去干。
【出處】語出《呂氏春秋·蕩兵》:“夫有以饐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
79、移風平俗
【拼音】yí fēng píng sú
【釋義】轉變風氣,改變習俗。
【出處】《呂氏春秋·侈樂》:“凡音樂通乎政,而移風平俗者也。”
80、以白為黑
【拼音】yǐ bái wéi hēi
【釋義】指顛倒是非。
【出處】《呂氏春秋·應同》:“故君雖尊,以白為黑,臣不能聽。”
81、以冰致蠅
【拼音】yǐ bīng zhì yíng
【釋義】致招引。用冰塊引蒼蠅。比喻事情必難實現。
【出處】《呂氏春秋·功名》:“以貍致鼠,以冰致蠅,雖工不能。”
82、以黑為白
【拼音】yǐ hēi wéi bái
【釋義】指顛倒是非。
【出處】《呂氏春秋·應同》:“父雖親,以黑為白,子不能從。”
83、以貍致鼠、以冰致繩
【拼音】yǐ lí zhì shǔ、yǐ bīng zhì shéng
【釋義】用貓招引老鼠,用冰作繩索。比喻事情不能成功。
【出處】《呂氏春秋·功名》:“以貍致鼠、以冰致繩,雖工不能。”
84、以貍致鼠
【拼音】yǐ lǐ zhì shǔ
【釋義】貍貓。捉老鼠用貓作誘餌。比喻事情不能成功。
【出處】《呂氏春秋·功名》:“以貍致鼠,以冰致繩,雖工不能。”
85、以利累形
【拼音】yǐ lì lěi xíng
【釋義】為了謀取利益而桅身體。
【出處】《呂氏春秋·審為》:“雖貧賤,不以利累形。”
86、以湯止沸
【拼音】yǐ tāng zhǐ fèi
【釋義】用開水去制止水的沸騰。比喻不從根本上著手,對事情沒有幫助。
【出處】《呂氏春秋·盡數》:“夫以湯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則止矣。”
87、以養傷身
【拼音】yǐ yǎng shāng shēn
【釋義】為了獲得養育自己的條件,反而使身體受到損害。比喻得不償失。
【出處】《莊子·讓王》:“夫人王亶父,可謂能尊生矣。能尊生者,雖貴富,不以養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見利輕亡其身,豈不惑哉!”按,此語亦見《呂氏春秋·審為》:“與《淮南子·道應訓》:“。
88、以夜繼日
【拼音】yǐ yè jì rì
【釋義】用夜晚的時間接上白天,日夜不停。
【出處】《呂氏春秋·先識》:“中山之俗,以晝為夜,以夜繼日,男女切倚,固無休息。”
89、因噎廢食
【拼音】yīn yē fèi shí
【釋義】原意是說,因為有人吃飯噎死了,就想讓天下人都不吃飯,這太荒謬了。比喻要做的事情由于出了點小毛病或怕出問題就索性不去干。
【出處】《呂氏春秋·蕩兵》:“夫有以噎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
90、早朝晏罷
【拼音】zǎo cháo yàn bà
【釋義】很早上朝,很遲退朝。指勤于政事。
【出處】《呂氏春秋·禁塞》:“早朝晏罷,以告制兵者。”
91、澤及枯骨
【拼音】zé jí kū gǔ
【釋義】澤恩澤;枯骨死去已久的人。恩澤及于死者。形容給人恩惠極大。
【出處】《呂氏春秋·孟冬紀·異用》:“文王賢矣,澤及髊骨,又況于人乎!”
92、眾口熏天
【拼音】zhòng kǒu xūn tiān
【釋義】指群言可以動天。比喻輿論力量大。
【出處】《呂氏春秋·離謂》:“毀譽成黨,眾口熏天。”
93、逐臭之夫
【拼音】zhú chòu zhī fū
【釋義】追逐奇臭的人。比喻嗜好怪癖,與眾不同的人。
【出處】《呂氏春秋·遇合》:“人有大臭者,其親戚兄弟妻妾知識,無能與居者,自苦而居海上。”三國魏·曹植《與楊德祖書》:“人各有好尚,蘭蓀蕙之芳,眾人之好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
94、恣睢自用
【拼音】zì suī zì yòng
【釋義】:恣睢:狂暴;自用:自以為是。指狂妄、兇暴、自以為是
【出處】: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懷寵》:““子之在上,無道據傲,荒怠、貪戾、虐眾,恣睢自用也。”
【《呂氏春秋》中的成語】相關文章:
《論語》中的經典成語11-04
論語中的成語01-23
中字的成語大全07-21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07-28
論語中的成語匯總08-22
關于逆境中成長的成語04-20
古詩詞中的成語10-26
中書君成語解釋03-26
《呂氏春秋》閱讀理解09-21
成語外強中干的典故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