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周公東征-我徂東山,慆慆不歸
周武王在克商朝后二年病逝。當時「天下聞武王崩而叛」,周公旦為了應付危難,一方面立武王的幼子誦為周成王;另一方面,自己又親自攝政,結果引起了內部的爭權斗爭。管叔、蔡叔也乘機散布流言,引起了成王對周公的懷疑。最后成王開啟金滕之箱,看見策文,周公才獲得信任。于是管、蔡勾結武庚起兵反周。
是時武庚利用戰機,聯絡庸、奄、薄姑、徐戎、淮夷、熊(祝融)、盈(贏)諸族共圖復國,聲勢遠比新起而內部分裂的周強大。周公和召公「內弭父兄,外撫諸侯」,經過三年東征,平定了三監叛亂。《逸周書•作雒》篇說,武庚北奔,管叔自殺,蔡叔被囚;周公征服熊、盈之族十七國,俘淮夷之族九邑。《孟子•滕文公》篇則說,其滅國五十。地居河汾之東的唐也起事策應武庚的.叛亂,后為周公誅滅。這次戰事是繼武王滅殷之后,周公為徹底征服殷族及其同盟作出的最大功績,周朝的統治由此奠定下來。
周公名旦,周初政治家。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武王死后,太子誦繼立,是為成王。成王年幼,曾輔佐克商的武王之弟周公旦攝政。管叔,蔡叔懷疑周公將篡取王位,傳播流言,紂子武庚也謀劃復國,與管、蔡結合叛周,糾集徐(今江蘇泗洪)、奄(今山東曲阜)、薄姑(今山東博興東南)和熊、盈等方國部落作亂。周公奉成王命東征,經過三年戰爭,終于平定叛亂。武庚和管叔被誅,蔡叔被流放。 為了消弭殷商殘余勢力叛周的隱患,周朝首先命令諸侯在伊洛地區合力營建新邑,即周朝的東都洛邑(成周)。東都既成,遂遷曾反對周朝的“殷頑民”于此,加以控制。同時封降周的商貴族微子于商朝故都宋(今河南商丘),以代殷商之后;封武王少弟康叔于紂都,成立衛國,賜殷民七族;封周公長子伯禽以奄國舊地,成立魯國,賜殷民六族。于是殷商全民遂被分割,逐漸服從于周朝的統治。
【周公東征-我徂東山,慆慆不歸】相關文章:
周公東征的故事06-26
關于徂的組詞04-28
《東征賦》的賞析03-22
東征賦課文賞析09-17
東征賦原文及賞析08-25
不歸路04-30
不歸路10-13
東征西討成語05-12
春游東山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