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曾是貴族代稱 平民本指平善之人
百姓,就是平民。現代漢語里有平民百姓或平頭百姓之說。可是,諸位知道嗎?曾幾何時,百姓也是貴族的代稱。
百姓,顧名思義就是百家姓,是各種姓的統稱。姓字拆開是女生,這跟母系氏族社會有關。黃帝母親住在姬水,舜帝母親住在姚墟,所以他們就姓姬、姓姚。遠古時,普通人是沒有姓的,只有貴族才有姓,而且那時兒子并不跟著父親姓。傳說黃帝曾賜給其后代12個姓。《尚書·堯典》里講“平章百姓”,這里百姓就指的貴族。隨著貴族政治的瓦解,到戰國時姓已不再是貴族的專利,相應的,百姓也泛指平民。
百姓還有許多同義詞。譬如黎民。傳說遠古涿鹿大戰之際,黃帝集團與炎帝集團結成聯盟,一個部落通常只有幾姓,加起來就數量可觀了。古人好舉成數,以百而言多,故稱之為“百姓”。戰勝蚩尤的九黎人后,黃帝、炎帝將戰敗被俘的九黎人,稱作“黎民”,以與“百姓”相區別。
平民,本義指平善之人,后來泛指百姓。庶民,也稱庶人,秦漢前對身份比奴隸高的農民和小商人的稱謂;秦漢后泛指一般平民。布衣,古代富人穿絲帛,平民穿麻布,故稱平民為“布衣”。國人,西周時指居住在國都及其附近的平民,與之相對的是遠離城邑的野人。后來,國人泛指國內之人、全國之人。黔首,黔是黑色,戰國時期秦尚黑色平民用黑布包頭,故稱“黔首”。黔首很可能與黎民有關,古文里黎通驪,也有黑色的意思。蒼生,本義是指草木叢生之處,后來借指平民百姓。黎庶,是黎民加庶民。群眾,群眾也是一個老詞,是眾人的'意思,《荀子》和《史記》里都用過這個詞匯。也可理解為需要人領導的烏合之眾。人民,也是一個老詞。在孔子生活的時代,人不包括民,民是奴隸,人則是士以上的人物。古籍里人民連用,一般泛指人生,也指平民、庶民和百姓。近代,群眾和人民才成為最為人熟知的借指百姓的詞匯。
有意思的是,百姓可以跟老連用。中國人尊重或敬畏某種事物,才冠之以老,如老天、老師、老虎等。在百姓前冠以老字,大約是某位實權派為體現自己尊重人民,才刻意為之吧。不過,老百姓只出現在口語里,書面語里是難覓其蹤跡。
有老百姓,還有小老百姓。元曲里有小百姓之說,小老百姓大約源于此。既小且老,百姓的無奈無助,盡在此四字矣。
【百姓曾是貴族代稱 平民本指平善之人】相關文章:
阿平07-25
阿平07-25
平字的組詞05-19
記平堡12-21
游平天湖05-25
長平之戰04-22
熹平石經09-15
長平之戰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