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閑話古代轎子:轎夫禁忌吃蔥蒜 堪比當代公車司機
轎子最早叫“肩輿”或“平肩輿”,是我國古代傳統的交通工具,主要靠人抬,因抬轎需用肩,所以稱為“肩輿”。說白了,就是一種“肩行之車”。
古時轎分官轎和民轎兩種。官轎是皇家、官員的主要交通工具,由于坐轎者身份不同,所乘的轎子也不同。光皇帝坐的轎子就有許多種類。如禮輿,是供皇帝上朝時乘坐的;步輿,是供皇帝在紫禁城內巡行時乘坐的;輕步輿,是供皇帝去城外巡狩、視察民情乘坐的;便輿,是供皇帝在巡視時備用的一種轎,隨時以轎代步用的。平時,皇帝在宮內出入,一般都乘便輿,冬天坐暖輿,夏天坐涼輿。
除皇帝的轎子外,不同品級的官員則坐不同的轎子。官轎出府,常有隨從在前鳴鑼開道,四周還有侍衛人員,前呼后擁,展示官威。百姓見之,必須肅靜、回避。所用轎夫也分等級,官越大,抬轎的人越多。一般七品官多為四抬,五品以上的官員可乘八抬,皇帝出宮時是十六抬,自然是最高的規格。
除去官轎,還有民轎,高貴人家多備有轎子,有兩抬的有四抬的。前幾年去杭州參觀胡雪巖故居,見胡雪巖坐的就是四抬轎。雖然他為紅頂商人,皇上賜有品位,但也只能用四抬轎。就是說,他的轎子仍為民轎,不是政府出錢制作的官轎。官轎的轎夫是吃俸銀的,而大戶人家的轎夫是自己花錢養的。就像現在富豪,雖然乘坐的是“寶馬”、“奔馳”,但在眾人眼中的分量還是抵不過縣委書記所乘的新“紅旗”。
民轎中還有一種被稱為“花轎”或“喜轎”的,專用于百姓婚事。擁有這種轎子的人多是一個團隊,也就是民間組織。大伙湊份子制了一頂花轎,用絲綢包裝起來,刺繡上吉祥圖案,有的還鑲上寶石,轎子上裝飾金鳳銀人,專等有人來“寫轎”。“寫轎”也叫“定轎”,定于某年某日有“喜好”。轎夫們頭天過轎到男方家,第二天一早去抬新娘,并有鑼鼓嗩吶相陪,一路走來,熱鬧非凡。新娘到家,主家要“封錢”,轎夫們得了禮錢,將轎子抬到村外,把上面的裝飾卸下裝在箱子里,然后分賬,再等下一次有人來“寫轎”。生意紅火時,幾乎每月能被雇十多次。
古代在官衙里當轎夫,多是子承父業。因為抬轎也是一門技術。二十多年前,我寫過一篇小說《官抬》,為此還專門采訪過古陳州一位轎夫世家出身的老者。他告訴我在衙府里當轎夫有許多禁忌,一是行轎時不能大聲說話,上肩走轎、停轎全聽轎頭指揮,轎頭多用暗示,如起肩走轎喊一聲“起轎”,上坡下坡時要拍轎杠,落轎后前面的轎夫要閃開,以便官員出轎。轎夫還要忌口,不能吃大蒜、生蔥和韭菜等有異味的東西,以防當官的聞到。另外,還不能放響屁,大聲吐痰什么的,怕的是當官的聽到“膈應”。我將這些鮮為人知的細節全寫進了小說里,不想一位在政府里當小車司機的老師傅看了,專門給我寫了一封信。他說我們名為小車司機,其實就是車夫,你小說中所說的轎夫禁忌,我們現在也一樣要恪守。我給領導開車三十多年,從未吃過大蒜和生蔥,一天到晚把自己當啞巴,看到全當沒看見,聽見全當沒聽到,要不,早被踢開了。
如此的巧合,頗使我吃驚。
據說在當今世界,唯有中國稱小汽車為“轎車”,足見傳統的力量有多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