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明清時期人們愛吃奶:豪華宴席奶制品成必備
從北魏時期開始,隨著少數民族南下,中原地區開始掌握擠奶和制作奶制品的工藝,經過發酵等加工程序,把牛奶制成乳酪食用。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上,也多有農婦擠牛奶、煮牛奶的畫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明清時期人們愛吃奶:豪華宴席奶制品成必備,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糖蒸酥酪
近年來,北京傳統奶制品小吃通過年輕人的胃,走向了他們的心,復興勢頭喜人。值得舊事重提的是,這些奶制品曾經與京城傳統小吃的另一大類——炒果餞結合在一起,成為豪華宴席上的必備小吃。
崇彝《道咸以來朝野雜記》記載,同治年間,京城上層社會的宴會形成了大致固定的程序。席上的第一道環節為,每張餐桌上先設四個干果盤、四個鮮果盤、四個蜜餞盤以及八個冷葷盤。依照習慣,果盤僅供觀瞻,并不食用。不過,在“四蜜餞果”后,作者注云:“如紅果、甘棠、溫樸、杏脯之類,預備沃奶點心用者。”
文中接著講述,開席之后,會有六道主要程序。第一道為大海碗盛的八寶果羹或蒸蓮子;第二、三道依次為燕窩、魚翅;第四、五道如果上燒烤如燒整豬、整鴨切片,就是最上等的宴席,次一等的則為蒸鴨、整尾鮮魚。與主菜同時,還會有八盤炒菜先后呈進。最后,以四大碗湯菜、四大碗燉菜作為收尾,如果是冬天,則還要添加什錦火鍋。
誠如崇彝感嘆,這樣的席面實在是奢侈。然而,在流水也似的主菜之間,還要穿插著上三次點心,每次都包括一甜一咸,共為甜點心一種,奶點心兩種,葷點心如蒸餃、春卷等三種。與主菜、炒菜以大盤大碗為容器不同,點心是每人一份,叫做“各吃”。關于奶點心,作者又注道:“多以厚奶皮實于小碗中,自以蜜果拌之。”
原來,逢到大菜之間的點心環節,一開始擺在桌上的四盤蜜餞果才派上了用場。奶點心——主要是奶皮——會盛在小碗里,每位與宴者面前一碗,由各人按照自己口味,舀取喜歡的蜜餞果澆到奶食上,拌勻而食。至于用以給奶點心佐味的果餞,則是炒紅果、炒海棠、溫樸等,至今被視為京城傳統小吃的代表。
清末京城的豪華宴席中出現奶制品的現象,容易解釋成滿族人生活習慣的影響。然而,明末人張岱在其《蟹會》一文中披露,他的螃蟹宴上,當煮蟹一輪輪上桌的間隙,會“從以肥臘鴨、牛乳酪”,同樣是以奶制品作為主菜之間的調劑。
張岱所設宴席上的牛乳酪,可是真正意義上的“私家秘制”佳品:他自家養有一頭牛,每天擠的鮮奶于入夜時放置在大盆中,靜置一宿之后,液面上會堆簇著厚厚的“乳花”,也就是牛奶自然凝成的精華。將“乳花”入鍋中熬煮,同時,按一斤乳配四杯茶汁的比例,加入蘭雪茶的清汁。(《陶庵夢憶》卷四《乳酪》)至于“蘭雪茶”,同樣是依張岱發明的獨家方法預先精制而成:先沖出濃茶水少許,投下茉莉花浸泡,待放涼之后,再澆入滾水調淡,據說,其茶色就像紙窗上初映的曙光一般,晶明透亮。(《陶庵夢憶》卷三《蘭雪茶》)也就是說,食蟹當中所飲的牛乳酪,乃是蘊含著淡淡的茶香與茉莉花氣,以張岱自己的話形容,這種稠乳“吹氣勝蘭,沁入肺腑,自是天供”。
不僅如此,張岱還喜歡在自制的牛乳酪中加入“鶴觴花”蒸餾而成的天然花露,上火籠蒸,制成傳統的“蒸酥酪”。北京人會把下火之后的蒸酥酪靜置、冷凍,令其凝固,而張岱認為蒸酥酪最好趁熱即飲。宴席上,于膏黃滿口之余,忽然來上一杯茶香或花露隱約的熱酪漿,大概任誰也會頓覺口清腹暖,產生再與肥蟹多鏖戰一輪的氣力與豪情吧。
從這兩條線索來看,牛奶制品之于古代的高檔宴席,并非如我們曾經認為的那樣格格不入。在崇彝介紹的清末情況中,第一道果羹或蒸蓮子本身就是點心式的甜品,所以這一道之后應該不會上點心。那么,三道點心便是在二、三、四、五道大菜之間現身。這顯示,酸甜味的炒果脯拌奶點心,或溢著茶香花香的酪漿是作為調節口味的點綴性小吃,被穿插在易有肥膩感的葷肴之間,為整場盛宴劃分出必要的段落,賦予“吃”這個簡單的行為以儀式感與節奏感。
晚清時浪費無度的設宴方式雖然不可取,吃魚翅、燕窩的做法尤其值得鄙棄。不過,主菜的上席各成獨立章節,循序而行,以及把奶皮、炒紅果等傳統京城小吃加以靈活運用的方法,或許可以為今日改革中餐的用餐形式提供些許靈感。
古代奶制品極簡史
在古代,喝牛奶、吃奶制品并不是一個傳統的飲食習慣。
農耕少不了牛,為了保護農業,官府對牛的食用多有限制是一個原因,《史記》中記載,對當時的中原人民來說,喝牛奶是游牧民族的生活習俗。
榆林窟第25窟《彌勒經變之耕作圖-中唐
牛奶來源匱乏是另一個原因。清朝晚期才從歐洲引進奶牛,在這之前,我國土生土長的牛多是黃牛和水牛,即便算上牦牛,無論哪一種牛的產奶量都無法和奶牛相比。
埃及一座陵墓中發現的壁畫,時間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350年左右
從北魏時期開始,隨著少數民族南下,中原地區開始掌握擠奶和制作奶制品的工藝,經過發酵等加工程序,把牛奶制成乳酪食用。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上,也多有農婦擠牛奶、煮牛奶的畫面。
賈思邈的《齊民要術》中就有一道叫做“膏環”奶制品的制作方法,用牛奶和面,搓成圓環,在油里炸熟。單看描述,膏環和老北京的焦圈的倒是有那么點相似。
大抵是發現了牛奶的妙用,自此,“吃貨”們研究出了多種乳制品制作方法。
唐朝詩人白居易就是乳制品的超級粉絲,多次在詩中表達“吃貨”心愿,而且,get這些白居易同款并不難,在家就可以復刻。
冬天,他想著“融雪煎香茗,調酥煮乳糜。”也就是用雪水煮茶、調酥油煮牛奶,茶可以解酥油茶的膩,難怪會吃到“快活亦誰知”。料峭寒春時節,吃法就變成了 “酥暖薤白酒,乳和地黃粥。”酥油野蒜酒,牛奶地黃粥,既暖胃又解饞還養生。
到了宋朝,乳品變得盛行起來,街邊開始有專門經營乳品的攤子。在北宋的首府開封,經營乳品的“王家乳酪”特別受歡迎,堪比今天的網紅飲品店。
到了年節時,如果沒有乳品和糕點,還會遭到吐糟,楊萬里就曾在除夕夜吐槽說“雪韭霜菘酌歲除,也無牛乳也無酥。”
當時,還流行著一種很貴氣的吃法——牛奶粥,這也是蘇轍的孫子蘇籀喜歡的吃法,蛋白質和碳水同時補充,健康也好吃。
明清時期,因為人口快速增長,糧食壓力變大,大量牧場開墾成農田,奶用牛數量大量減少,失去奶源,食用牛奶的習俗漸漸衰落。
直到民國時期,飲用牛奶被提上日程,我們的飲食中也越來越多出現牛奶的身影。
農場改造
隨著城市發展的推進,許多農場無法適應時代要求,大部分農場存在遺留問題、土地利用效率低、主導產業缺失等制約因素,農場發展停滯不前,需要轉型升級,開發改造再利用。
倫敦牛津郡的Soho Farmhouse度假酒店的前身,就是一處占地100畝廢棄破敗的農場,經過Soho House和英國本土設計事務所Michaelis Boyd的改造,改建成了一處“農場酒店”。
和其他Soho House地處鬧市不同的是,Soho Farmhouse周邊沒有高樓大廈、車水馬龍,只有鄉野間的幽靜。
805平方米的谷倉,拆掉破舊的水磨坊后,改建成酒店大廳,農場中間的舊工業建筑變成社交空間。
改造后的農場莊園設有7間臥室,沿著農場邊建設了40間獨立的小木屋,配有農舍、客房、帳篷等住宿設施。室內裝潢陳設自然古樸,再生木材上鋪滿鵝卵石作為墻壁和地板,空間更顯質樸。
把390平方米的谷倉改造成影院,變成農舍的娛樂設施,影院內配有鵝絨躺椅、小餐桌和臺燈、羊毛毯等。
室外16平米的船庫改建成室內泳池,與室外25米長的鋪板層泳池融為一體。
無獨有偶,位于南非開普荷蘭的一處農場經過改造,變成了鄉村旅游圣地。
Babylonstoren農場地處南非開普荷蘭,建于1690年,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農莊之一,莊園宅邸則建于1777年。
維護農場原貌的基礎上,設計團隊將農場改造成一處鄉村旅游圣地,白色的農舍、古老的地窖、雞舍、鴿舍、傾斜的鐘塔散布在田野之上。
部分屋舍改建成酒店,外墻刷成白色,茅草做屋頂,室內裝飾山形墻,17、18世紀的外觀和21世紀的室內裝潢搭配也不顯突兀。把餐廳打造成方盒狀的形態,玻璃陽光房不錯過一天的好陽光。
依循“農場作業”模式的基礎上,引入酒店的商業模式,游客可以體驗種植、修建、采摘的田園生活。
多樣乳制品食用也好,世界牛奶日的設立、以及農場的改造也好,究其根本,都是希望獲得一種健康的存在方式。設立世界牛奶日,普及牛奶知識,讓更多的人知道怎么選一瓶好牛奶,獲取更全面的營養,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
對廢棄農場進行改造,改建成更符合時下經濟發展、適合大眾的休閑觀光場所和住宿設施,得以讓延續了近百年的農場更體面地發光發熱。
【明清時期人們愛吃奶:豪華宴席奶制品成】相關文章:
我的“豪華房子”06-05
宴席的座位08-17
蒼蠅與宴席09-23
吃奶魚的傳說10-04
偷吃奶粉06-26
那些形容酒店豪華的句子04-27
愛直至成傷經典語錄11-18
古代宴席的禮儀09-13
森林,人們的家園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