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法”、“律”?
甲骨文中未發(fā)現(xiàn)“法”字,西周銅器銘文中“法”字的古體是“”。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刑也。平之如水,從水。所觸不直者去之,從去。”“”在傳說中是生性正直的神羊 獨角獸;“去”就是斷案時由神羊觸審,被神羊所觸的人敗訴;“水”代表神意裁判公平、不偏不倚、平之如水,描述了一幅神羊裁判的圖畫。盡管戰(zhàn)國時期已有了簡化的“法”字,但其古體一直保留到秦漢時期。周代已經(jīng)有“法”的存在,《禮記·月令》:“命有司修法制”,《周禮》“以八法治官府”。但現(xiàn)代意義上的“法”的大量使用是在戰(zhàn)國時期法家學派誕生以后,晉國有“被廬之法”、“夷搜之法”,魏國有“法經(jīng)”、“國法”,燕國有“奉法”。
“律”出自原始社會黃帝時代“師出以律”(《周易·師》)的故事。黃帝命伶?zhèn)惏阎窀徒爻芍裢,鉆上眼,用嘴吹,發(fā)出各種聲響,用來指揮軍隊的`前進和后退。竹筒的聲響“律”體現(xiàn)了軍隊的紀律,有軍法、戰(zhàn)時號令的作用,又延伸出“規(guī)范”的含義,“范不一而歸于一”,以后帶有軍刑意義的都稱為律。后來,商鞅變法“改法為律”,以“律”為新制定的法律的總稱,但其影響并不限于秦國。云夢秦簡《為吏之道》摘有魏安釐(x )王時的戶律和奔命律,說明至少在秦始皇統(tǒng)一前,魏國已經(jīng)使用了律的名稱。律既表現(xiàn)為綜合性法典,也表現(xiàn)為單行法規(guī)。此后,中國歷代的正式法典都稱律,秦律被漢朝繼承,號稱“九章律”;漢律被改編為曹魏的“新律”;西晉“泰始律”被東晉及南朝沿用;北朝有“北魏律”、北周的“大律”、“大齊律”;隋朝有“開皇律”;唐朝有最具代表性的唐律及其疏議;明朝有“大明律”,清朝繼之改稱“大清律例”。但民國時的立法,法典又改“律”為“法”了。
【什么是“法”、“律”?】相關文章:
一律的近義詞是什么03-30
出出律律的成語解釋12-05
五音十二律分別指什么02-16
什么是托物言志法?06-09
“三尺法”是什么?07-27
十二律04-01
風律雅10-28
青春的弦律09-06
安靜的弦律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