乜氏-姓乜的名人-乜姓起名字-乜姓的起源與家譜
乜氏
分布地區
據《郡望百家姓》上記載:乜氏望出晉昌郡。又《姓氏考略》上記載:望出晉昌、趙郡。晉昌郡:西晉至北周時的晉昌郡在今甘肅省安西縣東南;又一處晉昌郡(南朝齊)在今陜西省石泉縣一帶。趙郡: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將原來秦代的邯鄲郡改為趙國,治所在邯鄲(今河北省中部)。東漢建安年間(公元196--219年)改為趙郡。相當于今河北省中部趙縣、邯鄲一帶地區。
歷史來源
「乜」源出:乜(Niè)源出有三:1、出自姬姓,以地為氏。春秋時衛國大夫食采于乜城,以地名為姓。2、出自蕃姓,蒙古族后代。據《通志·氏族略》和《山左詩集》云:“番姓,望出晉昌、趙郡。”明代蒙古族瓦刺部首領叫作也先,他于明正統十五年時攻打明朝,失敗后與朱明王朝和好,他的后人有的進入中原,定居于山東境內。明時有人曾把“也先”誤寫作“乜先”,也先的子孫與漢人融合,改姓為乜姓,故《山左詩集》載:“山東之乜,系也先后所在。”3、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區。(見《中國回族大辭典》)
得姓始祖
也先。據古籍《山左詩集》其中說到:“山東之乜,系也先后所改”。是說山東的乜姓,源于蒙古族瓦刺部首領也先的后代。原來,也先在明朝時候攻打中原,后來又因明朝強大而和好相處。也先的族人,有些遷居山東,逐漸地,他們與漢族通婚融合,改姓為乜。也先,古時也譯成額森,明代正統四年時,他繼承父親成為蒙古瓦刺部落首領。他兼并了蒙古各部,并又東西出擊,兼并或控制其他游牧部落。正統十四年與明朝的.戰爭中,他曾俘獲明英宗。此后與明朝達成和議,送還英宗皇帝。也先俘獲英宗皇帝的事,歷史上稱“土木之變”,那是因宦官王振挾持英宗出兵,領兵無方,在土木堡那地方兵敗,王振被殺,英宗被俘。故乜姓的始祖為也先。
遷徙分布
乜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宋代《百家姓》中列于關、岳、公等熟知姓氏之前,這說明乜姓在中國萬姓中已名列數百位姓氏之中。據史料可知,乜姓為古代秦、隴,即西北少數民族姓氏。《通志·氏族略》和《山左詩集》云:“番姓,望出晉昌、趙郡。”“山東之乜,系也先后所改。”照此看,乜姓為“番姓”,即今藏族之姓,其發源地是晉昌、趙郡,也就是今天山西石泉、甘肅等西北地區。山東也有乜姓,是明代瓦刺首領也先的后代改姓為乜的。乜姓至今已十分稀有。今貴德乜姓是世居者,因該地區在秦漢時為先零羌活動地區,即藏族的原始族源地。故在1962年貴德河東朱輯五編《貴德縣簡志》(續志修改稿)中說,(貴德)“乜納寺主持和遺老乜生華說,尹等初到斯地識有一人,本羌族,西羌無弋爰劍之苗裔倒貴德最早。爾時此地被水淹沒,一片汪洋,人不能住,乜納族住東山麥浪相卡。不知經多少年所,水漸下去,變為桑田,半數遷到化隆縣屬秋雜族,半數人移到貴德。元、明間未筑城時,住在隍廟街,訓導衙門地,到明洪武三年(實為七年),因筑城,一半人移到城外東北效乜納村,一半人移到城西效拉薩村。氏所建弘善寺(今大佛寺),不防礙筑城,故未遷移。”上述對貴德乜氏的來龍去脈說的一清二楚,確為今藏族的遠祖羌族首領無弋爰劍之后裔。還說本族所建“弘善寺”在明代之前,這在《安多政教史》中有所記載:“貴德城……有眾位護法神齊集列座的穆尼亥(為乜納亥的轉音)護法神殿,又稱穆尼亥九層殿,年公爺(即清代年羹堯)的兵士來到時,閻羅法王神像顯怒容向下視門口,因此兵士畏懼,未敢破壞該神殿。……”《安多政教史》還載,由乜納活佛羅哲吉(1675-1753年)于第一世俄欽赤列本的修行處建成乜納寺。今建于寺旁黃河沿的乜納塔,其歷史極久,故《安多政教史》又載:“當年吐蕃贊市赤熱巴巾率兵北征時,曾在此處唐蕃交界地區,以他的頭發為內藏修建了一座寶塔,并在塔頂安裝了金光閃閃的鎏金銅日月”,稱之為“乜納塔”。此記載屬合唐代吐蕃王攻占青海東部的史實。因此弘善寺、乜納塔、乜納寺。均以乜氏乜納族名而命名,亦為該族所建或其族為活佛而主持管理。今乜納村及乜氏也是乜納寺的香火莊及管理者之一。今青海省以乜姓命名的村莊只有貴德縣河陰鎮城東村委會所轄乜納自然村,村中多為乜姓。以及城西村委會所轄拉薩村有許多乜姓,還散居于羅漢堂鄉尼那村、河西鄉上劉屯村等地。其族人是于世公認的漢化藏族、絕大多數會漢語、學漢文,故族人的文化素質高,其族人中百分之六、七十為知識分子,其中乜宗德曾是縣人民政府干部,又是全縣頗有名氣的書法家,今文廟前新建的牌樓結構的欞星門,上書“騰蛟起鳳”金字,是他揮筆所書。如今該縣牧區常牧鄉還有乜納亥部落族,也稱木雅族。
堂號
太師堂:乜先為蒙古瓦刺部的太師。
【乜姓宗祠通用對聯】
〖乜姓宗祠四言通用聯〗系繁秦隴;族本晉昌。——佚名撰乜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乜氏繁衍于秦隴(今陜西、甘肅兩省)一帶。下聯典指乜姓望出晉昌郡。
家族名人
【乜氏-姓乜的名人-乜姓起名字-乜姓的起源與家譜】相關文章:
帶有乜字組詞04-26
乜神迷宮212-18
乜神迷宮5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