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氏簡述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百家姓便是其中之一的瑰寶。不知道大家對百家姓的了解有多少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苗氏簡述,希望大家喜歡!
分布地區
1、上黨郡,秦時所置,治所在壺關(今山西長治北),西漢移治今山西長子西;
2、濟陰郡,漢為定陶國,后置郡,治所在今山東定陶;
3、東陽郡,三國吳所置,治所在長山(今浙江金華),南朝陳改稱金華。
歷史來源
「苗」源出
苗姓來源有三:
1、出自羋姓。據《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風俗通》等所載,春秋時楚若敖之孫、楚大夫伯棼以罪誅,其子賁皇奔晉,食采于苗(故城在今河南濟源西),其后以邑為氏。
2、據《姓氏五書注》所載,相傳上古有名醫曰苗父,苗姓當始于此。
3、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來。百濟(朝鮮古國)大姓有苗姓;清滿洲人姓,世居沈陽;拉祜族黑苦聰人阿沙普氏,漢姓為苗;今滿、彝、畬、蒙古、維吾爾、東鄉、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苗賁皇。
楚國公族,伯棼(又名斗越椒)之子。伯棼為楚國大夫,素懷不臣之心,后趁楚莊王問鼎中原之機,發動兵變,但不久即被誅殺。賁皇恐禍及己,遂亡命晉國。晉待他禮遇有加,并令其食采于苗地。后晉楚交惡,在鄢陵大戰,時楚軍勢大,晉軍將士均懷恐懼之心,賁皇使獻計于晉君,告之楚之精兵俱在中軍,可先擊左右兩軍,然后乘勝合攻中軍,定可一舉擊潰楚軍。晉君納之,大敗楚軍。是故史傳楚材晉用之佳話。因賁皇食采于苗,后世子孫便以邑為氏,稱苗姓,并尊賁皇為其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苗賁皇的苗邑,據考就在今河南濟源的西部,現在該地還有一處地名“苗亭”,據說就是二千六百多年前苗邑的遺址。苗姓最初的發源地,當然也該在個地方。三家分晉后,苗姓因仕宦等原因,在今山西、河北等地落籍。戰國后期,苗姓祖居地濟源也深受戰火侵擾,故大批苗姓或北徙今山西長治,或東遷今山東定陶一帶,后經繁衍發展,昌盛為苗姓上黨郡望和濟陰郡望。兩漢時期,見諸史冊之苗姓有兵技巧家苗子,王莽國師苗?,劉秀時代的父城(今河南寶豐)長苗萌,幽州牧苗曾以及漢末的苗祀,尤可一提的東漢時東阿侯苗光,史書稱其保全了封邑,則表示苗光子孫落籍于今山東東阿。魏晉南北朝時期,苗姓同其它中原士族一樣,為了躲避兵火,取道南下,跨過長江,進入江東。其中一支苗姓輾轉于今浙江金華一帶,后經繁衍,形成了苗姓歷史上的第三大郡望——東陽郡。當然,在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之際,苗姓主要還是昌盛于上黨、濟陰二郡。唐代中后期,有陜西之苗姓為避國都附近紛擾不斷的戰亂,遷居今甘肅、寧夏一帶。兩宋之際,苗姓以上述三大郡望為主源,散布之地更廣,尤其在宋趙王室偏安江南后,苗姓人在今南方省份,如安徽、江蘇、浙江、湖南、江西等地定居。需要指出的是,繁衍于今山西長治一帶的苗姓依舊名人不斷,競現于史。明初,山西苗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河南、河北、山東、甘肅、江蘇、陜西等地。明中葉以后,苗姓已分布于全國大多數地方,并有渡海赴臺者。清中葉以后,伴隨闖關東的風潮,有冀魯豫地之苗姓入遷東三省。如今,苗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山東、甘肅、河南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之苗姓約占全國漢族苗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二。
堂號
“東陽”、“上黨”等。
家族名人
苗授:潞州上黨(今山西長治)人,北宋將領。以蔭補官,在攻打羌、西夏等戰役中,屢立戰功,累遷武泰軍節度使、殿前副都指揮使,后以保康節度使知潞州。其子苗履亦為宋將,累官至天武都指揮使。
苗衷:鳳陽府定遠(今屬安徽)人,明代大臣。永樂年間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有《史閣紀聞》、《歸回錄》、《雪窩稿》。
苗姓介紹
黔東方言地區
在黔東方言苗族地區,內部流傳的苗姓到當代亦大多可考。
黔東方言地區一部分苗族實行父子連名制。凱里市和黃平縣、雷山縣、丹寨縣境內女孩子苗名多以“阿”開頭,男生以“嗲(dia)”開頭。而劍河縣的父子連名制還要在其后加上苗姓,名前姓后。名字多以十二地支和自然界動植物命名。如:午(Ngux)、未(Mais)、申(Hxenb )、酉(Yul )、亥(Hat )、丑(Hxud )、寅(Yenx )等,自然萬物中如:花(Bangx)、草(Niangx)、水(Eb)、石頭(Vib)等,子女的名字與父親的名字構成了完整的家族世系。例如劍河縣南包寨的寨島(Zaid Daox)家族,漢姓多為楊姓,字輩為“再、政、通、光、昌、勝、秀”。而苗語子孫七代人為:午尹島(Ngul Yenx Daox)——尹久島(Yenx Jeex Daox)——久養島(Jeex Yangx Daox)——養喬島(Yangx Qiaol Daox)——喬波島(Qiaol Bod Daox)等等。構成了一連串的家族系譜。
而在劍河縣南寨鎮的錫繡支系中,在苗姓前面還要加上漢姓。如柳富寨的人名:龍辛布鈕(Hxenb Bod Niel),展留寨的人名:龍尼桑久(Nil Sanb Jeex)。以人名“龍尼桑久”為例,“龍”是漢族姓氏,“尼”是自己的名字,“Sanb”是其父親名字,“久”是苗族姓氏。
黔東南歷史上使用漢姓的歷史始于清代中期以后為了統計戶口而官方指定或者自己選擇,而且漢姓與苗姓并不存在嚴格的對應關系,同一個苗姓可能會有多個漢姓,而同一個漢姓往往存在多個苗姓。在家族認同還是在開親往來中多以苗姓為主。例如同為楊姓的兩個家族可以通婚,雖然漢姓一樣,但是苗姓有別。
臺江縣境內有“寨方”、“寨黎”、“寨向”、“寨勾”、“寨柳”、“寨嗄鬧”等苗姓。其他縣境內都以一字為主:後、花、清、君、文、蕓等,各縣盡不相同。
苗族漢姓
主要漢姓
中國的苗族,如今已普遍使用漢姓。但不同地區和不同支系的苗族各以某些漢姓為主,相互有些差異。
東部方言地區,湘西鳳凰、花垣、吉首等地的苗族,以吳、龍、麻、石、廖為五大姓;黔東松桃,銅仁等地苗族,以吳、龍、麻、石、田(或白)為五大姓。此外,還有楊、張、趙、歐、伍、劉、梁、施、羅、王、鄧,滿、滕、胡、向等姓。據《古老話》記載,苗族共有148個漢姓。可見,東部方言苗族的漢姓相當多,但以“五大姓”為主,其他姓的人數則較少。
中部方言地區,如劍河縣/麻江縣,苗族中有楊、龍、王、李、張,姜、吳、劉、邰、陸、萬、彭、潘、羅、黃、周等數十姓。而其中楊、龍、王、李為四大姓,人口均在1萬人以上;福泉縣,操中部方言的苗族,有吳、潘、文、雷、龍、楊、王、劉、杜、候、宋、江、熊、張、羅、李等,共52個漢姓,其中則以吳、潘、文、雷、龍、楊等姓為主。雷山縣掌背等地苗族,漢姓有張、白、韓、莫、向、蔣等,而以張姓的人數為最多。
西部方言地區,屬滇東北次方言的貴州赫章縣苗族(大花苗),主要有16個漢姓,即李、羅、汪、王、張、安、楊、韓、朱、潘、陶、吳、蘇、馬、龍、陸等;威寧縣的苗族(大花苗),以朱姓為大姓,其他按人數多少分別是張、王、李、雷、韓、龍、吳等姓。屆川黔滇次方言的云南文山地區的苗族(白苗為多),以楊姓人數最多,其次為馬、李、陶、熊、項、王、吳,人數最少的還有鄧、劉、宋等姓。
漢姓來歷
從歷史情況看,苗族采用漢姓,是隨著漢文化進入苗族地區,以及民族之間接觸和交往的增多而逐步實現的,而且各地區和各支系先后不一,時間有早有晚。在某些地區,由于較早接觸漢文化,因而也就較早地采用了漢姓;在愈偏遠、愈閉塞的地區,采用漢姓的時間則愈晚。苗族漢姓的由來大致可歸入以下四種途徑和方式:
一、民間自己改用漢姓。這是民族交往交流過程中自然出現的,早在唐宋以前即已開始。如據民間傳說,東漢早期率領“五溪蠻”起義的相單程,他的'親族和后代在起義失敗后都改為漢姓向氏,當代仍聚居于湖南沅陵縣蓮花池一帶的向姓苗族均為其后裔。在唐代樊綽《蠻書》中記載的苗族楊、雷、向、田、冉等姓;《明實錄》記載的,明初出現的“苗首”廖彪、羅哲、吳者泥、石各野等使用的廖、羅、吳、石、龍等姓氏,都應是在部分地區出族民間自發采用的漢姓。又如據記載,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貴州都勻平浪司苗民起義被鎮壓之后,苗族的一些頭領改用了漢姓,其中“阿四”取漢名叫“王聰”,采用了漢族的“王”姓。
二、由原流行的苗姓或氏族頭領和戶主的名號按漢字譯音而演化成的。這主要是在苗民編戶入籍登造戶口時采用的一種方式,即所謂“各照祖先造冊”。如川黔滇次方言苗族中苗姓有“所古”(或“夸古”),漢字音譯為“古”;還有苗姓“姆尤”漢字音譯為“尤”。這應是當代云南一些苗族地區仍流行的苗族古、尤等漢字姓氏最初的由來。又如,據民間傳說,貴州雷山—帶姓白的苗族,本無漢字姓氏。其頭人叫“紹白寡”,編戶入籍時就按漢族姓氏改為“白紹寡”,“白”變成了姓,此后這支苗族都姓白。
三、“官為立姓”。明初年,即有個別苗族酋領在歸順朝廷后,由朝廷和官府賜予漢字姓氏的。如募役長官司(治今關嶺自治縣西南),長官原叫阿辭,為“有名無姓”,歸附明王朝后,授長官司職。傳至阿更,朝廷賜姓禮,更名山,即姓禮名山,有了漢姓。在苗族地區“歸流”和“開辟”后,官府在登戶造冊時更普遍地采用這種“賜”姓,即“官為立姓”的方式。但山于年代久遠而又缺乏文獻資料,如今很難作具體考證。
四、漢人帶入苗區。相互通婚后逐步融合于苗族,苗族中就有了相應的姓氏。據貴州福泉縣凋查,其境內萱花鄉的柳、陳、何、舒、陸、謝、湯七個姓,翁羊鄉的蘭、劉、羅、唐、廖五姓,均為漢苗通婚后,新增加的漢姓。
【苗氏簡述】相關文章:
苗老師11-16
葡萄苗10-10
可愛的香椿苗04-14
可愛的香椿苗04-14
小議“捆”苗助長08-24
夢見紅薯苗的解釋04-25
苗字組詞大全12-16
苗字怎么組詞12-14
夜游苗都散文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