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幼童》教學錄像觀后感(精選8篇)
當觀看作品時,我們會沉浸在情節之中,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后感不能忘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幼童》教學錄像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童》教學錄像觀后感 1
——個榮耀而悲傷的民族故事
派留學生出國,本來是近代世界文明交流中司空見慣的事情,但在專制制度根深蒂固的中國卻經歷了一個十分曲折的演進過程。中國幼童留美,首開中美教育交流的先河,更是中國早期現代化運動中彌足珍貴的一頁。
雖然容閎遠去了,他那120個幼童也早已遠去,但這個百年前的傳奇演繹過一群孩子的悲歡離合,一個古老國家的跌宕命運,讓人久久不能釋懷。他們是荒原中的探路人,是驚濤里的遠航者,引領落后愚昧的'中國在近代化的道路上步履維艱。他們歡笑、哭泣、成功、失敗,他們親歷百年的激蕩,被遺忘又被重新拾起。
幼童的故事讓人著迷。他們深入西方文化中并受到真正的尊敬,但這并沒有妨礙他們回國后作出杰出的貢獻。時至今日,這樣的傳奇已是鮮有所聞了,留學生們總找不到歸屬感,我想兩代留學生之間的差距不僅僅是年齡吧。
幼童的歷史真切的展現在我們面前,他們是民族的驕傲,讓人贊嘆也讓人扼腕。如果不是政府的膚淺和無知,以他們的能力獲得更大的成就,中國現在都缺乏詹天佑、唐紹儀這樣能獨當一面的人物。
幼童的故事,一個榮耀而悲傷的民族故事。
《幼童》教學錄像觀后感 2
現在,作為中國當代的大學生,我們的身邊充斥著這樣的人與價值取向:唯出國是瞻。當我置身其中,彷徨迷惑之時,我看到了《幼童》這一紀錄片,它讓我看清了我,作為正在培養的一名中國大學生,該有怎樣的目標與選擇。
派遣幼童到美國留學,是“中華創始之舉,古今未有之事”。一百多年前,那些一出門就是15歲的`一群小孩子,是帶著怎樣的壓力與疑惑?可他們又同時承載著多少人寄予的希望?而這個希望不是一般的期許,它是實現中華自強的夙愿。這其中又夾雜著封建王朝走向末路的探索。
他們,就這樣上路了。莫問這樣的路途,這樣的重量是否該交付一個小孩子去承擔。
雖然這些留美幼童中不乏嬉玩人生的墮落者,但他們中的多數終究是飽含著對祖國的熱愛之情。而更讓我們有所觸動,甚至是震驚的是,他們之中居然有人是因為學習過于刻苦而夭折的。
對比今天的年輕人,刻苦努力者有之,志向宏大者有之,但是又有多少人是真正的為了自己的祖國?那些一去而不復返的所謂“人才”真的值得我們欽佩、向往嗎?
我想:只有將個人志向與祖國發展結合起來的人,才稱得上是身負責任感的真正英雄。
我愿成為這樣的人而奮斗!
《幼童》教學錄像觀后感 3
如果不是看過這部記錄片,我對留美幼童的印象還會停留在歷史課本上簡短的幾行字,幾幅圖中,“留美”原來不是什么風光、榮耀,而是與親人、與祖國的“生死訣別”。留美幼童在美國原來不是書呆子,而是一群全面發展,完全能融入美國社會,又不失為中國人根本的精英。留美幼童回國后的命運,原來不都像詹天佑、唐紹儀那么令人稱贊,許多人戰死沙場、血染海疆,獻出了年輕的生命。留美幼童晚景原來頗為凄涼,被歷史潮流所遺忘、拋棄。
從頭看到尾,我只有震撼,從發尖到腳跟的震撼。我第一次透過時空的阻隔看到了百余年前在驚濤駭浪中遠涉重洋,為國赴命的那些人幼稚而鮮活的面龐。這種發乎內心,用生命去詮釋的愛國情感,歷經百年至今仍可以觸動人的心靈,讓我懂得了作為一個中國青年學子應該擔負起的責任。同時,他們悲劇性的.結局又令我惆悵不已,不得不思考一身才華的他們為何無法從根本上拯救中國,我們這一代人究竟應該如何做才能使祖國真正繁榮強大起來,永不重蹈那不堪回首的覆轍。
這是一個永恒的命題,需要我們用十數年甚至數十年去想清,用一生去實踐。
《幼童》教學錄像觀后感 4
看《幼童》是一種幸運,這真的是我第一次體會到,原來記錄片也可以這樣深入地撞擊一個人的內心,讓我在數月后的今天,依舊珍存著那份感傷,那份慨嘆。
胸懷大志的容閎最終也未能圓滿實現自己的抱負,當我在屏幕上凝望這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時,我試圖掙脫時間與空間的束縛,我試圖回溯百年,與那些百年之前的靈魂對話,我試圖追問,是什么,讓這段原本可以輝煌的留美歷程最終黯然收場?難道責任僅僅在清廷嗎?
是的,我們承認,保守愚昧的清廷必須付一定的責任。但是,這僅僅是清政府造成的嗎?留美的幼童完全是無辜的嗎?西方活躍的.思想和先進的技術,促使他們學術的進步;與此同時,也有人“完全西化”,忘記了對祖國的承諾,一味沉浸在西方社會的娛樂和活動中。
回看今日,“留學生”已經是一個普遍和不再敏感的字眼,但當赤裸裸地面對一種異質文明時,沖突——文明的沖突使我們憂心,憂心當今的留學生,離開了昨日的母親,忘記了歸國的方向。
往昔亦或今日,我們終需銘記:永遠,熱愛我們的祖國。
《幼童》教學錄像觀后感 5
剛剛終于把5集紀錄片“幼童“看完了。
心情有些沉重,但更多的是一份激動,或更確切的說,是振奮。
1870-1881年,中國官派留美學生的學習經歷,這段歷史,不僅是曾國藩,李鴻章等一批憂國官員的創世之舉,更是容閎先生在1852年就定下的歷時十八年才實現的一個持之以恒的理想。120名留美生,平均年齡只有12歲,卻在太平洋彼岸留下了一個個將永遠被后人記住的傳奇故事,而他們回國后所成就的事業與成績,更是對這項幼童留美工作的最好的肯定。
觀片后,有幾個感想,還深深地讓我沉思:
1、曾國藩,李鴻章等人,堪稱真正的戰略家與愛國者,他們看事的深遠,籠絡人才的用心,振興衰亡王朝的奮斗,當體現在留美幼童這件小事上時,是如此的深刻與令人深思;
2、幼童中,有幸運的讀完大學的(詹天佑與歐陽庚),有不幸早逝客死他鄉的,又尚未完成大學學業便被召回國內的(絕大部分),有的在中法海戰,中日甲午戰陣中戰死殉國,甚至還有違抗召回令,逃跑滯留的同學(容暌(kui,好像不是這個字)和另一位譚姓同學)。 但無論如何,這批幼童在他們或短或長的人生中所成就的東西,應該是他們最難忘的回憶。
3、當庚子賠款留學生在20世紀初期重新繼續起這段歷史時,歷史又是如此驚人的相似:兩批學生走的`都是同樣的線路,先從海路到達舊金山,再坐火車橫跨美洲大陸直達斯普林格(Springfield)。只不過,在斯普林格接這批學生的已經是容暌,而不是40年前的容閎了。時光流逝,歲月無情,但歷史仍然繼續前行。
4、容閎先生的墓好像在美國康州的哈特福德(Hartford),希望我今后有機會去那前往拜訪憑吊一下。
再說一個花序吧: 雖然幼童留美學生中沒有去康大的,不過在庚美賠款學生的一張合照中,出現了康奈爾大學的橫幅。哈哈,Cornell, 雄起!
總的來說,這部紀錄片拍得很好,為我們展開了一部一百多年前發生的看似普通卻將注定影響深遠的事件,一部對于與這件事相聯系的人特別是對于那些幼童而言,百年的傳奇!
《幼童》教學錄像觀后感 6
所謂英雄造勢時,時勢造英雄。容閎無疑是這樣的一個典型。很顯然,容閎的努力給了120位中國的孩子前往美國留學的機會,同時也給了行將就木的大清王朝一個復興的機會。這也為中國的自強開拓了一條新的道路。但是,光靠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改變整個歷史的最終進程的,這也注定了整個留學事業的悲劇,就算是這四批幼童一直在美國學成回國,最終在這樣的制度下,也是無所用處的。容閎也算是一個悲劇的英雄吧,同樣是時勢毀了這個英雄。
我不知道當時李鴻章是怎么樣期待這些留美幼童的,期望他們給這個龐大但是危機重重的帝國帶來什么?古人孫子有云:兵者,國之大事也。在現代,毛澤東也說過“槍桿子里出政權”,我們平時也說“當生存都成為問題的時候,精神有什么用?”。送去美國的幼童多學習的鐵路,電報之類的工程技術類的專業。我很郁悶,就像在紀錄片中所說的,在李鴻章的信中所說的,我們需要的是軍事類的人才。誠然,科學技術、經商之類的可以富國,但是不可以強國。軍事的強大才是一個國家生存的基本保障。李鴻章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但是為什么就在所學專業沒有一點的要求呢?
還有一個問題我很想說,在幼童留學的期間,清政府一直在擔憂這些孩子的思想問題,害怕這些留學生只學習到西方的自由思想,不思報國。清政府派留美幼童的如意算盤是,在政治和思想上保持封建文化傳統的前提下,把美國的先進技術學到手,舊瓶裝新酒,換湯不換藥。事實證明,這是不可能的。不可思議的是,政府認為這些學生,他們花的是政府的錢,就應該只學習工程,數學和其他自然科學,對他們周圍的政治和社會影響要無動于衷。這種想法是非常荒唐可笑的。但是事實是,雖然飽受祖國的'猜忌,受到了來自家鄉人民的嘲諷歧視,但是赤子之心不曾改變。 “當我們乘坐日本號輪船溯江而上時,我們又一次見到了上海,曾想象會有人在碼頭熱烈的歡迎我們,能見到我們的親人,能感受到闊別已久的祖國擁抱我們,但這一切都成為了泡影我們坐在獨輪車中,暴露在人們驚異、嘲笑的目光中我們的神情舉止在他們眼中一定像一群怪物。”這是黃開甲回到上海后的日記 。很難想象,一群在中國最先進的知識分子,一群始終熱愛著祖國的年輕人,就是這樣被對待。在被提前召回的過程中逃跑的榮奎,聲譽自然不必多說,但畢業之后,仍然堅守當年簽署的約定,來到了中國駐美公館工作。然而,如今,我們現在的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減當年,我們必須承認,在現在我們社會的制度不甚完善,但祖國需要你們,留學生們,又有多少人滯美不歸,滯歐不歸的。
還有我就是覺得清王朝的運氣也是不佳,當李鴻章和曾國藩策劃選送幼童出洋這一千古未有之奇事時,他們滿懷期望這些出洋學生在掌握喜人擅長之技后,可以幫助中國漸圖自強,可是,當留美幼童回到他身邊時,在變革的道路上,舉步維艱的國家,卻接二連三遭受致命的重創,瀕臨亡國的邊緣。這也就是清王朝的自掘墳墓吧,把自己的重生之路給廢掉了。屋漏偏逢連夜雨,這也是他自找的,怨不得別人。
幼童的歷史真真切切的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除了感嘆他們的優秀之外,也深深的為他們感到惋惜,他們是我們民族的驕傲,可他們的命運卻充滿了遺憾與惋惜。如果不是政府的膚淺與無知,以他們的能力必將獲得更大的成就。中國現在都缺乏這樣的人才。
《幼童》教學錄像觀后感 7
那些特別的留美幼童背景:中國留美幼童指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學生。公元1872年到1875年間,由容閎倡議,在曾國藩、李鴻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學生赴美國留學。他們以驚人的速度成為他們就讀的各個學校中最優秀的學生。幼童在美國接受西方的教育,過美國式的生活,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幼童不愿穿中式服裝,經常是一身美式打扮,甚至不少幼童索性把腦后的長辮子剪掉。
一些幼童受美國宗教文化的影響,漸漸地信奉了基督教。幼童學習西方教材,不但學到了許多新的自然科學知識,而且也接觸了較多的資產階級啟蒙時期的人文社會科學文化,這使他們漸漸地對學習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失去了興趣,反而對個人權力、自由、民主之類的東西十分迷戀。1881年,原定十五年的幼童留美計劃中途夭折。通過觀看留美幼童的影像資料和老師的所教授的內容,留美幼童算得上是中國第一批官派性質的留美學生,我覺得當時的清政府,至少還有一些很有頭腦的大臣們,能夠想到可以利用這種方式讓中國的幼童走出國門,去掌握外國的先進的自然科學知識,我覺得這是十分令人欽佩的.,而且那時候的美國,正是一顆冉冉的新星,把中國的幼童派往美國是很明智的,因為正如大家所知,美國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國家,把中國的未來的希望棟梁之才們派往美國會讓這些年幼的孩子更好的更快的融入新環境。
不可否認的是,那些幼童的刻苦精神以及認真的態度是很值得我們這些人學習的。那時候的他們來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在一年之內能夠和美國的小孩很順利的交流,這是一種很高的學習天賦,而且在美國的學校中,中國的幼童們總是能夠在其中占得一席之地。中國的八股制度確實一定程度上把中國人的學習精神給扼殺了,所以小孩子們才會如此忘我的沉浸于西方科學。不得不說的是,當時的老百姓并沒有意識到這種海外留學的教育是多么必要的,因為當時號召海外留學的時候,很多有錢人家的孩子是并不會出去的,他們骨子里面認為科舉的道路就是他們所追求的,更沒有想到的是國家在這個危難時刻的需求,那時候的很多人只是在碌碌無為的混著日子,根本沒有想到在這種時刻應該如何拯救自己生活的世界。而真正被派往美國的大多數是貧苦人家的孩子,因為這樣可以減輕家里的負擔,當時的家長們應該完全不會想到去往美國的自己的孩子將來有很多都變成了為建設中國而奉獻過很多的人吧。這些留美幼童中有很多成為了優秀的人,他們為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各方面的進步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可是不可否認的是,來到的一個新環境,特別是尚未成長的孩子,在中國封建的社會所得到的教育和在美國應該是完全不同的。
中西方文化的沖突時不可避免的,一旦他們從一種相對于禁錮的社會中走出來的時候,很多人會一下子迷失自己,很可能很多時候就會忘記自己當初出門的意圖,往往就會忘記自己當初的誓言與約定,忘記老祖宗的儒學教化,所以總會有一些人在外面的世界會看花了眼,一下子忘記自己的任務,所以,留學生中會有偷偷溜走,不愿意回來為國家做出貢獻的人,雖然是少數,畢竟呈現了一些問題,那時候的清政府,一味的壓榨老百姓,當那些幼小的孩子到達遠離家鄉的異國他鄉之時,難免會對外國的文化會有興趣,如果是當時有策略的引導,我覺得這種現象畢竟會少一些。如今的我們不需要政府專門派遣留學生去外國學習先進技術了,相反的,爭先恐后的莘莘學子們每年為爭取到出國留學的機會而努力著,可是真正學成歸來的留學生們卻似乎遠小于離開的數量,甚至有些人在出國之前就打算將來生活在別的國家,甚至想拋棄自己的文化,我很想不通,政府為我們提供如此好的環境,我們理應在外面好好學習,將來回國為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雖然這樣說的有點片面,但是越來越多“鍍金”的留學生們不愿意歸來是一個鐵錚錚的事實,這樣的情況還是很多人沒有意識到國家是一種凝聚力,我們應該把國家的利益考慮在第一位的,而很多時候我們常常會迷失在外國美好的生活中不能自拔,我覺得,還是我們我們應該想留美幼童中那些卓有成就的人一樣,好好學習各種科學知識的同時,不能丟掉自己的那顆赤子之心。
《幼童》教學錄像觀后感 8
看完《留美幼童》,我的腦子里一直就回蕩著這樣一句話:這是―個榮耀而悲傷的民族故事,這群幼童是最優秀的幼童。
派留學生出國,本來是近代世界文明交流中司空見慣的事情,但在專制制度根深蒂固的中國卻經歷了一個十分曲折的演進過程。首先,長期閉關鎖國的封建中國政府,帶著妄想幼童只學其電報,鐵路,航海,軍事等方面的技術及技能,卻不能學習外國的政治,不能沾染外國的民俗;其次,每個出國的幼童的家長都簽署了一份“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類似賣身的生死契約。第三,清政府的保守派一直在阻撓著計劃的進行。最后,在財政上,他們面臨著極大的困境。而從幼童本身而言,他們年幼,身處異鄉,面對著不同文化的.誘惑,能否做到抵制住誘惑,能否學有所成,也是極大的挑戰。同時后來的排華浪潮等,這些都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這個計劃的最后過早收常
但我們也要看到,各個幼童都是極其出色的。他們向美國,乃至整個世界證明了中國人的聰明才智,維護了中華民族的榮耀。不光是在學習上,他們很快就趕超了美國孩子,顯示了他們的學習語言的天賦,在體育以及其他方面,他們同樣出類拔萃。在整個紀錄片中,最震撼我的是蔡紹基在耶魯大學的演講,他生動形象的鴉片貿易的可怕,有力的抨擊了這一想象,最后他說:“中國沒有死,她只是睡著了,她終將會醒來并注定會驕傲地屹立于世界!”從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民族的希望。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在回來后,擔任了重要職位,比如,中國第一位鐵路工程師——詹天佑、中國第一位礦冶工程師——吳仰曾、第一位在美開業的華裔律師——張廣仁等等。從這個層面來說,這次留學計劃取得了成功。
有人提出說,派遣幼童出國,實在是浪費財力物力,還不如派青年出國。對于這個觀點,我是持否定態度的。我認為,在當時的環境之下,恰恰只有派遣幼童出國是最適合的。大家都知道,在當時,凡是在國內的讀書人,他們學的都是四書五經,都是要接受科舉制度考試的。如果讓這么一群,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都已經形成的成人去美國學習先進技術與文化,且不說他們的語言認知能力,環境適應能力較幼童要慢外,恐怕他們也很難處理好對兩種文化的差異造成的矛盾與沖擊的問題。如果一個人無法融入所呆的社會,那么就很難真正學到該社會文化的實質知識。幼童有其天生的敏銳性,好動性,適應性等優勢,同時對他們來說,可能存在更少的壓力,可以更好的學好知識。
雖然容閎遠去了,他那120個幼童也早已遠去,但這個百年前的傳奇演繹過一群孩子的悲歡離合,一個古老國家的跌宕命運,讓人久久不能釋懷。他們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讓人贊嘆也讓人扼腕。
【《幼童》教學錄像觀后感】相關文章:
《幼童》觀后感12-04
教學觀后感11-04
觀摩小學教學視頻觀后感08-16
《海洋》觀后感 海洋電影觀后感10-29
《戰馬》觀后感 電影戰馬的觀后感10-13
天那邊觀后感600字_觀后感04-01
《海洋天堂》觀后感 海洋的天堂觀后感11-26
觀后感11-05
西游記觀后感 觀后感《西游記》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