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黑茶觀后感范文
安化黑茶觀后感篇一:解密安化黑茶中的
解密安化黑茶中的“金花”之味
——古往今來國茶頻道
安化黑茶聞名于世,得益于優越的自然環境。境內山清水秀,溝壑縱橫,云霧繚繞,茶樹“山涯水畔,不種自生”,是獨特的宜茶區域。安化黑茶理論之父彭先澤在《安化黑茶》中推崇“道地茶”,其中洢水泥溪間的云臺山、芙蓉山、高馬二溪是黑茶界公認的道地山頭。
陳社行先生對云臺山所產的原料有著掩飾不住的喜愛,今年潤和集團在米蘭世博會上獲獎的
“國茯”,其原料即取于云臺大葉種。在潤和的產品線里,所有的選料,都要求是海拔600米以上的高山料。
但頂級原料畢竟有限,類似潤和這樣專注于高端茶的自是少數,原料更不是安化黑茶正宗與否的分野。在六大茶類中,安化黑茶是以獨特生產工藝定義的茶,比如茯磚茶,核心的核心是“發花”,這一神秘而關鍵的工藝,被列入國家二級機密。
茯茶是邊銷茶之一,原本是民族地區特需商品。因在伏天加工,故稱伏茶。以其效用類似土茯苓,美稱為茯茶、福磚。茯茶中的“金花”含量與茶葉品質呈正相關,并有“茶好金花開,花多茶質好”之說。
在茯磚茶中,含有一種微生物,過去只有在千年靈芝上才發現過,是安化黑茶在當地特定環境條件下,通過“發花”工藝長成的自然益生菌體,俗稱“金花”,學名冠突散囊菌。是否是否擁有金花,是能否稱為安化茯磚的重要標準。剛出烘房的新茯茶,表面如刀切般齊整,通體呈褐黑色,掰開磚身才可看到內有大量的金黃色顆粒,放置于顯微鏡下觀看,像一朵朵黃色的小蘑菇。
湖南農業大學著名茶學教授劉仲華等已在分子水平上,證明了茯磚茶中的金花是一種對人體有益的益生菌體,長期飲用能起到調理倡導、降血脂等作用。當前,全球范圍內有不少學者,希望在冠突散囊菌上拿諾貝爾獎。
去年年初,湖南農業大學著名茶葉教授劉仲華在哈佛大學,為“金花”舉行的一場學術報告會,掀起了美國的黑茶熱。千百年來游牧民族用歷史和生活也證明了茯茶的健康作用。西北諺語“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痛;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就是其真實寫照。
“金花什么味,什么不用說,喝完了才會明白。”劉杏益這樣說。51歲的劉杏益在益陽茶廠制黑茶30載,科班出身。2008年,專注生產茯茶50多年的益陽茶廠的湘益茯茶制作工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并成為唯一的傳承保護單位,對于益陽茶廠的茯茶成為行業標桿和國家標準,劉杏益貢獻豐碩。雖然已經有了全國茶葉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茯磚茶制作技藝傳承人、湖南省益陽茶廠副總經理等諸多頭銜,可他說起茶來,還是安化茶農的樸實,沒有半點故弄玄虛的花架子。
劉杏益邀我們品嘗的是2007年益陽茶廠的1.95公斤包裝的茯茶。此款茶的原料含部分的安化本地料,湯色紅艷,極為耐泡。劉杏益指著茶湯說:“每天都有很多客人來品茶,這一壺茶沒換過,十幾泡下去,還是有滋有味。”我們大概喝的是第7泡,一口下去,陳香與菌香明濃厚,葉底的一股糯香依稀可聞。
茯磚茶是茶葉絲綢之路上的主力,當時沒有現在這么細膩的口感,大部分選用葉片大、葉張肥厚的成熟度高的黑毛茶為原料。2004年,以邊銷為主的益陽茶廠開始轉向內銷市場,開始提高原料的等級,以一芽二葉為原材料的茯茶發花需要突破多重技術瓶頸。原料等級較高,會使茶香氣比較純正,但是菌花香會稍弱,并且發花的穩定性不夠。“如今,我們已經可以控制一塊茯磚茶內的金花量,做到了保證茯磚茶的質量穩定。”劉杏益說。
發花與壓制的緊實度、溫度、濕度以及原料的含梗量密切相關,任何一項細微的變化,其他項均要隨之變化。發花的最后一個場所是烘房,是安化所有黑茶廠商的禁地,幾乎不對外開放。在阿香美茶業的工廠,我們有幸近距離“涉密”。
進入烘房,像進入了一個桑拿房般的倉庫,首先引入眼簾的是溫度計與濕度表各一個釘在架子上,下午4點多時候的溫度是28度,濕度接近30%。機密當然沒有這么簡單,在每一天里的不同時段,溫度濕度都不盡相同。在烘房狹小的空間里的三排架子上,以拇指長的距離為隙,一塊塊“磚頭”整齊的橫立著,他們距離上市銷售,僅一步之遙。
國人喜綠茶,而綠茶中如果含有茶梗,則被視為劣質茶,這一點在黑茶體系內并不適用。根據阿香美董事長夏緒平先生的介紹,黑茶中除了天尖、貢尖和生尖等散茶為芽頭制成外,其余的均含茶梗,尤其是茯磚茶。添加茶梗是為了確保壓制過程中會出現空隙,這些空隙是金花的“家”,茯磚茶的含梗量一般控制在
12%左右,含梗量越低,發花技術要求越高。
安化第一塊荷香茯磚誕生于阿香美,采用高山黑毛茶,佐以荷葉、決明子等天然植物制成,深受日韓兩國年輕女子的追捧。在夏緒平先生那里,我們喝的是陳年手筑茯磚。這塊陳放多年的茯茶,葉底黑褐均勻,質地稍硬,用手指輕輕一捏即碎。沖泡之后,茶湯滋味更為甜醇爽滑。十幾泡之后,茶湯色澤逐漸變淡,但甜味猶存,且更加純正。夏緒平告訴我們,茯磚新茶,內部金花茂盛者佳,隨著陳放年代的延長,金花逐步萎縮變白,30年的茯茶已基本見不到金花留下的痕跡,隱約可見白色欠均勻的斑點。
安化黑茶觀后感篇二:安化黑茶的名人茶事
中國人視道為體系完整的思想學說,是宇宙、人生的法則、規律,所以,中國人不輕易言道,不像日本茶有茶道,花有花道,香有香道,劍有劍道,鏈摔跤搏擊也有柔道、跆拳道。在中國飲食、玩樂諸活動中能升華為“道”的只有茶道。
什么是茶道
茶道屬于東方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東方文化往往沒有一個科學的、準確的定義,而要靠個人憑借自己的悟性去貼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國唐代就有了“茶道”這個詞,例如,《封氏聞見記》中:“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劉貞亮在飲茶十德中也明確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盡管“茶道”這個詞從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華辭典》、《辭海》、《詞源》等工具書中均無此詞條。那么,什么是茶道呢?
1、日本對茶道的解釋
日本人把茶道是位日本文化的結晶,也是日本文化的代表。近幾百年來,在日本致力于茶道研究的人層出不窮,在長期實踐的基礎上,近幾年才開始有學者給茶道下定義。
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學》一書中,將茶道定義為:以身體動作作為媒介而演出的藝術。它包含了藝術的因素、社交因素、禮儀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個因素。
久松真一先生則認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為契機的綜合文化體系,它具有綜合性、統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藝術、道德、哲學、宗教以及文化的各個方面,其內核是禪。
熊倉功夫先生從歷史學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種室內藝能。藝能使人本文化獨有的一個藝術群,它通過人體的修煉達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人本茶湯文化研究會倉澤行洋先生則主張:茶道十一深遠的哲理為思想背景,綜合生活文化,是東方文化之精華。他還認為,“道是通向徹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面對博大精深的茶道文化,如何給茶道下定義,可難為了日本學者。
2、我國學者對茶道的解釋
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影響,”茶道“一詞從使用以來,歷代茶人都沒有給他下過一個準確的定義。直到近年對茶道見仁見智的解釋才熱鬧起來。
吳覺農先生認為:茶道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飲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
莊晚芳先生認為:茶道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民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莊晚芳先生還歸納出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為:”廉、美、和、敬“他解釋說:”廉儉育德、美真廉樂、合誠處世、敬愛為人。“
陳香白先生認為:中國茶道包含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道引導七種義理,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是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過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陳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論可簡稱為:”七藝一心“。
周作人先生則說得比較隨意,他對茶道的理解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為忙里偷閑,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
臺灣學者劉漢介先生提出:”所謂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與意境。“其實,給茶道下定義是件費力不討好的事。茶道文化的本身特點正是老子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同時,佛教也
認為:”道由心悟“如果一定要給茶道下一個定義,把茶道作為一個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倒失去了茶道的神秘感,同時也限制了茶人的想象力,淡化了通過用心靈去悟道時產生的玄妙感覺。用心靈去悟茶道的玄妙感受,好比是”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有的”浮光耀金“有的”靜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淺魚讀月“,有的”月穿江底水無痕“,有的”江云有影月含羞“,有的”冷月無聲蛙自語“,有的”清江明水露禪心“。有的”疏枝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有的則”雨暗蒼江晚來清,白云明月露全真。“月之一輪,映像各異。”茶道“如月,人心如江,在各個茶人的心中對茶道自有不同的美妙感受。
左宗棠與清代湖南黑茶
清代后期茶馬互市以及茶葉交易繼續進行,茶葉的主要供給地是陜西、四川和南方的部分產茶地區,而負責茶葉運輸的主要是西北、山西等地的商人。清代后期茶馬互市中的甘商分為東西二柜,據左宗棠奏《變通辦理甘肅茶務疏》載:“溯甘省茶商,舊設東西兩柜。東柜之商,均籍山、陜,西柜則皆回民充商,而陜籍尤眾”。
清代末期,運銷西北地區的茶葉,除了陜西漢中茶葉外,南方茶葉(主要包括湖南、湖北、江西以及四川的茶葉),尤其湖南黑茶,幾乎占領市場。
太平天國農民運動和陜甘回民起義的爆發,使西北茶葉貿易通道受阻,生意蕭條,無人承領茶引,茶商拖欠課稅。光緒元年(1875年),年事已高的陜甘總督左宗棠受命于危難之際,就任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同期整頓西北茶務,左宗棠實行四大措施。
一是豁免歷年積欠,消除茶商顧慮。規定“豁免積欠課銀,停止應征雜捐”見《甘肅新通志》卷22《建置志·茶法》。這一措施調動了茶商的積極性,許多商人改營茶葉。
二是另組新柜,恢復茶銷規模。左宗棠整頓原有東西二柜,又組織了新的茶葉組織--南柜。據《清史稿》卷124《食貨志五·茶法》載:左宗棠“遴選新商采運湖茶,是曰南柜”。南柜的茶商主要是湖南老鄉,南柜在西北軍政府的強有力的扶持下,經營業務和規模迅速發展,經營產品主要是湖南黑茶。 三是改引為票,嚴格稅制。整頓茶務之前,西北地區的茶商一般靠“茶引”購買茶葉,當時規定1引80斤,茶商可不受數量限制,隨意領取茶引,有的商人領取的茶引多達數十乃至百引。這樣就使得茶引制相當混亂,既缺乏嚴格的管理,又易偷稅漏稅。左宗棠改“引”為“票”,“以票代引”。
四是鼓勵茶商運銷湖南黑茶,與外商競爭。針對外商在沿海各口岸購銷茶葉的現象,左宗棠經過與湖南管理當局協商,對于持有陜甘茶票的茶商運茶過境時,只征收稅金2成,其余8成由陜甘都督府補貼,在湖南應解甘肅的協餉內劃抵。這一措施可謂一舉兩得,既激發了茶商經營湖南黑茶的積極性,又解決了甘肅協餉歷年拖欠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