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漫電影《千與千尋》觀后感
導語:《千與千尋》這部影片主要是在刻畫千尋這個人物,并由千尋在湯屋的所見所聞,來揭示社會的善惡美丑。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關于《千與千尋》的觀后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千與千尋觀后感【1】
走訪別國,往往總是先驚嘆于表象上的華麗,然后才會注意到百姓的生存狀態。千尋開門從油屋正面的庭院里走出來時,她就遠離了這個地方光鮮的一面,而“工作”用另一種話說就是加入到讓這種光鮮的表象持續運轉的隊伍里。這種暗喻式的表達,也是本片“東方風格”的一部分--沒有強調,沒有凸顯,內在的影響卻如潮水沖刷一般不可抵擋。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總不能為了激發孩子的本能,而要他們獨自面對種種困難。我相信一出用心制作的電影將是孩子借鏡的好對象。就是這個信念,促使我制作了這出電影。”
正如一系列的變故對千尋產生的影響,她的弱勢也在種種危機中不斷體現。待到她獨處的時候,劇本以一個“很一般”的場景體現出了千尋在性格上的缺陷:過度害怕下很高的樓梯。
“從來不特地去生活里找原型角色。每年都會有兩三次和孩子專門呆在一起,每次大概兩三天。雖然不知道孩子一定會怎么想怎么做但只要耐心和愛護地揣摩他們的心理,也可以讓他們對劇中人產生親近感。”
一般的女孩和尋常的場景。危險和恐懼并不是來臨得天花亂墜,本來宮崎導演對于冒險故事是太擅長了的,但卻在有意壓住這些本來更能吊起觀眾胃口的設計,而突出“尋常”的意味。很長時間里觀者不停地體驗到千尋的各種柔弱之處,花樣繁多,絕不會厭煩(笑),而那些看似不困難的情景,讓故事貼近了現實。
另一方面,沒有安全措施同時年久失修的樓梯指示出了這個世界求存的困難,并且世界沒有籠罩著一個存在一點仁慈的規則或實體(在現實中是政府機構)。這是現實中(“城市女孩”的現實中)所體驗不到的。白龍的意思是,凡事需要你自己來;另一層不是給十歲孩子聽的意思則是,這里沒有為失敗者著想的義務。更大的鍛煉隨后到來:崩壞的樓梯板。無法控制地飛跑到底同時還干脆地解決了先前的拖沓,張弛有度。對千尋即將工作的地方,初次的描寫是間接的。有人推窗吸煙,霧氣升騰,室內傳來廚房烹飪的聲音和服務員忙碌的話語。
工作狂的釜爺,有著童話風格的設定:工作繁多,所以是“六本腕”的--不停地給自己的六只胳膊分配任務。老先生坐著,后面的劇情里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怪人(還是習慣敬稱之為老爺爺)的腿是不怎么用的,他吃和睡都是在工作的臺子,而走路的時候更習慣用六只胳膊。聯想起刻苦的學生弱不禁風,辦公室一族的腿腳不便,讓人啞然失笑的暗喻。煤灰精靈被搬的東西壓扁。千尋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幫助體現出了她的好心和缺乏鍛煉。
事實上,千尋得很多缺點都是看客片面地主觀夸大的。懶散啊,了無興趣啊,柔弱不堪啊,都只是些小的,很容易克服的缺點。她的心地單純和善良,在故事的后半段多次體現出來,而這些無疑是在油屋這個染缸學不到的東西,反而是一不小心就可能失去。
宮崎導演的話說,她的沉睡的“生命之力”被喚醒了。這“生命之力”包含很多內容:求生欲望,勇氣,樂觀的生活態度,希望,堅忍...而不單只是表面上的體力的改變;喚醒者是生存的挑戰,而挑戰本身是不在乎你用什么手段完成目的的。
因此油屋并不是一些喜歡形而上學的影評人喜歡形容的籠罩光芒的培訓場所。正像觀看的孩子們所認為的:他們從一開始就被灌輸了“這里湯婆婆隨意掌管生死”,世界規則的某種齷齪性是不言而喻的。
在油屋里可以看到種種社會的縮影,宮崎導演只是讓十歲女孩提前面對“濃縮版的社會”而已。不光每種人的性格都像戲劇一樣鮮明,而且時間也是同樣被“濃縮”了,在這里有了生存信念就會迅速獲得力量--千尋賣力工作并且完成看似不可能的冒險;行善會以很快的速度看到好處--無面轉眼就從惡者變成好人;行惡會在轉眼間得到報應--千尋父母變成豬只;甚至別人的人生需要承擔的后果也恰好在她到來的幾天集中爆發--白龍的事情。她客觀地見證各種東西。
一個童話,然而卻是現實。恰如那夢境一樣的街巷,觸手可及的卻是時間的滄桑。
千尋的成長是客觀催化和主觀努力的雙重過程。她“學會”的東西很少,“喚醒”的東西很多。而不是把一個不可救藥的孩子“變身”成勇敢者那樣沒大腦的迪斯尼式成長喜劇。最后我們看到的'則是一個小女孩用她貫穿全片的優點改變了整個油屋(雖然按照切實的悲觀視角,是暫時而淺顯的改變)。而現在,她正走出第一步:幫助被壓扁的煤灰精。精靈們紛紛讓自己被壓扁,來博取同情減輕工作量。釜爺嚷“你們想要變回普通的煤灰?!”“不工作魔法就會消失!”,說明它們是魔法變化來的精靈,而工作是自己被賦予生命的條件。
先前就有一個鏡頭:被火燎到的一個小煤炭精的黑煙凝聚成了另外四個。這實在是一種魔法^^被呵斥的精靈們向千尋發脾氣。可是它們并沒有理由,只是因為釜爺說,你想壞規矩的話就是對它們不好。它們自己并沒有太多主見的。盲目地工作,盲目地生存,煤灰也能長出可愛的眼睛,也能吃到霜糖。也許這樣不錯。誰知道有多少在混凝土叢林中壓抑了夢想的人會用“這樣也不錯”來安慰自己呢?
然而它們倒也不會像人那樣,發出“是自由地堆在角落的煤渣子好還是勞累但有生命的精靈好”這種生存得很實在的動物會認為很愚蠢的話題(笑)。
千與千尋觀后感【2】
點綴著夏之花朵的草地,毫無遮擋的藍天,和風而動的白云,散落其間的,是破敗的建筑和石像,這種景象,引得心靈會莫名哀傷。配樂的琴鍵,有著晶瑩的意味,讓人聯想起水晶一類的精致事物。
事實上完全有理由認為已過六旬的宮崎導演會對自己把這種情景融合到劇情里感到得意。他也喜歡這些,并且是非常非常喜歡。他對世人說,自己會在古建筑公園徘徊,斜陽西下之時,有落淚的沖動。
也許真正能和自然完美結合的人類存在的證據,都需是破敗不堪的。風之谷,天空之城,OnYourMark,幽靈公主...我們見慣了宮崎導演的“荒野美學”,最后的最后,這幾年老先生忍不住放出了“狠話”:我期望青草接管世界。
這實在不是什么“清醒者的責任感”使然,事實上宮崎導演恰是不符責任的,對于動畫,他樂于加進“沒必要”加的,精心雕琢成渾然天成的樣子,像一個把自己的魂靈和生命也都統統灌注進作品的呢喃的老藝匠。
比如突然冒出的古老的小鎮,消失了的食肆形式,古樸的道路,石板縫隙間青草招搖...
但是仿佛夢的色澤會失真,而腦海中紛亂的記憶也會扭曲變形,小鎮的斑駁,實在很獨特。到處是莫名的符號和標記,剝落的墻皮上漆著花朵、文字、星星和月亮,仿佛自己就告訴你,這是夢的場景,這種景象在現實中,不會存在了。
音樂的旋律變得好古老。
千尋父母延續他們的專斷。九十年代各地都在開發,然后就是倒閉。作為大潮退潮后的少數成功者的千尋父親,把這種話說得簡單而輕易,不了解的外國人也可一窺當時的社會狀態。比這更加諷刺的是,他認為“美麗的自然”就一定是主題公園的杰作,而千尋母親則認為“感到舒服”的地方,是適合野餐的(提到應當帶三明治)。
都市人的趣味之惡俗,入木三分。
父親既然在別人勸他減速的時候會夸贊車好,就一定會說出“信用卡、現金,隨他收取”這種話來。而他吃飯的樣子,是非常夸張的,簡直是一種暴發戶的習氣。
千尋的“孩子的天然優點”再次體現。唯一一個認為這樣不妥的人。劇情里神話中的神明并沒有體現什么光輝性,“吃了神享用的食物”有著湯婆婆作為借口的可能;本質上是,單單這樣不打招呼就開動筷子,不論在任何地方都是很不好的。
千尋獨自閑逛。此時她的柔弱變得很顯眼--對于臺階拾級而上。而她并不是只有這般的力氣,而是健全而輕快的孩子。這就為她下面劇情里能夠“賣力”提供了條件,這樣不會把周遭事物的客觀催化,提升到一個主觀的“幫助”的高度。
天不可思議地黑,神秘的少年出現,衣履也是很脫離現代日本的。一切看起來都很怪異,千尋只得接受,觀眾只得接受。這種連貫一脈相承于片頭,不過性質已然大異。千尋不能相信少年的說法,但天空印證了,因此她就轉變為將信將疑。
白龍第一次出現就很飄忽莫測。他有著這種自由度和自由的習氣,易于湯屋里的任何人的印象,至此開始帶給觀者。
千尋父母存在一種人到豬的卡通化過渡,因此衣服不合身(笑)但仍然存在,提醒著變化的突然。而杯盤狼藉的畫面能勾起任何人對貪食的厭惡--如果先前千尋父母的吃喝帶給人的感覺還算被壓制住的話。
夜晚出現的怪物,在氤氳霧氣中抽打豬的這位“掌柜”顯出了一點真面目,真是分外難得。除此之外,其他情景里都是半透明的幽靈。
隨著幻景展開,日本能樂風格的旋律開始出現了。白天時過來的鐘樓,現在其左右已然拓展起一片燈火,石蛤吐出的水形成了曠闊的河,迷幻的對岸,明明白白地“無法逾越的彼岸”的意思,意指千尋無法歸去。這種情景,比單純強調“世界的規則”在劇情之初要生動得多。
千與千尋觀后感【3】
千尋捧著花束。對本地的抱怨,千尋母親其實也說了一句:地方很偏僻,買東西很不方便。丈夫回答:習慣就好了。(對千尋的嘀咕則忽視了)
父親被體現為家庭事務的決斷者,這是個很亞洲的家庭類型:父權威專斷,妻子順應丈夫,孩子沒有發言權,三度景深。類似的情形多次發生,確切說直到父母變豬,千尋孓然一人時才結束。下面的類似之處就不贅述了。
現實中的車子,學生書包和孩子的鬼臉,乃至一模一樣的零食,都在巧妙地消除觀者的世界與銀屏之間的隔膜。
不光是關于花的談話,接下來開窗的畫面也是隨著母親的“把窗戶打開”而出現,父母對子女是命令式的態度,而千尋已經習慣這一切。
我們知道日本的街道是靠左行車的。但是千尋父親的轎車卻是左舵車。其實對千尋家庭的描寫從這一刻就已經開始了:富有。日本造汽車很普遍,而千尋父親卻開著“洋車”,一輛西方生產的奧迪轎車,甚至是存在安全道路隱患的。千尋之父的專橫偏執也體現了出來。
車蠻橫地沖在山間小道上,自信過度、唯我獨尊的表情躍然銀屏。期間千尋母親曾勸告丈夫勿高速,卻得到了“這車是四驅”的回答。而停車則是因幾近撞到隧道門口的石像。
石像是進入日語“不思議之町”也就是不可思議的小鎮之前的最后一個暗示。先前已經有了另一個石像,用了惹眼的3D效果;而第一處出現在誤入歧途的路口,神社的牌樓,日語稱謂之“鳥居”,以及神祠。日本神道的徽印種種。這時候千尋是帶著很新奇的態度審視那些石頭小房子。傳說畢竟是傳說罷了。誰都會這么想。然而也就因此形成了對下面劇情的巨大照應:千尋必須強迫自己認知傳說中的人物的真實存在。
進入隧道前千尋父母自信將孩子留在后面安全,并不是因為相信這里安全,而是自信孩子被晾在一邊就會自己追上來;因此這點并不能認為是家長對安全的忽視。父母對于物質上的問題還是很重視的,即使方法欠佳。
至此前奏結束。事實上,片子的節奏是很舒緩隨意的,這簡直很類似北野武的電影,前面大段的懶散和集聚(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