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岡仁波齊》的出色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電影《岡仁波齊》觀后感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這次觀看讓你有什么領悟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后感了。但是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電影《岡仁波齊》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電影《岡仁波齊》觀后感1
聽朋友推薦看了《岡仁波齊》,朋友對此電影推崇備至,我看了卻無感,有的慚愧。
影片講述了一行藏民一路磕長頭去岡仁波齊朝圣的故事,岡仁波齊是西藏一座神山,朝圣那一年碰巧是馬年,也是岡仁波齊的生肖年,在這一年去岡仁波齊,會有更多好運之類的。這一支朝圣的隊伍有六七十歲的老年領路人,有臨盆待產的孕婦,有十七八歲的少年,有七八歲的女寶寶,可以說頗具代表性。在朝圣的過程中,孕婦生產了一名孩子,朝圣歸鄉的途中,老年人辭世,可謂生老病死苦齊聚。
看完電影之后大概瀏覽了一下豆瓣的影評,毀譽參半。愛它的盛贊電影中表達出的信仰的力量;罵它的主要集中在花費藏民信仰方面。還有關于導演不能不說的二三事也一一牽扯出來。
平心而論,這部電影作為一部講朝圣的公路片,拍得非常具備代表性,從記錄的性質來看,基本上可以算作是記錄了藏民磕長頭朝圣的過程,其中有傾向性,但傾向性不深。從紀實的角度來講,通過觀看這部電影,那些不知道朝圣風俗的觀眾,譬如我等,對藏民磕長頭朝圣這一行為有了更多的認知,不少電影揭露出不一樣的生活方法,就是為了將這種生活方法放在公眾處讓不知道的人做一個知道。而這方面的認知一定是系統性的,由于電影勢必表現出足夠多的細則勾勒群像。譬如:藏民的存活環境,語言習慣,宗教信仰。在記錄磕長頭朝圣的過程,勢必不可防止地面臨很多困難,譬如:天氣,道路,他人的不理解,朝圣形式的艱辛,別的朝圣隊伍。都是一個非常不錯的表現。電影幾乎不動聲色,但已將這一群人的特點勾勒出來,淳樸,都和現代社會很多不同。所以從這個角度上看,電影無疑稱得上是成功的,假如這一點正是導演想要表達的話。
另一方面,該片爭議的地方,也正是筆者持保留建議的一點在于,該片的目的是不是是歌頌磕長頭朝圣信仰的偉大?相信觀看過該片的很多觀眾都會有如此的對影片的判斷,不可能毫無野心的無所表達,如此文靜小眾的題材勢必有所表達,有所臧否。那樣,電影想要臧否的是什么?又是不是持中?持反對建議的觀眾覺得:該片是對西藏密宗信仰的'一種過度花費,而這種花費無論是為了獵奇、標新立異還是對現代化快步伐迷茫生活的刺諷,都是不當的。容易的說,對于無宗教信仰的觀眾而言,電影是對現實另一種生活的記錄是可以的,但如如果是褒揚真誠的朝圣信仰而貶低現代化無信仰的生活,則是不可以同意的。最大的困惑在于,信仰到底是有選擇的,還是無選擇的?這一點延展開就太多了。
生活本無高下之分,立意分出高下的任何努力都將是白費。
影片中表現的藏民的生活的確和現代一般意義上的生活非常不同。1.語言的運用。雖然古語有言:“巧言令色鮮仁矣”,然而在現代社會更好的表達技術會使得生活變得更容易。在影片中則不然,語言是極簡或者沒的。僅有些臺詞中,語言只起到“達意”有哪些用途,幾乎沒任何的修飾,簡直就像是來到了另一個話語體系,然而不是,自然從另一個角度體現了生活的不同。
2.人際。影片中藏民的村莊體現著原始的淳樸的鄰里關系,主角決定去岡仁波齊朝圣,村子里的人也想去,說一聲就好了,這在現代社會幾乎不可能。主角一行人在朝圣的路上,遇到同樣朝圣的行人,交談,相互幫,幾乎是自然而然的,即使他們只是相識的陌生人。這種自發的相互幫、和睦友好的社會環境在現代化進步過后便幾乎沒有。所以,影片中的主角是朝圣的真誠的有信仰的人,土地像是樂土。
總的來講,是一部拍得好,頗為真實的朝圣公路片,推薦。
電影《岡仁波齊》觀后感2
有信仰的人一直善良和體貼的,即使是隨行的拖拉機被一輛越野車給撞翻在路邊,他們想到的也是越野車上的人需要快點送到醫院救護,而他們自己能做的只能是飛速做出決定,拆掉撞壞的車頭靠人拉車繼續前行,這里無人抱怨,無人遲疑,這樣朝圣的道路,猶如佛經上講到的故事,所有的磨難都是上天的考驗,沒這部分逆境、磨難,無始劫以來積下的債如何還?所造的業怎么樣消?當你經歷、當你跨越,你也就得道證悟了!
翻越米拉山5000多米的高峰,終于一路下山看到了遠處的布達拉宮,大伙默默的集體站在那里遙望施禮,內心的激蕩無以名述,我作為觀眾久久不可以平靜,所有的辛苦在那一刻是值得的,金光閃耀的布達拉宮是每個西藏人心中的圣殿,他們在前行的路上,雖然岡仁波齊圣山還在遠方,但至少到達拉薩讓他們堅信:每一天,無所畏懼,堅持心中的信念,善待每個身邊的人,珍視所有些生命,甚至那只馬路上緩緩爬行而過的蟲子,所有些善總會讓靈魂到達彼岸。
為了去岡仁波齊,這支十一人的隊伍需要歷時一年用腳行走、用身體丈量長達20xx多里的朝圣的`道路……電影最后一個鏡頭是雪山腳下日漸拉遠的隊伍,轉山尚未開始,經過拉薩完成補給和休養,去往圣山的道路還在前方,如此的含義好像比拍完全程更有含義,修行的道路不就是如此嗎?
這是一部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實電影,日常最真實的故事被用一年的隨拍搬上了屏幕,每個人都是真名真人真角色,雖然我從小成長在那片神奇的土地,卻并沒那樣近距離的認知過藏民的朝圣的道路,這一次,跟隨電影的鏡頭用一種全然浸入的視角看完了電影,內心升起對電影攝制組由衷的尊敬和感恩。
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理解是民族團結的基礎,這樣的好電影實在是太難得了,大家從電影里只不過看到沒盡頭的大山、雨雪、米拉山頂上飄揚的經幡漂亮而神圣,可是我卻非常了解走到那里絕大部分人的身體反應之痛苦,五千多米的海拔不是普通人可以承受的,而攝制組卻在這樣身體巨大的挑戰下完成了這部具備很意義的電影的拍攝,這樣對信仰的尊重、對藏民一路朝圣的真實再現難能可貴,假如你想要看這部電影,必須要去影院支持!
電影《岡仁波齊》觀后感3
聽朋友推薦看了《岡仁波齊》,朋友對此電影推崇備至,我看了卻無感,有些慚愧。
影片講述了一行藏民一路磕長頭去岡仁波齊朝圣的故事,岡仁波齊是西藏一座神山,朝圣那一年碰巧是馬年,也是岡仁波齊的生肖年,在這一年去岡仁波齊,會有更多好運之類的。這一支朝圣的隊伍有六七十歲的老年領路人,有臨盆待產的孕婦,有十七八歲的少年,有七八歲的女童,可以說頗具代表性。在朝圣的過程中,孕婦生產了一名小孩,朝圣歸鄉的途中,老年人辭世,可謂生老病死苦齊聚。
看完電影之后大概瀏覽了一下豆瓣的影評,毀譽參半。愛它的盛贊電影中表達出的信仰的力量;罵它的主要集中在消費藏民信仰方面。還有關于導演不得不說的二三事也一一牽扯出來。
平心而論,這部電影作為一部講朝圣的公路片,拍得很具有代表性,從記錄的性質來看,基本上可以算作是記錄了藏民磕長頭朝圣的過程,其中有傾向性,但傾向性不深。從紀實的角度來說,通過觀看這部電影,那些不了解朝圣習俗的觀眾,比如我等,對藏民磕長頭朝圣這一行為有了更多的了解,很多電影揭露出不同的生活方式,就是為了將這種生活方式放在公眾處讓不了解的人做一個了解。而這方面的了解肯定是系統性的,因為電影必然表現出足夠多的細節勾勒群像。比如:藏民的生存環境,語言習慣,宗教信仰。在記錄磕長頭朝圣的過程,必然不可避免地面臨許多困難,比如:天氣,道路,他人的不理解,朝圣形式的艱辛,別的朝圣隊伍。都是一個很好的表現。電影幾乎不動聲色,但是已將這一群人的特征勾勒出來,淳樸,都和現代社會諸多不同。所以從這個角度上看,電影無疑稱得上是成功的,如果這一點正是導演想要表達的'話。
另一方面,該片爭議的地方,也正是筆者持保留意見的一點在于,該片的目的是否是歌頌磕長頭朝圣信仰的偉大?相信觀看過該片的許多觀眾都會有這樣的對影片的判斷,不可能毫無野心的無所表達,這樣文藝小眾的題材必然有所表達,有所臧否。那么,電影想要臧否的是什么?又是否持中?持反對意見的觀眾認為:該片是對西藏密宗信仰的一種過度消費,而這種消費不管是為了獵奇、標新立異還是對現代化快節奏迷茫生活的刺諷,都是不當的。簡單的說,對于無宗教信仰的觀眾而言,電影是對現實另一種生活的記錄是可以的,但是如若是褒揚虔誠的朝圣信仰而貶低現代化無信仰的生活,則是不能接受的。最大的困惑在于,信仰究竟是有選擇的,還是無選擇的?這一點延展開就太多了。
生活本無高下之分,立意分出高下的任何努力都將是白費。
影片中表現的藏民的生活的確和現代一般意義上的生活很不一樣。1。語言的運用。雖然古語有言:“巧言令色鮮仁矣”,然而在現代社會更好的表達技能會使得生活變得更容易。在影片中則不然,語言是極簡或者沒有的。僅有的臺詞中,語言只起到“達意”的作用,幾乎沒有任何的修飾,簡直就像是來到了另一個話語體系,然而不是,自然從另一個角度體現了生活的不同。
2。人際。影片中藏民的村莊體現著原始的淳樸的鄰里關系,主角決定去岡仁波齊朝圣,村子里的人也想去,說一聲就行了,這在現代社會幾乎不可能。主角一行人在朝圣的路上,遇見同樣朝圣的行人,交談,相互幫助,幾乎是自然而然的,即便他們僅僅是相識的陌生人。這種自發的相互幫助、和睦友好的社會環境在現代化發展過后便幾乎不存在。所以,影片中的主角是朝圣的虔誠的有信仰的人,土地像是樂土。
總的來說,是一部拍得好,頗為真實的朝圣公路片,推薦。
電影《岡仁波齊》觀后感4
對于任何一部電影,若能獲得黃金場次的排片無疑能對票房起到較大幫助,但黃金場次往往集中在華麗的商業片或海外進口片,這也使得部分業內人士選擇通過公開信等方式向影院方面為藝術電影尋求更多市場空間。其中,新影聯總經理賀文近日在北京新影聯影業官方微信上面向各影院經理發布一封公開信,向對方推薦國產電影《岡仁波齊》,并希望影院經理能給該片更多場次。
賀文在文章中表示,“我很清楚各位處于一線的經理們,面臨何等嚴峻的市場壓力和經營挑戰。正因如此,我更希望各位朋友能夠拿出些空間給像《岡仁波齊》這樣的優秀國產電影,拿出些時間和黃金場次給像張揚導演這樣有才華的年輕導演們。因為他們是中國電影的未來,而沒有我們的支持,這些‘希望之光’將可能被埋沒。”
《岡仁波齊》于6月20日正式在全國上映,據貓眼專業版的數據顯示,截至6月23日15時,該片上映四天累計綜合票房為725萬元,累計分賬票房為668萬元。公開資料顯示,電影《岡仁波齊》講述了11個藏族素人在馬年出發去朝圣,在2500公里的一步一叩中抵達神山岡仁波齊的故事。該片導演張揚曾執導《飛越老人院》、《落葉歸根》等影片,此次的《岡仁波齊》被張揚定義為一部用紀錄片手法拍攝的劇情片,并通過約30人組成的拍攝團隊,在高原歷時一年全程跟拍一隊毫無表演經驗的藏族素人演員。
與華麗的商業片相比,《岡仁波齊》顯然更加樸素,也難以獲得較好的排片。數據顯示,6月20日-22日《岡仁波齊》的排片占比則分別為1.6%、2%和2.3%,此外據6月23日的實時數據顯示,該片的排片占比為0.9%,與當日首映的《變形金剛5:最后的.騎士》排片占比達70.4%相比,不足后者的1/70。
但同時能發現,《岡仁波齊》在網絡平臺上的評分相對較高,在豆瓣電影、貓眼電影、娛票兒,該片分別為7.7分、9.3分和9.0分。且《岡仁波齊》在正式上映前曾參加過多次電影節展,其中20xx年《岡仁波齊》在加拿大多倫多電影節入圍“當代世界電影”單元,同年該片還獲得20xx年中國電影導演年度評委會特別表彰獎,此后陸續在韓國釜山、荷蘭鹿特丹、瑞典哥德堡、瑞士日內瓦等多個海外國際電影節進行展映,20xx年該片在英國奇切斯特電影節上獲得觀眾票選最佳影片獎。
針對藝術電影排片少、難以被影院和院線重視,同時不少觀眾反映無處可看藝術電影的情況,近兩年已有不少業內人士呼吁市場給予藝術電影更多空間,且在去年10月,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也正式啟動,并在一個月后公布了首批100家藝術影廳名單,保證每家影院每周10個黃金場次放映,幫助藝術電影對接觀眾。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認為,除了聯盟等方面提供的支持,藝術電影也需完善自身,比如國內現階段仍缺乏藝術電影專業的營銷推廣人員,難以做到精準投放。此外有從業者認為,走進院線并非藝術電影對接觀眾的惟一路徑,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以及人們使用互聯網的便捷性、付費意愿的提升,網絡端也能成為藝術電影尋找市場空間的渠道,逐步培養藝術電影的觀眾和市場。
電影《岡仁波齊》觀后感5
生長在西藏山村里的村民,大多從生下來就是藏傳佛教的信徒,幾乎沒有其他宗教。所以,村民從出生就接受藏傳佛教義的教育,他們虔誠、順服、時常悔罪。從楊培一行11人都可以看出他們的目的是悔罪,朝拜圣山岡仁波齊。
有人因為殺牛殺多了,有人因為自家蓋房子死了人,有人因為剩下年歲不多,大家帶著各自的罪和虔誠的心上路了。朝拜路上有時晴有時雨有時下雪,有時雪崩,但無論遇到什么惡劣的條件,他們始終沒有放棄過,為了朝拜,無論是磨破了防身的羊皮,或是劃斷朝拜用的木板,或是穿爛了腳上的鞋,或是被雪崩掉下的石塊砸到,或是遇到朝拜的孕婦生產,或是拉行李的拖拉機被撞壞,他們像伏爾加河上的纖夫一樣笨重吃力的向前行走。或是沒有了經濟支撐,或是在水坑中朝拜,等等。都沒有阻礙他們前往岡仁波齊朝拜的信心。
然而,自詡為聰明的.人看到他們的行為會非常不解,他們朝拜是撇下了家中尚未干完的農活,撇下了家人,費錢費力費時還要承受路途中可能有的各種風險,竟然不為了世俗角度的經濟利益。我想,很多自詡為聰明的人應是不理解這群朝拜者整日做這些無意義的事有何動力。因他們眼中只有現時有利可圖,才是正確有意義的。
這些人將自己的經驗總結成教義,讓自己在接下里的日子里去遵循。然而,人的認知總是存在局限性,不可否認,這些經驗可以獲取物質利益,但這些人精神世界大多匱乏,而信仰的其中一個功能就是能使人幸福。自詡為聰明的人大多不相信他們自己的行為會遭到審判,因此做事會往往縱欲,沒有底線原則,無所顧忌的去追求自己的利益。
無邊界的欲望叫人盲了雙目,鈍了知覺,失了控制,表面輝煌,內心腐爛,如一個爛醉的人。欲望需要教義約束,人生才不致失控爛醉,而正確而虔誠的信仰可以叫人保持清醒,如沒有信仰,至少應為自己立原則,樹界限。清醒是件痛苦的事,但至少方向正確。路對了,不怕遙遠。愿世界多些清醒,少些不合理的欲望。
電影《岡仁波齊》觀后感6
全片沒有高潮,沒有意義,四季更迭,重復著一遍又一遍的下跪,這就是人生。
評論里有人說這些人愚昧。
其實我們又何嘗不是在重復,只是他們重復著朝圣,而我們重復賺錢、娶妻、生子…,無休止的在生活的泥沼中爭渡。
朝圣者攢錢只為朝圣,幾千公里一路跪過去。
累了就歇息,醒來繼續跪。
朝圣路上都會帶著家人給自己補給。
男人在前面跪行,婦女拉的.車,驢子跟在婦女身邊。
有人問:怎么不讓驢子拉車。
男人說:她心疼驢,我們都把驢當親人一樣看待,她拉不動的地方才會換驢拉車,到了拉薩,會帶著驢子一切朝拜。
屠夫殺了牛,怕報應,所以也跟著朝圣,路上碰到螞蟻,他跪著給螞蟻讓行。
路上遇到水,他們從水上跪過去。
朝圣的路上沒錢了,他們打工掙錢,繼續朝圣。
拉帳篷和食物的拖拉機被撞壞了,他們幾個人推著拖拉機繼續前行。
朝圣路上,女人生孩子了,生完孩子后帶著孩子繼續朝圣。
就這樣,沒有多少臺詞,沒有高潮,沒有結尾,只是在路上,朝圣。
只要干了壞事,他們就會害怕報應,朝圣就是求佛寬恕自己,也為眾生祈愿。
然而這世上干壞事,卻快活一生的人太多了。
干壞事,只有內外通透,言行一致,方能打破因果桎梏。
好人做了壞事結果特慘。
他總會暗示自己干了壞事,會遭報應,報應往往就這么來了。
內外不通透,思想和行為背離,必會有不好的結果,謂之因果。
真有因果?
電影《岡仁波齊》觀后感7
《岡仁波齊》偽紀錄片式的手法,對藏族匍匐叩拜朝圣之路的聚焦,在導演張揚的鏡頭下,所為人感受到的是一種淳樸的美,電影這種美的締結,在卻又并不是依靠何般戲劇性的沖突,而是對朝圣者們一言一行的細膩捕捉,使這種美在不經意間便得以躍然光影。
“岡仁波齊”是一座山的名字,在普通人眼中他或許就是一座壯麗的山峰,但在無數藏傳佛教信徒眼中,它的意義卻遠不止于是一座山那么簡單,在藏傳佛教里他們認為岡仁波齊是神的住所,代表了無量的幸福,而在神山岡仁波齊的本命年前去朝拜,更是會獲得乘倍的功德,由此電影也拉開了序幕,一群包含了孩子、孕婦、屠夫等男女老少的藏民出于不動的期望,不遠千里的朝拜之路,構筑了電影劇情的脈路。
磕頭前行,風餐露宿,甚至不惜搭上了自己的生命,只為前往神山朝拜,或許很多人都不解這種行為,會認為它是一種落后的愚昧,而張揚在《岡仁波齊》的故事上選角其實非常巧妙,他并沒有糾結于宗教本身,而是讓所有觀眾都能在這樣一部作品中,看到了一種被電影藝術所提煉的魂魄,這魂魄既源于一群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實,也更源于深植于這群信徒身上對信仰的虔誠。
在長達一年的朝圣之路上,這個由不同的年齡身份的人組成的.隊伍,沒有人會去偷懶,在這條充滿了苦難和危險的道路上,也沒有人會去遲疑,影片中朝圣者們對信仰的虔誠無是讓人嘆服的,而電影本身更多的只是在原生態的去展現這種虔誠,沒有刻意的升華,也沒有對信仰的質疑,甚至沒有對壯麗的西藏給予太多的鏡頭,在這個角度上,電影是如此的樸實,而劇情的植入,再讓這個故事變的更為飽滿充沛的同時,更還讓那信仰中善的光芒變的如此奪目。
關于信仰的宗教電影其實并不少,但卻鮮有一部國產電影能這樣真正客觀的去展現信仰,去在虔誠的信仰中樸實無華的詮釋真善之美,而《岡仁波齊》正是這樣一部佳作。
電影《岡仁波齊》觀后感8
有信仰的人總是善良和體貼的,就算是隨行的拖拉機被一輛越野車給撞翻在路邊,他們想到的也是越野車上的人需要快點送到醫院救護,而他們自我能做的只能是迅速做出決定,拆掉撞壞的車頭靠人拉車繼續前行,那里沒有人抱怨,沒有人遲疑,如此朝圣之路,猶如佛經上講到的故事,一切的磨難都是上天的考驗,沒有這些逆境、磨難,無始劫以來積下的債怎樣還?所造的業如何消?當你經歷、當你跨越,你也就得道證悟了!
翻越米拉山5000多米的高峰,最終一路下山看到了遠處的布達拉宮,大家默默的團體站在那里遙望施禮,內心的激蕩無以名述,我作為觀眾久久不能平靜,一切的辛苦在那一刻是值得的,金光閃耀的布達拉宮是每一個西藏人心中的圣殿,他們在前行的路上,雖然岡仁波齊圣山還在遠方,可是至少到達拉薩讓他們堅信:每一天,無所畏懼,堅持心中的信念,善待每一個身邊的人,珍視所有的生命,甚至那只馬路上緩緩爬行而過的蟲子,所有的善總會讓靈魂到達彼岸。
為了去岡仁波齊,這支十一人的隊伍需要歷時一年用腳行走、用身體丈量長達20xx多里的朝圣之路……電影最終一個鏡頭是雪山腳下漸漸拉遠的隊伍,轉山尚未開始,經過拉薩完成補給和休養,去往圣山的道路還在前方,這樣的寓意似乎比拍完全程更有寓意,修行的道路不就是這樣嗎?
這是一部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實電影,生活中最真實的故事被用一年的隨拍搬上了屏幕,每一個人都是真名真人真主角,雖然我從小生長在那片神奇的土地,卻并沒有那樣近距離的.了解過藏民的朝圣之路,這一次,跟隨電影的鏡頭用一種全然浸入的視角看完了電影,內心升起對電影攝制組由衷的尊敬和感恩。
不一樣文化的交流和理解是民族團結的基礎,如此的好電影實在是太難得了,我們從電影里只是看到沒有盡頭的大山、雨雪、米拉山頂上飄揚的經幡美麗而神圣,可是我卻很清楚走到那里絕大多數人的身體反應之痛苦,五千多米的海拔不是一般人能夠承受的,而攝制組卻在如此身體巨大的挑戰下完成了這部具有十分意義的電影的拍攝,如此對信仰的尊重、對藏民一路朝圣的真實再現難能可貴,如果你想要看這部電影,必須要去影院支持!
電影《岡仁波齊》觀后感9
這兩日,朋友圈被《岡仁波齊》刷屏,看過的、沒看過的都被催人淚下的影評感動著、鼓舞著,看過的借著影評再回味對比一下所述與內容是否吻合,再補充一下自己不知道的拍攝幕后和沒有看到的深度與廣度,沒看過的計劃著拖家帶口的去看。
前兩天我也去看了,過程中幾次被畫面擊穿淚腺,被他們的虔誠、被他們的平靜......但是流再多淚,別人的故事終將過去,我們還是要回到我們自己的生活中來書寫自己的故事,怎樣讓這種震撼通過反思在自己的生活中發酵成養分、成為向前的動力來滋養我們的生命才是文學藝術作品的最終目的.。如果不能將其中的能量拿來為自己所悟、所有、所用,幾天以后熱度平息,一切又回復到從前的樣子,油是油水是水,依然過著從前慣性的生活,那么再多震撼、感人的作品也是無濟于事的。
我一直認為,看電影不是看一場熱鬧,而是到別人的靈魂里看見自己,觀后感也不是評價別人,而是把自己放到那個情境下問自己會怎么樣?用以照鑒自己并修正自己。
我看書和看電影聽故事總是喜歡把自己置身于那個場景之中,問自己,如果那個當下是我,我該怎么選擇?
我把這段兩千多公里距離,長達一年的朝圣之旅拉長做自己的人生朝圣之旅,我將以怎樣的態度、用什么樣的行動面對在路上的每一個朝拜,才是我要思考并付諸行動的。
從他們身上讓我領悟到,人生路上會有很多的意想不到,但依然不妨礙時時以輕松愉快平靜的態度去面對,不用急,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人生結果不必問,就是在一抔黃土下終將化作一縷云煙,而經歷過程才是此生最為重要的。不用急急忙忙的向著那個結果狂奔,過程中遇見花香停下來聞一聞,遇見有緣停下來喝杯茶,遇見山就翻越,遇見水就趟過,只是始終選擇邁開腳步向前走、不徘徊、不彷徨、不辜負就對了!最終抵達心中向往的歸宿——神山。
電影《岡仁波齊》觀后感10
像我如此所謂的修行人,對于磕長頭朝拜拉薩,連觀想一下的勇氣也沒;有時去藏地碰到在路邊匍匐的行人,連眼神都不敢在他們身上停留太久。
《岡仁波齊》在我的內心狠狠的扎了一下;對于一個靈魂就是信仰本身的民族,除去深深的敬仰,我沒資格評論;但對于修行人而言,他們所表達出來的菩薩的勇氣,對于苦難一點點都無所畏懼,對于眾生苦樂的承擔也無所畏懼,這才是所謂的`勇氣吧!雖然理論上知曉不少,但真的的勇氣表現出來,確實被人震驚!
然后是對于眾生的惦念,不論是楊培叔叔還是路上碰到的老人家,都一再的說“要想到為所有些眾生,所有些苦難眾生去朝拜”這種惦念愈加讓他們慈悲,堅韌吧!
再就是他們對于生死平和的態度,生對于他們來講是喜悅的,也是平時的,所以一個馬上臨盆的人去朝圣,那樣平時;楊培叔叔死了,死就死了,像生一樣自然,沒哭天抹淚,他們真的同意這種無常,同意這種生死的自然規律。
最后就是對于困難表現出來的談定、隨緣;車子壞了,壞了就壞了,拉著走,沒抱怨,沒詛咒老天爺,也沒自艾自憐;到拉薩沒錢了,沒錢就去賺,那樣平時,自然;還有在河邊跳舞的一段,他們的喜悅,比較容易。
從頭到尾,沒不少的臺詞,沒大喜大悲,所有都如他們的靈魂一樣安靜、平和;就像他們的生活一樣,一點都沒華麗的成分,但對于生命來講,這才是真的的華麗吧!
我想起米拉日巴尊者說的一句話“我的宗教,是生死無悔”!
電影《岡仁波齊》觀后感11
看《岡仁波齊》之前,老天爺頗為應景地設計了一場充滿儀式感的橋段——趕在濟南悶熱的夏季晚高峰,下起了一陣夾雹帶雷的驟雨。這使得準備出門擠公交去影院的我,聽著窗外鐵皮雨搭上沒有一絲懈怠之意的雨點聲和不時傳來的充滿恐嚇意味的雷聲,頓生一種仿佛要作一場朝圣之旅的虔誠感和悲壯感。
當然,之所以會產生這種略顯夸張的感受,還因為提前知道《岡仁波齊》是一部有關藏民朝圣的影片。
說它是故事片,但其實更像是紀錄片。影片幾乎是以“零度介入”的方式在呈現一段生活、一種狀態,而不像是表現一個分明有編劇設計的故事。當銀幕上那一群自發去拉薩岡仁波齊神山朝拜的藏民一遍遍地全身匍地、磕頭、起身、夜宿、念經,它所完成的不僅是對片中人物的行為盡量如實的還原,也是電影表現手法上對“重復”的不斷運用或顯現。重復的用意何在?
顯然,用來與內容相對照,影片里的這些重復隱含著在各種“變數”面前益發凸顯的“定力”——亦是藏民信仰或生存信條的“定理”。電影設計的“變數”體現在一路之上的氣候多變、孕婦產子、拖拉機被撞、跋山涉水、老人亡故等情節,但諸般考驗又都在眾人日復一日的重復性動作中變成“執著”“篤定”“堅不可摧”“毫不動搖”的信仰的力證。
對西藏的信仰崇拜,似乎已經形成某種概念化的印象或思維定式。雖然其中不乏真誠的情感,但單純地展示信仰的虔誠,卻也難免流露出一種他者視角下的“游客心理”。事實上,信仰與生存之間的關系,在許多優秀的影片里被闡釋為“救贖”;但吊詭的是,恰恰在有關西藏題材的國產片中鮮有觸及(去年的《塔洛》在這方面不知是否有所突破)。信仰在這里被懸置。信仰成為一種無須討論、無須思考,更無須懷疑的生命記憶而非選擇,如同《岡仁波齊》中那個還沒學說話就先聽到念經、還沒學會走路就先參與了磕長頭的旅程的新生兒一般。
然而,這樣一種不問來由、不問結果、單純而熾熱的信仰,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影片中以一種現象學意義上的.存在不斷放大、彰顯、渲染、刷新其意義。此意義不是指向對于這一種或那一種、“愚或是智”的信仰的反思或懷疑,而是對信仰本身的尊重與敬畏。以此,或許影片具有超越他者視角,而賦予普遍關懷的新的可能性。
現代人信仰缺失是普遍問題。尋求信仰,貌似成為治愈現代社會滋生的各種精神疾患(還并非身體病痛),如空虛、迷惘、厭世等的治世良方。然而,過度標榜功利目的的信仰卻往往徒有虛表,顯得可疑,更其敗壞了信仰的神圣性。真正的信仰,應該是兼具神圣性和日常性的屬性。何謂“信仰”?影片用作片名的“岡仁波齊”或許透露出某種玄思與啟迪:信仰,就是像“岡仁波齊”一樣的一個“目的地”;懷抱著對這個我們信其為“神圣”的目的地的執著信念,一路前行,就是信仰所能給予我們的全部力量和意義。
電影《岡仁波齊》觀后感12
天去看了“岡仁波齊”這部電影,淘寶8.8的評分算是相對客觀的,它稱得上這個評分。
用一個詞來評價觀影的感受:沉悶,如果多加幾個字那就是:非常沉悶。影片講述的是西藏芒康一個農村,一位老人為了實現前往拉薩和岡仁波齊神山朝圣的心愿,決定年后前往。村里人聽說此事后,幾個有想法的年輕人加入這次朝圣之旅。故事情節非常簡單直接,就是單純的朝圣。至于路途中發生的生孩子、撞車、拉薩打工的插曲,如同幾滴雨水滴入大海,激不起半點漣漪。
這部影片可以說是無情節、無背景音樂、甚至是無主角的三無電影。總共十二個人去朝圣,但是從始至終能讓我知道個人背景的不超過一半人,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扎扎。這個小女孩兒磕長頭的姿勢并不標準,但是出現在一群大人的朝圣之旅中,本身就讓我生起一份敬意。加上他在影片中單純的表現和純潔的眼神,讓我印象更加深刻。我在想,在扎扎這個年紀,她本身可能并不清楚朝圣到底有什么意義,他能夠理解的可能就是大人們要去朝圣,而朝圣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她也希望能夠做這樣的好事,所以她要去。朝圣之路很艱苦,扎扎能有這樣的毅力,讓我這位成年人充滿敬意。這部電影沉悶另外的原因是很多的場景無對白,即使有也是簡單的幾句話,激不起觀眾任何的興奮點。而且,這種無對白的鏡頭經常持續好幾秒,讓人更覺悶得慌。整個觀影過程中,看到觀眾有反應的一段就是在睡覺時,講其中一位兔子眼的幾句話,觀眾給予輕微的笑聲回報。最讓人感到不解的是在他們最后在岡仁波齊繞山的時候,突然結束,這個結尾結的`觀眾很錯愕。在忍受了前面一個多小沉悶的場景后,觀眾的心好不容易隨他們來到了岡仁波齊,而故事卻在此戛然而止。就像是一個單身幾十年的單身狗,向世界宣告我有女朋友了,但卻不告訴大家她是誰。觀眾經歷了前面漫長的鋪墊后,終于有點觀影狀態,對后面的故事正有所期待,這時突然從中被叫醒:喂喂,已經結束了。這種感覺,有些不爽。不知道是導演有意為之還是無心之舉。
但這部半紀錄片似的電影這么沉悶和單調,在近期變形金剛、異變等國際大片集中地檔期中獨領風騷取得最高評分,肯定有它自己的價值所在。一個人人都喜歡的東西,肯定是能夠與之產生共鳴的東西。人與人就是這樣,情侶之間能夠相互吸引和認可不僅僅是因為異性,還是因為兩人之間能夠產生共鳴。這部電影也是,既然能有這么高的評分,雖然在情節上打觀眾了個措手不及,但是在心靈上卻成功產生了共鳴。相信看這部電影的人都是有情懷的。我們都知道西藏是很神圣的,因為那里佛教盛行,五千米的海拔被稱為離天堂最近的地方(說這話的人比較矛盾,西藏盛行佛教,而天堂是基督教的產物),而且藏民的信仰很多人都有所耳聞。在當下大家都談信仰缺失的年代,藏民虔誠的信仰顯得神秘而且讓人敬佩。所以,從我的觀點來看,很多人看這部電影,一部分原因就是沖著信仰去的。這并不是說要塑造個人的信仰,而是希望能讓自己與信仰更近,好讓自己感覺自己也是有追求的。這并不是件可悲的事,反而覺得挺好,因為畢竟在這些人的心目中,信仰還是件被關注,值得被追求的一件事,也正因此這部電影能和觀眾產生共鳴。另外一個產生共鳴的原因是我想是很多去過西藏的人看到沿途風景,就會想起自己曾經的故事。這部電影的朝圣之旅就是一條觀眾沿著318國道的回憶之旅。坐在我旁邊的一家三口,從他們的談話中得知,他們以前去過西藏。當鏡頭轉到某一個路碑、某一條河、某一座山、某一個湖的時候,他們就點出這不是那什么山什么湖,我們當初怎樣怎樣。所以我一部電影看下來,收獲了兩個故事,這也是意外的收貨,也更勾起我對西藏的向往。
一部電影如果僅僅能夠與觀眾產生共鳴就可以被評得上這么高分,顯然有些低估觀眾的眼光。之所以稱它為半紀錄片似的電影,是因為它對藏區的展示很真實。影片開始展示的藏區生活,朝圣途中遇到的好客的藏民,以及直接展現的藏區農村的落后景象,與我從書中和視頻中看到的,以及想象的基本上一致,讓我這個沒去過西藏的人都感到很真實。此外,影片對318國道沿線藏區美景的展示也是不遺余力。枯黃的草木、湛藍的天空和白云、大片的油菜花田、清澈的湖水以及潔白的雪山,給人視覺上的體驗足以勾起人們對這個地方的向往。
這些多方面的因素讓這部電影雖然沉悶卻仍能得到廣泛好評,導演應該也為此欣慰。雖然沉悶這個詞仍然是我對這部電影的最深印象,但是它真實反應的景象讓我漲的見識、藏民虔誠朝圣的信仰以及沿途美景帶來的視覺體驗仍然讓我感到滿足,所以這是一部好片,值得推薦。
電影《岡仁波齊》觀后感13
岡仁波齊是藏民心中的神山。今天的這部電影就是講述這樣一個故事——萬千藏民的縮影。
這部與神山同名的電影《岡仁波齊》如果拍的不那么細致,再分成五六集,完全就是一部完美的紀錄片。從一個藏民要去朝圣,再到兩個、三個、四個、六個、九個……再到對出發的準備……他們踏上了一千兩百公里的朝圣之路。
本片并沒有大片般的跌宕起伏、絢爛、耀眼……有的只是對于藏民們情感的真實表達與他們無比堅毅的信仰的流露。
這也許是乏味的,與新上映的《變形金剛5》不可同日而語,可正是這種“乏味”,才使得看的人們去細細品味它所想要真實表達的是什么。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就是一部紀錄片,前段時間還有一部電影,叫《我在故宮修文物》,而在CCTV9記錄頻道,你是可以找到這樣一部多集的同名紀錄片的。
正是因為這個,《岡仁波齊》并沒有走常規的電影、大片的老套路。
本片所有的臺詞加起來還沒有一部正常電影的一個主角的個人臺詞多,可這并不意味著無趣與對于時間的浪費。這就像人的一生——是要用時間去慢慢品味的,而《岡仁波齊》講述的是無數藏民在朝圣路上的艱難與曲折。
電影中,無不體現著藏族人民的信仰之堅定:朝圣的隊伍中有一位孕婦,她并沒有好好的像漢地的多數孕婦一樣“坐月子”,而是毅然地加入了這個要走一千兩百多公里的隊伍。在路途之中,她生產了,在生下孩子后的次日,她依舊回到路上,做著在我們看來千萬篇如一律且勞累的“大禮拜”。這是一個剛生產完的母親啊
隨行的還有一個小女孩,并沒有說她的名字,看著大約八九歲的樣子,她也像大人一樣做著“大禮拜”,在這途中,小女孩生過一次病,卻并沒有停下朝圣的步伐,甚至沒有叫過一聲苦。她的母親說,不要休息,磕頭,磕頭是很好的。她最后隨大人們一同來到了岡仁波齊。
還有很多例子,不一一舉例。
其中有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眾人在馬路上做著大禮拜,一輛車撞上了他們的補給車,補給車被撞進了路旁的小溝中,一副殘破的模樣。裝補給車的車主在眾人的責備聲中喊到:“車里有一個呼吸困難的人,如果不在兩個小時之內到拉薩……就會有生命危險……”。換在漢地,我想這就算在怎么著也得把肇事車主的手機號留下或叫保險公司來,再怎也得報警的吧;可那補給車的`車主從溝中的車里爬了出來,揉著肩膀,說:“你走吧!救人要緊!”那人就像見著了希望一般地拼命道謝,最后開著車走了,連一分錢都沒留。
朝圣的眾人看起來并沒有什么惱火或氣餒,這時,隊伍中的青壯年男性們說:“女人在后面禮拜,我們把車推著走!”于是,他們就把被撞毀的車頭拋下,推著車廂接著走,像什么也沒有發生過一樣。
除了生死,都可放下。
看到這,我想,畫風終于不是那么累了;可誰知,當男人們把車連拉帶拽地拖到了前面的時候,又跑回了他們開始拖車的地點,磕起了長頭。
這是他們的信仰,不能漏下一點點!
還有一處令我記憶猶新。他們中最老的那一位,在一覺之后沒有醒來,人們發現他已停止了呼吸的時候,沒有驚呼,沒有嘆息,沒有哭聲。只有淡淡的哀傷。
這就是藏族人的信仰!除了生死,都可放下。不!生死都可放下!多么虔誠、多么堅定的信念!
就是這么一部“不是紀錄片,卻勝似紀錄片的電影”在對于藏族人的信仰的描述方面打動了我,使我受益匪淺。
電影《岡仁波齊》觀后感14
看完《岡仁波齊》久久內心不能平復,電影里每一個磕長頭的場景,都熱淚盈眶。雙手合十舉過頭頂、停留喉間、安放胸口,然后匍匐下跪,五體投地,合掌起身……一遍一遍周而復始的單調動作,在前往圣山——岡仁波齊的路上,以春夏秋冬為背景,以生老病死為伴奏,以救贖為信念。我想這就是人生最平淡卻也是最震撼的節奏!就此,寫下一段感想,一段關于活著與死亡之間的感受。
西藏、宗教、信仰、朝圣……看似神秘的概念,《岡仁波齊》經過11個普通的藏民,一段平凡的朝拜圣山經歷,如細水般緩緩道出。從電影畫面的角度也許它不夠華麗,從故事情節的角度也許它不具備太多沖突,但正是這般貼近真實,才能激蕩起內心深處的漣漪。電影的朝圣之路告一段落,而我們每個人的心依然在朝著前路前行,而你走的每一步,都是一個因果的輪回……
電影開始于一個西藏的小村莊——芒康,故事開始于芒康的一戶普通人家。家中的長者帶著遺憾去世,為了替他完成遺愿——去朝拜岡仁波齊,這個家庭傾盡一切,宰殺牛羊,變賣籌資,安排一家老小,準備踏上一條漫漫長路,然而這條路上會發生什么,完全不知……
現實中,人生許多階段也許都會遇到需要歸零的時刻,初出茅廬的迷茫、人生巔峰的失衡、萬念俱灰的絕望。那時,前進與徘徊,不知難倒了多少人,因為心路的前方是什么,你我都沒有答案。就像準備朝圣的藏族家庭,傾其全部為的并不是最終的到達,而是為了那一路的懺悔與救贖。
芒康村莊上聞訊而來的村民,紛紛申請加入朝圣的隊伍,他們有沾滿動物之血的屠夫,有懷孕待產的婦人,有身處不幸的中年,有不諳世事的女童,還有年邁的老人……為了同一個信念,他們臨時組隊。
就像漫漫人生路中每時每刻遇到的朋友,也許各自的目的不一樣,年齡不等,身份各異,也正因如此,才會讓心路更加多彩。沒有誰生來孤獨,父母、朋友、師長、愛人……我們扮演著生命中每個時刻的主角,同時,更多的主角配合著我們演繹自我的生命,沒有誰是單純的生和單純的死,因果交織的業力牽引著我們前行。
朝圣之路,注定坎坷,含淚的告別只是開始。沿著318國道11個人開始三步一磕的虔誠之行。重復的動作在不重復的風景、過客、晝夜之間反復。第一件不尋常的事,便是新生命的降臨,那個被圣山賜福的孩子降生在朝圣之路上。而后經歷短暫的喜悅后,母親加入到磕長頭的隊伍,一切重新歸于腳下。此后,屠夫為一只走過的螞蟻讓路,孩子帶病堅持磕頭,老人每晚帶領大家念經,路上遭遇車禍,他們選擇原諒司機……因為撞壞了拖拉機,所以男人們拖著行李車行進幾百里,再折回遠處磕頭。遇到泥濘和水潭,他們磕著長頭過去,羊皮護具已經破敗不堪,水打濕了他們的身體,曬干頭發和衣服,他們又重新向著前方出發,直到一個清晨,隊伍里的長者楊培老人長眠于山腳下。因為楊培老人的心愿,隊伍成行,而他的離開并不預示著隊伍的終結。他們為老人堆起了瑪尼堆,請了喇嘛做法事,而后又以瑪尼堆為起點開始了長頭的叩拜,幾百公里外便是拉薩的布達拉宮……
一路上,經歷生老病死,就像人生的縮影。生命的誕生象征期望,讓人喜悅,成長的過程有痛苦陪伴,而死亡的寂靜,又有些許惶恐。心路之上,每一段情緒的誕生,每一個身影的出現與離開,都會留下或深或淺的印記。出發的目的以及最終的`結果,在前行的過程中變得不那么重要,唯有每一步前行的軌跡,清晰的留在身后。
如果人出生和死亡的時刻已命中注定,那么中間所走的每一步都值得我們細細斟酌。人生沒有回頭路,但有很多分叉口,每個路口,我們都要調整步調和步幅。正如影片中,路邊村莊長者的提醒:不能帶紅繩磕頭、小孩磕頭不能走太多步……一路走來,總有那么一個人、一件事,提醒了沉淪的步伐,重新整裝出發。
電影最終,朝圣的藏民們順利抵達拉薩,他們的錢花光了,頭發長長了,十萬遍的長頭快磕完了。他們在拉薩打了兩個月的工,和發廊女孩約定從圣山回來后再相見,之后,重新朝著岡仁波齊出發……
《岡仁波齊》以木板在雪中滑行的聲音來告訴我們電影告一段落,朝圣之路還在繼續……似乎結束但又沒有告別。超乎人們以往對結局的認知,在最需要感情升華的結尾,一切又歸于平靜。而這更貼合人生之路的設定,因為對于人生最大的落幕“死亡”而言,有時也來的猝不及防。即使死亡過后,依然需要尋找下一個輪回的起點……
結尾繼續著下個開頭:聽著樸樹為《岡仁波齊》異常發布的《NoFearInMyHeart》,我的觀影感想到此暫停了,凌亂的文字記錄了小小的一點感想。感恩能在自我歸零,準備開始自我第一段朝圣之路之際,看到這樣一部片子。始終堅信因果輪回,世事無常,身為滄海一粟的我們,走在自我的心路上,時刻提醒自我腳下的每一步都要踏實堅定,迷茫時不輕易退縮,犯錯后勇敢駐足,摔倒了繼續前進……享受身邊出現和消失的一切,因為這就是你我心路上獨一無二的輪回,也是最值得你我繼續前行的原動力。
電影《岡仁波齊》觀后感15
大概是《岡仁波齊》票房突破4千萬的時候,我的朋友圈開始出現,對影片質疑的聲,褒貶不一,兩極分化。
貶的說:“這只不過碗給小資的雞湯,是藏區的小年代,是在花費異域文化、藏區風光,從電影種類,拍攝手法,階級劃分,民族宗教,到扒出導演張揚和資金投入人的歷史。”什么都有,總之只須和影片聯系起來的都可以拿來議論一番,不可以聯系起來的也生拉硬扯湊到一塊。也有專家說:“這是藝術片的試金石,是對大自然和精神世界致以崇高的敬畏,帶觀眾回歸了傳統的審美。”
地方不同,角度不同,看待問題的感受自然不相同,所以我感覺,不管他人怎么樣,自己看得心安便可,沒什么比自己喜歡更要緊,都是為了蹭個熱門大伙都困難。
于我來講這就只不過一部電影而已,和我平常看的其他電影沒什么不一樣。假如非要說有哪些不一樣的話,那就是這部電影能讓我靜下心來看完,并在影片中看到自己和身邊人的平時。
遠處的雪山,近處的火爐,早晨起床的誦經和打水聲,酥油茶、糌粑、牽牛、寒暄,生活在西藏芒康縣這個叫“普拉”的小村莊里的大家,開始了他們平時的一天。只不過有天一個叫楊培的老人為完成哥哥朝圣的心愿,怕再不去就走不動了,為了不留遺憾決定去拉薩、去岡仁波齊朝圣。于是,這一天便在這個村莊變得不平凡起來。這個決定一出,消息不脛而走,懷著各種目的的朝圣者加入其中。
朝圣這件事沒讓人激動萬分,只不過一般平時交流的一個話題,沒什么特別。十一個做出決定去朝圣的人,只不過在平時的閑聊中,就把事情定了下來了,沒想象中的神圣。走時更沒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只不過安靜的在全村人注視下,始于不斷重復著磕長頭的叩拜中。口誦經文、雙手合10、頂禮膜拜、躬身匍匐,周而復始。漫漫兮其修遠,兩千五百公里雖長,但沒一句多余的廢話,朝著理想走去一路前行,不論快慢,終將抵達。就如此一部電影安靜如一股清泓靜靜流淌開來,被人在平心靜氣中,慢慢等待故事的發生。
下面,路遇朝圣者的對話,好心人的收留和教導,小孩的降生,落石的危險,買鞋的討價還價,趟水過河,飛來的車禍,沒錢停下來去打工,替房東磕頭,和美容美發店里女孩的調笑,到最后老人的死亡。一件件事都非常接地氣,或是順理成章,或是突如其來。一路遇見的所有困難,仿佛都能解決在朝圣的路上和每天祈禱誦經中,看上去那樣的自然而然。讓看電影的我也跟哪個他們一路前行,體驗路上的喜悅收獲。
生活在藏區的人常常會在路上遇見像《岡仁波齊》里,為心中信仰真誠朝拜的藏人。且不說心中懷揣的這份信仰,單說用身體丈量朝圣的距離,這種事需要平靜而強大的內心才能做到,讓人欽佩。而日常的你我又何嘗不是在路上的修行者呢?從來到世間起,一路打怪升級,堅難成長,干掉日常一個個大大小小的Boss。念書時要好成績,上很大學,畢業后想體面安穩的`工作,接著成家,養小孩,然后小孩又重復大家走過的路,能跳脫這個循環的貌似極少。原來你我早已是生活這條路上的行者,非常早以前就在路上艱難前行,遇山翻山,遇河趟河。哪個的生活里沒苦難,沒風雨呢?生活這條路靜水流深,時有驚起波瀾,但身在其中的大家從未感知。
看電影時我能感到小孩母親的偉大、會為車拉出幾百米后折回去重新磕頭而感動,會為小姑娘打電話問候家人時眼眶濕潤。但我真沒感受到朋友圈里的高度,更看不出他們所說的深度,我只不過在看電影時找見我一個人僅此而已,算是一場觀影與觀心對話。“一千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萬個人看《岡仁波齊》自會有一萬種感悟。朝圣不是終點,所有人終將回到平淡中生活修行。
對于大部分的大家來講生活不容易,前路難行,但這并沒有妨礙大家為肩上的責任,心中的夢想,在路上努力的前行,雖平凡但無畏。岡仁波齊只不過大家心中的香格里拉,最后的路不在遠方,只在腳下和心里,沒回頭路可以重來,直面內心才無所畏懼。
【電影《岡仁波齊》觀后感】相關文章:
電影《岡仁波齊》的出色觀后感08-25
《岡仁波齊》觀后感10-08
岡仁波齊觀后感10-22
《岡仁波齊》觀后感優秀10-07
《岡仁波齊》觀后感11篇11-25
《岡仁波齊》觀后感8篇11-20
《岡仁波齊》觀后感(7篇)12-05
《岡仁波齊》觀后感13篇12-14
《岡仁波齊》觀后感4篇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