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八佰》觀后感15篇
細細品味一部作品以后,從中我們收獲新的思想,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在寫觀后感之前,可以先參考范文,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八佰》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八佰》觀后感1
這里是1937年日軍進攻上海時中國人民拼死反抗,史稱淞滬會戰。
10月26日中國革命軍第88師524團余400人,在團長謝晉元的帶領下,守著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
當時為了保護大部隊撤退,這400人留了下來,上面命令是死守四行倉庫,這一年前原繁榮的地方,現在已經被戰爭殘害,變得死氣沉沉,因有英租界的存在,這是地獄,那邊是天堂。因為是斷后,所以他們沒有援軍,也就意味著他們只有死。
10月27日,日軍大肆進攻,投毒,鑿墻來勢洶洶,戰士們抵抗了一天,筋疲力盡,晚上要休息,日軍又突然進攻,平靜了一段時間后,有人送來一面旗子和補給,也決定了明天要升旗,日軍飛機不惜代價要擊倒旗子,而國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給洋人們見證了我們的“威嚴”。
這是歷史上千萬戰爭的一場,最后雖然失敗,但也證明我們國家有希望,讓外國知道,中國是怎么站起來的。
《八佰》觀后感暑假里,媽媽帶我去看八佰這部電影,這個影片選材于1937年發生于上海的四行倉庫保衛戰,此戰為淞滬會戰最后一役,故事圍繞“八佰孤軍血戰四行倉庫”展開。
這部電影最令我震撼的地方是幾位戰士身系炸藥包,舍生忘死的從幾層樓上跳下去并念著自己的籍貫和姓名的時候,說明他們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懷著對祖國深厚的感情,對父母、親人的思念,肩負著身為軍人保家衛國的責任義無反顧的往下跳時,忘記了死亡的恐懼,舍生取義。
回想整部電影,還有很多讓我熱淚盈眶的場景。這些平凡的.人,這些普通人,這些平時根本不起眼的人,在中華民族最危難的時候選擇了寧死不屈,用寶貴的生命守護著祖國的榮譽。
看完《八佰》這部影片,使我對這些用生命守護著國土的軍人,寧死也不讓國旗倒下英雄氣概無比的崇敬!我們一定要延續英雄們的光榮,作為祖國的花朵,我們一定要努力學習,將來可以運用所學的知識,使祖國更強大,成為世界之巔。
《八佰》觀后感2
今天終于有幸在煒華見識到了《八佰》這部影片。我認為這確實是最能扣動我心弦的一部戰爭片。
然則,要進行分析,最直觀的方法是比較(fhj老師說得好)在這里我想和7—8年前看過的一部影片《狂怒》進行比較。
首先的不同是二者的地域文化差別,同是二戰,一個是國軍抗擊日軍,一個則是美軍抗擊納粹,都體現戰爭的殘酷與血腥,然則兩者表達的主題在最主要的銘記歷史,守衛和平之下,略有差異。
我認為狂怒他很好的體現了人性,人性最震撼的地方就在于成長性,即從懵懂出發,到堅強乃至異化為殘忍,最后終于把生存本身奉為圭臬,可能這對于我們有些人來說算是局限的世界觀,屬于一種關在果殼中的悲劇,然則仔細思考,這恰恰也是對于反戰最好的呼聲,我認為影片最后諾曼被一個納粹軍少年放過是點睛之筆,但又顯得力道不足,少年意味深長的笑容似乎超越了這個時代,對于一個偏向紀實的戰爭片確實不合常理,我認為他真正的意圖不是為了體現侵略者超越國家立場能夠獲得人類共同體的同理心,而是一種人類摸爬滾打誤打誤撞走到的明哲之路(因此少年的表情完全可以有一系列的.變化)可這如同一個閃耀的火花,與百年后我們的心靈相呼應,隨后又在百年前的洪流中熄滅,說到底,也是悲劇。
八佰則是以中華民族的家國情懷與史實聯系在一起構成了一部血肉分明的戰爭巨作,編劇顯然是有心把中華曾經生過病和仍然有希望的兩個維度纏繞在一起,然則我認為生過病這個部分很不巧的被橋那邊的激憤呼聲所沖淡(可能是我本人的問題,但我是直觀地感受到了這一點)
這不屬于對這部影片的苛責,因為這部影片的表現手法注定了達到兩者的平衡交融,以致還原歷史真實模樣的同時還不忘傳遞精神已經是最難最難的事了。為什么?影片用了一個絕妙的表現手法租界和四行倉庫中間的那一座橋,極大極大放大了戰爭的悲劇性。這里大致有三點:租界和四行倉庫僅僅數百米天差地別的景象令人咋舌,令人難過,令人絕望,仿佛剛要游出水面,岸上有人看著你眼睜睜的被一種力量瞬間又抓回水底一樣;而橋不僅作為連接的載體,更在于是一個作戰的場景,日軍從中期的進兵突擊到后面的狙擊式獵殺其實角色定位是略有不同的,前者有著一種正面公平對抗的感覺,后者日軍不見人蹤影,只有子彈在一個一個射穿士兵們的胸膛,仿佛是死神而不是侵略者,絕望瞬間拉滿一層,所以隨著時間的進展,會將絕望拉到更深,因此戰士們的覺悟越來越高,才尤為可貴。最后橋也扮演了一種生命通道,距離很近,實則很遠,這顯然是編劇明示的內容,以及影片頭尾諸多意識流手法不多贅述。
寫到這里突然有一些尷尬,說是對比,其實只是闡述了兩個影片不同而各有魅力的優點,未來若能更加完美的將二者合為一體,我想歷史戰爭對人心的震撼和教育意義,也將銘刻在每一個中國人,乃至每一個世界公民的心中!
《八佰》觀后感3
今天學校組織我們看了一部電影《八佰》。
《八佰》主要講了1937年的松滬會戰末期四百二十多名戰士以四行倉庫為戰地守衛上海,四行倉庫正前方是一座橋,而橋另一邊是燈火輝煌的租界,如果說四行倉庫是地獄,那么租界就是天堂。
其中,最讓我感動的畫面是戰士們為了不讓日軍把樓體挖掉,于是把炸藥綁在自己身上,跳下去炸日本軍,看到戰士們的身體被炸開時,我心中不由得一酸,心想:中國正是因為有像他們一樣視死如歸的戰士,才能有今天的平安與富饒啊!
除了戰士們跳樓炸日本鬼子令我感動,戰士們用自己的身軀來支撐國旗也令我感動。因為戰士們升旗的時候,日本鬼子把旗桿給打壞了,戰士們就用自己的的身體當旗桿,又被日本鬼子用炸藥炸死了一大堆戰士,最后日本鬼子被英勇的戰士們打跑了。戰士們用自己的'身體來當旗桿,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啊!
想一想我們現在的生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而打戰時戰士們飯都吃不飽,還要打仗,可想而知,我們現在的生活對他們來說是多么富足,而我們的美好生活卻是戰士們,用血肉換來的,所以大家都好好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吧。
我現在要好好學習,長大以后為祖國制造更多先進的武器,讓祖國不受到任何傷害和威脅。
《八佰》觀后感4
今日我懷著一顆激動的心,參加了學校組織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觀看了一部振奮人心,令人動容的電影《八佰》。 這部電影中的每個人物都是有血有肉,不畏犧牲的英雄。它主要講述了淞滬會戰時期,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留守上海四行倉庫,與英租界僅有一河之隔,孤軍奮戰四個日夜,誓死保衛祖國防線的事情。整個過程扣人心弦,還有許多情節讓我們不由的流下了淚水。
這一段是最讓我振奮的——當時四行倉庫已被日軍包圍,并且到處都是激烈的轟炸聲,然而駐守倉庫的國軍就連一面國旗都沒有,這時河對岸有人把國旗綁在自我的身上,冒著生命危險把它交給到了戰士手中,國軍英雄不懼犧牲把國旗在四行倉庫的頂層高高升起,民眾們也為此而感到振奮,他們在不停地歡呼,每個人都咬著牙,含著淚!
這時日軍也發動了更加瘋狂,殘暴的進攻。為了應對日軍的進攻,英雄們也組織了敢死隊,他們把炸藥綁在自我的身軀上,前仆后繼,用自我的血肉之身阻擋了日軍的一次次進攻。對岸的民眾看到此景都憤怒的攥緊了拳頭,真想沖上去同他們一齊戰斗,此時的人們心中是多么的憤怒,多么的悲痛!而我們的英雄又是多么的英勇,多么的無畏!
日軍眼看久攻不下,又開始用轟炸機對倉庫狂轟亂炸,他們的目的就是想炸掉我們的國旗,摧毀我們的意志,而我們的'軍人毫不退縮,他們用鮮血和生命保住了旗幟,他們也用自我的行動告訴全世界:中國不會倒,中國不會亡。
影片結束時,我的心一向是激動的,憤怒的,拳頭也是緊握的!
最終我想說:同學們,如今,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父母、教師把最好的都給了我們,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珍惜當下,努力學習,懂得感恩,報效國家!向為了和平而流血犧牲的先烈致敬!
《八佰》觀后感5
《八佰》這部電影描述了在淞滬會戰尾聲時期在四行倉庫發生的一場戰斗。電影開篇演出經過近三個月的苦戰,中國軍隊已經是強弩之末,軍心士氣嚴重低迷,比剛挺進上海時的雄赳赳、氣昂昂完全不同。在血與火的戰場,再勇敢的戰士也經受不住身邊戰友們的持續犧牲。大撤退的命令一下達,軍隊在撤退中陷入混亂狀態,在日軍突擊分隊的攻勢下,建制幾乎被完全打亂。國府高層考慮九宮公約即將召開,決定留一支部隊堅守蘇州河岸的四行倉庫,以顯示國軍仍在堅守上海,在國際社會上尋求更大幫助。
電影然后描述了潰散的十余名士兵加入了守衛四行倉庫的五二四團第一營,這些潰散的士兵,來自各個不同的地方部隊,有的甚至是新兵,有的`也已被日軍嚇破了膽。隨著戰事的激烈程度,這些加入的散兵在身邊戰友的感召下,找回了殺敵的勇氣。守軍們的頑強奮戰被河對岸的外國僑民和中國百姓都深深看在眼里,在堅守了四天四夜之后,遵照上級命令退入了租界。
在觀看完這部電影的感覺,就是開篇很宏大,結局卻顯得有些意猶未盡,遺憾點太多,更重要的是鑒于歷史后來對這支孤軍的下場結局并不好,團長謝晉元被叛徒殺害,四一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孤軍營又被日軍俘虜受盡磨難。給人感覺就是比起屈辱被俘倒不如與日軍血戰到底來的痛快。
比起20xx年播出的《捍衛者》有明顯的差別,《捍衛者》描寫的是淞滬會戰初期的寶山縣城保衛戰,姚子青營長率部死守寶山縣城七天七夜,最終英勇戰死。兩場作戰規模非常相似,都是敵強我弱的局面。但在本質上卻有明顯的區別,寶山保衛戰姚子青率部守衛國土,除此之外別無其他因素,寧可全軍戰死,絕不茍且偷生,也不會受到其他的干擾。四行倉庫保衛戰是謝晉元團長率部守衛四行倉庫,其發起意義在于國府高層想要通過在上海的堅守,引起九國公約在國際上更大的幫助中國,這是一場因政治外交發起的一場軍事作戰,軍隊必須要接受政治的指令行事。守軍就不可能放開手腳的作戰,在堅守四天四夜之后,謝晉元團長只能率部退入租界,結束這場戰斗。軍人不畏死,就怕死的不明不白。最后向在抗戰中為國家犧牲的中國將士致敬!這是小生看完《八佰》這部劇的感想,歡迎諸位看官游覽,留言指出不足之處。
《八佰》觀后感6
昨天我們在段老師的帶領下觀看了八佰這部電影之后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戰士們奮勇抗敵英勇戰爭的形象在我腦海中久久不能離去。
影片中租界是一片祥和的地方,他那里沒有戰爭,而只有一河之隔的對面,是戰火紛飛的戰場。租界里燈火通明人來人往燈紅酒綠的`花花世界。然而河對面戰場上橫尸遍野。戰火紛飛。雖然敵人的攻勢猛烈,但戰士們卻一波一波地扛了下來。敵人們的武器先進。但戰士們英勇無畏,絲毫沒有畏懼之心。敵人攻勢越來越猛了。軍隊里的戰士絲毫沒有畏懼,但也有貪生怕死之輩,可是最終他們堅持了下來,與將士們一起對抗敵人。從馬棚里放出來的白馬在戰場中奔跑,這匹白馬代表著和平與美好生活的向往。敵人攻勢越來越猛烈了,他們決定撤退了。
一些勇敢的士兵們身上綁滿了手榴彈,一邊喊著娘一邊縱身躍下,看著河對面的年輕人為了一根電話線倒在了血泊中,還有那面旗幟在戰士的拼搏中一次次的飄揚在半空中。我為戰士們驕傲,也為戰士們留下了眼淚。他們準備撤退時。敵人卻早有預謀。用一顆閃光彈發現了士兵們的準確位置。士兵們沒有畏懼一步一步的沖上去可傷亡慘重,再沒有退縮,沒有畏懼,部分士兵撤離了。可有些人卻永遠留在了這片戰場上。
影片最后一匹白馬從廢墟中走出來這代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就像看了影片之后你明白了今天的新中國。今天的美好生活,是由戰士們的鮮血渲染出來的。美好生活來之不易,我們要懂得珍惜,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所以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將來做一個能為社會為國家有貢獻的人。
《八佰》觀后感7
對于我們沒有經驗過斗爭的一代人來說,電影《八佰》演繹出了另一種我們無法體會的人生,因為大多數人的看法猶如影片中的端午初到四行倉庫時一樣,抗日救國民族大義是別人的事情,他沒有殺過人,也不想殺人,他想的只是回家,然而事實卻證明白,當斗爭真的來臨時,沒有人能夠真的置身事外,毛之不存皮將焉附的道理在這一刻得到了最真實的體現 。
影片《八佰》講解并描述的是一段大家都很熟識的戰役,又或者說它甚至算不上一場戰役,這只是身為軍人的他們如同困獸一般最終的堅守、支撐,堅守著他們身為軍人的榮耀,支撐這國人對這場斗爭的希望。在我看來這部電影的核心就是“升旗”的片段,同時也是許多人無法理解的,更有甚者甚至認為這是導演的一種渲染手段,為了讓影片達到悲壯的感覺,可是這部影片從起先就已經注定了是一場不行能成功的戰斗,它從開場就已經注定了是以悲壯而結束的,假如你以“升旗”為中心點上下串聯來看,升旗前,有的人想逃,河對岸的群眾在看,全部的'人都想要遠離這個悲壯的舞臺,安寧靜靜的當個觀眾,升旗之后,逃跑的人不逃了,群眾起先應援,大家都起先明白,自己必需是這個舞臺上的主角,士兵們雖然還在被動的防守著,但是士氣、心氣卻完全提升到了極致。中華民族的崛起,正是因為有著一群這樣不怕犧牲、勇于犧牲的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軀鋪就而成的,同樣坐在影院的我們也不是看客,因為只有我們把我們心中的旗升起來,中華民族才能矗立不倒。 近代的中國是一個苦難的時代,但是中國人民沒有屈服,而是奮起抗爭,而是凝合起了同侵略者血戰究竟的志氣呈現出了我們不畏強暴、敢于橫掃一切來犯之敵的氣概,我們要牢記歷史,不是要持續仇恨,而是為了喚起我們每個人內心中對和平的堅守,更是為了從歷史中吸取我們前進的力氣。
《八佰》觀后感8
這個周末我看了《八佰》這部影片,讓所有人都銘記了四行倉庫的歷史。
四行倉庫位于上海市靜安區,整部電影就講了1937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一場由謝晉元帶領的432名戰士在四行倉庫與日本人對抗的故事,但他們卻向外宣稱八百壯士,這就是為什么叫《八佰》的原因了。
影片開頭,大部隊進了四行倉庫住了一道道防御工事,埋了許多地雷。小湖北是被收留的,在那里他結交了一個伙伴小七月。第二天早上日本大軍攻來了,許多人沖進倉庫,但他們中計了,全部身亡。門外還有很多的`日本人,他們停下進攻商量對策,倉庫內戰士們把日本人的武器裝備全部收集起來開始訓練,突然無數個介子毒氣彈砸進倉庫,大家手忙腳亂帶上防毒面具,沒有的就尿濕毛巾捂住口鼻,整個倉庫叫聲一片空氣中彌漫著橙色毒氣。團長大喊:“打開排風扇!快!”毒氣從倉庫南面散了出去,而南面就是租界是英國人的地盤,租借的人紛紛向中心跑去,河邊空無一人。過了半天,好多日本人從水道溜進倉庫,嘴里銜著刀,就這樣一場在倉庫內的戰爭開始。一個小時后,我方損失好多士兵,但獲取很多刀器,這么一場一場的戰斗打了四天,最終所有士兵在英國的幫忙下快速過橋,影片結束。
整部影片里有許多令人震撼又感動的片段。我對陳樹生烈士身捆手榴彈跳樓,與敵人同歸于盡的片段最有感觸。當日本人用鋼板頂在頭頂時,大家朝下扔手榴彈,可總會被彈開,于是一名叫陳樹生的烈士把十幾個手榴彈用線串起,捆在自我身上,走到墻邊缺口,英勇地拉下了所有引線,跳了下去,嘴里還喊著:“娘,是孩兒不孝了!”說完,縱身一躍,用身體砸開了日本鬼子的盾陣,手榴彈爆炸了,頓時破壞了鬼子的陣型。陳樹生舍身殺敵令我感慨萬千,他僅有21歲卻能做出這么英勇的決定,我想必須是因為他心中想著國家,不顧個人安危。并且他肯定想著如果我不跟著跳下去就沒辦法阻止日本人,就會讓他們把墻打穿,我們也就失敗了。這正如“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所說的一樣,我們都要有陳樹生的這種英勇無畏的精神,遇到困難不退縮,勇往直前。
《八佰》是一部令人震撼,又令人感觸的影片,我真心推薦大家去看看,牢記歷史不忘歷史!
《八佰》觀后感9
《八佰》取材于XX37年淞滬會戰末期,講述了堅守在上海市區的最后一支中國部隊,這是由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團長謝晉元率領的四百將士——為壯聲勢,四百人對外號稱有〝八百人〞,這〝八佰壯士〞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以這一彈丸之地抗擊瘋狂進攻的數萬日軍,激戰四晝夜,斃敵200余人,接到撤退命令后,英勇頑強過橋進入租界的故事。
什么是一場戰爭的勝利?
消滅。是的,〝贏〞,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消滅對手——狹路相逢勇者勝!當豺狼虎豹進犯我們的家園,怯懦自私的〝老鐵〞,端起了槍,加入抗爭,成為了勇猛之士;對母親的割舍不下的〝羊拐〞,端起了槍,加入抗爭,成為了勇猛之士;要帶弟弟回家的〝端午〞,端起了槍,加入抗爭,成為了勇猛之士;十幾歲的〝小湖北〞,端起了槍,加入抗爭,成為了勇猛之士……這就是那〝八佰壯士〞,在敵我軍力差距懸殊的情況下,〝四行孤軍〞每個人心里都明白:這是一場必死無疑的戰斗,此戰,就是赴死。
死,是血淋淋的開始。樹立起旗幟,主動挑戰可能面臨更快速地毀滅,偃旗備戰可能還能堅持兩天——為鼓舞士氣,振奮人心,他們選擇了升旗,〝我們為中國而生,死不足惜〞!為此,〝八佰壯士〞用暴露在屋頂的生命迎接日寇飛機的掃射,前赴后繼護旗不倒:一個班的戰士,沖上來,被擊中,血肉橫飛,倒下去;再一個班的戰士,沖上來,被擊中,血肉橫飛,倒下去;再一個班……沒有畏懼,沒有退縮,沒有屈服,太可怕了,為這無畏的犧牲,我哭到顫抖,他們秉持的信念屹立不倒,用生命換來;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兵!陳樹生身系炸藥,從三樓跳下去,跳到手榴彈打不透的敵人的鋼板護甲里面,爆炸!義無反顧,斗志昂揚,然后一個接一個的'年輕生命都用這樣的方式與敵人同歸于盡……原本是毫無意義的作秀——當時正值九國公約會議召開,政府為了獲得英美等國家的支持,遂決定留下一支部隊掩護大部隊撤退的同時也打給租界的外國人看,博取他們的同情,所以四行倉庫保衛戰某種意義上也是〝一場戲〞——用生命。而他們竟然認真起來,用生命,在捍衛,在堅守,在反擊。這期間他們被圍觀,被說笑,被販賣,被嗤之以鼻,直到圍觀的人被他們帶動,被他們感染,被他們點燃,被他們喚醒……
伸手,牽手,拉手,抗爭,奮戰……
生命真好,戰爭過后廢墟的鏡頭切換,隨之而來的是高樓林立,陽光溫暖,充滿活力的新世界。
這才是勝利的光芒。
《八佰》觀后感10
大概五六年前,在紀念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幾個紀錄片界的好友曾經花大力氣重走抗戰路,其中也包括尋訪正面戰場的遺跡,而淞滬會戰作為整個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最慘烈的一場戰役,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后來正面戰場的拍攝計劃擱置,但是籌拍中搜集到的那些悲壯故事卻深深印刻在好友們的心中,即使是聚會時偶爾談及,也讓聞者淚目,感佩那些曾經付出過巨大犧牲的人們,為我們民族曾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正面戰場上發揮如此巨大的作用備受激勵。
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曾經說過,“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作出的貢獻以及所經歷的'犧牲已經得到舉世公認”。但是,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中國人民在二戰中的貢獻是被低估的。至今,國際公認的二戰起始日期還沿用1939年納粹德國侵略波蘭,而不是1937年盧溝橋事變日本擴大對華侵略。
所以,從年初聽聞管虎執導的電影《八佰》有機會在年內上映起,我和朋友們就一直在密切關注。從片名即能感受到,《八佰》對于為淞滬會戰收尾的這場著名的四行倉庫保衛戰并沒有刻意煽情,而是理性和克制的,它甚至沒有采用史學界慣用的“八百壯士”一詞。“五人為伍,百人為卒”,管虎用一個“佰”字,克制地體現了中國人都懂的中國軍人內涵。
《八佰》觀后感11
足夠真實震撼的戰爭場面,為我們還原了發生在上海四行倉庫這段已然被塵封的困獸猶斗,遠不足八百人,卻為自壯聲勢的八佰宣稱,一河兩岸此岸斷壁殘垣,對岸歌舞升平的戰爭奇觀,這些都使《八佰》中發生的一切,既充滿了戲劇性,卻又顯得殘忍而怪誕,而于此中電影對一群小人物的聚焦,所呼之欲出的人物群像,更成為了其動人心弦的源泉。
如若將上海四平倉庫保衛戰,放在當時的全國抗日戰場上,其實它并不是一場對抗日局勢起到多么重要的戰役,但這場戰役之所以能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書的一筆,便在于它是一場“被圍觀”的戰爭。河對岸是當時日本尚無法涉足的外國租界,河此岸是上海戰役國軍最后一個據點,天堂與地獄在此時此地僅只一河之隔,面對兵力懸殊,沒有一絲勝算的困守,這群遠不足八百人的將士們,舍生忘死的英雄氣節無疑在當時激勵著每一個中國人的愛國熱枕。
所以《八佰》的故事,在先天上便注定了他的不凡,這或許也正是作為導演的管虎要將其拍成電影的執念,而《八佰》與傳統主旋律電影與眾不同的地方,便在于它并沒有一味在開篇便去渲染四平倉庫保衛戰中軍人的英勇偉大,而是塑造了在保衛戰發生前,已經被打殘了的524團,是如何收編潰散的散兵游勇,并以這群人里的老算盤,老鐵,端午等小人物去娓娓道來這個故事,在這樣一個故事里,我們看到了最為真實的人性,一種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視死如歸的真實。
真實的戰爭是沒有主角光環的,可能一個經過精心訓練的士兵在下一秒就變成了一具冰冷的尸體,更不談此時已經瀕臨絕境的.524團,散兵游勇的小人物們在被臨時編入524團,被譽為勇士前,不過也只是一群為了謀生計的普通人,所以他們會害怕,會希望在這場已經沒有任何希望可言的戰役里留存下自己的生命,這些都是最為真實的人性,而導演管虎也正是試圖在這樣一群人身上去著點戰爭的殘酷,也希望借此引領觀眾真正走進這場戰爭,走進524團的每一個個體。
在《八佰》中是沒有絕對主角存在的,這種做法對于電影而言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劣勢是電影從頭至尾都缺乏了一個真正的代表性人物,我并不認為為一部群像電影,便是將所有戲份大家均分,它仍舊需要一個靈魂人物,在這部電影中不論是擔當團長,青史留名的謝晉元,還是被作為典型聚焦的小人物們,他們在電影中的表現都不差,但你卻又很難說他們哪一個人是電影的核心,這終究使電影留下了人物模糊的詬病。
然而另一面,這樣的群像處理也使觀眾得以多角度走進了這部電影,當我們看到這些身為戰士的小人物如何在這場戰爭中逐步蛻變,看到河對岸的普通民眾從隔岸觀火的冷漠到群情激昂的熱血,其實作為觀眾的我們在情緒上也開始逐漸升溫,這恰恰是《八佰》的高明之處,它并沒有用單一的悲壯來煽動觀眾的愛國情緒,而是從不同視角為出發,讓人真正洞悉以這場戰爭背后的血與淚。
時至今日,為了留下這昔日的壯舉,遍布彈孔的四平倉庫仍舊聳立在它曾經的位置,它所見證的也并非是一次失敗的保衛戰,而是千百年來,我們雖然曾經被打敗,但從未被征服的原因,這便是八佰背后凝聚的中華魂。
《八佰》觀后感12
就在《八佰》開機之前,劇組曾走訪了19個城市,隨機采訪街頭的年輕人是否了解“淞滬會戰”“四行倉庫”“謝晉元”等歷史名詞。結果是令人遺憾的,除了少部分人表示聽說過“淞滬會戰”的名字,其他人紛紛表示一無所知。
或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不論是管虎導演,還是《八佰》其他臺前幕后的創作人員,都保持著堅定的信念和使命感:哪怕經歷了項目三度重啟、主創排期問題等諸多困難,依舊不改初心,堅持要將這部電影以最好的品質呈現給觀眾,讓這段歷史不被后人所遺忘。
預告片發出的瞬間,在管虎導演的`微博之下,一直低調的《八佰》主創們紛紛前來“報到”,評論區亦可窺見影片中熊熊燃燒的男兒熱血,也讓人更加期待影片上映!
《八佰》觀后感13
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題記
上映的第三天,我去看了《八佰》。
在看電影之前我就已經看過了書,四行倉庫的故事早在那時就沁入了我的心里。從我的角度來看,《八佰》這部電影,雖然也有不足之處,但總體來講,算是成功的。
先說優點。
首先是表演。演員的演技自是沒話說的,歐豪、張譯一如既往地好,李晨看起來也不算尷尬,其他演員的演技也相對自然。其次是拍攝與制作,夸張點,《八佰》的拍攝和制作可以算是近幾年戰爭片的頂峰了,從運鏡手法到色調搭配,逼真地展現出悲壯與絕望,讓觀眾身臨其境,仿佛置身戰場。
如何評價一個戰爭片的鏡頭質量?是真實。在我看來,《八佰》做得相當不錯。
還有情節,鏡頭下的故事也應當有真實的維度。雖說戲劇化現象必不可少,但本質是不可以改變的。無論是與“天堂”相隔一河的人間地獄,還是說頂樓飄揚的青天白日旗,是有夸張,但也恰如其分地還原了當時的景象。至于人物犧牲方面,在我看來這是整部影片做得最好的地方。回顧以往,似乎百分之八十的戰爭片,在主人公死之前為了達到某種催淚的“效果”,都會讓主人公交代一段感人肺腑的遺言,然后井然有地的死去。但真正的戰場,又怎么會是這樣的呢?在《八佰》里,人物死去時沒有過多的煽情部分,戰場不再是井然有序。前一秒還在插科打諢的戰友后一秒就死在了你的面前,血汩汩地流在地上,硝煙四起的是混亂的戰場。
最后是特殊鏡頭。一個是影片的開頭戰爭過后的慘烈場面,不是百分百還原,但也足以令人動容,充分地把當時中華民族的悲壯與絕望淋漓盡致地從屏幕里滲透出來。另一個是歐豪飾演的角色“端午”身穿趙子龍戲服眺望遠方的鏡頭,與無奈的現實形成對比。“微小”的端午與戰無不勝的趙子龍合成一體,映射出了對中國的無限希望。最令我動容的是存在于炮火中那只跑出去的白馬,當夜幕降臨,世界有了片刻安寧的時候,它奔跑在了燈紅酒綠的“天堂”,當戰爭結束的號角吹響時分,它從彌漫的硝煙中躍來。白馬似乎象征了拼命奔向太陽的民族,它肩上承載著戰士們的無數企盼。
如果說情節的還原是帶給觀眾戰場的殘酷,那這些鏡頭便是從絕望中尋求希望。
優點說完了,再說缺點。
煽情太過。這是我認為此片最大的缺點。
先說說我認為還可以接受的兩個地方,一個是那個開賭場的小伙子按血指印拼死送電線的地方。從情感方面來講,這是本片我最喜歡的地方,甚至勝過一直令我熱淚盈眶的升旗。但是理智來講,程度有點過了。另一個就是升旗,如果說送電線是我電影中最喜愛的地方,那升旗就是我書中最感動的.地方。黎明時分,國旗徐徐上升,飄揚于風中,租界中的中國人行著注目禮,在那一刻中華兒女心中燃起了斗志。這是原本的內容,很感人。電影中加入了戰士們冒死守護國旗用肉體接戰斗機子彈的畫面,更感人了,可也不真實了。我不認為謝團長會使用那么多兵力守護國旗。精神是重要,可他們原本就只有四百多人,都去守護國旗壯烈犧牲了,這仗,怎么打?
如果說前兩個場景我還可以接受,那么接下來就是在我心中足以拉低對這部影片評價的缺陷了。
影片的最后,存活的人在槍林彈雨下沖橋了,一顆顆子彈在烈士們的胸膛綻放出一個個血骨朵,他們轟然倒下。非常感人,但是沒有必要。現實中談判后日軍沒有再次大力開火,僅僅是擺擺樣子,也沒有赴死過橋,也只是受傷了幾個士兵。盡管最終被困于租界,但他們安全過去了。此段煽情嚴重不符合史實,有種強行告訴你“這段非常感人,快哭吧”的感覺。這并不是我所欣賞的電影結尾,略顯牽強。
其實與其安排赴死過橋的場面,還不如像馮小剛的《集結號》那樣處理:謝團長在橋上,驀然回首,留下無限深意。
總體來說,《八佰》作為一部20xx年上映的中國戰爭電影,已經做得很好了。我曾在張瑋的書中看到這樣一句話:“我們總幻想著英雄們有一個圓滿的終場,或者以為至少是一個悲壯的結局,但真實的歷史,就是會讓你無言以對。”作為又一部商業愛國片,起碼《八佰》做到了打破“抗日神劇”帶來的負面影響,努力還原史實,把那些在我們被譏笑為“東亞病夫”的年代中抱著必死決心,唱著“同胞們,起來”的英雄們,帶到了大眾的面前。
歷史就是歷史,歷史永遠不會被忘記。銘記歷史,才能坦面未來。
愿勿忘國恥,愿永世太平。
按:周六的時候我也去看了《八佰》,兩個多小時的電影,基本也讓我哭了兩個多小時。看到小火這部影評,覺得她說得比我全面,想我之所未想,發我深思。而且有對史事的探索,沒有僅就電影談電影,這是難能可貴的。
文章的邏輯較為清楚,先說好的,再說壞的,是一篇比較規范的影評。小火似乎天生有對畫面、鏡頭的敏銳度,她的聯想和延伸都恰如其分,能夠加深我們對電影的認識。以“真實”這個評價標準串起全文,也顯得更加嚴密。
我本也想寫一篇影評,但看完小火這篇之后,十分猶豫,如果再寫,頗有些“拾她牙慧”的意思。觀影有感,上下勾連,尤其能再去找資料充實自己的評論文本,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閱讀、觀影,都不應該只是停在一本書、一部電影上,唯有勾連起我們人生中無數與之相關的經驗、經歷乃至于所看的書籍、電影,形成一種強烈的“共鳴”,宣諸筆下,才算沒有白讀、白看。
與諸君共勉。
《八佰》觀后感14
《八佰》取材于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講述了堅守在上海市區的最后一支中國部隊,這是由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團長謝晉元率領的四百將士——為壯聲勢,四百人對外號稱有“八百人”,這“八佰壯士”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以這一彈丸之地抗擊瘋狂進攻的數萬日軍,激戰四晝夜,斃敵200余人,接到撤退命令后,英勇頑強過橋進入租界的故事。
什么是一場戰爭的勝利?
消滅。是的,“贏”,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消滅對手——狹路相逢勇者勝!當豺狼虎豹進犯我們的家園,怯懦自私的'“老鐵”,端起了槍,加入抗爭,成為了勇猛之士;對母親的割舍不下的“羊拐”,端起了槍,加入抗爭,成為了勇猛之士;要帶弟弟回家的“端午”,端起了槍,加入抗爭,成為了勇猛之士;十幾歲的“小湖北”,端起了槍,加入抗爭,成為了勇猛之士……這就是那“八佰壯士”,在敵我軍力差距懸殊的情況下,“四行孤軍”每個人心里都明白:這是一場必死無疑的戰斗,此戰,就是赴死。
死,是血淋淋的開始。樹立起旗幟,主動挑戰可能面臨更快速地毀滅,偃旗備戰可能還能堅持兩天——為鼓舞士氣,振奮人心,他們選擇了升旗,“我們為中國而生,死不足惜”!為此,“八佰壯士”用暴露在屋頂的生命迎接日寇飛機的掃射,前赴后繼護旗不倒:一個班的戰士,沖上來,被擊中,血肉橫飛,倒下去;再一個班的戰士,沖上來,被擊中,血肉橫飛,倒下去;再一個班……沒有畏懼,沒有退縮,沒有屈服,太可怕了,為這無畏的犧牲,我哭到顫抖,他們秉持的信念屹立不倒,用生命換來;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兵!陳樹生身系炸藥,從三樓跳下去,跳到手榴彈打不透的敵人的鋼板護甲里面,爆炸!義無反顧,斗志昂揚,然后一個接一個的年輕生命都用這樣的方式與敵人同歸于盡……原本是毫無意義的作秀——當時正值九國公約會議召開, 伸手,牽手,拉手,抗爭,奮戰……
生命真好,戰爭過后廢墟的鏡頭切換,隨之而來的是高樓林立,陽光溫暖,充滿活力的新世界。
這才是勝利的光芒。
《八佰》觀后感15
管虎導演的《八佰》上映后,我始終親密關注著,近日有幸參與了公司組織的觀影活動,也算圓了觀看《八佰》的心愿。
電影講解并描述的是淞滬會戰末期,中日雙方激戰已持續三個月,上海面臨淪陷。第88師262旅524團團附謝晉元率四百二十余人,孤軍堅守最終的防線,留守在上海四行倉庫。五人為伍,百人為卒,于是影名《八佰》。 伴隨著燈光的關閉,電影起先:一支保安團穿梭在雜草叢生的荒原,幾個人嘴里叨念著湖北方言,快速打掃戰場,秋收前回家收莊稼。懷著懷疑的想法隨著鏡頭一拉,不遠處便是黑煙滾滾、斷壁殘桓、滿目蒼夷的上海城,心里一窒,他們此去必兇多吉少。鏡頭一轉,保安團被日軍發覺,沒有組織起有效的反擊,不得以以逃兵的身份誤打誤撞被編入了四行倉庫的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八師五二四團。 隨著鏡頭一暗,一條蘇州小河分隔了四行倉庫與英法租界地,一面是天堂,一面是地獄,形成劇烈對比,南岸燈紅酒綠、車水馬龍,北岸炮火連天、尸橫遍野,給人印象深刻。 影片中戰斗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無法限制自己的心情,尤其是日軍組隊扛著鋼板陣沖到最薄弱的西墻下,爆破樓體,我方手榴彈又不起作用,在這最萬分緊急的時刻,一個從電影一起先就沒出現的小角色卻讓我記住了他的名字陳樹生。 他頸項上掛上兩捆手榴彈,沖向被日軍炸開的墻口,拉開弦又身中數槍,毅然決然的縱身跳了下去。嘭!接著一個又一個戰士捆著手榴彈跳了下去,聽到那聲娘,孩兒不孝了!我已經限制不住眼淚,握緊的的拳頭始終沒松開過,正所謂我以我血薦軒轅。
國難當頭之際,看賭場的.小刀哥、臺上的戲子、女童子軍、沒了工作的老師,都成為了英雄的化身。恰恰是這樣一群卑微的一般人克服了對死亡的恐驚堅韌的抗戰,寧死守護國旗不倒。
這部電影觀看完,我遲遲不能從哀痛中緩解過來。可以說電影中的很多片段讓我感受到了斗爭的殘酷,生命的脆弱。還有來自民族苦難的憐憫,也來自同胞向死而生的志氣,小人物在家國大義面前的殺身成仁。 電影之中的那匹大白馬,在如此混亂的斗爭環境中,通體潔白、長鬃飛揚,它代表的是希望和將來,也是代表了中華民族的無畏不屈精神的持續。歷史雖然過去了,但是我們要牢記歷史,要努力變得更加強大,才不會讓歷史重演。 向逝去的先烈們,致敬!
【《八佰》觀后感】相關文章:
《八佰》觀后感08-30
《八佰》觀后感09-05
八佰觀后感想08-24
八佰觀后感08-30
八佰觀后感11-17
《八佰》觀后感【精】11-28
【推薦】《八佰》觀后感11-28
八佰電影觀后感11-25
【熱】《八佰》觀后感12-01
【熱門】《八佰》觀后感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