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最后一公里觀后感優秀范文
觀看一部優秀作品之后,我們會受益匪淺,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每個觀看完影片的人都有不一樣的感受與想法。現在你是否對觀后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最后一公里觀后感優秀范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最后一公里觀后感優秀范文1
周彤彤一聲撕心裂肺的“懷民”,讓我禁不住淚流滿面,借助昏暗的影院環境失聲痛哭。一部反映農村精準扶貧題材的電影《最后一公里》于20xx年11月16日在全國首映。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是根據宜賓市脫貧攻堅真實故事改編的,由宜賓與中影集團共同策劃拍攝,是宜賓首部院線電影。
元月5日,我有幸在城中央太平洋影城觀看了這部電影,感覺這是一部很接地氣的佳作,為出品本部電影的制作人點贊,為宜賓廣大黨員干部在脫貧攻堅中展現出來的敢為人先精神豎大拇指。電影《最后一公里》觀后感俗話說:“要致富,先修路”。影片中宜賓市珙縣鹿鳴鎮珙桐村第一個女大學生周彤彤返鄉,與農科所工作的男友懷民帶領鄉親們修建茶園致富,為了改變山村交通閉塞面貌,在打通鏈接山外最后一公里的道路中,男友與幾位村民不幸被滾石砸中壯烈犧牲,周彤彤在痛失男友和村名逼債的雙重打擊下精神徹底崩潰——瘋了。影片開始展現出來的最后一公里,表面上是道路的最后一公里沒有被打通,隨著劇情發展,揭示出脫貧攻堅真正沒有打通的最后一公里,實質卻是廣大村民的心結,這個心結就是村民對擺脫貧困的信心和對政府的信任。如果這兩點不通,扎在村民心里的那顆刺,就永遠拔不掉,扶貧攻堅的任何措施注定是徒勞的。先談一談信心問題。信心就是動力,沒有信心,干什么事情都沒有底氣,脫貧致富也不例外。
脫貧致富奔小康是每位生活在大山深處貧困戶們的千年夢想,廣大立志扎根鄉野的熱血青年躍躍欲試,并為之做了很多嘗試。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正如影片中周富貴調侃主人翁李雙紅那樣——“喂雞雞瘟,種樹樹枯”,希望一次次熊熊燃起,卻又一次次無情熄滅,村民們的.身心受到一次次摧殘,信心受到一次次打擊。在萬般無奈之下,廣大農村壯勞動力不得不舍家棄口,背井離鄉,留下老人和孩子,走上外出務工的道路。再說一說信任問題。人無信而不立,信任是人與人溝通的基礎,是人與人心靈碰撞的前提。精準扶貧初期,廣大貧困戶對下派干部和村干部缺乏足夠信任,往往持懷疑態度。一是認為下派干部結對幫扶,就是為了應付中央精準扶貧的任務,做做樣子,走走過場,不是真心誠意幫助自己脫貧致富奔小康;二是個別政治素質低下的村官甚至利用精準扶貧機遇,為自己的親朋好友撈好處,把不該享受貧困戶政策的親戚申報為貧困戶,傷害了廣大村民的心,拉遠的政府與村民的距離,這點影片中有體現。三是村民閉塞的認知水平,對政府部門推薦的致富項目不放心,不信任,特別是收益時間長的脫貧項目,心中更是一片迷茫,害怕擔風險,對他們而言也扛不起風險。 由是觀之,只有把村民的信心扶起來了,村民對政府的信任扶起來了,脫貧攻堅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影片還展現了扶貧新思路:
1.只有輸血扶貧向造血扶貧轉變,才能實現可持續增收,達到終極脫貧的目的。
2.只有個體扶貧向集體扶貧轉變,才能形成利益共同體,增強扶貧項目的抗風險能力。
3.只有原材料扶貧向深加工扶貧轉變,才能實現村民收益的最大化,加快脫貧的速度。另外,互聯網+在扶貧攻堅中的應用,也跟我留下了很深印象。
最后一公里觀后感優秀范文2
看過不少關于脫貧攻堅、精準扶貧的影視作品,但這部《最后一公里》還是比較有特色的。影片沒有一味的販賣苦情,更沒有大肆強調致貧的客觀因素,而是從人的心靈深處,思想層面著手,將脫貧的重點從簡單的發放貧困補助金轉變成技術扶貧,科技扶貧,思想扶貧,心靈扶貧,從而真正找準了貧困的根源,摸準了扶貧的脈門,最終讓廣大群眾走上了脫貧致富、共同富裕的自強之路。
李雙洪原本是四川珙縣珙桐村的一名普通黨員。作為一名留守青年,他留在本地的初衷是照顧家里的'老人周七爺。剛開始的時候,他也是做什么都失敗,更因此遭遇了不少的嘲笑和譏諷。在脫貧攻堅戰打響的那一刻,李雙洪身上那種不服輸、打不敗的精神,加上他本身所擁有的科學技術,使他臨危受命出任了村黨支部書記,至此,他開始了領導村民脫貧致富的崎嶇坎坷路。
盡管是一部以脫貧攻堅為主要內容的影片,但《最后一公里》既不苦情更不悲情,影片反而充滿了詼諧的喜感,將笑與淚有機的融合在了一起,將四川人民樂觀、積極的心態展示的淋漓盡致。
《最后一公里》輕松愉悅氛圍的營造離不開人物角色的精彩人設。耙耳朵的周富貴和辣婆娘向海姣是一對夫妻,也承包了影片的大部分笑點。周富貴雖然是村主任,卻思想落后,不通情理,一心只想為自己,更看重自己的面子,是脫貧攻堅戰中一顆難拔的釘子。向海姣則恰恰相反,與周富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正是這種強烈的反差,讓這對夫妻的生活日常充滿了磕磕絆絆,嬉笑怒罵,也成為影片的特色之一。而片中最難拔的一顆釘子則是周大奎,想脫貧致富的他,卻一心只想靠政府靠救濟,好吃懶做,還居心叵測,他心里的那最后一公里才是李雙洪等人最難打通的。
李雙洪也并非十全十美的高大全人物。他優點豐足,但也有自身的缺點。這樣的人設,反而讓李雙洪看上去更加的真實可信,也更容易將人設和劇設帶入到觀眾的心里。除去以上幾個角色之外,周曉莉、周七爺、邵云峰,以及周曉莉的姑姑周彤彤等,人物角色也都非常的飽滿鮮活,立體豐盈,從而為觀眾呈現出了一組精準扶貧、脫貧攻堅的群像。
精彩的演繹,豐富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最后一公里》的出彩程度,進而讓這部主打脫貧攻堅的主旋律電影更加的貼近生活,反映現實,感染觀眾,勵志人心。
實踐證明,脫貧攻堅光靠資助是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而在現代科學技術的加持下,影響致富的最后一公里,即便是穿山越海也不是難事。但是,要想打通好吃懶做者心理的最后一公里,徹底拔掉他們心中的那根毒刺,卻難上加難,甚至難于登天。而這,恰恰也是最考驗李雙洪的。事實上,脫貧攻堅勝利與否,關鍵就在于在物質扶持的同時能否轉變農民固有的封閉思維。《最后一公里》在這方面則給出了良好的示范和積極的借鑒示范作用。腳下的路易修,心里的坎難平,脫貧攻堅戰,就是要設法打通貧困者心底的那“最后一公里”。
最后一公里觀后感優秀范文3
《最后一公里》以拍真事、講真話、訴真情的方式,堅持用“小角度”彰顯“大方向”,用“身邊事”詮釋“大道理”,用土語方言析事明理,用群眾語言表現群眾生活,展現了宜賓人民在波瀾壯闊的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戰略中的實踐與探索;體現了宜賓人民面對困難不畏艱險、永不言敗的英雄本色;謳歌了宜賓人民創造新生活、邁入新時代的自信與堅定。觀點鮮明,言之有物,以小見大,意義深刻,值得一看。筆者認為,當下宜賓人民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中還須進一步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扶貧要“壯志”,精神要上門。
一要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對口幫扶單位和責任人員要切實加大對幫扶農戶的思想教育,通過政策宣傳、交心談心等方式,讓貧困群眾樹立脫貧自信。二要加強自立自強教育。堅決摒棄“困要困到‘助’,政府好照顧”以及“等靠要”的思想,牢固樹立“我要脫貧”意識和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鼓勵貧困戶用自己的手、流自己的汗、建自己的家園,著力營造真扶真干、脫貧致富的良好環境。三要激發脫貧主體作用。在實施脫貧產業布局、項目選址和公共服務設施的設計、建設等涉及貧困農戶切身利益的方面,要充分尊重貧困農戶的`意愿,最大限度地激發和調動貧困農戶參與脫貧攻堅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二、扶貧要“增知”,培訓要進門。
一要加大技能培訓力度。要通過惠農政策、技術培訓、結對幫扶等措施,培養一批鄉土人才、技術明白人、致富能人,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按照“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思路,加強對貧困人口的創業培訓和就業技能培訓,并利用在外鄉友、成功人士等人脈資源,組建商會,實現對口幫扶、“點對點”勞務輸出。二要加大貧困學生幫扶力度。要建立健全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普通高中、中等職業教育全覆蓋的教育資助體系,建立貧困學生信息庫,對貧困學生、留守兒童、殘疾學生開展“一幫一、多幫一”結對扶貧,確保貧困學生完成學業。
三、扶貧要“興業”,產業要有門。
一要抓好產業規劃。認真開展調查研究,分析貧困村優勢資源、自然條件、發展狀況、群眾基礎等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當地實際、有發展前景的產業,走特色產業發展路子。二要抓好結構調整。在優化貧困村產業結構中,做到長、中、短期相結合,種、養、加工相結合。根據各村主導產業發展和優勢資源情況,因地制宜,抓好優勢特色產業發展。要堅持一村一品,甚至多村一品,避免脫貧項目小而全、多而雜的現象。三要抓好龍頭帶動。通過扶持,培育一批帶動能力強、影響力大的龍頭企業。爭取更多貼息資金,加大對本地龍頭企業的扶持培育力度,對產業項目有直接關聯的企業進行優先考慮和安排,促進企業發展壯大。推廣“龍頭企業+基地+農戶”“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農戶”等發展模式,讓貧困戶從產業化扶貧中得到更多實惠。四要完善幫扶機制。通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土地托管、訂單幫扶等多種形式,將產業發展與貧困戶脫貧工作銜接起來,建立貧困戶與產業發展主體間利益聯結機制,讓貧困人口分享產業發展的收益。
【最后一公里觀后感優秀】相關文章:
最后的最后作文700字05-25
最后觀后感11-19
最后的小鳥08-17
最后的買賣08-15
最后的心意04-23
最后的命運07-07
最后的哀嚎06-10
最后的○樂曲06-22
最后的燈光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