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第五期觀后感
導語:《朗讀者》加上已經成為熱門話題的《見字如面》,給人一種書信文化氣息撲面而來的感覺。前段時間因主持《中國詩詞大會》頗受關注的董卿,成為《朗讀者》的制片人兼主持人。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關于《朗讀者》的觀后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朗讀者第五期觀后感【1】
《朗讀者》自開播以來就一直好評不斷,當然我也非常喜歡它。
我喜歡董卿每期精致的主持詞句,覺得從她嘴里流淌下來的那些句子如同珍珠和鮮花一樣讓人覺得美好,更喜歡她每期請來的那些嘉賓,有漸漸平淡充實的星們,也有大長老一樣的學術藝術泰斗。
從遇見到陪伴,溫情又脈脈,中間偶有淚意然然,可是卻最終都是嘆息莞爾。然而本期的《禮物》,卻幾度令我失聲,幾乎哭完全程。咸咸的淚珠燙燙地滾落,將疊得厚厚的紙巾層層潤濕,團一團扔在籃子里,像清冷卻又傲然的白梅。
從李亞鵬的背影開始,當年學這篇課文時,我還未開始經歷人生的各種生離死別,所以對于文中的深切的情感還不能體會。
可是,李亞鵬來講了他和父親最后在車站的那次離別,他的飛奔而回,父親安慰地拍打他,他沒有想到,這一別竟是永別!想起以前走在父親后面,父親每每而頓,回首望他、目光中的鄭重期許而今才能深切體會。
所以他將朱自清的背影讀得情深而又情重。我竟第一次覺出這篇著名的散文,原來竟是這樣沉重!
眼淚悄然滑下。
后來是倪萍。對于我們這些局外人而言,僅僅是十二年前,她離開了央視,離開春晚,可是誰知對于她,卻是每日每夜的煎熬。
公眾人物也是人,她也有生活的種種不幸和痛苦,她不可能永遠是我們從電視里看到的那樣美麗激情。所以我們今天看到她的衰老看到她的蹣跚看到她的歷經滄桑后的平和。
董卿說倪萍是第一個給她送花的人,從這開始的第一句話,我就開始眼含淚水。她是懷著多少善良愛惜用心與喜歡,懷著多少感慨!曾經,她自己也是這樣風華正茂地站在這樣的舞臺,她也曾這樣用青春和真情澆溉一個個嘔心瀝血的節目。我們都見證了她在舞臺上神采飛揚的青春,可是她十二年的衰老與操勞又有誰來見證呢?
只有她身邊的親人,她親厚的姥姥。姥姥雖然老了,卻仍然是她巨大的精神支柱,天黑了,就睡吧,天亮了,就起床吧。多大的困難,自己可一定不能倒啊!
所以,她抖著腿站起來了,然而姥姥卻走了……
最后一位嘉賓是永遠不能來的趙家和。我的眼淚是跟她女兒一樣,當看到他慈祥的照片時,一下開始泛濫。
之前都可以故作遺忘的回憶與評價,可是,當看到他的面容時,所有的都空白,只是突然“好想他!”
是啊,別人都在歌唱你的時候,你在哪里呢?以前總是覺得你好摳門,總讓我們自己帶著那么多的不理解,可是今天才知道,你竟然是這么偉大!
讓我們重新了解這樣偉大的父親吧?再一次感受你,你是像從前那么慈愛摳門還是像現在人們所說的這樣偉大?!
眼淚,多少都流不盡,盡管音樂已經響起,盡管也聽到了“下期節目再見”,可是啊,這樣的禮物又怎能讓我不一再回味?
朗讀者第五期觀后感【2】
最近,又有一檔綜藝節目火了,它就是《朗讀者》,這檔由董卿主持的央視文化情感類綜藝節目,憑借著明星大咖"朗讀"獨特的魅力一路收視高漲,豆瓣評分8.9,更是時不時的上微博熱搜。
?讀信,這檔清流綜藝到底是靠什么贏得了觀眾的心,最后口碑收視雙高的呢?難道時代變化了,受眾品味開始發生了轉變?文化性綜藝已經成為新的趨勢,純娛樂化的同質競爭已經有了頹勢?
內蒙古策劃公司-語境品牌總結了以下原因,一起來看看吧。
朗讀,讀文字,其實這不是國內綜藝的首次嘗試,前不久也有一個類似的綜藝節目牢牢占據了大眾視線,它就是讀信的綜藝《見字如面》。
?讀信,在這個高科技的時代,這檔被譽為綜藝清流的節目,果不其然的也是收視口碑爆棚,豆瓣評分9.0,微博綜藝話題榜排行第二,節目相關話題閱讀總量已經達到1.2億。
甚至節目中的笑點和淚點也被網友截圖,一度沖上了微博熱搜。在某一期節目中,嘉賓歸亞蕾讀了一封母親寫給兒子的信,淚點十足。信里這樣寫到"他有屬于他的一生,是我不能相陪的。母子一場,只能看做是一把借來的琴弦,能彈多久便多久,但借來的歲月畢竟是有起歸還界限的。"
母子情深,躍然心頭,你彷佛看見了媽媽對自己深深的愛。
原因一:是因為懷舊情感牌依然好使嗎?
關于這一點,語境品牌想從以下幾點分析:
1.科技時代的反差
木心曾在《從前慢》中說: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這句話其實就是從反面反映了:高科技時代通信很方便,想見面時交通也方便,人們的生活節奏變快,人也變浮躁,像以前那樣真心相對細水長流的愛情也少了。
在這個時代,人們崇拜科技、信賴科技的同時,高科技卻給人類生活帶來意想不到的負面效應,這個反面效應背后人們將更加崇尚回歸大自然,追求生命的本來意義,這或許就是讀信、詩詞歌賦在這個時代受關注的原因之一。
2.懷舊情感牌
讀信,詩詞歌賦,這些蘊含的不外乎都是一顆顆熱騰騰的情感炸彈。為什么懷舊情感牌依然好使呢?
首先,現代消費者日益成熟,打動消費者變得更加困難。漸漸地,"懷舊"成為了一種人類反應和社會學現象,不局限于個體對自己過去的回憶,而是一種正常的情況,既帶有濃烈的個人特征,也具有社會的普遍意義。
其次,懷舊也是人們為了尋找一種安慰。在這個步履匆匆、人心焦慮的時代,懷舊能給人以舒適、親切的情感,成為人內心的庇護所。
因此,這些清流文化綜藝的火爆可能就意味著受眾品味已經發生了轉變,面對著這種改變,情感共鳴永遠都是最好使的王牌,也更容易上升至品牌的共鳴,極易培養受眾的品牌忠誠度。
3.追捧心態
第一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是愛圍觀,遇上突發的值得追捧的事件更是大面積的去贊揚追捧。再者平凡的生活太無趣了,所以需要新的東西來調節心情。
因此當有人在關注這個清流的綜藝節目時,就會引起一些吃瓜群眾的好奇心,這樣值得追捧的事件也可以振奮群眾被長久無趣的生活和工作而消磨的精神,對現在的生活重燃熱情。
4.綜藝節目的同質化
2016年各大衛視各大視頻網站推出的綜藝節目太多,受眾早已看花了眼。
據統計,2015年全年有超過200檔節目,而2016年也絲毫不遜色,達到了史無前例的400檔,而這些綜藝節目中,幾乎全是娛樂類節目,請了幾個明星,玩幾個游戲,笑的哈哈的,絲毫沒有創新。
再好吃的東西總有膩味的那一天,經歷了一整年的同質化綜藝節目的洗禮,大眾迫切需要一些不一樣的綜藝洗滌心靈。
原因二:國內綜藝同質化現象太嚴重嗎?
很多人都有一個固有印象:似乎國內綜藝都是抄來的,毫無創新。
圍觀國內綜藝的發展史,我們會發現這個說法似乎也不是空穴來風。例如,《快樂大本營》就是模仿香港的《綜藝60分》,湖南衛視《玫瑰之約》也是借鑒臺灣的《非常男女》,央視的《實話實說》為代表,借鑒的是美國"脫口秀"節目模式,湖南衛視《超級女聲》、央視的《夢想中國》與《非常6+1》借鑒的是美國的《美國偶像》……
尤其在近兩年,韓流綜藝大肆侵入內地,國內主流電視臺買綜藝版權,就開始了自己的制作,也收獲了不少的觀眾。據統計,2015年是綜藝真人秀井噴的一年,全年有超過200檔節目,而2016年也絲毫不遜色,達到了史無前例的400檔。
對于這些季播的綜藝,語境品牌仔細觀察了一下網上的評價,發現了一個事實:那些鬧得比較猛的綜藝反而評分一季比一季低,倒是時不時的有一些文化類清流綜藝節目博得了更多的`眼球。
受眾品味早已開始改變,一貫的套路開始得不到人心,國內的綜藝節目究竟該怎么辦?這創新的道路道阻且長啊!
綜藝節目這么多,質量卻良莠不齊,看的人真是心累。何不這個時候反思一下自身呢?讀信、詩詞,這些不走尋常路的文化類清流綜藝就是很好的證明
朗讀者第五期觀后感【3】
偶然打開電視機,恰好看到央視剛剛開播的《朗讀者》,頗覺耳目一新,印象甚好。這是董卿主持的又一個文化類節目,而且這次由她兼任制片人,這就意味著她肩負著更大的責任,也有了更多的話語權。《朗讀者》與她主持的《中國詩詞大會》相比,確有許多不同。《中國詩詞大會》聲勢浩大,有百人團、挑戰者和擂主等眾多變動不居的角色,不僅“詩霸”“詞霸”們的表現出色,而且主持人本人詩詞歌賦的修養也頗令人驚艷,從而贏得“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贊美。不過,因為它是競賽類節目,未脫選秀窠臼,考試的氣氛又太濃,不知有多少顆小心臟為此而蹦蹦亂跳。《朗讀者》顯然更有獨創性,除了欄目名字使人想起一部德國同名小說和英國改編的同名電影外,并無什么因襲。
《朗讀者》必有朗讀,語氣卻又重重地落到“者”上。“者”在此處指發出“朗讀”的人,可見《朗讀者》十分重視朗讀之人。
在這檔節目里,“人”雖有名人和非名人、專業和非專業之分,或曰有素人和非素人之分,卻一樣地受到尊重。“素人”是個外來詞,指平民、樸素的人和未經修飾的人。在第一季前兩期的朗讀者中,企業家柳傳志、國際名模張梓琳、獲國際最高翻譯獎的翻譯家許淵沖、兒童作家鄭淵潔等都是名人,但在朗讀方面他們卻是“素人”;演員濮存昕、蔣雯麗、喬榛等既是名人,又是朗讀者中的專業人士;其他名不見經傳者應該都屬素人之列。這些顯然經過一番挑選的人,按照節目的設定不是先來一段朗讀,而是先接受主持人采訪,講一段自己的人生故事。為了話題集中起見,第一期的主題詞是“遇見”。有點兒出人意料的是,名人們沒有講他們的“成功學”,如遇見第一個扮演的角色、獲取第一桶金之類,而是講他們在最初的平凡生涯中遇到的偶然如何改變他們的一生。如柳傳志遇到了挫折——因舅舅是“右派”,他未被錄取為飛行員,而是進了大學,這才走上了后來的人生道路。可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濮存昕的經歷更是鮮為人知,誰也想不到他從小患過小兒麻痹癥還被同學起過“濮瘸子”的外號。要不是后來遇到了榮大夫治好了他的病,根本不可能走上舞臺成為一名演員。這樣,榮醫生就成了濮存昕遇到的改變他命運的第一位貴人。可以說,在第一季第一期的朗讀者中,濮存昕的人生故事是最為幸運的“遇見”之一,在講述之后的朗讀也最為出彩。這除了因為他有優秀演員的修養外,還因為他選擇了老舍的散文《宗月大師》。老舍對宗月大師助他上學的感激之情,正如濮存昕對榮大夫的感恩一樣,因此朗讀這篇散文真是最貼切不過的了。我相信,這是作為北京人藝演員的濮存昕自己的選擇,因為老舍就是北京人藝傳統的開創者之一,他的作品一定為濮存昕所熟知。
【《朗讀者》第五期觀后感】相關文章:
第五期《朗讀者》觀后感03-26
朗讀者第五期觀后感04-01
央視《朗讀者》第五期觀后感03-25
朗讀者觀后感第五期500字04-05
央視《朗讀者》第五期觀后感201703-28
朗讀者第五期觀后感800字03-28
朗讀者第五期觀后感500字03-28
朗讀者第五期觀后感600字03-26
2017年朗讀者第五期觀后感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