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初中觀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后感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舌尖上的中國初中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舌尖上的中國初中觀后感1
美味珍饈不僅出現在高檔飯店,也擺在每一個中國人家中的飯桌上。在本周五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第四集中就為大家講述了家常菜的魅力,惹得許多網友都十分懷念媽媽的味道,這也正好和將要到來的母親節相呼應。除了關注美食之外,美女也是網友們關心的重點。據悉,本集導演是一位靚麗的妹子。作為《舌尖2》年紀最小的導演,胡博(胡蘿卜)可謂女漢子與萌妹子的完美結合。拍片時,她是阿童木,勇往直前、銳不可當;生活里,又是小丸子,活潑可愛、笑料頻出。
家常菜,在每日的煎炒烹煮中,蘊藏著中國人最平實質樸的生活期許與處世之道。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第4集《家常》,將走進一戶戶平凡人家,與他們一同品味日常生活中的人間百味。其實,真正的美食存在于我們生活之中,《舌尖上的中國》就很好的詮釋了這一點。不論是《時節》中的新疆“瑪仁糖”、手抓飯還是吳江七都腌桂花無不都是我們平常百姓的家庭食物。《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展示了制作各地美食的技藝以及制作過程,還有老百姓們的生活,在觀眾心中引起了美妙的共鳴,這也是《舌尖上的中國》受歡迎的原因之一。
陳曉卿說:“正如紀錄片文案中寫的那樣,‘當今的中國,每座城市外表都很接近。唯有飲食習慣,能成為區別于其他地方的標簽。’城市變得極為相似,唯一的不同就是樓宇森林之間烹飪的食物和空氣中食物的香氣。”食物不只是食物,食物是故鄉的密碼,食物的味道、食物制作的程序,和方言、地理性格、禮儀一樣,是我們隨身攜帶的、小規模的故鄉。就像作家林東林說的:“八大菜系中的每一種,都是對我們饑餓感的一種深層滿足,在吃飽的基本屬性之外,還有味道的滿足、地理的滿足、空間的滿足、心理的滿足和文化的滿足。地道的.‘八大菜系’,不但食材、水和作料要取自當地,就連生火的柴火也要是當地的,廚師也要是當地的,唯此才能結合當地的地氣和人氣,彌補多重層次的饑餓。”
第一季中,面食那一集,伴隨著陜北老農近乎無爭生活的,是窯洞窗前的陽光里,一聲慵懶的貓叫;豆類那一集,米豆腐作坊的姐妹,在鏡頭前相擁而笑。到了第二季,養蜂人千萬里遷徙,為的竟是這種生活“比較自由”。從廣州流水線上,為了收玉米和修繕房屋,返回貴州老家的苗族婦女,重新換上苗裝,一絲不茍地用繁瑣程序制作飯食。而在這一集結束的時候,他們深深凝視鏡頭,或微笑,或肅穆,像是北野武電影里出現過的場面:人們凝視鏡頭,似乎要把一生交托出去。
舌尖上的中國初中觀后感2
4月18日晚,暌違兩年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終于被端上電視熒屏的餐桌。一以貫之的解說詞、熟悉的配樂、行云流水般的旁白和畫面,都讓《舌尖2》維持了上一季的精良和考究。有觀眾直呼“觸動靈魂”,口水和淚水齊飛。
如果說《舌尖1》開創了國產紀錄片的歷史,那么,《舌尖2》無疑仍在繼續創造更多的第一。央視1套每周五晚九點的首播,央視多頻道多時段的重復播出,每周只播一集的“追劇”范兒,大型綜藝節目般的廣告投放,不菲的國內國外版權收入,以及大型電商同步跟進的營銷大戰,都將國產紀錄片的市場地位,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我們開始意識到:好的紀錄片,相比肥皂劇與娛樂秀,不僅收視率可以更高,經濟效益也可以更大。“舌尖上的中國”之所以會成為一個響亮的品牌,不只是名字取得有新意,也不只是因為“吃貨”越來越多;而是因為,這是一部對美食充滿了敬意的紀錄片,它滿溢著對自然饋贈的感恩,對草根勞作的歌詠,和對中國飲食文明的禮贊。
相比第一季,第二季更為鮮明地加強了對社會文化層面的挖掘:從人開始,敘事起興,入眼觀感,入心情感,美食成為背景,靈魂感受觸動。雖然也會有人覺得,故事略顯喧賓奪主,對食物描述太過匆忙,但是一部主題為“探討人與食物關系”的紀錄片,本來就不只是一場美食盛宴,它不是“天天飲食”的菜譜,更不是“美女私房菜”。
《舌尖》躍出屏幕之外的,有一種媽媽的味道、兒時的味道、故鄉的味道。就像第一集“腳步”中的養蜂人逐花而行,很多人都遠離故土成為異鄉之人,擁有幾千個味蕾的舌頭,卻頑強保存著來自兒時、來自故土的味覺記憶。《舌尖》讓人有種沖動,想要回家再吃一頓媽媽做的飯,跟媽媽學做一道家鄉菜,奔波路上永遠帶一點家鄉美食,認真對待我們的一日三餐。
對家庭溫情和血緣親情的渲染,也是《舌尖》的動人之處。這是一部美食紀錄片,卻看不到酒店的名廚,只有民間的廚房。用一種平視而非俯拍的角度,講述著市井美食與草根生活,市井味與人文味的和諧混搭,讓人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以美食見人生,將美食寄托在人物的情感和故事當中,既是《舌尖》的最大特點,也是其最為成功之處。真正流連“舌尖”的美味,不是價格昂貴的“高大上”美食,而是藏在自然深處溢滿草根味道的食材,以及那些親近它的人,春夏秋冬的辛勤勞作,苦辣酸甜的生存故事。
舌尖上的中國初中觀后感3
守在電視機前涎著口水觀看《舌尖上的中國》,看過也如同嘗過一般,口齒留香,回味無窮。呈現在眼前的就是饕餮盛宴,卻只能望梅止渴。但也可以讓遠在天邊的游子也能共享媽媽做的飯菜。看后《舌尖上的中國》,最大的感悟有以下幾點:磁性的解說,誘人的美食,美食的由來,美食與家的關系。
磁性的解說:“在這座繁華的大都市里,人們最懷念的還是記憶中的老味道,”隨著這渾厚的男中音,讓那些司空見慣的食物都鮮活起來,頓覺舌尖上的味蕾被激發開來,不自覺的口水都淌在了嘴角。每個字每句話都那么韻致得當,飽含著李老師對國家山川河流的熱愛,用打動人心的低沉聲音慢慢地敘說美食的來自不易和無處不在的奇妙歷程。“自然食物是對人類最好的饋贈,五谷雜糧通過烹飪變得香而不油。”跟隨李老師這娓娓道來,耳朵享受極了,通過《舌尖上的中國》,我成了李老師的音迷,心里平靜而感動,隨著他活色鮮香的敘述,也讓心隨之去到祖國的大江南北。
誘人的美食:
《舌尖上的中國》里每一道食物對我們在夜間(10:30)看電視的人群來說都是可口的美食,記得那晚上看到卓瑪和媽媽尋找松茸,慢慢地也跟隨著她們的腳步一起尋找,然后看著用酥油滋滋地煎制,真狠不得鉆進電視機里面去偷吃幾片,哈哈,偷吃過松茸,又跟著白馬占堆一起冒險去償償野蜂蜜,看著那晶瑩剔透地蜂蜜澆在一道道美食上,唾液就由喉嚨一直漫延開來。吃罷甜點,老譚夫妻的自制豆花又快出鍋了,白白嫩嫩的,配以提神的香菜,清涼的薄荷,酥脆的花生,酸辣的泡菜,這就是最有愛的家常菜,就一個字:爽!!還有一道道燜煮燉的紅燒肉,聽著它咕嘟咕嘟的沸騰聲音,看著它冒熱氣兒,視覺和聽覺那享受真讓人受不了,舔屏吧!吃貨們!!
美食的由來:
面條,面包這些原來在我們看來多么容易得到的食物,但通過《舌尖上的中國》才明白是多么的不易,看到麥客要多么辛苦才能割下一畝地的麥子,這一畝地的麥子又要經過多少人的勞作才能成熟。麥子變成面粉又要多少道工序才能再變成可以食用的美食,感謝腳下的每一寸土地和自然的饋贈。
看著莉莉爸爸釣跳跳魚,那是何等的困難。每個爸爸都是愛孩子的,為了愛吃跳跳魚的女兒,這位慈父居然也用好幾年的學習練就了一手本領,用6米的釣桿僅用1/8秒的時間捕捉跳跳魚。這就是滿滿的父愛,令人感動!!
我也算是從南闖到北,吃過老家地道的麻辣小吃,也吃過廣味十足的南方菜,感嘆做一枚中國的吃貨是一件幸福的事。
【舌尖上的中國初中觀后感】相關文章:
舌尖上的中國2觀后感2篇02-04
舌尖上的愛作文08-23
舌尖上的魅力作文600字01-15
中國驕傲的觀后感11-19
關于中國驕傲的觀后感11-20
感動中國的觀后感內容11-10
感動中國《黃大年》的觀后感12-01
中國詩詞大會的優秀觀后感09-02
地球上的星星觀后感15篇12-11
有關清明上河圖的觀后感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