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港觀后感(精選13篇)
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這次觀看讓你有什么領悟呢?何不寫一篇觀后感記錄下呢?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珍珠港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珍珠港觀后感 篇1
《珍珠港》記得是去年就下好了的,本來打算寒假看,沒想到卻一直留在電腦里面沒打開過,這已經是我的習慣了,每次假期之前猛下電影,說是假期好好看一下,到頭來,每次回到學校電腦內存都是滿滿的,基本上沒看。
明天就開始放假了,今天上午上完課后就沒課了,下午百無聊賴,記起中午有個同學跟我講了一個《珍珠港》里面的情節,突然就想,干脆下午就看《珍珠港》吧!
偷襲珍珠港是二戰史上的重大事件,記得初中歷史課本上正文中介紹這個事件只是一帶而過,"1941年日軍偷襲珍珠港,美國向法西斯宣戰",然后繼之一段小字,大略的介紹了偷襲珍珠港的經過,無非也就是說美國海軍如何懈怠,日軍一舉將珍珠港摧毀之類的話。于是,在我的腦海中,珍珠港事件便僅僅是一個事件而已,只不過是日本在二戰中太得意忘形了,自恃強大,出其不意的去偷襲人家珍珠港,同時珍珠港對美國來說肯定也沒什么影響,只不過惹惱了美國,美國只好不再保持中立,同時也正合美國之意,因為在發了這么久戰爭財之后,也時候表態了。
然而,隨著生活經驗的慢慢積累與閱歷的增長,我慢慢明白并不是這么簡單了,記得有一次在圖書館看到一本書,講的是孫子兵法,即給孫子兵法中每一條作戰思想都配幾個古今中外的實例,有真刀真槍的冷兵器戰爭,有不是戰場但激烈如戰場的商戰,當然也有現代高科技戰,其中就有日軍偷襲珍珠港一戰,它是附在哪條軍事思想后已經不記得了,不過它讓我知道了"偷襲珍珠港"單純的從軍事上說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戰役,而不是我以前所想的只是趁人不被的偷襲而已。
在當時美國時時密切注視日軍一舉一動的背景下,在當時日本四處出兵疲于奔命,而美國則是以逸待勞的情況下,日軍居然能在其眼皮底下迅速的摧毀美太平洋艦隊的重要基地珍珠港,而且是在幾個小時之類,美軍幾乎沒有還手之力,不能不說這是一個奇跡。在仔細看了二戰史之后,就可以清楚的明白,珍珠港在美軍中的重要地位。在偷襲之前,日本方面就已經做了充分準備,不僅在外交方面麻痹美國人,還在電報等方面誤導美國偵查部門,而其要跨越茫茫太平洋直接襲擊美國本土而不被發現,可謂難上加難,但是他們卻輕易的就做到了,甚至就在偷襲前夕,美國方面都還在說日本不可能跨越太平洋的,這不能說是美軍太疏忽大意了,而只能說日本太大膽了。
在劇中,日本人的嚴謹從他們的襲擊準備中又一次體現無疑,他們的目標很明確,既一舉摧毀美軍太平洋艦隊,從而控制環太平洋的主動權(我小時候居然認為他們此舉毫無意義,只是頭腦發熱之舉,是置自己于強敵環伺之境的舉動),他們確實也做到了,珍珠港事件后,美國人受的打擊之大,可能還超過了他們的預期(真沒想到,小日本當時的實力竟一致如斯),美國本土彌漫著一股失敗的情緒,而劇中當羅斯福決定要以其人之道還制其人之身時,軍隊將領幾乎是全部反對的,可見當時日軍實力之強,而之后羅斯福拼盡全力說服軍隊實施的偷襲東京之戰,雖然在情感上振奮了美國必勝的信心,但是在戰略上和謀劃上,與偷襲珍珠港計劃相比就遜色了不少。
日本想通過珍珠港之戰一舉打垮美國,然而時代最終證明他們錯了,正如劇中山本所說:"我怕的是這場戰爭恐怕會把這個巨人喚醒",像這種非正義的戰爭勢將遭到挫折,劇中雷夫和丹利的英雄行為和愛國情結,不禁又喚起了少年的豪氣,還有那雄渾大氣的電影旋律,隨著你的感情波瀾起伏,在看到動情之時,不禁讓我們為之流淚。
戰爭,這個人類歷史上繞不開的話題,在史書上往往只是幾句話就呆過,而其間的傷亡也往往只是幾個干巴巴的數字。然而,當用電影的藝術手法將戰爭場面還原出來時,我們不能不被震撼,《珍珠港》中,無論是平民還是軍人,當處于那種絕望無助的情形時,那種撕心裂肺的吼叫,那種痛苦扭曲的表情,那種血肉橫飛的場面,也許我們永遠也忘不掉,而受戰爭之害的民眾的感受,我想我們是體會不到的,我也希望以后我們再也不用體會,因為這是人性毫無慈悲丑惡的一面。在珍珠港之后,美國向日本本土投了兩顆核彈,造成成千上萬的傷亡,與南京大屠殺相比,日本也許并不值得我們同情,但對于受戰爭之苦的人民,他們的感受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希望戰爭在我們的家園中絕跡,愿世界和平。
珍珠港觀后感 篇2
《珍珠港》絕對是邁克爾貝的野心之作,他大膽嘗試把愛情放入弘大的戰爭背景中,譜寫了一曲血水交融的戰爭史詩之作,這是邁克爾貝新世紀的大手筆,試圖把戰爭動作片引入一個新的歷史臺階。
不過《珍珠港》這部片子在影評家的眼里并不如后年上映的黑鷹墜落,許多人把他看成是掛著羊頭賣狗肉的愛情片,邁克爾貝這個向來之作爆破性大場面的動作片導演怎么會想到拍一部愛情片,在這充滿緊張氣氛的三個多小時里,邁克爾貝最令人期待的仍然是中間的半個小時,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橋段,真乃令人拍案叫絕,也就是邁克爾貝能拍出這樣的場面,也就是他才成為人們對這部影片的期待。
珍珠港作為美國人最為恥辱過去而載入史冊,連同21世紀的911事件深深觸動美國人的神經,這是美國歷史上最為痛心的兩次襲擊。影片選擇在2001年911事件后上映,確實有著非同尋凡的意義,讓人們銘記自己不幸的經歷,才能展望更好的未來。
影片《珍珠港》開頭伴隨著漢斯季默那震撼心靈的音樂,一抹夕陽下的黃昏景象,一架飛機在空中的一角飛翔,這個鏡頭已經把整部影片基調和元素站出來,戰爭、回憶。串聯成整部影片的兩部重要的線索。主人公雷夫和丹尼是死黨,從小憧憬能駕駛飛機在一望無際的藍天中飛翔,成為優秀的飛行員。隨后兩人在訓練中的優秀表現得到了上司的認定,這個時候雷夫邂逅了美麗的戰地護士伊芙琳,兩人迅速墜入了愛河。故事發展到這里也預示了一場新的世界大戰即將響徹整個珍珠港。雷夫丹尼和伊芙琳的愛恨交織也在這戰爭中慢慢體現人性的生死離別和命運的捉弄。
看完《珍珠港》這部電影,我并不為這兩男追一女的情節感到瞠目結舌,這樣的故事題材在世界電影都有身影,不必糾結,但是我會想,美國人對于愛情的奉獻和施舍如此的深明大義,不顧道德和心靈上的譴責。戰爭改變了人們的看法和認知,這不得不說明美國電影有著一個更高層次對人性背叛的思索。如果這樣的故事發生在我們周圍,該如何的坦然面對。在歐洲戰場死里逃生的雷夫從新回到伊芙琳的身邊,得知伊芙琳和丹尼的所作所為,他也會像所有人一樣憤慨,甚至無法相信,他從小的摯友和他的愛人居然雙雙背叛了他的人格,可是換一個角度而言,戰爭改變了人類的一切看法,畢竟活著的人還要追求美好的生活。不能永遠活在死人的憂傷的哀悼中,戰爭令兩人摒棄前嫌共同完成自己作為軍人的使命與責任感。
《珍珠港》影片的最后,雷夫和丹尼執行任務的團隊失敗,在最后危險的時刻,丹尼用生命完成了自己對朋友的諾言,悲痛的雷夫運送丹尼的遺體返回本土。雷夫和伊芙琳又重新生活在一起,共同撫養丹尼的兒子。背景和音樂再次響起,在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一個令人感動的愛情故事落下了帷幕。
邁克爾貝的精明之處用在戰爭的場景彌補了整部電影關于愛情刻畫的缺陷,這三個小時的觀影過程中并沒有給我無聊與狗血的感情戲,相反并沒有影響愛情對整個戰爭戲份的格格不入。大概西方國家這種價值觀和世界觀過于偉大,我還是有些不理解和不適應總之電影就是電影沒有必要去糾結和現實世紀有多少出路,只要能帶給我們感動就是最好。
珍珠港觀后感 篇3
又看了一遍電影《珍珠港》,感覺有作為商業電影帶來的震撼之外,有更深的心里觸碰。
歷史上著名的珍珠港事件我們都已經是耳熟能詳,怕是再也熟悉不過了。它是太平洋戰爭的導火線,也是反法西斯戰爭的重大轉折點,曾經沉重的付出和慘痛的教訓在人類的災難史冊上劃下了濃重的一筆。歷史已成為過去,后人在緬懷中不斷反思的同時,它那極富戲劇性的上佳題材、悲劇元素以及悲歡離合的故事性和有愛國熱情、超大規模的爆炸場面等一系列大片所不可或缺的元素,使得珍珠港事件也成為了許多電影公司的電影源泉。《珍珠港》這部由迪士尼公司投資1.45億美元,美國有史以來投資最高的愛情、戰爭史詩巨片,從一開拍到上映便成為全球電影界的焦點。同時,該片的首映式更是邀請到了當時的美國總統布什出席。而這部被稱作是電影史上最昂貴的槍炮與玫瑰的大制作,在北美地區上映僅僅4天就獲得了7510萬美圓的票房佳績,最終為電影公司贏得了電影公司幾億美金的票房收入,其影響力的深遠和商業成就可見一斑。
“戰爭與愛情”是電影作品演繹人生的永恒主題。如果問哪一場戰爭最適合拍攝英雄電影,那恐怕就是二戰了。毋庸置疑,這是一場人與魔鬼的戰斗,數以百萬計的軍隊在世界各個角落進行大規模的搏殺,英雄們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保衛全人類的和平與自由。那時,人類文明已經高度發達,戰爭在陸海空全方位展開,但又沒有發達到隨時可以摧毀一個國家的程度。戰斗還是在人與人之間,進行著體力與智慧的較量,這,又恰恰適合電影藝術家譜寫波瀾壯闊的史詩。而《珍珠港》借助日本偷襲珍珠港這一段宏大的歷史背景,講述一個悲壯英雄與凄美愛情的故事,同樣譜寫出一段可歌可泣的史詩。當我們見慣了太多的亂世英雄,習慣了太多的英雄救美,厭倦了太多的凄傷愛情時,單純地描寫戰爭和愛情,就會是顯得那么蒼白無力,那么空洞無神。我們會發現,當殘酷加上美麗才越發地襯托出殘酷和美麗,而把愛情放到一個宏大的背景中才會更加地觸動人心。柔和凄美的《亂世佳人》如此,振奮人心的《勇敢的心》以及轟動一時的《英國病人》和《泰坦尼克號》更是如此。《珍珠港》還是要繼續,它又一次將“槍炮”與“玫瑰”的故事娓娓道來,把悲壯的戰爭和感人的愛情刻畫得顯露無遺。盤旋的飛機、震耳欲聾的爆炸和沖天而起的大火以及夏威夷群島的美麗風光,男女主人公羅曼蒂克式的愛情等等……《珍珠港》把半個世紀前的一幕幕清晰得帶回到觀眾眼前,帶給人們以震撼和觸動。因此,它理所當然得取得了巨大成功。
然而,《珍珠港》帶來的影響并不僅于此。當它在全球公映時,除了吸引了大批的觀眾進入電影院之外,更是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60年前的“珍珠港事件”是引發太平洋戰爭的導火線。而電影上映的這年——2001年,正是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6周年和珍珠港遭受日軍空襲60周年的紀念周年,這個時段,日本首相小泉卻不顧周邊各國的強烈反對,一意孤行,公然前往參拜那些罪行累累、死有余辜的戰犯……在這樣幾重政治陰影的籠罩之下,美國推出這樣一部片子,用意何在呢?《珍珠港》巨片在全球公映,那些曾經的受害國,作為反法西斯戰爭的戰勝國,應該以怎樣的心態去看待這些事件,又應該以怎樣的眼光去透視歷史和預測未來呢?
盡管人們對它褒貶不一,任何一個和平年代,人們都是盼望和平,厭惡戰爭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正如導演邁克′貝所說,他初衷就是再現當年珍珠港事件的真相,喚起人們對戰爭的警惕,避免重蹈珍珠港事件的教訓。當時的美軍之所以敗給日軍,并非軍事力量的懸殊,而完全是敗在“和平麻痹”的思想上。從總統、將軍到士兵,誰都沒想到,已滲透到東南亞,軍事力量相對分散的日軍會對強大的美軍叫板。而此時呢,夏威夷的美軍卻正處于派對、戀愛、觀光、垂釣,一片歌舞升平之中。1941年12月7日,一個黑色的星期天,日本海空軍不宣而戰,空襲珍珠港,擊毀擊傷美艦只18艘,飛機260架,1000多人葬身海底。美國太平洋艦隊幾乎遭到毀滅性的打擊,沒有戒備的兵艦、飛機、高炮無異于一堆廢鐵。突襲帶來的損失特別是精神上的創傷是難以彌補的。珍珠港,成為永遠勾起美國人痛苦回憶的傷心地。珍珠港被日本海軍偷襲成功,那失敗的空前慘痛,對美國人來說,絕不會亞于中國人在鴉戰爭中被八國聯軍一把火燒了圓明園。而且毫無疑問,“珍珠港事件”對二戰之后的美國軍隊而言,從來都是勿忘國恥的“重大歷史題材”。所以,在電影中我們就可以看到,就在珍珠港剛剛被炸得滿目瘡痍后,羅斯福總統馬上就將那沉痛的一天宣布為美國的“國恥日”。從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一種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和追求和平的不屈精神;另一方面,《珍珠港》的電影故事中的關鍵環節與歷史并不相符,因為從歷史上來看,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后,接著便轟炸菲律賓、登陸馬來西亞。而影片當中1942年3月開始美國就對日本東京就進行了轟炸。影片刻意將轟炸東京的時間提前,是為了營造一種強烈的愛國主義情緒,給觀眾以激勵,讓人們看到星條旗永不落的希望。在影片當中,為了轟炸東京,對日本予以打擊報復,羅斯福力排眾議,他堅持認為,世界上沒有做不成的事情,為了證明這一點,他甚至搖搖晃晃地從輪椅上站起來。這烘托了主題,使人們看到一個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美國,看到一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美國。弱化一些繁枝縟節,強化主題思想,并不完全的照搬歷史;以歷史事件審核歷史。而這,也正是影片一種很特殊的表現形式和一大成功的閃光點。
奧斯卡獎評委似乎對以“戰爭和愛情”為主題的影片總是青睞有加。不論是1995年拿下5項奧斯卡獎的《勇敢的心》,還是1997年拿下9項奧斯卡獎的《英國病人》,戰爭中蕩氣回腸的真摯之愛都成了人們最愿為之掬一把同情之淚的寄托。而“殘酷戰爭+浪漫愛情”這一長盛不衰的模式,也讓《珍珠港》在戰火中開出了一枝艷麗的紅玫瑰。
當然,當我們回顧歷史時,發現“珍珠港事件”這樣一段難忘的“國恥”,這樣一個嚴肅的“重大歷史題材”,被導演邁克—貝作為一段宏觀的戰爭片斷,背景陪襯式地拍進了他專以個人戀情為主題當時。也許你會認為電影偏了題,迷失了方向會覺得在電影一開始,美國空軍大兵,就開始拿戰斗機在天上玩特技過于充滿個人英雄主義;會覺得漂亮的隨軍女護士說來就來有點太機緣巧合了;同時也許會認為“英雄”和“美女”在一次常規體檢中就一見鐘情,太有點閃電雷鳴的速度了;也許更會覺得在殘酷戰爭之中,女護士還未婚先孕了有點太過與大題小做……但是,我們應該知道,任何一部短短幾個小時的電影不可能作到把所有的一切都追求得新穎而出乎意料,因為電影本身它就是展現生活的最平常和最真實,當我們仔細回味電影給我們所呈現的不同尋常的魅力時,我們被那絢麗璀璨的風景和波瀾壯闊的戰爭場面所震撼,被浪漫凄美的愛情所感動;同時,導演用其更巧妙藝術手法和手段讓我們領會到一種美式的美式愛國主義教育,對為國家、為人民英勇赴湯蹈火的向往時…我們可以說,它絕對是一部值得看并值得回味的成功的電影,我們不得不承認它是一部經典電影,一部偉大的電影。
珍珠港觀后感 篇4
很久沒有這么感動和激動過了。一部壯麗的戰爭史詩大-片《珍珠港》,激起了我埋藏心里很久,幾乎被忘卻了的震撼和感動。美國人把他們以前失敗的歷史展現的如此真實、震撼和感人,使我的情緒久久難以平靜。影片的開始,可能讓我們感受到的不是嚴陣以待、摩拳擦掌的緊張。但簡單、幽默、甚至有些玩世不恭場景展示的卻是人性真實的獨白。影片隨著男女主人公感情的深化和變化,刻畫出了戰爭的殘酷和人性光華。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感動著我、一個個慘烈的戰爭場面震感著我。美國人敢于正視歷史、反思以前的失誤的勇氣,值得我們學習。
忘記了過去,就意味著背叛。大至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小到一個人,都就應在生活中學會反思和成長。沒有失誤的政府是不可能的,自己不說、不反思,不代表事實的不存在。只有正視失誤、反思過錯、記住傷痛,才會使自己不再陷入屢錯屢犯的泥潭;才會在慘痛的教訓中得到鍛煉和成長;才會將失誤、過錯、傷痛化作完善自己,奮起直追的動力。如果這樣,失敗的成本就是我們勇于擔當力量了被稱為是《泰坦尼克號》之戰爭版的《珍珠港》之后我真有再看一遍的沖動,盡管淚水還掛在腮邊。是的,珍珠港的確好看,不僅僅僅因為有美麗的女主角,帥氣的男主角,珍珠港那美麗迷人的風景,還因為影片制作精細且手法較好,所以有看頭。
從整體來看,這部作品最大的特點是運用了比較的手法,而且氣氛渲染比較好,二者的完美結合于是有了這部作品的精彩效果。其中的幾個場景:日本的戰斗機飛過棒球場,美國的小朋友們正在開心的玩棒球;飛機飛過小山坡,美國的小朋友們正歡快的采野花;飛機飛過足球場,孩子們正盡情的玩橄欖球;飛過樹林,一群天使打扮的孩子們正在嬉戲玩耍這緊張的戰爭氣氛與愉快而放松的和平氣氛構成鮮明的比較,戰前的幸福,快樂與戰后的悲慘又構成鮮明的比較,這樣又體現了當時戰爭的緊張氣氛又暗示了戰后的悲慘。這些可愛的孩子們正在歡樂的玩耍,幸福的生活的時候卻不明白這些飛機將會帶來怎樣的消息,讓觀眾看了有一些不忍,有一些心痛,更有些氣憤……
日本天皇討論當時日本的形式時說美國終止了石油的供應如同切斷了日本的“生命線”,他回頭呆呆的看著正在山坡上放風箏的孩子們,眼里充滿了慈愛,之后他回過頭來,慎重的決定發動戰爭;而另一場景:日本的戰斗機飛過足球場時,玩橄欖球的美國孩子們抬頭觀望,卻看見低飛的日本飛行員向他們招手,示意他們趕緊回家,暗示了那里“危險”。這些小小的場景,小小的動作卻體現了戰爭的實質不是殺人,也不是傷害無辜的生命,而是為了下一代,為了下一帶更好的生活,小小的場景,小小的`動作卻是精妙之“筆”。
盡管有戰爭的殘酷無情,這部影片的另一看點卻是人間最完美的東西——感情,影片向人們展示了感情是偉大的,感情的力量是無限大的。“每當看著西下的太陽的余輝,我總是期望能為遠方的愛人送去溫暖”這是伊夫琳給雷夫的信中的一句話,這句簡單的話卻包含著深情,包含著溫暖,包含著伊夫琳對雷夫無盡的愛戀。雷夫墜機入海后,唯一支撐他活下來的信念是“要活著回去與伊夫琳在一齊”,唯一支撐他與死神抗爭的力量是他與伊夫琳的感情的力量,唯一喚起他斗志的人是他最愛的人——伊夫琳。
珍珠港觀后感 篇5
大概人們或多或少都會這樣,認為擁有就是得到,以至讓這種誤會成了我們生活中難以自覺的常態。比如《珍珠港》這部電影,早幾年在它作為好萊塢大片的轟動效應過去不久,兒子便把這部影片下載到了家中的電腦里,可是直到今年我都沒看它,不是不想看而是覺得應該抽出專門時間來仔細欣賞,就象買了本向往已久的好書一樣,到手之后珍藏在書柜里就再也找不到讀它的最佳時間。還是因為春節后實在無事可干,才一口氣看完了這部影片。
電影以雷夫和丹尼與伊芙琳之間的愛情糾葛為主線而展開,只是不知出于什么動機,一些挑剔的影評者認為這樣的設置太老套。既然愛情是人類生活的永恒主題,就不應該指責這種好萊塢大片的老套數,反而應該承認這正是作為歷史片的成功之處,否則誰也不會愿意又花錢又花時間坐在電影院里,枯燥地回顧只有專業人士感興趣的陳年歷史。
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珍珠港事件,只有從不同角度來了解它,才可以得到較全面和真實的理解。比如在這次震驚世界的偷襲前,日本方面的山本五十六海軍大將就憂心忡忡地對幕僚說:我怕這樣會喚起在沉睡中的巨人;另外據說美國總統羅斯福鑒于當時無論歐洲還是亞洲,世界大戰的戰場都不在美國本土,要想讓美國參戰等于是幫別國賣命打仗,這在一個執政須靠選票的民主國家肯定很難如愿,于是便采取后發制人的策略,故意在南太平洋擠壓日本,致使日本偷襲美國以激起全民憤慨,從而水到渠成地鼓起美國參戰的民意。且不論這種說法真相如何,羅斯福總統想讓美國全面參戰的愿望,確實是因珍珠港事件而輕易達到了目的。
還是言歸正傳,本來只想從和平的角度來看《珍珠港》,但是結果卻很失望,它并不是一部反對戰爭的影片,因為在影片中珍珠港被日本偷襲之后,美國也使用了置生命于不顧的敢死隊員去報復日本。這些美國的敢死隊員在駕轟炸機襲擊日本時,身先士卒的杜利特爾中校說:"自愿者的意志無堅不摧,即使成功也微不足道,但我們就是要打擊他們的心臟,我們要讓美國人民相信勝利。"于是在明知燃油不夠的情形下,雷夫和丹尼等一行飛行員義無反顧地駕機飛向了日本。
對戰爭的反思和總結,深刻莫過于曾經身臨其中的人們。記得有位日本二戰作家在他的書里寫道:"……不管在什么情況下,戰爭都是惡的體現,善只有在勝者一邊,這是一種可怕的戰爭的論理。正因為了解了這種論理的可怕,殘酷,我們必須竭力防止戰爭的爆發。"再就是元代詞人張養浩"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感嘆。當然,最讓人佩服的還是愛因斯坦的一段話:"講到這里,我想起了群眾生活中最壞的一種表現,那就是使我厭惡的軍事制度……任人支配的英雄主義、冷酷無情的暴行,以及在愛國主義名義下的一切可惡的胡鬧,所有這些都使我深惡痛絕!……我相信,要是人民的健康感情沒有遭到那些通過學校和報紙而起作用的商業利益和政治利益的蓄意敗壞,那么戰爭這個妖魔早就該絕跡了。"
戰爭即便是象政治家所說的那樣,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分,卻不能否認爭斗雙方的參與者絕大多數都是平民百姓,所以最后的輸贏唯有極個別政治家們能有好或壞的結果,對于以生命為代價的交戰國老百姓來說則是毫無益處可談。就拿第二次世界大戰來說,最終受害的都是生不由己的中國、日本、美國、歐洲各國和德國的人民群眾。人都有著趨利避害的本性,所以對待戰爭的態度也是如此,除了能夠從中獲利的極少數政客之外,大多數人都不會愿意讓戰爭發生。
所以生存權成了人權的第一要義,高于一切的它不僅是和平主義者的口號,也是當今政治現代化的必然標志。
珍珠港觀后感 篇6
第一次看珍珠港,是10年前初中學校公演,全校在大操場看,只記得當時覺得女主角好美好美。
這兩年用網易云聽歌,收藏了一首純音樂,就是珍珠港的主題曲,有一種悲壯的力量。
昨天又翻看老電影,找出珍珠港,重新看有了很多不一樣的感受。雷夫沒有那么完美,就像女主的說的,自大驕傲。女主漂亮勇敢堅強冷靜。丹尼單純善良。雷夫一開始就帶著英雄的光芒,是最好的飛行員,有著英雄夢的他自愿去英國前線戰斗,結果飛機被擊落,人也杳無音信。心碎的伊芙琳慢慢接受丹尼,兩人在一起開始了新生活,結果雷夫重新歸來,三個人,兄弟,舊情人,新情人,關系一度尷尬,不過這是個正經戰爭片,兒女情長并不是全部戲碼。
電影是帶著浪漫主義色彩的戰爭片,還有點偶像劇情。比如一群青春靚麗女護士的設定,比較符合女性觀眾的口味。但這終究是一場戰爭,戰爭就意味著流血犧牲和死亡。沒有人期待戰爭,戰爭只是滿足喪心病狂的政治家們欲望的工具。落后就要挨打。在這個全球化的國際舞臺,誰槍桿子硬,誰就是老大,祝祖國越來越強大。
珍珠港觀后感 篇7
只談本劇的愛情觀,很多人因為這個問題一直有很大的爭執。我的看法是先理解本劇的愛情觀,一般的電影都有一個統一的愛情觀,從一而終或者一生中愛上不少人。我覺得現實更像后者,你總有可能會遇到并愛上不止一個人。
這么說來好像本劇沒什么問題,其實問題大了,問題就出在編劇需要選一個愛情觀,前者肯定沒戲,因為女主對兩個男主都是真愛,那就只能是后者,就是不止愛一人。這種愛情觀的含義是:不是非對方不可,有更多選擇的可能性。那么問題就出在這,男二為啥要選擇女主?為什么要選自己兄弟的女朋友?是自己的飛機不好玩還是因為答應男一要“照顧”女主,難道世界上就沒有其他更值得愛的女性嗎?退一步說,就算男二最愛的就是女主,那也請男二多少表現一些內心的顧慮和痛苦,為了最好的兄弟起碼克制自己不要“太快”就約別人,所以愛情觀矛盾才是本影片被很多人噴的原因,假設所有人都只是為了騙炮是不是感覺就好多了。
有人說因為戰爭太殘酷,我覺得不能讓戰爭強行背鍋,戰爭面前基本的道德還是要的,而且當時珍珠港上也是一片祥和并沒有戰爭。有人說男一和女主沒認識多久不是愛情,那就更錯了,該影片花大篇幅來描寫男一和女主的愛情,而男二和女主就相對來說少得多,所以在我看來男一和女主更像愛情一點。后面強行把男二寫死也無法挽回愛情觀矛盾的事實,所以我認為此愛情觀該噴。
珍珠港觀后感 篇8
1941年12月7日,日軍艦隊在南云十六與山本五十六的帶領下轟炸了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停泊港口,史稱“轟炸珍珠港”,與“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同為二戰的轉折點。
自攻擊開始,短短幾小時內,停泊著當時最龐大的艦隊——太平洋艦隊,已變為了真正的人間地獄,到處火焰熊熊,呼嘯而過的日軍戰機肆無忌憚地在空中橫行,與余下的戰機撕殺,由于是偷襲,毫無防備的美軍壓根不是日軍的對手,很快便土崩瓦解。
下午四時,日軍結束了第三波轟炸,此時,美軍損失戰列艦四艘,其余大小戰艦共計一百余艘,日軍僅損失飛機二十九架,美國慘敗。但日軍將領南云中將卻意外下令撤軍,畢竟美軍只剩了一點兒戰艦,以及造船廠,油庫、四艘航母,自己的任務完成了。
但正是這個行為,使日軍后悔莫及。山本五十六明白,美國是一個沉睡的巨人,要么在它沉睡的時候徹底殺死,否則一旦蘇醒自己完全扛不住其沖擊。的確,在美對日宣戰后美國強大的國力完全被激發,以三分鐘一架戰機,一小時一艘戰艦的增長速度恢復了實力,三個月內美太平洋艦隊實力是之前的四倍,正因為充足的油料,使太平洋艦隊頻頻出擊,先后轟炸東京,廣島,長崎,名古屋等地,正是那四艘航母,使不可一世的日本帝國海軍走向覆滅……
倘若日軍炸了所有的設備,美國哪怕實力尚存,但也得癱瘓三年;倘若日軍不草率的進攻,美國也許不會主動出擊,二戰的結局未必會是這樣。要么不做,要么要做到最好,人生也應當如此,如果無力做到,干脆不做,既然做了,便要做到毫無瑕疵。因為這條信奉這條準則,多少人成功了。你們說我說的有理嗎?
珍珠港觀后感 篇9
二戰是人類歷史上"不可”治愈的創傷,身體的災難給予了那個時代,而心靈的創傷如遺傳一樣,時代相傳下去。所以對待歷史,我們要以求知者的身份來傾聽,來汲取教訓。前些天看了《珍珠港》這部反應戰爭的影片。一般我們會慣用“欣賞”這樣的字眼來形容電影,的確,電影是給人看的。但是對于這部影片(推而廣之所有反映戰爭的影片)我真的想不出用什么來形容。在觀看的同時也揭開了人類的傷疤,就好像自己親身經歷戰爭災難一樣。
仿佛自己是身處亂世的人,對戰爭的恐懼,對和平的期盼......讓我熔入歷史之中,那一刻歷史就像是滄桑老人,像我們講述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對于珍珠港事件,是由日本帝國主義精心策劃的,美國方面未給與充分重視的侵襲戰爭。對于珍珠港基地的重要性和日本進攻的可能性,美國沒有給與足夠的重視。政府在很長一段時間以輕敵姿勢來對待這場無法規避的戰爭。結果這場戰爭幾乎是在美軍的睡夢中打響的,正猶如當頭一棒,驚醒了沉睡中的美國。
居安思危的潛危險意識在任何時候都是必須的,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就以《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的問題上,毛主席態度鮮明的指出了“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這句話不會過時。
珍珠港觀后感 篇10
偶然看到珍珠港,讓我震撼!一部能夠深刻打動我的片子。有純粹的愛情、堅實的友情、還有以真實歷史為背景的戰爭場面。幾度讓我眼睛發酸淚流不止。有的場景我甚至感同身受繼而痛徹心扉。
電影開始是兩個酷愛飛行的小孩子,他們就是從小一起長大的雷夫與丹尼,一個膽大,一個懦弱,雷夫永遠保護著丹尼,而丹尼永遠是那個被保護的角色。接著就是二人都成為飛行員,在體檢時雷夫遇到美麗聰慧的護士伊芙琳,雷夫因為不識字差點體檢不合格,而一句不要折斷我的翅膀打動了伊芙琳讓他無法拒絕雷夫的請求,在他的體檢表上蓋上了合格,他們一見鐘情墜入愛河。成為飛行員開戰斗機是雷夫的夢想,他自愿去英國參戰,結果飛機在戰斗中墜海,生還的希望幾乎為零。在臨走時他答應伊芙琳會活著回來并把伊芙琳交給丹尼照顧,一個是最好的兄弟,一個是心愛的女人,在接到他犧牲的消息時都痛不欲生,因為他們都愛雷夫,兩人一起懷念他,在相互慰藉中產生了愛情,并決定放下痛苦,開始新的生活。而雷夫并沒有死,幾個月后他出現在伊芙琳面前的那一刻伊芙琳心情復雜,因為她懷孕了。就在三個人沉浸在尷尬中時,日本偷襲了美國的珍珠港,在沒有任何防備的情況下美國受到重創,近兩千人被困在軍艦里沉入海底,美國陷入了困境,失去了信心。
雷夫和丹尼駕駛戰機予以還擊,兩個人在空中像神鷹一樣,配合的天衣無縫,別人問丹尼是誰教你的絕技,他指了指雷夫,兩個人冰釋前嫌,還是最好的兄弟。
珍珠港觀后感 篇11
這部影片不僅僅體現了愛情的偉大,還體現了友誼的偉大。
丹尼得知雷夫墜機消息時意志低沉,他回味與雷夫之間的感情時,字字句句都飽含深情,包含傷感,包含對雷夫無盡的思念;當他得知雷夫活著回來時,他又興奮又不知所措的感情流露,體現了他一面是愛情一面是友誼的左右為難。而另一方面當雷夫知道丹尼搶走了自己最愛的人伊夫琳時他非常生氣,然而當戰爭開始后他一如既往的鼓勵他,支持他,指點他逃過敵機的圍追;當油耗盡被迫降落,發現有日本軍隊,他大聲的通知“丹尼不要降落有日本軍隊”他跟本沒有想到自己的生死卻希望好友能夠安全;甚至在丹尼的飛機墜落時,他不顧槍林彈雨,沖過去救他,卻忘了周圍的日本人,最終被包圍,而精彩的還有后面,當他看見丹尼被捆,一心想著救他,用槍射死正在捆丹尼的人卻忘了自己在敵人的槍口下,另一方面,丹尼看見雷夫即將被射死挺身擋了雷夫的身體而犧牲……
如果這些都不能說明友誼的話,那我不知道什么樣的感情才算真正的友誼了。
珍珠港觀后感 篇12
從雷夫、丹尼和伊夫琳三個人物的迭宕的愛情故事里,使我深深體會到了真正的人情,真正的人性,體會到了真愛的可貴。包括那個黑人廚師的塑造,從船上的拳擊到從沒有開過槍的他用機槍打下日寇飛機,無不自然流暢的表演使我們看到,不管在失敗的痛苦、平和枯燥的生活和勝利的輝煌中,人情無處不在,愛情與人同行。那種真情打動著人們,喚醒著人們,讓我們珍視每天發生在周圍的點點滴滴。
影片中有兩個鏡頭將會長久地銘記我心,日本空襲已經結束,消息傳來,華盛頓立即召開會議,在會議中,作為總統的羅斯福為了反駁一名高級軍官“空襲東京 是不可能”的消極論調,使出渾身力氣走下輪椅直立身體,看著他扭曲漲紅的臉,我一時間就熱血沸騰了起來。同樣令我震撼的鏡頭是在準備空襲東京 前,軍官給飛行員作最后一次動員,意志不堅定的可以退出這場行動,在他一句“不怕死的向前一步”之后,我們看到的鏡頭上是一群英姿勃勃的美國飛行員邁著雄健的步伐向我們起來,這樣的鏡頭我好像是在什么地方見到過,可是,我卻忍不住為此而感動!
《珍珠港》從小人物的人性情感出發來看待這場戰爭,比較能讓普通觀眾為之動容。
珍珠港觀后感 篇13
《珍珠港》是我唯一肯定的譯制片,它遠比《羅密歐與朱莉葉》來得激烈,它的意義遠比《泰坦尼克號》來得深重,它讓我看到了愛國精神的真正體現。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故事,這是所有人都為之感慨的災難,兩位飛行員為了國家和民族,放棄了應有的幸福,沖上了戰斗的最前線。我欣賞那種為朋友,為摯愛不惜放棄一切的精神,我欣賞那種為國家,為民族不惜犧牲生命的精神,一個人,如果具備了這種精神,即使他離開了朋友,離開了摯愛,永別了自己為之奮斗的國家,每個人的心里,都將留一個最神圣的位置給他,這,就是價值。
《珍珠港》的成功,在于它的細節部分,那才是令我震撼的地方。上尉對數十名飛行員講了一端語重心長的話,我只記下了最后一句:“這次的行動完全是自愿的,危險性很大,所以請參加的人,向前邁一步。”聲音剛落,鏡頭對準了數十雙黑亮的皮鞋,隨著整齊的步伐聲,我哭了,沒有傷心,不是難過,是真真正正的被震撼了。不是最前線的殊死搏斗,沒有最痛苦的生死離別,只是面對那整齊的步伐,那堅定的信念,就足以讓我牢記一輩子。那是一種無可挑剔的氣派,那是一種無法形容的莊嚴,那是一種誓死盡忠國家的震撼。還有什么可說的,這不就是最感人的場面嗎?
望著飛機直入云霄,隨之而來的,是穿過云層的縷縷陽光。我深深的吸了一口氣:珍珠港事件至今已經太久了,不知是不是人們早已將愛國精神拋于腦后了,現在的社會也正是缺少這樣的精神。這樣的熱情。就像這天空,難免有陰天的時候,但只要太陽還在,終究會穿過云層,放出光芒。這精神也正如太陽,只要存在,又有什么能抵擋的了呢?
【珍珠港觀后感】相關文章:
電影《珍珠港》觀后感03-09
電影珍珠港觀后感03-22
珍珠港觀后感三篇02-08
觀《珍珠港》有感范文05-05
觀后感:雛菊觀后感02-19
觀后感:《魯冰花》觀后感12-06
觀后感:《魯冰花》觀后感12-06
觀后感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