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塔》1600字觀后感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寫一份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東京塔》1600字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東京塔》1600字觀后感 篇1
這是一個真摯而又細膩的,關于母愛的故事,也是我看過的所有以非愛情情感為主題的電影中人物刻畫最真實,敘事手法最細膩的一部電影。
偶然一次我發(fā)現(xiàn)了《東京塔》這部電影,電影中有一個剪影,母親拉著年幼兒子的手在漫步與之相襯的是這樣一小段話:“老媽就象是橡皮擦,越擦越小,小時候是你牽著我的手,走過大街小巷。現(xiàn)在,就讓我牽著你的手,走完最后一段路......”這段話讓我很有感觸,且不說人生無常世事難料的各種意外事故了,人的一生真的很短,有些愛真的不能等。
事實上當我對一部電影用到這些褒義詞的時候,通常是在說日本電影。《情書》、《在世界盡頭呼喚愛》、以及巖井俊二的幾乎全部電影,這些電影的成功之處絕不僅僅在于感人肺腑,更多的時候他們讓我感同身受,覺得這就是身邊隨時在發(fā)生著的故事,甚至我可以從主角身上找到自己過往生活的影子。生活化的場景、人物、對白、甚至是看似簡單的情節(jié)設置,導演和編劇的每一處細節(jié)設計都恰到好處地為觀眾的情緒變化做好了鋪墊,觀眾可以在一種自然而然的狀態(tài)中投入到故事中去,處在每一處情節(jié)的背景中思考問題,情緒也隨著角色起伏變化,一切好比是親身經歷,感受來得深切、卻又真實。
回到《東京塔》,故事講述了主人公從一名7、8歲的小孩子,父母離異后與母親一同生活,讀完小學、初中,離開母親去外縣上高中、考取東京的大學,最后在東京找到工作并與母親一同生活直至母親去世,一系列生活化的故事發(fā)生的同時也記錄了主人公成長過程中與母親的情感積累的過程,在母親去世時,這種感情最終升華為主人公心底的無限哀思以及對于未來的憧憬,更加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
主人公從一個懵懂的小男孩逐漸成長為一位高大挺拔的成熟男人,這樣的成長背后源于母親毫無保留的愛的關切,生活上、工作上、愛情上,母親無時無刻不為自己的孩子考慮著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方方面面。當主人公由于學業(yè)倦怠而想要放棄的時候,母親沒有一味地責罵,而更多地是一種關切、一種提醒、一種對孩子能夠成熟的期待,往往這樣的期冀遠比責罵和懷疑更能體現(xiàn)出母愛的崇高和偉大。反之當主人公經過打拼小有成就之時,他向母親寄送了自己寫的書,母親立即打回電話給予兒子十萬分的支持和肯定,眼光里透出無限的欣喜和感慨,而這個時候,事實上母親已經由于過度操勞而換上了癌癥,唯有兒子的成長,讓她暫時拋開了病痛,快樂的心情仿佛如同過往單純樸素的家庭聚會上所經歷的那樣。
片中的東京塔更像是一種象征符號,從最早的父親的青年時代,那時候的東京塔還只是一個尚未完全建好的雛形,直到影片最后主人公拿著母親的靈牌最終登上了無數(shù)次出現(xiàn)在生活場景中的真實的東京塔,完成了與母親也是與自己的承諾。東京塔見證了一家人的生活,見證了一家人的情感歷程,更見證了主人公的成長。登上東京塔的那一刻,主人公仿佛看到了自己所經歷的30年中發(fā)生的一切。雖然只是一座無聲的建筑物,但它對于主人公是如此意義非凡,同時對于觀眾和影片本身而言,它也成為了該片最好的“軸心”和情感線索。
作為一個還不算太“老”的影迷,《東京塔》給我?guī)淼母袆邮浅志玫。我又想起來那句關于什么是藝術的評論: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東京塔恰恰是取材于生活中最最普通而又簡單的故事情節(jié),父母離異、異地求學、他鄉(xiāng)就業(yè)、照料病母……看似普通的故事情節(jié)經過導演和編劇的整理使得故事更為流暢、飽滿、充滿溫馨,給觀眾所帶來的感動更是無與倫比的真切細膩。2個小時的片長,而我經歷的確是主人公與母親的30年,我想也只有電影能帶給我們這種超越時間、空間束縛的情感撫慰。
也是在看了電影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作為兒子對于母親的不積極的一面,而回想母親對于我的照顧,卻自始至終是一如既往的,無條件的,真實而質樸的情感。和主人公一樣,我的生活一路有母親伴隨,她關注我、幫助我,為我快樂,也為我悲傷,我的每一次進步她都陪伴在我身邊……我已經擁有了世界上最好的母親。而現(xiàn)在的我就好像是影片中主人公在找到工作前的狀態(tài),依舊對生活和未來趕到迷茫無助。或許人人都會經歷那樣的階段,但生活是無法復制的,每個人都會有各自不同的人生,對于我,從現(xiàn)在開始,做好自己,做好母親的兒子,更多地與她交流,并伴隨她一同面對未來就是我最大的責任。無論在工作中是否會非常成功,我已經做好了決定,孝敬母親、孝敬身邊的親人,直至生活的盡頭。
《東京塔》1600字觀后感 篇2
所謂的母親
是沒有欲求的
我的孩子將如何偉大
會如何富有
都不重要
心底深深希望的是
他每天都能健康、快樂
就算有再昂貴的禮物
也不及我的孩子可以心底善良
幸福美滿地度過一生
所謂的母親
當真是沒有任何欲求的
因此,讓母親哭泣
是這個世界上最不可為的事情
《東京塔》這本書趕在前2天就被我看完了,但終究沒有掉下一滴眼淚,只偶爾會濕了眼眶。
所以我應該要寫讀后感了。這,是之前的一個不能算作嚴肅承諾的承諾;但,我得執(zhí)行。
上一篇博文有提,第一次翻開這本書開始讀起來是在元旦回家的大巴車上,當時心里或有小小的觸動,更多的卻是被自己臆想出來的人與事渲染了情感,劇情的威力卻還未爆發(fā)。
書的前幾章劇情平淡,平淡得讓人覺得這不過就是每個人日常生活中的種種發(fā)生而已。母親帶著兒子從小倉離開,與父親分居,母親無微不至的關切以及兒子的種種調皮搗蛋,這似乎是每個矛盾家庭的慣相,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苫蛟S正是因為如此,才讓人感覺到小說的真實性和它本身的存在感吧。
本書是由日本的“利利弗蘭克”撰寫的一部自傳體小說,我總是對自傳體的東西有一種特殊的情感,所以我會認同小說傳達出來的那些情感的因素,也會如電影般在自己的腦海中勾勒出每一個細節(jié)的表達和詮釋。書中的男主人公“雅也”從一個由母親庇護的小地方開始成長,到踏足繁華大都東京,期間的與母親的思念、與父親的隔閡,包括那些青春的記憶和現(xiàn)實的落魄,相互交織著便融成了成長這部歷史。
所以故事的發(fā)生永遠都是平淡的`,即便書中無處不透露著母親的愛,母親的偉大和母親的無奈。直到母親患上癌癥,在與病魔抗爭逝世之后,讀者自然會領悟到作者想要傳達出來的意思,而這層意思卻是那么的淺顯,是每個人都能夠理解卻遠遠做得不夠的地方。
我們常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但只有到真正失去后才能夠大徹大悟其中的真理。于是,我就總在思考,人活到老究竟又圖個啥呢?“兒孫滿堂”的天倫之樂不過只是我們對老年人最美好晚年生活的寄許罷了。就像書中男主人公的姥姥那樣,年輕的時候靠自己一個人賣魚供兒供女,老了卻獨自一個人生活著,9個子女沒有一個在她身邊,整日吃著發(fā)黃的米飯……我想這樣的事情在現(xiàn)實中應該是有很多存在的;但是,反過來想想,要做到對老人毫無遺憾的贍養(yǎng)也是難以辦到的,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五月里有人這樣講:一個人即便再孝順,也終究是會后悔的……”
“來到東京后,在給媽媽生活費或是零用錢的時候,要是臉色更好點兒,給得再多些該多好啊。自己大把大把的花錢,為什么還要那樣子,為什么不體諒她的心情呢?”
“如果是現(xiàn)在,我一定好好地對你說更多的話,一定讓你吃更多的東西,一定讓你盡情去想去的地方旅行,然而當時,為什么就沒能做到呢?”
“媽媽的生命中,每一天都快樂嗎?”
……
小說的結尾部分,作者寫出了自己對母親后悔的話語。
我們不是神仙,不是圣人,我們無法預料哪天我們的父母會離開我們,我們無法精確計算我們能夠為他們做多少不留遺憾的事情,我們也不愿想象失去他們后我們會為自己本來力所能及卻總是毫不在意的事而自責愧疚,我們更不能夠讓時間和記憶永遠為我們自己打上“不孝”的烙印。所以,不僅是對自己的父母,包括對你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你的每一個親人、每一個朋友、每一個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說話的時候語氣再溫和一點、陪伴他們的時間再多給一點、溫馨暖心的照顧再周到一點、擾人煩心的事再多分擔一點、快樂愉悅的事再多分享一點,這樣的話,我們給自己的遺憾也就會再少那么一點,不是嗎?
“十五歲正值叛逆期的雅也,就是在坐上火車前往寄宿學校時,看到老媽準備的行李里,全新的衣褲跟夾在里面的一萬元,才一邊吃著便當一邊哭了起來……”
“他曾經想帶老媽一起上一次東京塔,但沒有實現(xiàn)……”
“這輩子,永遠永遠沒有可能了!
老媽就像橡皮擦,越擦越小
【《東京塔》1600字觀后感】相關文章:
東京默示錄散文02-04
東京愛情故事語錄02-27
東京愛情故事語錄02-07
登廣州塔作文08-22
《烏塔》教學教案11-25
守塔人奧列01-19
湯燙塔繞口令11-08
讀<<烏塔>>有感09-22
公司香檳塔主持詞02-16
婚禮蛋糕塔主持詞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