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德二號》觀后感范文
《瑪德二號》是一部充滿溫暖的親子電影,由處于上升期的新晉臺灣編劇蔡宜芬編劇,導演朱家麟也擔任聯合編劇。本片有著臺灣文藝電影特有的詩情和節奏,但又帶著明顯的“超越世代”電影人的接地氣質感。徐若瑄飾演的單親媽媽與兒子相依為命,每每向小正太講述爸爸去火星工作的假信息,這也讓小正太的腦海里充滿不切實際而又樂觀積極的想象,以至于媽媽也成了機器人,在孩子的精神家園里有著更有趣、好玩而又危險的世界觀設定。
故事就從這個善意理解開始有意思起來,黃曉明飾演的'怪咖叔叔滿世界追逐幽浮的影子,由此進入小正太的生活,也在現實和幻想中實現了小正太的理想,那就是媽媽多陪自己不惜讓其變成機器人、以及家庭中有個“爸爸”存在。《瑪德二號》從幼稚孩童的目光,引發出諸多社會問題,成人的生活與生存究竟有多少是考量到孩子成長所必需。小正太許愿徐若瑄是機器人,只能陪著他,這是很正常的訴求。然而,機器人也會出故障,徐若瑄在現實中忙亂成疾,小正太以為只要切斷充電電源便會不再接受世俗世界的工作,便可以好生休息,這個思路也只有孩子和有赤字之初心的編劇才能想到。在我的朋友趙豬的影評里,對于小正太奮勇救母的段落是如此寫的“更加離奇的是,小正太居然以為只要自己把學校背后的變電箱破壞了,徐若瑄就能因為斷電而恢復出廠設置,因此重歸于好。在成人世界看來,這么不合乎邏輯的事情簡直是太愚蠢了。”我老實承認,我就是這樣的成人之一,在看片之時,在第一時間里我就對小正太的思路表示不能理解。
從《海角七號》、《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到《囧男孩》、《艋舺》與《瑪德二號》,臺灣全民都在追青春(包括少年、兒童的更輕時代),這些都是“超過世代”電影人努力的結果,他們擺脫了國際影展路線,主題更加貼近主流觀眾的欣賞口味。《海角七號》的出現,給了臺灣觀眾全民狂歡、帶動集體記憶的新體驗,臺灣電影終于迎來新生的契機。“超過世代”的導演,文化來源非常多元,不拘一格,多以年輕人生活為題材。“臺片新高潮”的諸多電影,最根本原因在于導演、主演及觀眾同為年輕人,“超過世代”的觀眾是八年級生、九年級生(1981-2000年出生),銀幕內外擁有共同的生活經驗、成長記憶和審美情趣。
像《瑪德二號》這類兒童電影,就更拉近了觀眾年歲,以十年級生(2001-2010年出生)為主。小觀眾會跟著小正太的情感波動而宣泄,事實上單親家庭是全世界的普遍現象,而在東亞地區少子化又極其嚴重,孩子在單親的同時往往又沒有兄弟姐妹,《瑪德二號》提供了一種很現實的可能,那就是眾多孩子將會陷于一種家長和社會本就不熟悉的幻想之中,如本片這樣圓滿解決的未必是多數,這也便是電影存在的價值所在,提醒家長要正確看待孩子的心靈空間,因此必須平等對待孩子的想象力,多溝通交流。
【《瑪德二號》觀后感范文】相關文章:
神舟十二號發射觀后感02-23
德魯大叔觀后感04-07
瑪卡里阿01-18
少女瑪琳06-02
忒勒瑪科斯,奧德修斯和歐邁俄斯來到城里01-19
第二十七章-奧德修斯和忒勒瑪科03-26
瑪卡里阿神話故事01-23
忒勒瑪科斯和奧德修斯及歐邁俄斯來到城里希臘神話故事06-22
忒勒瑪科斯在斯巴達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