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勞模座談會發言稿
發言稿可以按照用途、性質等來劃分,是演講上一個重要的準備工作,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校長勞模座談會發言稿,一起來看一下吧。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晚上好!
面對手里頭捧著的這一份沉甸甸的榮譽,我除了感激、喜悅之外,更多的是彷徨!心里頭不止一次的問自己:“勞模”是什么?首先,勞模是“人”的模范,是值得他人去效仿、追求的榜樣、楷模;其次,勞模不是一般的勞動者,而是比一般的勞動者付出更多勞動、更多智慧、更多時間,能感召人、能鼓舞人、帶領人的勞動精英。對照這些,我深知自己與“勞模”這一光榮稱號還相差甚遠、愧不敢當!在座各位當中還有更多的同志做得比我更好、工作得比我更出色。我深深知道這是領導和同事們給我的至高榮譽,也是對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今晚,我非常高興、也非常感激在座各位給了我和大家交流學習的機會:
一、老師,心中夙愿
也許大家不太相信,在我童年的時候,我最敬佩的是軍人和老師。自身的身體條件讓我放棄了成為一名軍人的追求。但是,我卻有幸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人民老師。我和有些人不同,不是因為可以減輕家里的負擔,或者怕考不上而選擇了師范院校,更多的是對老師職業的向往,讓我的每一個第一志愿,填報的都是師范院校。坦然地說,當時的我是因為羨慕老師能站在講臺上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而產生了自己要當一名老師的想法。
九四年畢業至今整整十三年。在這十三里,我沒有后悔當初的選擇,依然固守這三尺講臺!
老師職業幸福感最重要的源泉一定是學生的成功和他們對你的真情回報。
原一四三班學生陳曉峰,去年從隊伍剛一退伍就回來看望我。從他的身上,讓我讀懂了一句話:轉化一個差生比培養幾個優生更重要。他原來是高一一三七班的,用藏頭詩來罵老師,經常和班主任對著干。高二分到我班。我主動與他交心,心里從來沒有把他當成一個壞孩子。正是對他沒有成見,讓我能夠寬容地對待他的一些錯誤,根本沒有讓我感覺到他是一個與老師對著干的學生。一件小事,讓他徹底信服了我:一次,生活輔導老師說看到他和另一個學生爬圍墻外出了。我沒有立馬就對他們“發難”,而是耐心地問清楚情況后,與生活輔導老師交換意見,但他執意相信他的眼睛而不相信我和我的學生,通過細心的調查和我對他們的了解,我不相信他們會有這樣的行為,我為他們據理力爭,并表示我相信他們,也會給他們一個真相,安撫他們的情緒。經過一番努力之后,真相終于搞清楚了,是高三的兩位同學。這次事件以后,他更信任我了,也從不與我頂嘴,還成為了文學社的成員。后來,他應征入伍。臨行前,他特意來與我道別,我勉勵他在隊伍好好表現,隊伍要比學校嚴格得多。他一直與我保持通訊聯系,每次都以“你的壞學生”署名,談他在隊伍的表現,說以前給我添了太多麻煩。現在在隊伍了,更思念昔日曾關心過他的老師。我確實體會到了作為老師的一種成功感、幸福感,也更理解老師這門職業了,更堅定了我的信念。
二、勤勉,助我成長
初中四年,憑著年輕人的血氣方剛和當時對老師的那股“沖動”,我干得有滋有味,也正是自己這種在別人看來有點“傻氣”的勤奮,很快成為學校的骨干。在初中,我當過班主任、當過年級組長、當過團委書記,九八年就被評為“瀏陽市優秀老師”。九八年我選擇了四中,也開始了我人生新的挑戰。
來到四中,面對新的`工作崗位,我只能重新定位,重新開始,邊學邊教,向有經驗的老老師歐老請教,不斷的聽課學習,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蘇霍姆林斯基在《給老師的建議》中說過:老師所知道的東西,就應該比他在課堂上要講的東西多十倍,以便能夠應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課堂上,能從大量的事實中選出最重要的來講。我深知自己業務能力上的匱乏,而我并不是那種有“天資”的老師,所以,我唯有勤勉才能補拙。我反復地通讀高中教材,像學生一樣拼命地做題,翻閱高三的資料,擴展自己的知識面。憑著自己的不懈努力,承蒙學校的信賴,來到四中的第三年,我就擔任了畢業班的物理教學。這對我來說,又是一次新的考驗,我很珍惜這個機會,我經常加班加點,把洗漱用具搬到了辦公室。正是這份勤勉幫我挺過一道道難關,我出色地完成了學校交給我的任務。從此,我面對學生也多了幾分自信。正是四中這個熔爐鍛煉了我,使我從一個角色轉換到另一個角色。從一名普通班的班主任到畢業班的班主任,再到長沙市的優秀班主任,從班主任到年級組長;從學校的骨干老師到瀏陽市的首批骨干老師。這里頭有自己的勤奮,但更多的是學校給了我鍛煉的機會。九八年到現在,快十年的時間,與我同年調入四中的十來位老師,現在只有幾位還留在四中。我把我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留給了瀏陽四中,我可以自豪的地說,我是一個真正的四中人!
【校長勞模座談會發言稿】相關文章:
勞模座談會發言稿04-01
勞模座談會發言稿精選04-01
2017勞模座談會上的發言稿04-07
勞模座談會發言稿范文12-29
企業勞模座談會發言稿04-07
勞模座談會發言稿內容01-27
職工勞模座談會的發言稿01-27
勞模座談會代表發言稿01-27
員工勞模座談會發言稿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