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會發言稿范文
在現在社會,發言稿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發言稿在寫作上具有一定的格式要求。大家知道發言稿怎么寫才正確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研討會發言稿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試卷講評課是我們教學中的一個重要課型,也是我們教學中極為關鍵的環節。通過試卷講評,可以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鞏固和運用水平,同時可以及時揭示教與學雙方存在的問題,以便在今后的教學中加以解決,使教法和學法同時得到優化。
一、背景分析
進入高三,英語復習中大量限時訓練,各類模擬考試使試卷或練習講評增多了。學生在練習與試卷上暴露出許多問題而這些問題的解決常常是通過試卷講評來實現的。講評課是利用課堂時間就學生的試卷進行評析,評講的目的不僅是澄清某個問題的正誤或者對試題進行單純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分析學生知識掌握的情況,矯正錯誤,查漏補缺,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絡,強化鞏固知識,引導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總結解題的一般規律,進而形成能力。如何提高試卷講評課的實效性在高三復習中至關重要!這是我們每一位英語教師必須探索和研究的問題。
二、現狀分析
受應試教育“填鴨式”教學的影響,學生總是被動地坐等知識,重知識記憶而輕問題思考,習慣于聽老師講解,忽略了英語這門課程的特殊性。而在傳統的試卷講評課上,教師講學生聽且被迫不停的作筆記已習以為常,以往我們從試卷的第一題開始,就題論題,一講到底,題題不放過,一套試卷講下來往往要花上三四課時才能講完,既浪費了學生有限的時間,又使學生容易產生厭煩心理,學生通過試卷講評所掌握的僅僅是“這個題目”的答案,知識是零碎的,不能形成系統,造成學生英語學習的“簡單重復”和“高耗低效”。更有甚者,教師在講臺上一題一題地說答案,學生在下面只將其選擇的序號A、B、c、D改過來,就“萬事大吉”了,成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講過的問題過兩三天又不知道了。表面上看起來學生聽得認真,改得仔細,但效果總是不太理想。
這種教師“滿堂灌”的試卷講評模式違背了新的課程標準的課堂教學理念,無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學生的思維訓練過程,同時也忽視了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和師生的情感交流,導致了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參與意識淡薄,難以引導學生到達學習興奮點。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我曾對學生進行過“你們需要什么樣的試卷講評課?”的問卷調查,學生是這樣說的:
“我們希望老師在上試卷講評課時不要面面俱到,不分輕重,把我們當低能學生看待。”
“對一個較難的問題,我們最希望的形式是教師把問題擺出來,讓我們自己獨立思考,通過同學間的相互討論而獲得解決。因為這樣做印象會更深刻,不易忘記。”
“老師應當圍繞我們在討論中共同不能解決的問題再出一些變式練習,以便我們及時鞏固加深印象。只有這樣,講評課才能讓我們收到很好的效果。”
有專家這樣說:
Tellme,Iwillforget。(告訴我,我會忘記。)
showme,Iwillremember。(展示給我,我會記住。)
Involveme,Iwilllearn。(讓我參與,我才會學到。)
由此可見,只有學生的參與,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使學生學會,達到效果。教師講評試卷時要清楚地了解學生中存在的最突出、最主要和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問題?再針對該問題所涉及的有關知識內容、技巧、技能、方法、思想,多角度、全方位地精心編制一些變式練習,使學生從各個角度來加深對該問題的理解和掌握,講評課應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行發現討論分析、自行歸納總結、自行糾錯解決問題,多一點“啟發式”教育,少一點“告訴”教育。
三、理論依據
高中英語新課標明確提出“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具有較強的評價自己學習效果、總結有效學習方法的能力。”
從理論概括的角度來看,自主學習就是學生“想學”、“能學”、“會學”、“善學”、“堅持學”。從“教”的方面來說,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應以引導和激勵為主攻方向。必須從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興趣入手,促使學生在英語學習活動中確立自主探究的意識,開展自主學習的實踐,掌握自主學習的策略,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從自主探究走向大膽創新。
從“學”的方面來說,學生必須在教師的逐步引導下,在知識學習、技能訓練、學習策略的具體實踐中,不斷增強自主意識,確立適度的自信心,充分發揮自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達到在實踐中“創造自身”的要求,并不斷增強克服各種障礙的主體能力,獲得生動、活潑、獨立、主動的發展。因此,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調動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使學生主動學習,善于學習。
魏書生主張:上課時教師不替學生說學生自己能說的話,不替學生做學生自己能做的事,學生能講明白的知識盡可能讓學生講。
綜上所述,想要提高教學質量,我們不應只在“教”上下功夫,而要在學生的學習“策略”上做文章,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試卷講評模式,提高試卷講評的效率,嘗試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來優化試卷講評,讓師生共同合作進行試卷講評教學。
四、模式探究
小組合作試卷講評的教學模式主要有以下六個環節組成
1、合理分組:
首先,老師按照同學們的英語學習能力以及英語成績的差異,學習現狀將同學們分成學習小組,每組由6—7人組成,且每組選定一名組長,由英語成績優異,學習能力強的同學擔任,并領導和組織每次的活動。各組實力均衡,有強有弱。
2、體驗任務
教師根據考試或練習情況,要求學生在得到參考答案之后對試卷上的問題進行自我思考學習,分析自己出錯的原因,進行自行思考和知識準備,并初步解決問題。這種體驗問題的策略讓學生學會正確的自我肯定與否定,對自己進行良好的評價,能產生積極的“自我接納”。能引導學生由被動到主動、由依賴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創造性地對教學情境和任務進行體驗,并且在體驗中學會戰勝消極的情緒和錯誤的認識,發展、享受和利用積極的情感與正確的認識,為參與下一步的小組合作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去體驗課堂小組學習的快樂與成功。
3、合作討論
經過自我分析之后小組組織討論該組所存在的問題。以學生講解試卷為主要方式,即“生生互動”。組長做好記錄,并把一時難以形成共識的問題,提交給全班同學和老師討論。在活動進行的過程中,有的組推選了成績好的同學進行逐題講解,大家參與公共問題的討論。也有的組先統計好大家的問題,再集中講解。方式不同,但無一例外,大家都聽得非常認真。不少同學手捧字典,細心查閱。而組長更為細致,一邊鼓勵組內基礎偏弱的同學積極參與討論,一邊加以補充,盡量將每個點都解釋清楚。但難免還是會出現組內同學大家都無法解決的問題,此時,有的組會選擇將問題反饋給老師,有的組會向其他組“求助”,以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式。這個過程讓學生之間形成有效合作,充分依靠集體力量去完成共同任務的過程,而在此過程中,老師一直在各組中穿梭,認真記錄同學們提出的問題,一邊現場解答。有時下課鈴聲響了,同學們還依然沉浸在“唯恐討論之不足,不知鈴聲之既響”的愉悅境界中。
4、展示分享
各小組長將小組討論解決的問題精心進行匯報,并將不能達成一致意見的題目的題號寫黑板上,尋求幫助。當各組問題在黑板上匯總之后,在實行集中答題,全班同學自由發言,各抒己見,談對問題的看法,使小組合作學習成果在更大范圍——全班之間進行分享交流。這一階段的活動中,學生可以進一步提煉自己的討論結果,學習其他小組的做法,達到經驗和智慧的分享;特別是小組同學把自己的討論成果面向大家進行展示以及成果答辯時,改變了原來教師問學生答這種方式,有助于學生克服膽小、懦弱等心里,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
5、精講點撥
在所有組完成解答后,老師再進行二次講解,補充需注意的重點知識,精講大家在討論過程中所暴露出來的典型問題。對試卷的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并進行點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對學生學習策略的指導,引導學生如何思考、如何歸納、使學生獨立地獲取知識、形成技能、培養能力、發展智力,使學生在迫切要求學習的心里狀態下自己思考、理解、消化、吸收,從而達到“自奮其力,自致其如”的效果。
6、鞏固提高
鞏固提高部分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鞏固形成熟練的技能、技巧,而且對學生智力發展和能力提高起著重要作用。該環節是對重難點進行反饋訓練和評價性訓練,所以,教師在試卷講評課中也應設置這一教學環節。在鞏固練習中,教師應注意練習的相似性與針對性以及及時性。針對試卷內容和學生存在的問題設計相似練習,進行拓展鞏固。根據當堂練習的反饋及時給與激勵性的評價,對出現的問題或錯誤及時分析,并予以解決和糾正,是學生對當堂課所獲得的信息得到及時反饋和有效鞏固。
五、教學反思
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如果我們交換,那每個人各得一個蘋果。但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如果我們交換,那我們都有了兩種思想。學習亦是如此。
試想當大家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再是接受或者是被灌輸者,而成為學習過程的主動參與者,學習的環境不再是臺上老師唾沫橫飛,臺下學生昏昏欲睡,而變成大家有序的交流討論,一切會有什么不一樣呢?
當老師不再“不放心”而是相信并鼓勵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當老師不再授人以“魚”而是授人以“漁”,學生又會如何對待呢?
自從采用了這種模式后,大家積極性很高,常常很快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催促著課代表對答案,然后馬上思考自己該如何講解,并再次揣摩其他選項的為什么不對以便討論。通過相互討論和查找資料后之后,大家不僅做了很多的自學筆記,還補充了許多新知識。
自主學習不僅令學生找到了被信任的感覺,也使同學們有了責任感,令大家對知識有了更深的理解與思考,并提高了大家的表達能力。在活動中,大家都是同身份的人,彼此再熟悉不過,不懂的知識點可以刨根問底,不會有所顧忌。在交流的過程中同學之間增進了彼此之間的感情,從而增強集體凝聚力。不僅如此,同學們還多了自主思考的時間,并培養了這種完全不依賴于老師的能力。
實踐證明,這種合作自主學習的形式,在英語試卷講評課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它增強了學生的學習動機、端正了學習態度、提供了可理解性輸入和輸出、提供了更多的參與機會、體現了不同的學習風格,融洽了合作者之間的關系、活躍了課堂教學的氣氛、對汲取知識、培養綜合能力奠定了基礎。當然,要采用合作交流方式解決問題,教師必須在課前經過精心策劃和安排,比如討論的形式和要求、重點和非重點,從學生錯題當中挑選出錯誤率高、難度較大的一些典型題目讓學生重點討論。這樣既可以避免學生沒有方向沒有重點的亂討論,也可以節約時間、集中精力解決共性的難點問題,并且經過討論自主解決的這些問題也能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
值得注意的是:
1、分組是否科學合理。“小組合作學習”是利用學生間的差異進行互促學習的一種課堂組織形式。如果在分組時不考慮其科學性,勢必會造成某一學生唱“獨角戲”,而其他基礎差的學生少言寡語,甚至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成為小組學習的盲區,或形成全組都無所作為的局面。
2、任務布置是否明確。教師在每次閱卷后,講評前都要認真分析每位學生的答題情況,分析各題的錯誤率,細致診斷學生的解答,找出錯誤的癥結,弄清哪些題目錯得較多,錯在哪里,學生需要何種幫助,等等。這樣,任務布置就會有的放矢,試卷講評課就會建立在學生目的明確的基礎之上,有了明確的目的小組討論學生才會有強烈求知欲望,學生才會集中重點分析易錯處和典型錯例,這樣就能激發學生的思維,加深印象,從而提高課堂效果。
3、是否注重學生應變能力的培養。面對高考,知識點是相對穩定的,而命題人可以變化題意、角度,在問題的設問方式上推陳出新。所以每道題按原題講完之后,教師要把原題進行變化,同學生一起進行解題后的小節與反思。即對某知識點從多個側面、多個角度進行合理發散。既可以對原題的提問方式進行改變,也可以對原題的選項進行改變,對結論進行衍生和擴展,注重漸進、合理性。這樣學生感到別開生面,解題的積極性就能調動起來,思維就被拓展起來,從而提高對知識遷移的應變能力。
4、教師的參與是否有利于活動的開展。教師在小組合作研究性學習中不是局外人,而是學習目標的制定等,程序設計者、情境創設者、討論參與者、協調者、鼓勵者和評價者。教師在活動中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既要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又要能及時反饋,適當評價,遇到“卡殼”等情況時要善于啟發和誘導。因此,教師要參與活動,但教師的“動”應協助學生的“動”,而不應是干擾,更不是代替學生。
5、教師對學生活動的評價是否恰當。表揚和鼓勵可以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保持良好的學習心態。但應注意其尺度與多樣性。過多單一的“很好”往往很難正確評價學生的行為表現。如果“逢錯必糾”會挫傷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要視其性質來決定是否糾錯和何時糾錯。對于對試題指令理解有誤應及時糾正,否則會影響小組合作學習的繼續進行;而對于一般性的語言或語法錯誤,教師則可以在學生活動后再加以糾錯,否則容易打斷學生的思路,不利于他們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不利于小組活動的繼續開展。
總之,教師要積極創造條件,為學生搭建交流的舞臺,倡導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方式。要給學生表述思維過程的機會,增加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討論問題的時間,允許學生對試題“評價”做出“反評價”。
總之,試卷講評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對教學的重點、難點有足量的復現以便熟練的掌握,并在此基礎上有所提高。一堂高效、科學、實用的試卷講評課不僅僅會使學生弄懂試卷本身呈現的知識,而且會使學生有“意外”的收獲。自主學習課堂雖小,卻有著廣闊的鉆研天地,鉆進去,入了門,會給師生雙方都帶來無窮的樂趣,給試卷講評課帶來無限的活力,使試卷講評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老師既能解放自己又能發展了學生。這種既輕松,又愉快,既有趣味性,又吸引學生的師生共同探討、共同研究、共同提高,獲得雙贏的好事我們何樂而不為呢?借用魏書生說的一句話結束我今天的發言:“我只是在入口處,悟到了點滴激發學生興趣之法,更有效的方法,還在前面等著我。”
【研討會發言稿】相關文章:
研討會方案集錦04-29
研討會發言稿01-19
班主任研討會心得06-06
研討會心得體會05-31
畢業研討會發言稿03-18
研討會發言稿模板08-24
質量研討會發言稿12-15
教學研討會發言稿11-23
數學研討會發言稿06-30
研討會發言稿精彩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