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含有反義詞的四字成語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模棱兩可的反義詞
“模棱兩可”意指對一件事情沒有明確的態度或主張(模棱:意見或態度不明確。兩可:這樣也可以,那樣也可以)。該成語在句中可作謂語、狀語、定語、補語;多含貶義。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模棱兩可的反義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模棱兩可
【讀音】:[mó léng liǎng kě]
【釋義】:模棱:含糊,不明確;兩可: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指不表示明確的態度,或沒有明確的主張。
【反義詞】:斬釘截鐵,旗幟鮮明
模棱兩可造句
1.這句話的意思有些模棱兩可。
2.他父親的看法好象也模棱兩可。
3.這種模棱兩可的說法似乎自相矛盾。
4.別模棱兩可了。有什么事出了問題?
5.他模棱兩可地說:“你說得真好。”
6.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模棱兩可的話呢?
7.別再向我報告模棱兩可的情報,教授。
8.古代的神諭常是意義模糊和模棱兩可的。
9.這在他那篇模棱兩可的開場白中暗含著。
10.模棱兩可才動人吶,霧能使事物顯得更美。
反義詞造句
1.我執行紀律是斬釘截鐵的。
2.她的回答是爽快和斬釘截鐵的。
3.他說得斬釘截鐵。
4.這人斬釘截鐵的口吻使他冷徹骨髓。
5.為什么不能?要知道我斬釘截鐵地拒絕他了。
6.我們必須堅持真理,而真理必須旗幟鮮明。
7.二是旗幟鮮明的堅定性。
8.旗幟鮮明地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思想理論領域的指導地位
9.他們發起了一場旗幟鮮明的運動,以提高標準并處罰那些不細心的制造者。
10.整篇文章筆者旗幟鮮明地批判反科學,提倡大力發展科學技術。
成語出處
嘗謂人曰:“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模棱以持兩端可矣。”(宋·歐陽修等《舊唐書·蘇味道傳》)
后人將“模棱以持兩端可矣”簡化為“模棱兩可”這個成語。
成語故事
唐朝時代,欒城有一個人,名字叫蘇味道。他九歲的`時候就會寫文章,以后和他的同鄉李嶠都以才學出名,當時的人和稱他們為蘇李。蘇味道在二十歲的時候,考取了進士,曾做到吏部侍郎的職位。后來在武則天當皇帝的時候,做了宰相。根據“唐書”的記載,蘇味道做了宰相以后,只求保持個人的地位和安全,處理事情總是這樣辦也行,那樣辦也可以,卻從不表示明確的態度和意見,更談不上什么創建和改革了。他還常常對別人說:“處理事情不能做明確的決斷。因為如果發生了錯誤,就要負失責的責任,只要保持“模棱”兩端就可以了。”當時的人聽他這么一說,都叫他“蘇模棱”或者是“模棱手”。“模棱”是指方向可左可右的意思。因此,后人在遇到有人說話或處理事情不作明確的決斷,也不表示顯明的態度,可以或不可以都行,這就叫做“模棱兩可”。
成語寓意
模棱兩可是一種折衷主義的態度。持這種態度的人,在兩種相反的意見面前,不分是非,不分主次,認為你也對,他也對,既同意這種意見,又同意那種意見,擺出一副不偏不倚、十分公允的姿態。這種人表面看起來很公平,實際上是庇護了錯誤的意見,支持了錯誤的行動,壓制了正確的意見,打擊了正義的行動,對我們的事業是極其有害的。
折衷主義貌似辯證法,因為辯證法講兩點,折衷主義也講兩點。但是辯證法認為矛盾著的兩個方面是有主次之分的,因此它不僅講兩點而且同時又講重點,主張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折衷主義卻不是這樣,他們承認兩點但完全否認重點,主張兩者并列,一律對待。因此不可避免地導致是非不分,界線不清。列寧在《國家與革命》一文中指出:“把馬克思主義改為機會主義的時候,用折衷主義冒充辯證法是最容易欺騙群眾的。這樣能使人感到一種似是而非的滿足,似乎考慮到了過程的一切方面,發展的一切趨勢,一切相互矛盾的影響等,但實際上并沒有對社會發展過程做出任何完整的革命的解釋。”
【模棱兩可的反義詞】相關文章:
模棱兩可的反義詞及造句04-01
模棱兩可的反義詞是什么03-06
模棱兩可成語05-13
模棱兩可的意思及故事03-21
模棱兩可怎么造句11-26
模棱兩可成語解釋04-29
成語模棱兩可的故事11-09
模棱兩可的成語故事08-10
模棱兩可成語故事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