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科普的征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對征文都不陌生吧,征文具有主題鮮明、內容清楚的特點。一篇什么樣的征文才能稱之為優秀征文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于科普的征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于科普的征文1
12月19日星期三下午,我們迎來了一場難忘的、激烈的、精彩的五年級科普知識競賽。
三名選手是從每個班選出的。我、周、和代表我們503班參加了比賽。下午一點半,我們滿懷信心來到比賽場地。當我們看到其他班的選手時,我們的心不由自主地緊張起來。為了取得好成績,我們三個人進行了秘密訓練,每人問三個問題,另外兩個先回答。之后我們就不回答了。
沒多久,五年級的師生都到了。看到這么多人來看比賽,心里又開始緊張了。比賽開始了。先是每個班的選手自我介紹,然后兩個主持人講了比賽規則,然后就是激烈的比賽。51班的三位選手雖然都是女生,但是表現異常出色,第一輪就拿到了33,354,120的滿分。令觀眾驚呼。5班和2班選手第一輪勝出,要求答案滿分。我們看到前兩節課得了滿分,心都提到嗓子眼了。到了我們班,主持人的第一個問題有點難。我看見劉展耷拉著腦袋,搖著頭沮喪地說:“沒有。”我們班的學生看到后,都嘆了口氣。我和周說:“鮑,這下完了,我們考不出滿分。”接下來,我和周不負眾望地成功答題,得了100分,四班和五班一開始就拿了低分。第二輪,要求太多,我們不敢輕舉妄動。看到其他玩家還沒等主持人說完就開始答題,就被罰了款,也就是拿到題,拿錯答案。此外,每次壓周都比別人慢,場上同時響起了歡呼聲和哀歌。這時我們班的分數還在中間。看到別的班分數比我們高,我就不耐煩了。我覺得:這不是辦法。我要主動。于是我先帶著周去的地方回答。當我耐心聽主持人說完題目說開頭的時候,我迅速按下了答錄機,終于搶到了一個問題。我完整的回答了答案。周、和我們班的所有同學都興奮地笑了起來。看到這一幕讓我更加自信。然后我抓了很多問題回答,讓我們班加分不少。之后我們班和五班的.成績一直上下交替,讓比賽變得白熱化,但最后的結果是五班超過了我們班…
最終得分:51班以120分獲得比賽第一名,2班140分,3班160分,4班140分,5班190分。雖然我們班屈居第二,但我堅信,通過我們以后的不斷努力,一定能奪冠!
通過這次比賽,我知道一切都要認真對待,認真準備。因為有付出就有回報,所以一次失敗也不要灰心,通過不斷的努力創造輝煌!
關于科普的征文2
墨水,就是寫字用的。可是,普通的墨水在寫了字之后就難以消除,這就妨礙了紙張的回收利用。今天,我在《我愛發明》欄目看到了一種神奇的墨水。
根據這種墨水的發明人董川教授介紹說:“這種墨水的神奇之處就在于:這種墨水在寫字后,在光和水的作用下就會消失。所以,我們給這種墨水取名叫‘可退色墨水’。”記者有點不相信,準備做個試驗來驗證董教授的.墨水。
記者準備了三種紙:打印紙、信紙和報紙。首先,記者分別用可退色墨水、普通水彩筆和水彩顏料在打印紙上寫字畫畫,然后用澆花的噴水器噴水到上面。不到一分鐘,可以清楚看到用可退色墨水寫的字有了明顯的變化,顏色已經褪了很多,但是,還需要些時間才能消去。接著,記者又在信紙和報紙上寫。可是,在信紙上寫的并沒有消去,董教授解釋說:“因為制造各種紙張的纖維不一樣,而這種墨水和各種紙張的滲透程度也不一樣,所以,像這種信紙的纖維和墨水的滲透就很牢固,所以需要的時間也很長。”接下來看報紙,結果大大的出乎了我們的意料,報紙上的字一沾水就不見了。再一起看三張紙,用董教授的墨水寫的字幾乎看不出來了,但是還是有點痕跡的。
為此,董教授又發明了一種紙。其實,這種紙也沒什么特別的,就是在普通的紙上覆蓋一層塑料薄膜而已。用可退色墨水在上面寫字,用濕布擦后,一點痕跡也沒有,而布上的痕跡在輕輕搓揉后也沒有了。
雖然這種墨水可以使廢紙的利用率提高,但是,如果一沾水就會消失,那如果是考試的卷紙的話,那就不好了。為了完善這種墨水,董教授又發明了一種墨水,這種墨水可以在沸水中溶解。其后,記者又做起了實驗。
在一張桌子上,擺著兩口正在加熱的鍋,在水煮沸后,記者在一口鍋中放入了普通的打印了的打印紙,再另一口鍋中放入了寫了董教授發明的墨水的紙。水溫慢慢升高,當水溫達到50℃時,可以看到墨水字已經不見了,而水也沒有變化,可普通的打印紙卻沒什么變化。
真是很神奇啊!希望以后這種墨水可以大量的運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大大的減少對紙張的浪費。
關于科普的征文3
科學,對于我來說非常熟悉,不僅因為我是校科學組的成員,更因為我的父親是一位盡職的科學老師。
在小的時候,我總喜歡在父親旁邊看他備課,邊看邊問,而父親也一直不厭其煩地教我,這也養成了我喜歡探索的精神,在科學組中,我的這一優點被“發揚光大”,遇到某種器材便把它的用途搞得明明白白,這種刨根問底也使我發現了一個不為人所知的`密碼。
一次,我們在做一個關于酒精燈的實驗,我旁邊的許浙棟正在用鐵絲搗弄一根圓珠筆筆芯,把里面的東西掏出來,我頓時心血來潮,拿來酒精燈,小心翼翼地打蓋子,將沾有筆芯的鐵絲伸了進去,頓時,筆芯在酒精中炸開了鍋,它有時像一位醉漢一樣,晃悠悠地來回走動,染紫了一大片區域,時而又像一顆病毒,開始快速繁殖,不一會兒,整瓶酒精已經完全變紫,像秋天里的葡萄一樣,紫盈盈的,我見了,驚呆了,眼睛瞪得像核桃一樣大,在點燃酒精燈,忽然發現火焰格外得高,像一只剛剛從籠子中解脫出來,一飛沖天的小鳥一樣,此時的我驕傲極了,心想:我真厲害,竟然發現了使酒精燈火焰變高的方法,老師一定也不知道!欣喜若狂的我把這個發現告訴了許浙棟,他聽了,也表示很吃驚,和我討論起為什么會這樣。回家后,我把這個發現告訴了父親,他告訴我,酒精是有機物,筆芯也是有機物,將筆芯放在酒精里,筆芯就溶解了,這等于把高錳酸鉀放入水中。我聽后,茅塞頓開,但還有一個謎團依然在我的心中,那就是這瓶紫色的酒精到底是什么,為什么會讓火焰變大。到著這個疑問,我打開了百科全書,知道了原來這是變性酒精,但還是不知道它為什么會使火變大,我又查詢了許多不會說話的老師,卻還是無功而返,這也許將成為我心中的未解之謎吧!
科學的中心在于探索,相信將來的一天,我會破解出這個謎的!
關于科普的征文4
星期日,下著綿綿細雨,我與同學相約一起去楊舍體育館看科普展。
我們一下車,就直奔體育館。來到體育館,放眼望去,哇,這里人山人海,熱鬧極了。有剛從體育館出來的,也有要進體育館。來往的人群大都撐著各色各樣的傘,形成了傘的海洋。我們排著長長的隊伍去檢票,輪到我時,我看見門口紙箱子里的門票已經積的滿滿的了。有一個小朋友也在充當著檢票員,為需要檢票的人服務著。
走進體育館,我們先來到蜘蛛這一類昆蟲的標本區欣賞。這里的蜘蛛標本種類很多,有巴西褐捕鳥蛛,它的產地是巴西;有越南狼蛛,產地是越南;有老撾捕鳥蛛,它的產地是老撾;有小巧狼蛛,它的產地是美國;還有橫紋金蜘蛛,它主要分布在秘魯。這些蜘蛛標本有大有小,大的`就如同小孩的拳頭一樣,小的就如同一個火柴盒還要小一點兒。在靠墻的一些櫥窗里,有幾只活的蜘蛛樣本。說實在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見到一些蜘蛛,可都與體育館中展出的不一樣。我在書里看見過,蜘蛛種類繁多,全世界已知的蜘蛛種類有三萬五千種。雌雄個體大小也有很大差異。世界上最大的蜘蛛是南美洲的食鳥蜘蛛,有一個大人的拳頭那么大。1945年在巴西的麥那歐斯發現了一只雌的南美袋蜘蛛體重將近85克,體長23。68厘米,這種蜘蛛的外形猶如一只大螃蟹。世界上最小的蜘蛛是展蜘蛛,它的體長只有0。043厘米,還沒有印刷體的句號大。
接著,我們又來到了蝴蝶標本這一類。這里的蝴蝶標本多得不計其數,看得我眼花繚亂。有肯特閃蝶,它主要分布在巴西;有琉璃鳳蝶,它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有愛情鳥蝶,主要分布在印尼;有國王閃蝶,它主要分布在巴西;還有巨鳥閃蝶,主要分布在秘魯。這幾種蝴蝶的顏色都非常美麗,有的還閃閃發光呢!爸爸告訴我,在法國首都巴黎的西北部山區有一種十分漂亮的蝴蝶,以吃動物為食。因為這種蝴蝶的唾液里,含有一種劇烈的毒性物質,可以使被咬的人和動物失去知覺,直至死亡,然后食其肉。于是,人們稱這種艷麗的蝴蝶為“吃人蝴蝶”。有一種蝴蝶名叫紫色皇帝,雄蝴蝶常常吃磚頭。
最后,我們來到竹節蟲、這一類。這里的種類才讓我大開眼界呢!這里有爾特本金龜,它主要分布在巴西;有閃綠金龜,主要分布在喀麥隆;有美麗金龜,它主要分布在香港;有四點綠金龜,主要分布在印尼;有紅腹蜻蜓,主要分布在泰國;有刺魔竹節蟲,主要分布在馬來西亞;有黃美竹節蟲,它主要分布在馬來西亞;有魚尾竹節蟲,它主要分布在印尼。
這次觀科普展,讓我從中學到了很多知識,也讓我領略了奇妙的昆蟲世界。
關于科普的征文5
那天,我們全校的師生享受了一頓豐盛的“科普大餐”,不但開闊了我們的視野,豐富了我們的知識,更點燃了我們向往科學和熱愛科學的火炬。
懷著興奮的心情,我們走進了多媒體室觀看了3D電影。一戴上3D眼鏡,片中之物好像出來了一般,很是逼真,我不禁由衷感嘆:“現代的科技真是發達啊!”
看完電影,我們就來到了展品區,現場展示出了機器人、“拓撲”、“金三角”等表演的益智游戲,展示欄的內容更是豐富多樣:節能減排,地震自救,用火安全。應有盡有。
這次“科普大篷車進校園”真是令我們大開眼界!讓我感受到了科技發展的魅力!如果沒有這次的科技展覽,我又怎能知道人類現在的科技發展已經這么發達了呢!
科學與我們的生活已融為一體,我們每天都沉浸在科學的世界中,感受它們帶給我們的方便。因為科學,我們可以隨時拿出手機上網查找資料;因為科學,我們可以及時了解各國各地的新聞;因為科學,炎熱的夏天,空調給我們帶來了涼爽的感覺;因為科學。反正說也說不完。總之科學給我們的方便是無窮無盡的。
科技的不斷創新發展,會給人們帶來更好的新生活。我想:等到了未來,汽車的燃料不再是石油,而是利用生物之能源轉化為常規的燃料,這種燃料比起石油來更潔凈,更低碳;等到了未來,電池的稱呼要加長嘍:“鹽水電池”,“土豆電池”,“檸檬電池”。這些食物能作為電池的電解質,銅片是負極,鋁片是正極,通過導線來連接,這樣,“食物電池”就誕生了;等到了未來。等到了未來人們并不用等到夏天再去看星星。只要人們利用電腦,在黑暗的屋子里,利用其它物體,反映在屋頂,我們就能看到美麗的星空,啊!星星真美吖,許個心愿吧,希望未來的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科學源于創新!科學是前人創造的,也是依靠我們發揚光大的,我們必須廣泛地積累前人的科學經驗,我們既要站在巨人的肩上,但也不能迷信權威,人云亦云,讓科學的火焰熄滅在因循守舊中。
那么,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就心須要勤動腦,勤動手,敢于想,更敢于做,不斷地培養和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學會了創新,就等于牢牢地抓住了開啟新世界大門的鑰匙,只有敲開了創新之門,未來才真正屬于我們!
讓我們趕緊徜徉在科學的世界里吧!
關于科普的征文6
“科學”是現代社會必不可少的一環。它無處不在,小至在我們的身邊,大至在充滿神秘的宇宙中。在這樣一個到處都是科學的環境,怎能不被他吸引住呢?它隱藏著的奧秘吸引著你;不可思議的結果吸引著你;千奇百怪的謎題吸引著你。總之,她的誘惑力是你難以抗拒。我已經深深地愛上它了。
記得我9歲的時候,在鄉下奶奶家做過一次科學小實驗,那次的實驗室使我更加的愛科學,那天的情景人歷歷在目。
那天,我一個人悠閑的躺在院子里,呼吸著新鮮的空氣,感受著溫暖的'陽光,看著我剛買的《科學100法》,這日子實在是難求啊!我看著——看著,突然被六個金光閃閃的大字想勾魂一樣把我給勾住了——“用紙把水燒開”,這個實驗吧我的好奇心從老李給放出來了。
不知不覺我已經搬來了桌子,把書上要準備的東西都準備的妥妥當當。我按照書上的格式一步一步來,不敢有任何差錯,因為這是我第一次實驗,爭取一次就成功!開始把架子搭好,然后把紙搭成鍋的形狀,再把火點上,我剛準備把水倒進去,眨眼間我的鍋已經變成灰燼了。我的怒火涌上心頭,破口大罵起來:“什么破實驗嘛,根本都是騙人的,怎么可能把紙燒開嘛,紙一碰火,不就變成灰啦!我剛準備走,一只小螞蟻吸引了我的注意,它正背著一個體積比他大2倍的食物向前爬,剛背上就掉了,我不屑的笑了笑,但他還是不肯氣餒,它第一次不行再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第八次。不知來了多少次,但它都不肯氣餒,最終成功了。
我恍然大悟,連一只螞蟻洞能有這種鍥而不舍的精神,更何況我這個大活人呢?
于是,我又開始了我的實驗,第一次不行再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終于成功了!我心里像吃了蜜一樣的甜。
從這次的實驗中我明白了科學的——真諦,科學中有許多隱藏的奧秘等你來解開,關鍵在于你怎么解開,有沒有堅持不懈?有沒有持之以恒?有沒有水滴石穿的精神?探索科學就像吃飯一樣,不在于你吃不吃,而在于你怎么吃?怎么去品嘗其中的甜美。
我更深刻的愛上了科學,我還知道科學的奧秘只會等那些善于獨立思考的人,給那些具有鍥而不舍精神的人,而不會給懶漢,這個道理我已領略。因此,我要把人生變成科學的夢,然后再把夢變為現實。
關于科普的征文7
幾個世紀以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全球能源消耗也以逼人的速度直線上升,煤、石油和天然氣等碳氫能源正面臨著枯竭的危機。幸運的是,未來科學家們很快從重水中發現了新的能源——氘,它是一種氫的同位素,隱藏于重水分子中。
清晨,我從睡夢中醒來,匆忙洗漱過后,快速走進餐廳——那兒已擺上了熱氣騰騰的營養早餐:金燦燦的煎雞蛋,乳白色的`牛奶,都是在幾秒鐘內加熱煮熟的。屋內有隨氣候調溫的自動空調,集電視、電腦功能一體化的智能電子計算機。各式各樣的家用電器,都是由客廳西角落一臺不起眼的小型氘聚變發動總機供能的。據有關權威實驗證明,在天然水分子中,約每7000個水分子內含一個重水分子,也就是說,在1升水中就含有0。02克氘,而1千克氘聚變釋放出的能量相當于燃燒4萬噸煤產生的能量,相當于1億度電。氘聚變能強勁且持久,即使到了高原地區,也能輕松烹熟食物或維持長時間供電。
一到周末,我便迫不急待地放下書包,卸下一周的沉重,直奔向車庫,小心取出便捷型氘能車,“啪”輕輕的一聲發動響,就可上路兜風。使用這種車子極其方便,只需要一塊口香糖大小的氘聚變能電池,以及指紋識別碼,就能讓車子根據你口述的路線風馳電騁,放飛心情。
我開著車、漫游著,鬼使神差地又來到了效區。兒時的廢棄地已是一片花草,放眼望去,綠油油的,像一塊地毯,四周錯落有致的多色花競相開放,一陣微風吹來,伴隨著縷縷清香沁入心田。
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傳統能源被氘聚變能所替代,人們對資源的開采也逐漸減少,油田消失了,礦井消失了,各種工廠也陸續引進高科技人才、成立節能部,專項研究如何節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清潔生產。周圍的森林覆蓋面不斷擴大,沙漠慢慢縮小。天更藍,水更清了,地球母親正漸漸恢復她本來美麗的面貌。
由于熟練掌握了氘聚變能,我國的航天技術也不斷提高,宇航員們在太空呆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對月球的開發指日可待,宇宙神秘的面紗正一點點被揭開。
氘聚變能正帶動著人類科技日新月異,一日千里。但,是能源總有用完的一天,所以,我們應當立即行動起來:節約能源,保護環境,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為構建和諧美好的大家園貢獻我們的力量!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關于科普的征文8
低碳,英文為low carbon。意指較低(更低)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為主)排放。隨著世界工業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劇增、人類欲望的無限上升和生產生活方式的無節制,世界氣候面臨越來越嚴重的問題,二氧化碳排放量愈來愈大,地球臭氧層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機,全球災難性氣候變化屢屢出現,已經嚴重危害到人類的生存環境和健康安全,即使人類曾經引以為豪的高速增長或膨脹的GDP也因為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而“大打折扣”(也因此,各國曾呼喚“綠色GDP”的發展模式和統計方式)。
去年,中國政府對全世界公開承諾量化減排指標,決定到20xx年溫室氣體排放比20xx年下降40%—45%。在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和能源危機的跋涉中,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標志的低碳經濟時代已如約而至,正在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盡管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已經召開,但很多人還是對“低碳”不是很了解。其實,“低碳”就在我們身邊。下面,我簡單介紹一下我在“低碳生活”中的一些小竅門。
在生活中,做到低碳并不很難,很多時候只要自己動手就可以做到。比如說一般家庭都有很多廢棄的盒子,如肥皂盒、牙膏盒、奶盒等,其實稍加裁剪,就可以輕松將它們廢物利用,比如制作成儲物盒,可以在里面放茶葉包、化妝品之類的'物品;還可以利用方便面盒、罐頭瓶、酸奶瓶制作一盞漂亮的臺燈;喝過的茶葉渣,曬干做一個茶葉枕頭,既舒適還能改善睡眠。
還有我們出門可以盡量減少乘坐私家車,如果去8公里以外的地方,乘坐軌道交通可比乘汽車減少17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開車出門購物的人,請有計劃購物,盡可能一次購足。開車族如果能做到以下幾點,也可讓駕駛變得更為“綠色”。避免冷車啟動、減少怠速時間、盡量避免突然加速、選擇合適擋位、避免低擋跑高速、用黏度最低的潤滑油、定期更換機油、高速駕駛時不要開窗、輪胎氣壓要適當。大家還可以購買低價格、低油耗、低污染,同時安全系數不斷提高的小排量車。多步行或騎自行車,乘坐輕軌或者地鐵。
同時,多種一些花花草草,也是非常不錯的明智之選。植物可以凈化空氣,還可以為你的家增添一絲綠色。陽臺上,擺上幾盤花,閑暇時候澆澆水,觀察它們的生長,也是不錯的消遣呢!多用電能,少用煤炭,無論是利用水力發電,太陽能發電,還是利用風力發電,都會更省能源,更環保。當然,這并不是我們每個家庭都可以做到的,不過,節省能源消耗,應該人人都力所能及吧!我們也可以采取網上購物,這樣可以減少出行時交通工具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購物時自己攜帶環保購物袋也是不錯的選擇。
短時間不用電腦時,啟用電腦的“睡眠”模式,能耗可下降到50%以下;關掉不用的程序和音箱、打印機等外圍設備;少讓硬盤、軟盤、光盤同時工作;適當降低顯示器的亮度。
用筆記本計算機要特別注意:對電池完全放電;盡量不使用外接設備;關閉暫不使用的設備和接口;關閉屏幕保護程序;合理選擇關機方式:需要立即恢復時采用“待機”、電池運用選“睡眠”、長時間不用選“關機”;電池運用時,在WindowsXP下,通過SpeedStep技術,CPU自動降頻,功耗可降低40%。
這是我的低碳小竅門,不錯吧。大家也嘗試一下低碳生活吧。
關于科普的征文9
著名的天文學家和科普工作者卡爾?薩根1988年在康奈爾大學曾發表演講《科學家為什么應該普及科學》。對于中國來說,尤其要討論的是,中國為什么需要科普工作者。
科學和科普工作者某種程度上在中國的公眾面前有一個很奇怪的形象。一方面,科學被視為象牙塔,科學家則被描繪成沒有生活常識,每天拿一些奇怪而深奧的數字、公式唬人的教授、學者:另一方面,公眾對于科學知識、科技進程要么望而卻步,認為自己沒有理解它們的能力,要么不屑一顧,認為他們與自己毫無關聯。這正是我們為什么需要科普工作者的原因。
西方作為科學精神的起源,很早便有了科普著作。到近代,20世紀20年代美國的貝爾寫出《數學大師——從芝諾到龐加萊》后,科學普及工作便蓬勃開展,這一百年來,很多優秀的科學家致力于科學普及,例如俄裔美籍科學家喬治?伽莫夫,美國科學家阿西莫夫、卡爾?薩根,英國科學家霍金、彭羅斯、約翰?格里賓等等。而這些科普工作很快便收到了成效。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翰?納什正是因為幼年時閱讀貝爾的科學著作《數學大師》才立志于數學研究:約翰?格里賓因為喬治?伽莫夫和其筆下的“湯普金斯先生”才想到要探索宇宙的起源,而他自己日后也成為一名科學家和科普工作者。科學的接力棒就是這樣代代相傳。
但是,科學普及的意義遠不止培養一代代的科學家。公眾在日常生活中也許不需要那些繁雜的`公式,但他們需要一種科學思想。他們需要科學的認識世界的方法。有了這樣的科學精神,懂得了這樣的認識世界的方法,公眾會更有意義地、更充實地生活,并且知道為什么而活,他們將略略領會人類是如何如一步步地改造世界,我們為什么要探索太空而不是呆在地球溫暖的家里,更重要的,他們會擺脫愚昧,更科學有效的處理日常事務,當然,他們也決不會讓他們的孩子輟學打工,也決不會聽信謠傳(例如,搶鹽)。他們雖不會成為科學家,但他們應當認識科學的力量。
科學精神并不植根于中國的土壤,因此中國更加需要科普工作者,尤其是以有成就的科學家的身份有說服力地進行這項工作。中國的中學生學習了大量的自然科學知識,卻不能在總體上領會人類如何一步步改造自然。
關于科普的征文10
1608年,荷蘭眼鏡商人李波爾賽偶然發現用兩塊鏡片可以看清遠處的景物,受此啟發,他制造了人類歷史第一架望遠鏡。
1609年,伽利略制作了一架口徑4。2厘米,長約1。2米的望遠鏡。他是用平凸透鏡作為物鏡,凹透鏡作為目鏡,這種光學系統稱為伽利略式望遠鏡。伽利略用這架望遠鏡指向天空,得到了一系列的重要發現,天文學從此進入了望遠鏡時代。
1611年,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用兩片雙凸透鏡分別作為物鏡和目鏡,使放大倍數有了明顯的提高,以后人們將這種光學系統稱為開普勒式望遠鏡。現在人們用的折射式望遠鏡還是這兩種形式,天文望遠鏡是采用開普勒式。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當時的望遠鏡采用單個透鏡作為物鏡,存在嚴重的色差,為了獲得好的觀測效果,需要用曲率非常小的透鏡,這勢必會造成鏡身的加長。所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天文學家一直在夢想制作更長的望遠鏡,許多嘗試均以失敗告終。
1757年,杜隆通過研究玻璃和水的折射和色散,建立了消色差透鏡的理論基礎,并用冕牌玻璃和火石玻璃制造了消色差透鏡。從此,消色差折射望遠鏡完全取代了長鏡身望遠鏡。但是,由于技術方面的限制,很難鑄造較大的火石玻璃,在消色差望遠鏡的初期,最多只能磨制出10厘米的透鏡。
十九世紀末,隨著制造技術的提高,制造較大口徑的折射望遠鏡成為可能,隨之就出現了一個制造大口徑折射望遠鏡的高潮。世界上現有的8架70厘米以上的折射望遠鏡有7架是在1885年到1897年期間建成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897年建成的口徑102厘米的葉凱士望遠鏡和1886年建成的口徑91厘米的里克望遠鏡。
折射望遠鏡的優點是焦距長,底片比例尺大,對鏡筒彎曲不敏感,最適合于做天體測量方面的工作。但是它總是有殘余的色差,同時對紫外、紅外波段的輻射吸收很厲害。而巨大的光學玻璃澆制也十分困難,到1897年葉凱士望遠鏡建成,折射望遠鏡的發展達到了頂點,此后的這一百年中再也沒有更大的折射望遠鏡出現。這主要是因為從技術上無法鑄造出大塊完美無缺的玻璃做透鏡,并且,由于重力使大尺寸透鏡的變形會非常明顯,因而喪失明銳的焦點。反射式望遠鏡:
第一架反射式望遠鏡誕生于1668年。牛頓經過多次磨制非球面的透鏡均告失敗后,決定采用球面反射鏡作為主鏡。他用2。5厘米直徑的金屬,磨制成一塊凹面反射鏡,并在主鏡的焦點前面放置了一個與主鏡成450角的反射鏡,使經主鏡反射后的會聚光經反射鏡以90o角反射出鏡筒后到達目鏡。這種系統稱為牛頓式反射望遠鏡。它的球面鏡雖然會產生一定的象差,但用反射鏡代替折射鏡卻是一個巨大的成功。
詹姆斯·格雷戈里在1663年提出一種方案:利用一面主鏡,一面副鏡,它們均為凹面鏡,副鏡置于主鏡的焦點之外,并在主鏡的中央留有小孔,使光線經主鏡和副鏡兩次反射后從小孔中射出,到達目鏡。這種設計的目的是要同時消除球差和色差,這就需要一個拋物面的主鏡和一個橢球面的副鏡,這在理論上是正確的,但當時的制造水平卻無法達到這種要求,所以格雷戈里無法得到對他有用的鏡子。
1672年,法國人卡塞格林提出了反射式望遠鏡的`第三種設計方案,結構與格雷戈里望遠鏡相似,不同的是副鏡提前到主鏡焦點之前,并為凸面鏡,這就是現在最常用的卡賽格林式反射望遠鏡。這樣使經副鏡鏡反射的光稍有些發散,降低了放大率,但是它消除了球差,這樣制作望遠鏡還可以使焦距很短。
卡塞格林式望遠鏡的主鏡和副鏡可以有多種不同的形式,光學性能也有所差異。由于卡塞格林式望遠鏡焦距長而鏡身短,放大倍率也大,所得圖象清晰;既有卡塞格林焦點,可用來研究小視場內的天體,又可配置牛頓焦點,用以拍攝大面積的天體。因此,卡塞格林式望遠鏡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
赫歇爾是制作反射式望遠鏡的大師,他早年為音樂師,因為愛好天文,從1773年開始磨制望遠鏡,一生中制作的望遠鏡達數百架。赫歇爾制作的望遠鏡是把物鏡斜放在鏡筒中,它使平行光經反射后匯聚于鏡筒的一側。
在反射式望遠鏡發明后的近200年中,反射材料一直是其發展的障礙:鑄鏡用的青銅易于腐蝕,不得不定期拋光,需要耗費大量財力和時間,而耐腐蝕性好的金屬,比青銅密度高且十分昂貴。1856年德國化學家尤斯圖斯·馮·利比希研究出一種方法,能在玻璃上涂一薄層銀,經輕輕的拋光后,可以高效率地反射光。這樣,就使得制造更好、更大的反射式望遠鏡成為可能。
1918年末,口徑為254厘米的胡克望遠鏡投入使用,這是由海爾主持建造的
關于科普的征文11
忙碌了一個月的科普節活動,今天終于要見分曉了。我們的小發明,小制作,金點子,科技小報科技畫展板,包括知識競答賽的活動都會畫上一個句號,但是,這個句號顯得那么的不完美……
成績是在今天的知識競賽活動結束之后,陳校長公布的。因為當時楊老師在場,我們才勉強安靜下來聽的。“獲得小發明一等獎的.是……”雖說我們是“勉強”,但此時此刻心中的那根弦還是繃得緊緊的——這關系到班級的榮譽,我們必須聽著。小發明,小制作的名單終于公布完了,我們班破天荒的竟只有一根獨苗——周錦愉,獲得了小發明的三等獎。我們幾乎是大吃一驚,但我同時愿一落千丈的心也變得有了許多期望填充在里頭——我很希望接下來獲得金點子優秀獎的名單里有我一分。名單依次報下去,每報一個,我的希望仿佛就落空了一些。此時,我好希望那份金點子的名單永遠不要報完,因為我擔心,我害怕,甚至已經相信那份名單里沒有我。
名單還在依次地報,好像故意在吊我的胃口,六( 3 )班的一個也沒有,反倒是六( 1 )班的,成績赫赫,把我們比得恨不得鉆到地下,簡直是無地自容了。或許就是六( 1 )班太強了,而我們就顯得十分差勁……
就像楊老師說的一樣,“付出了多少,就會收獲多少。”“六( 3 )班缺少一種凝聚力。”
這次科普節我明白了許多,我想他將會留在我的記憶深處。
關于科普的征文12
8月中的一個星期天,綿綿的細細雨滋潤了萬物以后,太陽重新露出了笑臉,鳥兒歡快地歌唱,草木滴著露珠,好像都在贊美這場小雨,馬路兩旁的月季花,紅紅的花朵挺立在綠色的枝葉上,陽光在絢麗的各色花朵上浮動著。在這樣美好的日子,我和媽媽來到中國科技館參觀。
中國科技館坐落在北京北三環中路,它是用紅色磚瓦砌成,共有三層樓。中國科技館旁邊還有一座銀色的圓形建筑,那就是有名的“變幕影廳”。
我和媽媽先來到二樓的“實驗場地”。這時,實驗剛好開始,只見解說員阿姨拿出一支用合金材料做成的花蕾,又拿出一個吹風機,用吹風機給花蕾一加熱,只見花蕾就慢慢地綻開。關閉了吹風機,溫度降下來以后,綻開的花蕾就又漸漸的閉合了。解說員阿姨說這種現象叫做雙向記憶。
解說員阿姨又拿起另一種合金材料做成的彈簧,彈簧的一端綁著一只小毛絨鴨子,她讓一個小朋友拿著毛紺鴨子,然后給彈簧加溫,彈簧漸漸變直,成為一根直鐵絲。當溫度降下來后,彈簧仍是直的,回不到原位,只有再次給它加溫,彈簧才能一點兒一點兒地縮回原位。這種現象叫做單向記憶。
經過講解,我知道這種材料用途很大,比如它常用在賓館中的煙火報警裝置中。第三個實驗是“法拉第籠”。有一個很大的鐵籠子,里面放著絕緣板,這樣,人站在上面就能和地面隔絕。解說員阿姨請了兩個叔叔進籠子里,關上門。這時,她按一下電源開關,籠子就帶電了。她告訴大家,這時籠子的電壓是5萬伏。哇!人們都為籠子里的人擔心,但是籠子里的人并沒有危險,他們甚至還敢用手去摸籠子。外邊的'人敢去摸籠子嗎?解說員阿姨說她可不敢冒這個險。她拿來一根長長的桿子,在桿子的頂部有一段鐵絲,她用這根桿子的頂部去觸籠子,只見閃出藍藍的電火花,發出啪啪的響聲,真是嚇人!為什么呢?解說員阿姨告訴我們:這是因為籠子里的人是站在絕緣板上,他們身上任何部位的電壓都是5萬伏,而籠子的電壓也是5萬伏,電壓為零。而外邊的人是站在地上,地面電壓為零。而籠子的電壓是5萬伏,所以外邊的人是萬萬不能摸籠子的。這個實驗也告訴我一個道理一一小孩子不能輕易動電,因為有電沒電用眼睛是看不見的。
看完實驗表演,我又看了“奇妙的水珠”,“潛水艇”,“肥皂膜”“留影墻”,“是你還是我”等等,使我學到了很多科學知識。
中國科技館,你像一本書,使人們學到科學知識;你像一張龐大的圖畫,向人們展示今天的科學。我贊美你——中國科技館!
關于科普的征文13
當牛頓關于光譜的研究已經得到科學界和社會廣泛承認的時候,德國偉大的作家歌德卻仍然固守“光是純凈的”這一錯誤觀念,視科學發現為歪理邪說,并在多種場合加以抨擊。以歌德之睿智,犯下這樣的錯誤我想絕不是因為傲慢和嫉妒,而是因為他對牛頓這一發現的不了解。
是的,有多少誤會和錯誤來自隔膜與不了解呀!文學家不了解科學似乎是可以原諒的,沒有誰埋怨魯迅先生為什么沒有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架飛機為中國爭光,沒有誰苛求曹雪芹非要去發現宇宙第一定律。但是,魯迅先生其實是非常了解科學的——別忘了,先生最初的專業是醫學。我們無法證明先生學醫的這段經歷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他以后的創作生涯,但可以肯定這種影響是一定存在的。曹雪芹也不是科學家,可是如果我們把《紅樓夢》中的科學知識與相關的科學思維剝離出來會出現什么后果?《紅樓夢》還是《紅樓夢》嗎?曹雪芹還是曹雪芹嗎?
文學家如此,各行各業的人也是如此。每個人都是如此。
我總覺得一個人要想在自己的專業上有所成就,只固守一隅是不行的,還需放開眼界,對其他學科進行涉獵,以便對自己的專業發展有所助益。科學就是一種極好的涉獵對象,對所有人都非常適合,尤其是以人文學科為主的人。
我們了解科學,不是要做科學家,而是為了開闊視野、增長見識,是為了鍛煉我們的思維,提升我們的認知水平,最起碼也是為了方便生活——生活之中處處有科學。至于提升民族科學素養之類人們耳熟能詳的話就更不用多說了。
可是現在別說學生,就是作為家長和老師的我們,又有幾個愿意了解科學、走近科學呢?在很多人眼里,科普作品雖然也講究文采,可在吸引人和幫助人提高寫作水平上終究無法與優雅、動人的純文學相比。其實這是一種誤解,真正的科普作品一定是文質兼美、令人回味,甚至是讓人愛不釋手的。
其實說大家不愿學科學也不恰當,君不見中央科教頻道發展勢頭如日中天?君不見《自然密碼》、《科技之光》、《走進科學》已經成為很多人打開電視的首選節目?
人們不是不愛科學,而是沒有條件愛科學、學科學。好的'科普作品很難出現在孩子們的書包里,他們的書包早已被花花綠綠的流行畫報和手掌書塞得滿滿的。偶爾有幸遇到一兩位重視閱讀的老師,推薦給大家的也多是純文學的經典,科普與科學短期內很難真正進入孩子視野。
我曾就學生的科普類閱讀問題與不少老師有過討論。大家普遍認為,別說大家不重視科普閱讀,即便重視又怎樣?走進書店,很難找到科普專柜,好容易找到了也會被花花綠綠的奇幻文學、玄幻文學所充斥,真正的科普作品少而又少。跑遍全市,你很難發現真正適合孩子閱讀的作品。城市尚且如此,更別提農村了。
然而無論如何,我們不能因為書源匱乏就放棄對學生的引領,在沒有足夠的選擇空間的情況下,我們不妨鼓勵孩子拿起曾經哺育了兩代人的《十萬個為什么》、《小靈通漫游未來》等經典作品進行閱讀。
少年科普不好找,那就先把成人的閱讀補起來,以大帶小,以偏促全。近年來出版界還是為社會奉獻出不少科普類好書的,比如上海教育出版社推出的科苑擷英系列就收錄了不少優秀作品,有楊福家的《博學篤志》、顧邁男的《非凡的智慧人生》、趙鑫珊《大自然神廟》等等。其他如《自私的基因》、《臨界》、《生命的未來》、《植物的欲望》等優秀外國優秀科技美文也能在某些大書店找到蹤跡,就看你有沒有耐心了。
在國外,科普作品不是少年兒童的專利,學科學用科學是全社會的事,是每個人的事。我是提倡成年人,尤其是我們做家長和老師的多讀一些好的科普作品,從科學家優美的筆觸中重新發現自然、發現社會、發現自己。對經典科普作品的品讀會使您思維變得富有邏輯,使您的頭腦激情與理性共存,會讓您常常從冗雜的事物中擺脫出來,慨嘆造物的神奇與生命的瑰麗,會使您在教育孩子時更富有理性,同時底氣也會比以前更充足。
對《臨界》的閱讀使陷入學生紀律問題糾纏中的我豁然開朗,李奧納多。曼羅迪諾的《費曼的彩虹》解決了一直困擾著我的人生道路選擇問題,史懷哲的一篇《敬畏生命》讓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倫理、什么是真正的善。這些充滿智慧的文字沒有生硬的道德說教、沒有讓人望而生畏的艱深理論,只有親切的絮語、生動的描述和一顆嚴謹而火熱的心。
正如我無法預知這些經典的科普作品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我改變了我一樣,我無法向大家明確地承諾我們的孩子能從對這些書籍的閱讀中得到多少成長的精神養料。有一點是肯定的,對任何人,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教育者還是被教育者,對經典科普作品的閱讀都將是一次令人難忘的神奇之旅,一種不可或缺的閱讀體驗。
關于科普的征文14
灰塵是人人討厭的東西它,灰塵與細菌的危害灰塵是人類不能容忍的現象之一。灰塵是具體的,有時也表現為抽象,它無處不在,也令人防不勝防,是滋生有害細…,灰塵帶著許多細菌病毒和蟲卵到處飛揚,傳播疾病。工業粉塵、纖塵能使工人患上各種難以治愈的職業病,過多的灰塵還會造成環境污染,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誘發人類的呼吸道疾病……
從灰塵的物理特性來看,灰塵是固體雜質,形狀多不規則,大多是有棱角并帶有灰、褐、黑等顏色,且具有吸水性。當空氣中有大量灰塵,且相對濕度達到一定程度時,水汽即形成水滴,所以灰塵易被水濕潤,也易吸附水分。
再看其化學特性,灰塵的成分比較復雜,它有時會提供導致降解的酸根和金屬離子。有些灰塵本身就帶有酸性或堿性,例如硫酸煙霧、光化學煙霧就具有酸性,金屬氧化物等微粒具有堿性。另外灰塵中的飄塵由于粒徑小,表面積非大,因此它們的吸附能力很強,可以將空氣中的有害物質吸附在它們表面,而呈酸性或堿性。灰塵中往往含有粘土等物質,會吸收空氣中或檔案制成材料中的水分,使其發生水解反應,分解出膠粘狀的氫氧化鋁。
其生物特性:由于霉菌的孢子體積小,重量,隨著空氣到處飄移,因而不可避免地附著在灰塵上,所以灰塵是微生物的理想培養基、繁殖地和傳播者。微生物在生長過程會分泌出內含有酶和有機酸的.霉斑。灰塵是人人討厭的東西,它有礙環境?生,危害人體健康。因此,古往今來,人們總是「時時勤拂拭,勿使染塵埃。」然而你可曾想到,人類的生息離不開灰塵。假如自然界真的沒有灰塵,我們將面臨怎樣的境地呢?
灰塵顆粒的直徑一般在萬分之一到百萬分之一毫米之間。人眼能看到的灰塵,是灰塵中的龐然大物,細小的灰塵只有在高倍顯微鏡下才能看得見。灰塵的主要來源是土壤和巖石。它們經過風化作用后,分裂成細小的顆粒。這些顆粒和其它有機物顆粒一起在空中飄浮。它們在吸收太陽部分光線的同時向四周反射光線,如同無數個點光源。陽光經過灰塵的反射,強度大大削弱,因而變得柔和。假如大氣中沒有灰塵,強烈的陽光將使人無法睜開眼睛。
有趣的是,塵粒還有個「怪脾氣」,容易反射光波較短的紫、藍、青三色光,而「喜歡」吸收光波較長的其它色光。由於下層大氣中的灰塵含量較高,我們在地面上看到的天空才是蔚藍色的。假如大氣中沒有灰塵,天空將變成白茫茫的一片。
灰塵大多具有吸濕性能。空氣中的水蒸氣,必須依附在灰塵上,才能凝結成小水滴。這樣,當空氣中的水蒸氣達到飽和時,分散的水汽便依附?灰塵而形成穩定的水滴,可以在空中長時間地飄浮。假如空氣中沒有灰塵,地面上的萬物都將是濕漉漉的。更嚴重的是,天空不可能有云霧,也不可能形成雨、雪來調節氣候,從地面上蒸發到上空的水也就不可能再回到地面上來。假如地球上的水越來越少,最后完全乾涸,生物就不能生存。此外,由於這些小水滴對陽光的折射作用,才會有晚霞朝暉、閑云迷霧、彩虹日暈等氣象萬千的自然景色。假如空氣中沒有灰塵,大自然將多單調啊!
灰塵的作用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即使是一些被人們看成是「廢物」的東西,往往也有其不容忽視的存在價值。正確地認識它們,才能趨利避害,造福人類。
關于科普的征文15
夜幕降臨,我躺在床上,回想著開心且有意義的一天……
為了迎接3·12世界氣象日的來臨,星期六,幸運星張老師帶領我們去天門氣象科普館參觀。一路上,同學們的嬉鬧聲不斷,個個興奮不已。小雨淅淅瀝瀝地下著,雖然天公不作美,但也阻止不了我們對科學的熾熱之心。
不知不覺,我們到了天門氣象科普館,宏偉氣派的灰色大樓,給人以偉大神圣的感覺。我們帶著憧憬走進館里,潔白無瑕的墻壁上貼著“觀云測天,服務社會”八個剛勁有力的大字。
我們在帥叔叔的'引導下去了三樓,上面赫然寫著“天門氣象科普廳”幾個字,我知道這就是我們的目的地。帶著好奇進入了展廳,地面上一塵不染,雪白的墻壁上掛著琳瑯滿目的關于天氣知識的展板,電視機里播放著精彩絕倫的氣象影片。
廳內擺放了眾多的儀器,首先映入我眼簾的是一個懸浮在半空中的地球儀,它還在旋轉呢!地球儀是五顏六色的,底盤是一個橢圓的銀色半圓。我們疑惑地問帥叔叔這是怎么回事?帥叔叔笑了笑說:“這個地球儀里有一個神奇的‘開關’——磁鐵,底下的金屬盤內也有一個磁鐵,利用同極相斥的原理使它懸浮在空中。”五顏六色的地球儀上裝著許多知識,有七大洲四大洋,有各個國家,每個國家的地圖形態各異,有的像小鳥,有的像老人…而我最欣賞像雄雞的中國,它屹立在東方,向全世界展示著它的偉大!
突然,一陣悅耳的聲音映入我耳簾,我循聲過去,一個精致的儀器呈現在我面前。一看介紹,原來這就是老師口中的三球儀,果然名不虛傳。它的樣子精美,外面有一個半圓的透明玻璃罩,在儀器中央有一個散發強大光芒的燈泡,它模擬太陽,太陽的一邊有一個地球儀,代表地球。在偌大的“太陽”底下,地球顯得如此渺小,挨著地球的是一個金屬球,代表月亮,月亮和地球都在自西向東運動。在三球儀的最邊緣,有十二星座,中間顯示著二十四節氣,它模仿了自然界的真實情況,巧妙地展示了日食和月食的盈虧,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晝夜和四季的交替等自然現象。
氣象館里出了這兩樣神奇的氣象儀器外,還有閃電模擬儀、雨量器、雙翻斗雨量傳感器、虹吸式雨量器等儀器。
我回想著這充實且有意義的一天,帶著微笑進入了夢鄉…
【科普的征文】相關文章:
科普征文范文01-02
航天科普征文12-21
科普知識征文11-19
智慧生活科普征文11-11
科普征文范文15篇01-02
青少年航空科普征文02-24
我與科普大篷車征文11-04
科普征文范文(通用22篇)01-27
防震減災科普征文(精選16篇)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