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校史館的心得體會(精選14篇)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馬上將其記錄下來,這么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心得體會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參觀校史館的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參觀校史館的心得體會 篇1
上個周末,在解說員的帶領下,我們班參觀了校史館。
進入館后,我們在進門的標志性位置進行了合照,以紀念此次活動。在講解員的講解下,我們了解了印刻著“大連理工大學”字樣的白色書本雕塑和校徽標志的內涵。接著,解說員耐心的給我們講解墻上照片的由來。展現在我眼前的是,大工這所高等學府的誕生的全程記錄。一個個的展物,向我們訴說著歷史的凝重,在解說員的解說下我們對于學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被大工人吃苦耐勞,勤奮進取的精神所震撼。他們自己用自己的雙手,一磚一瓦的建起了我們的主樓。無論環境多么惡劣,他們都沒有放棄對知識的追求和對大工的熱愛。
接著,我們看到了屈伯川老校長的遺物,展現在我眼前的是一位衣著樸素,平易近人的老校長。當看到他的遺書時,我被他的奉獻精神深深地震撼了,頓時鼻子有種酸酸的感覺。老校長為我們學校奉獻了大半生,去世后又把遺體捐贈,連骨灰也撒在大工的校園里。
連理工大學自1949年4月建校(時為大連工學院)以來,以著名教育家屈伯川老先生為代表的創業先驅高瞻遠矚,廣納賢才,艱苦創業,建校10年多就躋身全國重點大學行列。自1988年正式更名為大連理工大學后,我校師生兢兢業業,歷屆學子成才后回報母校,為大連理工大學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通過此次參觀,我對大工有了更深的了解。我內心洶涌澎湃,我為自己能在這樣的一個學校學習而感到自豪!同時,我暗暗發誓:我要為校爭光,今天我以大工為榮,明天大工以我為榮!加油,大工學子,加油,大工——我的母校!
參觀校史館的心得體會 篇2
在第一天跨進達立校園的下午,我們全體陌生卻又略帶熟悉的初一(20)班同學一起步行去了蘇高中,參觀了蘇州中學校史館。
名校的確是名副其實,校園內的一草一木都體現出了她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帶著些許涼意的秋風吹拂下,我們漫步在校園內,已經深深感受到了她悠久的歷史。
在校史館門前合過影后,由高年級的學長帶領,我們踏入了校史館的大門,博覽了學校的光輝歷史——從宋朝范仲淹時代至今,蘇州府學已流傳近千年,又演繹出現代的名校——蘇州中學,而蘇州達立學校是于1996年經蘇州中學與社會力量聯合創辦成立的一所國有民辦公助性質的全日制普通中學,那更是老樹上的一根新枝。
蘇州中學的校長、老師都要經過千挑萬選,因此這所名校的師資才如此雄厚,正因為名校、名師,還有蘇州中學良好的環境、“誠、信、思、勇”的校訓,多位大家耳熟能詳的名人偉人從這里誕生:教育家葉圣陶、科學家錢偉長、作家陸文夫、美籍華人物理學家李政道……其中,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或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居然有30多名!這個數字應該可以這樣說明——名校出名師,名師出高徒。
說到這里,我想,除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優秀出眾的教育,成功和名人偉人的刻苦努力是分不開的。愛迪生說過,“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的確可以很好地體現出成功的根本。我們,剛剛邁進達立校園的新生,帶著自己懵懂的夢想,想要付諸實現——必須得付出艱辛的努力。要想在社會上立足,成為祖國的棟梁,首先應該放下自己高傲的架子,潛心學習,全面發展,為今后的道路做好鋪墊,這樣夢想才不會付諸東流,付出的努力才不會白費。
走到校史館的展廳中間,一些以前的小制作小發明吸引了多數同學的眼球。我想起了蘇州中學的學風——“刻苦、踏實、主動、創新”。敢于創新,是一種良好的體現。因為愛迪生的發明創新,才有了電燈、電報、留聲機、電影等等的概念;因為瓦特的發明創新,才會有蒸汽機的出現……只有創新才會有發展,這是硬道理。
走出了校史館,我發現:我離夢想還有很長一段的距離。相信大家都會有這樣的感悟,自己還差得很多,必須要用努力來填補空缺。我想,這些應該就是成功的根本吧——刻苦,努力。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創造出新的境界。那么,大家就一起加油,共同奔向美好的夢想,美好的未來!
參觀校史館的心得體會 篇3
12月28日這天下午,我們全班同學去參觀四川大學校史館,校史館里究竟有些什么呢?
來到四川大學后,來接待我們的是研究生吳燕姐姐,這次參觀與以往別的的參觀不相同的是,以前是由導游或老師帶著我們參觀,而這次吳燕姐姐“拋”出七個問題,讓我們帶這問題自己去尋找答案,當吳燕姐姐的問題一提完,同學們便如離弦之箭一般,“射”進了校史館。
我也隨著人流沖進了門。一進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華麗的墻壁上有一塊巨大的玻璃,玻璃上印著四川大學的校風和校訓,我馬上抄了下來。再低頭一看,地上有一塊玻璃,玻璃下記載著四川大學的創立日期和創立人。一下子兩個問題的答案就找道了,我心中十分高興。接著我又站在資料室門口向四處瀏覽了一會兒,才發現了我要找的資料,那是四川大學五位校長的名字和華西醫科大學第一位牙科畢業生的名字。
接著,我又到了二樓,一到樓口,我就看見了一艘很大的船,船邊有許多槳。原來這些槳上的字記錄了四川大學歷年來更名的名字和意義。最后,我又找到了介紹著名文人郭沫若、巴金等人的事跡。
參觀了四川大學的校史館后,我的疑團都一一解開了。四川大學的校史館不但記載了四川大學豐富的文化,而且讓我了解到,四川大學之所以能夠為祖國培養出許許多多優秀的人才,是與該校的校訓、校風分不開的。它的校風為:嚴謹勤奮,求是創新。從中我體會到,只有勤奮努力的學習,才能獲得豐富的知識;只有不斷努力地進取,才能達到務實創新。
四川大學歷史悠久,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它氣勢磅礴,卻又不失樸素典雅。它為祖國的日漸強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我從現在起要努力學習,才能考上我們四川這所有名的大學,將來才有能力為建設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觀校史館的心得體會 篇4
今天是個不同尋常的日子,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了我們學校最神圣的地方——校史館!
雖然之前對學校有了大概的了解,但至于學校發展中的一些細節還知之甚少,而今天的參觀給了我們重新系統地認識我們自己的學校一個良好的機會。
剛進入館內,映入眼簾的是學校新校區的規劃設計圖(由同濟大學設計),雖然后來建設的有些出入,但看起來還是那么熟悉,這是信園,對面是敏園,還有那是圖書館,再往前走,就是垂地的大幅介紹,想一張氣勢恢宏的國寶級的長畫,上面書寫著我們學校的歷史,最經典的要數那首長詩,她概括了我們學校長達半個世紀的歷史,婉轉而又雄偉,接著就是學校各個時期的發展狀態,包括三次變革,尤其是第一次,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我們學校發展舉步維艱,條件艱苦,可想我們今天這么好的條件和環境來之不易,宜當憶苦思甜,發奮圖強!
第二階段學校仍然面對很多棘手的問題和一系列苦難,但在學校領導以及師生的努力下,我們都一一克服了,我們堅強地走過了那段艱難而又輝煌的歲月。到了第三階段,我們學校喜訊連連,更名為西南財經大學,被定為211工程,本科教學質量逐步提升,聲譽響徹神州,為祖國培養了一批有一批的經管人才,為祖國的大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參觀完校史館,我內心洶涌澎湃,我為自己能在這樣的一個學校學習而感到自豪!同時,我暗暗發誓:我要為校爭光,要成為校史館名人錄上的人物,今天我以財大為榮,明天財大以我為榮!加油,財大學子,加油,財大——我的母校!
參觀校史館的心得體會 篇5
今天下午,黨支部組織我們參觀了我校的校史館。校史館讓我們對杭電滄桑的足跡、五十年的歷史、白發的教授充滿了無限的遐想。在那記錄歲月雕痕的回廊里游走,看著歷史不斷的上演和謝幕,昨天就在眼前翻開每一張泛黃的書頁。
校史館將杭電在風雨里成長的歷程一一呈現,每一個成就,每一次獲得,都包含著歷史的意義。走近那一張張老照片,仿佛又走進了杭電那段輝煌絢爛、令人回腸蕩氣的歷史。一幕幕歷史的見證很是振奮人心,看到這些,我們的心中是感嘆,更是自豪。
據悉校史館是母校五十歲生日的禮物,它占地近千平方米,由“發展歷程”、“領導關懷”、“師資隊伍”、“學科科研”、“人才培養”等十個板塊組成。進入校史館,幾副大圖片格外醒目,杭電的三個校區都出現在圖片上,下沙、東岳和文一,隱隱中散發著杭電獨特的氣息,現代與古典結合、科技與人文并進。誰能想到這被現代都市所掩埋的擁擠校園,這已沒有昨日模樣的紅果園,竟曾上演過那么多的故事。
一張張的照片按時間的順序排列著。那些泛黃的照片仿佛在告訴我們:這里,人才輩出;這里,教學成果豐碩;這里,走出過名仕大家……當照片的顏色愈發鮮活起來,一個朝氣蓬勃,欣欣向榮的杭電邁著與時俱進的步伐,向我們走來。老校新姿,催人奮進。不論是德育工作,還是教學工作,都是碩果累累。在先輩殷切的注視下,杭電前進的步伐日加堅定沉穩。50年,對人的一生是漫長的,而對一個學校,則是彈指一揮間。杭電,擺脫了蹣跚學步的稚嫩,走過了少不更事的澀澀青春,成熟穩重中,不失銳氣,意氣風發中,添幾多睿智。
50年來所有的科研成果,榮譽獎項,名師教授,對外交流成果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被容在這千平方米的空間里,感謝他們,正是他們構成了杭電的精神基座,讓半個世紀的我們底氣與汗顏同在。通過參觀,我了解到到杭電的創建人以創設一所現代大學為標桿,銳意進取、大膽創新的觀念無疑是充滿朝氣與活力的。歲月如歌,征程漫漫。
歷史被濃縮為驚鴻一瞥,在母校未來漫長的歲月里,相信每個瞬間都會更加精彩。“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校訓印在了每個人的心中。歷史我們要緬懷,未來我們要創造。作為杭電的莘莘學子,我們要不懈努力,創造更加輝煌的明天。
參觀校史館的心得體會 篇6
下午,陽光明媚,萬里無云,在這個風和日麗的日子里,xx級管理科學一班的同學們前往參觀位于上海理工大學校本部的校史館。
在班長朱旭旻,團支書丁藝辰的帶領下,全班同學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聚集在校圖書館前,一同前往位于圖書館正后面的校史館。由組織委員郭法慶擔任此次活動的講解員。
跨入校史館之前,正上面首先看到的是一塊匾額,上面刻有“上海理工大學校史館”。
參觀校史館進入大廳,其中一面墻上鑲嵌一段金燦燦的文字,是當年滬江大學的創始人魏馥蘭博士的一段話:“每一艘開往上海的輪船都必須在這所大學的視線內經過,在這樣一個校園,任何有思想的學生都不能不感到自己生活在一個大的世界里……”可見,在當時滬江大學的創辦之初,他們就意識到了我們現代大學要培養的是面向國際化的,吸收世界先進文化、知識和技術的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
參觀校史館的心得體會 篇7
懷著無比興奮的心情,我們新教師跟隨著陳校長及金校長等人踏進四中的校史館,一股古素純樸、端莊厚重的氣流向我迎面襲來,那瞬間,我的心靈被它震住了。因為即將展現在我面前的將是一所中學誕生的全程記錄。
在參觀的過程中,金校長親自帶隊并給大家解說榆中四中建校60年至今的發展、歷屆四中校長的更換及歷屆畢業生、生活用品等多方面的問題,每一位教師都聽得很認真,深刻體會到四中建設及教育方面緊跟新時代的步伐。
通過此次參觀活動,加深了我們對榆中四中的了解;同時使我深切的感受到榆中四中悠久的發展歷史和深厚的人文底蘊,感受到榆中四中在新時期里所發生著的日新月異的變化;增強了我們知校、愛校的思想意識。通過此次參觀活動,不但豐富了我們對榆中四中的認識,而且使我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得到進一步的充盈和改善,并下決心好好珍惜在北山片區的學習時光,努力提升自己,希望以自己綿薄之力為學校的明天增磚添瓦。
我們在學校的每一個腳印無不凝聚著自強不息、敢為人先、開拓創新的奮斗精神,這種精神更是值得我們這些新教師所學習的。希望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能夠謹記和發揚這種優良傳統,努力改善自己。今天我們以榆中四中驕為榮,明天榆中四中以我們為傲!讓我們一起共創北山片區美好的明天。
參觀校史館的心得體會 篇8
踏進校史館,一股古素純樸,端莊厚重的氣流向我迎面襲來,那瞬間,我的心靈被它震住了。因為即將展現在我面前的將是一所知名大學誕生的全程記錄。校史館里,一頁頁的文字,一幅幅的圖片,一張張的獎狀,一具具的模型,生動而形象地為我們展示了上海應用技術大學誕生的全過程;是它們見證了應技大的歷史和過去,也是它們造就了今天應技大的輝煌與不凡!
在校史館中我們追尋上海應用技術大學的滄桑足跡、品讀應技大的62年歷史。在那記錄歲月雕痕的展廳里游走,看著歷史不斷的上演和謝幕,昨天就在眼前翻開每一張泛黃的書頁。史館將應技大在風雨里成長的歷程一一呈現,每一個成就,每一次獲得,都包含著歷史的意義。走近那一張張老照片,仿佛又走進了應技大那段輝煌絢爛、令人回腸蕩氣的歷史。一幕幕歷史的見證很是振奮人心,看到這些,我的心中是感嘆,更是自豪。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是由全國示范性高工專——上海輕工業高等專科學校、上海冶金高等專科學校、上海化工高等專科學校以及原國家輕工業部所屬上海香料研究所合并組建而成,是一所有著60余年辦學歷史的以工為主、特色鮮明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在多年的辦學實踐中,學校堅持以“應用技術”為本,強化內涵建設,走出了一條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的特色發展之路。校史館以上海應用技術學院及其前身學校的發展為主線,全面展示學校的發展歷程與辦學成果,分為序館、歷程館、新校館、專題館四個部分,采用動態多媒體技術與靜態展板實物結合的形式進行展示。
六十二年來,學校不斷傳承創新,搶抓機遇,開拓進取,堅持以“應用技術”為本,不斷強化辦學特色,努力培養高水平應用技術人才。學校堅持融入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立足上海,面向長三角,輻射全國,把服務國家和上海市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服務長三角中小城市中小企業作為自己的責任與擔當。站在新的起點上,回顧歷史,展望未來,學校將繼續堅持走“特色立校”之路,堅持走“人才強校”之路,堅持走“協同發展”之路。
學校要繼續弘揚“厚德精技、砥礪知行”的工程師文化,培育打造學科專業特色,推進人事制度改革,進一步激發廣大師生的新活力。要積極融入上海建立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國家戰略,主動對接地方支柱產業升級和轉型,全方位構建產學研協同應用技術研究與技術創新體系,提升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踐行應用技術大學的社會責任,朝著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應用技術大學目標勇往直前。
半小時的參觀讓我受益匪淺,認識到了先輩們創建科大的艱辛歷程,感受到了做一個科大人的自豪與驕傲,感到了肩膀上擔子的沉重。21世紀是充滿機遇和挑戰的世紀,尤其是我們應技大人要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指引下,擔負起“科教興國”“可持續發展”的歷史使命。在“中國夢”中不斷地發展自己的能力為中國的百年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為構建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為把應技大建設成為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而努力奮斗。為傳承上海應用技術大學五十余年精神文明的我們,對學校的過去倍感自豪,對學校的現狀感到欣喜,對學校的未來更是充滿了信心。哈佛大學有句名言說到:大學的榮譽,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數,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人的質量。我們明天更應該發奮努力,讓應技大因為曾經有過我們而驕傲。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去完善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優秀,趁我們還年輕,去施展才華,去綻放青春,在未來的日子里終生恪守青年時代的信念,矢志不移,孜孜以求,我想這才是真正的青春的顏色,只有這樣。多年以后我們再回首時才會發現這里是我們夢想開始的地方。我們將以先輩為榜樣,把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作為首要目標,發揚傳承“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優良校風和“明德、明學、明事”的校訓,銳意改革、開拓創新,用實際行動為應技大的歷史之墻添上我們濃墨重彩的一筆。
參觀校史館的心得體會 篇9
為了讓全體老師了解學校文化,20xx年5月18日全體教職工到圖書樓一層參觀校史館。雖然之前對學校有了大概的了解,但至于學校發展中的一些細節還知之甚少,而今天的參觀給了我重新系統地認識學校一個良好的機會。
進入館內,映入眼簾的是垂地的大幅畫面,像一張張氣勢恢宏的國寶級的長畫,上面書寫著我們學校二十多年的歷史,婉轉而又雄偉,接著就是學校各個時期的發展狀態,在當時的情況下,我們學校發展舉步維艱,條件艱苦,可想我們今天這么好的條件和環境來之不易,宜當憶苦思甜,發奮圖強!第三階段學校仍然面對很多棘手的問題和一系列苦難,但在學校領導以及師生的努力下,我們都一一克服了,我們堅強地走過了那段艱難而又輝煌的歲月。到了第五階段,我們學校喜訊連連,成功升本,并更名為山西應用科技學院,這將是是學校發展歷程中的又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我們的學校已經建校24年,回首往事,這是怎樣的經歷?24個春秋,24個冬夏,我們的學校陪伴著歷史走過了24個不平凡的年頭。一幅幅展板,向我們訴說著歷史的凝重,學校從平地創業,白手起家,到今天的應用型本科高校,桃李芬芳,現已成為山西省首所應用型民辦的本科高校。
學院在向著實現“千畝校園、萬人大學”的國家一流民辦的本科院校的目標邁進的征途上,將堅持奉行以往優良的'辦學方針和思想,繼續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辦學理念,加強完善“雙百雙軌”的辦學機制,在大力發展學院內涵建設的同時,緊抓國家教育轉型發展的契機,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以學制貫通為突破,以課程銜接為保障,以提高質量為核心,以促進就業為目標,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探索系統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新模式、新機制,為廣大有志青年打開通往成功成才的大門,為推動我省產業轉型升級、城鎮化科學發展貢獻最大的力量。
通過這次對校史展的參觀,讓我對學校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相信學院會發展的越來越好,也希望全體同仁能夠攜手共建美好科院!
參觀校史館的心得體會 篇10
今天,我們在團支書的帶領下,參觀了湖南師范大學的校史陳列館。
走進校史館,我仿佛步入了歷史的長河,展現在眼前的是湖南師大的歷史畫卷。“仁、愛、精、勤”這四個打字赫然出現在眼前,這是每一個湖南師大人都記在心里的四個沉甸甸的字。
湖南師范大學創建于1938年,位于歷史文化名城長沙,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大學、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高校。學校現有5個校區,占地168公頃,建筑面積100余萬平方米。主校區西偎麓山,東瀕湘江,風光秀麗,是全國綠化“400佳”單位之一。
在校史館中,我領略了歷代師生的風采,為身為師大人而驕傲!
更領略了身為生命科學學院學生的驕傲,在校史館中有許多生科院創造的歷史,有許多像劉云院士一樣的精英,更有生生不息的生科學子!
從校史館走出,我覺得似乎更有自信了,相信在師大七十多年的歷史沉淀下,我能受到文化的熏陶,學到先進的科學知識,為走入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觀校史館的心得體會 篇11
為了讓全體老師了解學校文化,20xx年5月18日全體教職工到圖書樓一層參觀校史館。雖然之前對學校有了大概的了解,但至于學校發展中的一些細節還知之甚少,而今天的參觀給了我重新系統地認識學校一個良好的機會。
進入館內,映入眼簾的是垂地的。大幅畫面,像一張張氣勢恢宏的國寶級的長畫,上面書寫著我們學校二十多年的歷史,婉轉而又雄偉,接著就是學校各個時期的發展狀態,在當時的情況下,我們學校發展舉步維艱,條件艱苦,可想我們今天這么好的條件和環境來之不易,宜當憶苦思甜,發奮圖強!第三階段學校仍然面對很多棘手的問題和一系列苦難,但在學校領導以及師生的努力下,我們都一一克服了,我們堅強地走過了那段艱難而又輝煌的歲月。到了第五階段,我們學校喜訊連連,成功升本,并更名為山西應用科技學院,這將是是學校發展歷程中的又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我們的學校已經建校24年,回首往事,這是怎樣的經歷24個春秋,24個冬夏,我們的學校陪伴著歷史走過了24個不平凡的年頭。一幅幅展板,向我們訴說著歷史的凝重,學校從平地創業,白手起家,到今天的應用型本科高校,桃李芬芳,現已成為山西省首所應用型民辦高校。
學院在向著實現“千畝校園、萬人大學”的國家一流民辦院校的。目標邁進的征途上,將堅持奉行以往優良的辦學方針和思想,繼續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辦學理念,加強完善“雙百雙軌”的辦學機制,在大力發展學院內涵建設的同時,緊抓國家教育轉型發展的契機,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以學制貫通為突破,以課程銜接為保障,以提高質量為核心,以促進就業為目標,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探索系統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新模式、新機制,為廣大有志青年打開通往成功成才的大門,為推動我省產業轉型升級、城鎮化科學發展貢獻最大的力量。
通過這次對校史展的參觀,讓我對學校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相信學院會發展的越來越好,也希望全體同仁能夠攜手共建美好科院!
參觀校史館的心得體會 篇12
來到大學的生活已經過去一年了,去年入學教育的情景還歷歷在目,我時常想起當時校長給我們講的關于x理工那些已經埋在歷史的記憶中的往事,一年過去了,那些曾經被津津樂道的事情也在我的記憶中變得模糊。我也經常想什么時候可以在聽一次這樣的講座,聽幾個關于母校的老故事。
終于在學期過半的時候我又等到了這樣的一次的機會,班里組織團建活動去參觀校史館。可以說去的時候,心情還是有一點激動的。終于可以去更深的了解母校了。在講解員簡單的介紹之后,大家踩著歷史的足跡,開始參觀這大約七百平方米的校史館。在講解員詳細而又生動的講解下,每走一步,我們都被一段段歷史所震撼。大家無論是對“團結,進取,求實,創新”的校風,還是“海納百川,自強不息,厚德篤學,知行合一”的大工精神,都有了更深的感悟。回顧著過往大工涌現出的一批批優秀學子的事跡,如:錢令希教授、李士豪教授等,聽著講解員說到我國第一臺激光器、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第一臺微波氣象雷達等各種高科技項目的研發設計中,都凝聚著大工人的聰明才智,大家無不感到自豪與驕傲。
校史館的另一側,陳列了各種富有歷史意義的物品。從汽車發動機到“米格15”戰斗機渦輪,再到汽輪動力機組;從老一館的大門,到屈伯川老先生的遺物。斑駁的銹跡,塵封的筆跡,無不透露著歷史的痕跡。這一路,我們行走在歷史的長廊中,感受著歷史帶給我們的震撼;這一路,懷想過往大工人帶來的感動,且行且感悟。
參觀校史館的心得體會 篇13
今天我們在校團委學生支部書記的組織下,進行了對校史館的參觀,雖然我在學校已經一年半了,可是卻一直沒有機會來參觀校史館,通過今天的活動,我走進了心里向往已久的校史館。這里充滿了過去前輩們的拼搏,汗水,努力,和成績!
我們的學校已經建校53年,這是怎樣的經歷?53個春秋,53個冬夏,我們的學校陪伴著歷史走過了53個不平凡的年頭。通過一個個的展物,向我們訴說著歷史的凝重,在解說員的解說下我們對于學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1958年十萬官兵復員轉業,在他們愛國情操的引導下,他們毅然決然的留在了“北大荒”這個荒涼的地方,用自己的青春為祖國開拓新的篇章,用雙手開拓出了祖國今天的“北大倉”這里面是怎樣的一種堅持?一種頑強?一種拼搏?我想這是我永遠可能都體會不到的前輩們的汗水。這里面就有我們八一的一份努力,官兵復員,可是大家都不懂技術,只能白白看著,確實使不上力。在這種嚴酷的環境下王震將軍馬上組織建立了八一農大,為墾區培養人才,為墾區建設提供技術上的幫助,就這樣我們的學校誕生了!
我們的學校在各位校長的領導下,發展的十分迅速,從王震,王景坤,姜瑞元,劉西科到我們的女校長徐梅,再到包軍,他們各位的英明領導讓我的學校變得更加強大。
學校從平地創業,白手起家,到今天的人才強校,桃李芬芳,已經成為一所具有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的大學。自建校起,辦學區位條件差就一直影響學校的健康發展,將學校遷入有發展的潛力的大中城市是必然的,八一人毅然舉起二次創業的大旗,全力將學校推上一個新的更高的發展平臺。2003年1月5日開始動工建設新校,10月20日同學們就進入新學校開始上課,只用了這短短的不到一年的時間,學校遷入大慶市就順利完成。學校乘勢而上,跨越發展,將學校發展的更加輝煌!
我們學校已經從“墾區黃埔”發展成為一所全面的現代化大學,現在的八一已經具有了現代化的教學器材,學校的環境氛圍更是讓每一個八一人為之驕傲,自豪。身為八一人,我感到如此自豪,我知道未來的路還很長,還需要我們的不斷努力,用我們年輕的心去建設我們的母校,用我們的一切去建設我們美麗的母校,用我們的汗水去書寫八一新的篇章。用努力讓人們看到美麗的八一,強大的八一,更加向上的八一。我的母校,我為你自豪!
參觀校史館的心得體會 篇14
從一年級到現在的六年級,我們都沒有參觀過校史館。所以,當我們聽到徐老師說能在校史館里待20分鐘,并能看些校史資料后,我非常興奮,心想:終于有機會去校史館了,這回我一定要好好參觀參觀。
來到校史館,一些名人資料啦、獎杯啦,全部映入眼簾,我趕緊拿出筆記本記起來,因為認真記了,所以現在寫作文才有題材。
前天參觀校史館后,我有許多感受:我們學校不愧是百年名校,就連著名的校友也這么多:像航天學家黃本城;畫家張樹云;書法家鄒夢禪;高級經濟師曾聯松等等著名的校友。既然說到校友,那我也來介紹一下校的創辦人——孫詒讓。孫詒讓先生,又名德通,字仲容,號籀庼,生于瑞安城關,祖籍潘岱硯下村,孫衣言子。近代教育家,清同治六年中舉人。
我要從現在開始,為我們的學校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比如多做大掃除和好人好事、見到地上有垃圾就隨手撿起、看到不文明現象就上前提醒,讓我們把我校的優良傳承下去。
百年的歷史孕育的百年文化,百年的文化傳載了百年的夢想,百年的夢想鑄就了百年的輝煌,百年的風韻見證幾代人的成長,愿世紀實小擁有更輝煌的明天!
【參觀校史館的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參觀校史館有感04-16
作文:參觀校史館有感04-05
學校史館參觀活動方案03-10
中學校友辦高一新生參觀校史館活動方案03-18
觀校史館有感作文04-01
參觀法院的心得體會04-01
參觀實訓室心得體會03-31
參觀學校心得體會03-31
參觀故宮的心得體會03-31